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西部教育(图)2006-09-26
来源: 新华网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西部教育 刘泉龙 摄
记者: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最近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连续刊发的“西部农村校长生存状态系列报道”,也反映了工作、生活在西部农村教育一线的校长工作状态和存在的种种困惑。您是如何看待西部教育现状的?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西部教育的发展,一直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最近几年,也是中央政府对西部教育支持力度最大的时期。国务院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实行“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初中寄宿制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免一补”,在西部农村设立教师特设岗位,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政策的前提就是分析了西部教育发展的现状。
如何看待西部教育的发展现状,要注意两点。第一,一项政策的实施,它的效果的显现,是要有一个过程的。许多重要的政策是刚刚开始实施,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第二,解决西部发展滞后问题,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经费的增加,还要解决人力资源的优化和文化、制度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制约西部教育发展的更重要的因素。原有的体制和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政策的实施效果。比如行政管理,把学校管得死死的,即使新政策下达了,经费增加了,校长也很难根据学校的实际来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这就不是经费问题了,而是制度和体制的问题了。
政策要发挥作用,还要有一批能很好地执行、落实政策的管理人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和学校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经过几年的努力,西部学校的物质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通过转移支付,生均公用经费的数量,西部已经超过了中部某些地区。但是,当物质条件的差距缩小后,人力资源的差距,也就是教师、管理人员的差距就会凸显出来。房子只要花钱就可以建得和城市学校一样,至少是够标准;但教师的素质要达到比较高的标准,就不是靠单纯的物质条件的改善所能实现的。国务院现在已经或将要进一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西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如设置“农村教师特设岗位”,就是在现有条件下,解决农村骨干教师配备的有效措施。
看待西部教育,要看发展趋势。现在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记者:从各方面信息和记者的实地采访来看,西部教育虽然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客观上东西部之间仍存在巨大的甚至是在进一步加大的差距。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差距?
谈松华:东西部教育发展上的这种差距,是历史形成的。现在在讨论西部教育发展问题时,要关注东中西部的差距,并为逐步缩小差距而努力。这也是国家的决策,无论是开发西部还是提倡科学发展观,都是为了实现这个决策。但发展西部教育,要考虑西部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教育发展应该超前,但还是要受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能脱离现实。因此在讨论西部教育发展水平时,不能简单地用东部教育的发展水平来衡量。
影响发展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体制、社会结构、承受能力,包括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西部教育发展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但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一种使命感的话,就可能通过教育的发展,来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就可能使西部的人力资源开发,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发展教育,不仅能为西部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还能促进西部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引起人的行为方式的变化,通过教育的发展促进西部的整体发展。
这就需要在教育工作中采取一些突破性的措施。西部是缺资金、缺人才,但如果有了更合理、更宽松的制度,同样的条件,就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
记者:工作在西部农村的校长和教师,非常渴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支持,非常渴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谈松华:对西部校长要从关心的角度给予更多的支持。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开阔视野。我觉得对西部校长和教师的关心,既需要政府部门采取行政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同时,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包括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例如各种学会、协会等机构,通过各种渠道反映他们的心声,为他们做更多的实事,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和社会氛围,共同关心和支持西部校长和教师的生存和发展。
加强和改善对西部校长和教师的培训,是为他们长远发展做好准备的重要举措。在校长、教师的培训中,除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学习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去参与、去交流。比如可以把校长、教师送到东部学校去学习,在东部学校设立“访问教师”。要着眼于校长、教师的专业化,还要着眼于他们的现代化素质的提高。对教师,第一步,要使所有教师达到最基本的教师资格标准,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对校长和骨干教师要有更高的要求。可以结合“特设教师岗位”和“东西部对口支教”以及青年志愿者等途径,让东部和城市的骨干教师、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到西部去,把现代文明的种子在西部传播,通过同当地教师和学生的结合,既学习城市和发达地区学不到的东西,也从点上带动骨干教师的成长,在改变教育面貌的同时,逐步改变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推进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西部的变化是明显的,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经济上面临起飞,教育上也是如此。校长、教师要做好准备,要思考在发展加快时,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要求。西部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人才。中国教育报在这次报道中提出的要有一种甘于为改变西部而奉献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我到过西部许多地方,亲身感受到在那里工作和生活的校长、老师们的艰辛和敬业的精神,就是有了这种精神,西部地区教育才可能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下来,正在迎来发展的新阶段。所以,我认为,西部所需要的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那种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精神。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人才,要坚信,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西部的面貌是会改变的。能够感受到这种责任,就能振奋自己。要提高自己,就要学习,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这种学习既要根据自身工作的实际,也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各种媒体,利用网络技术。
要通过主流媒体,反映农村校长、教师的心声,影响决策层和管理层,引起全社会共同的关注。(本报记者 鲍道苏)(来源:中国教育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