|
莘县援藏教师的西部情怀
http://www.lcxw.cn 2008-1-17
来源:聊城晚报 编辑:张丽敏
2005年8月19日至2007年7月26日。
两年的时光倏然而过,但对莘县教师孙光瑞却别有一番人生韵味,因为这期间他从平原走进了西藏。
今年34岁的孙光瑞是莘县王奉乡一名教师,2005年被选为山东省援藏教学队的一员,在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日喀则地区,他挥洒了汗水,情注了爱心,也赢得了尊重。
险:路过悬崖峭壁 经历生离死别
2005年8月23日,山东省20名援藏教师乘机到达西藏的贡嘎机场,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的教育。当地教委派来一辆公共汽车前来迎接,司机师傅将援藏教师的行李一一搬到车上,而后向日喀则驶去。
1月11日,孙光瑞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这是一条从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公路,一边是山崖,另一边是山涧,山涧里奔腾着湍急的雅鲁藏布江。公路随着山体弯曲盘旋,时而上坡,时而下坡,时而急转弯。路面的宽度刚刚能摆开两辆车,不时还会发现在公路的正上方悬着大石头,裂着大纹,车走在下面,有一种石头就要砸下来的感觉。
孙光瑞说,复杂的路况令他们这些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乘客都绷紧了心弦,惊恐地注视着司机师傅和车外的情况,但没能坚持多久,许多人便开始晕车、呕吐,有的人则紧紧闭上眼睛。不知过了多久,他们突然感觉司机师傅一个急刹车,顿时,车上所有的人倦意全无。前方因为山体塌方已经堵车,在奔腾的江水里,可以看到有汽车的残骸正在漂流。
此时,孙光瑞怎么也不会想到,时隔一年多,他险些成为残骸轿车中的一名乘客。谈到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他至今仍心有余悸。“平时我经常和日喀则地区昂仁县的一个藏族副县长到基层调研,但有一次因患病没有去,恰恰就是那一次,这位副县长的车翻进了山沟,车毁人亡。”孙光瑞说。
苦:感受高原反应 遭遇饮食折磨
险情过后,青藏高原送给援藏教师的另一份“厚礼”就是强烈的高原反应。在高原,严重的缺氧引发人的心肺超负荷工作,对人的身体乃至意志都是严峻的考验。
2005年8月25日,孙光瑞被分到日喀则地区中等专业学校任教高中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最初的几天,我们都感到胸闷气喘、头晕脚软、食欲不振,有透不过气的感觉,晚上经常睡不着觉,有时迷迷糊糊地睡着一阵儿,却又恶梦连连。”孙光瑞说。
让孙光瑞诧异的是,那时候每天早晨起来都觉得恍恍惚惚,即使像刷牙这样的小动作,要是节奏稍微快一点儿,就不得不停下来大口地喘气。最吃力的就是上楼,每上一层楼,就得歇一下,否则,还没走到教室就已经喘得很厉害了,更不用说上课了。
西藏异常干燥的气候让孙光瑞也感受颇深。他说,经常喉舌干涩,嘴唇开裂,平时很少喝水的人也不得不强迫自己不停地喝水。清晨在房间洒水增加湿度和晚上临睡前喝上几大杯水成为每天的必修课。
“饮食不适应则是折磨我最久的问题。去西藏之前,我就对吃饭问题的严峻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原本就想马马虎虎地对待,不饿着就行,但到了西藏后我才有了真切的体会,在这里最难吃的莫过于夹生饭了。”孙光瑞说。由于气压较低,水在日喀则地区沸点只有七八十度,既使煮面条也必须用高压锅。加上寒冷和缺氧,高压锅烧出的饭菜很快就凉,人体消化液分泌量减少,孙光瑞不得不用大量的饼干等零食充饥。
情:不愿锦上添花 希望雪中送炭
在日喀则地区中等专业学校,孙光瑞担任高中两个班的数学课。他说,西藏的学生有着高原人民特有的纯朴和善良,但不少学生由于过惯了悠闲自在的游牧生活,缺乏适度的紧迫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学生的基础很差。
于是孙光瑞就根据学校情况与自身特长及时研究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他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们沟通,加强与学生的贴心交流,并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辅导功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