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研究西部教育开发史的必读之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0 10:1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研究西部教育开发史的必读之书

──《中国近代西部教育开发史》评介

杜学元 张琳林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的西部开发及其社会成效”的最终成果──《中国近代西部教育开发史──以抗日战争时期为重心》,于20085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常务理事余子侠与冉春博士合著而成,是一本研究西部教育开发史的必读之书。作者长期致力于教育史研究,尤其在中国教育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为这一专题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研究背景和扎实的学术积淀。

都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更有利于我们的长足发展。本书即从历史的角度,深入地研究了抗战时期西部地位的彰显和教育资源的开发,是新时期“西部大开发”发展西部教育的宝贵财富。抗战时期是亿万中国人民遭受列强入侵、身陷水深火热的一段悲惨经历,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堪回首的血泪史,还是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开发大西部的英勇历史。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告诉我们,抗日战争时期西部教育的开发史,是同胞们与日本帝国主义抗争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奋斗,最终赢得胜利的历史。

西部地区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区域,其近代新式教育发轫于晚清洋务运动后期,在清末、民初直至抗战爆发之前约五十年间曲折的发展,步履蹒跚。较之国内其他地区,西部教育本来就相对落后,这种差距在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没能得到弥合,反而愈加明显。今天,“西部大开发”已被提上了国家建设日程,余子侠教授顺应时代与学术界的要求,在搜集大量史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本着对学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完成了这部问鼎之作。该书以丰富而真实的史料和深厚的研究功底,为当今的西部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历史经验。


本书以整个西部地区近代教育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在对翔实史料进行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全面地研究了新式教育产生以来西部地区教育的发生、发展和变迁。并着重以抗日战争时期为核心进行研究,总结利弊,在教育方面为实现当今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下面简单介绍本书的结构。

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战前西部地区新式教育的历史”。包括晚清时期西部地区的教育变革(19世纪后半叶西部地区新式教育的初现、清末“新政”时期西部地区新式教育的发展)、战前西部地区的教育变迁(民国前期西部地区教育的变化、民国前期西部地区教育的进展)。作者从两方面进行阐述即晚清时期西部教育的变革,并将其变革发展大致分为三大递进步骤:洋务运动时期的变革、戊戌维新时期的变革和清末“新政”时期的变革。民国政府成立后,经过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西部地区本就十分贫瘠的经济加上长期处于军阀割据,使得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第二章“战时国民政府开发西部教育的方针政策”。包括全国整体教育方针的确立和深化(抗战初期教育方针的局部调适与争议、“战时须作平时看”方针的订定、“战时须作平时看”方针的延续和深化)、战时教育方针在西部地区的贯彻落实(西部地区教育重要地位的彰显、战时西部教育政策的整体调整)、战时国民政府西部教育政策的总体影响(对全国抗战事业的直接影响、对西部教育发展的直接影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开始对我国实施的殖民及奴化教育政策。就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国民政府确立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方针。此方针的确立和深化,极大地影响了西部地区教育的正常发展,实际上使西部地区的教育在新中国建立之前较抗日战争胜利之时,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倒退。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战时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开发。包括战时国民政府发展西部高等教育的政策措施(高校的西迁、重组和新设、实行高校统一招生政策、统一高校院系和课程设置、救助高校学生及提高教师待遇)、抗战时期高校的西迁运动(战时高校迁移概况、西迁高校在西部地区的发展)、战时西部新设高校及西部原有高校的发展(抗战时期新设于西部地区的高校、战前西部原有高校在战时的发展)、抗战时期西部地区的留学教育(战时留学教育整体态势概述、战时西部地区的留学教育)、战时西部高等教育开发的历史总结。应该说国民政府对高等教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带动了西部地区的整个教育、文化、经济的发展,支持了抗战事业。

第四章“战时西部地区中学教育的开发”。包括战时国民政府发展西部中学教育的政策措施(收容安置战区学生和创办国立中学、扶助战区中学西迁并督促西部地方中学发展)、战时西部地区中学的发展变化(战时国立中学的设立、战区中学的西迁运动、战时西部地方中学的发展)、战时西部中学教育开发的历史评价。随着抗战争的爆发,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各级教育事业都作出了相宜的应变措施,中学教育作为承上启下的的关键,受到了很大的重视。1938年,《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及《战时各级教育实施纲要》出台,确定了各级各类教育在战时的大致方向。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于中学教育事业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了西部地区中学教育的发展,带动了西部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整体进步。

第五章“战时西部地区师范教育的开发”。包括战时国民政府发展西部师范教育的政策措施(重兴高师教育与创设国立师范学院制度、增办国立中师及督导扶持地方师范教育的发展、收容战区流亡教师和组织教师战时服务团、举办师范教育运动周并提高教师及师范生待遇)、战时西部地区的高等师范教育(战时国立师范学院的创设、战时国立师范学院的办理)、战时西部地区的中等师范教育(战时西部的国立中等师范、战时西部的地方中师教育)、战时西部地区师范教育开发的历史评价。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欲摧毁我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的险恶用心和战前师范教育进展的缓慢,影响了教育的整体质量和进步,使得教育界人士不得不重新考虑师范教育的优先发展与扩大规模问题。两种因素最终促使国民政府教育部加速发展师范教育,并于1938年颁布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纲要》。与此相应,国民政府教育部以“九大方针”为依据,分别确定战时各级教育设施的目标和施教对象。又根据“十七要点”拟定了具体实施师范教育的措施,这些规定为战时师范教育的发展确定了方向。应该说战时西部师范教育的开发带动了西部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促进了西部社会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

第六章“战时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包括战时国民政府发展西部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创立国立职业教育系统、建教合作与中等技术科和职业技工训练班的开办、督促鼓励地方推广职业教育、提供职业教育物质保障)、战时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及评价。由于抗战前线对各级各类实用人才的需要,国民政府开始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随着全国战时教育重心的西移,加之普通学校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后方的生产建设培养技术人才,西部地区作为抗战的大后方,战前职业教育薄弱的局面急需改变,国民政府发展战时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也主要是在西部地区得到贯彻了落实。

第七章“战时西部地区的初等教育与学前教育”。包括战时国民政府发展西部初、幼教育的政策措施(转轨国民教育制度、创设战时儿童保育会、检定培训教师与改善教师待遇)、战时西部地区的儿童保育院(战时儿童保育院的创设、战时儿童保育院的办理、战时儿童保育院的历史意义)、战时西部地方初幼教育的发展及评价。应当说,在沦陷区文化教育遭到日伪严重摧残和奴化的背景下,西部后方小学教育得以持续发展,不仅延续了中华民族初等教育的火种,而且对于整个学校教育起到了巩固基础的支撑作用,从更长远来看,这一批受教育的学生更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生气勃勃的知识青年和建设者。至于战时的儿童保育事业在国民政府时期,在初等教育发展历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八章“战时西部地区的边疆教育与社会教育”。包括战时国民政府发展西部边疆教育的政策措施(加强边疆教育行政管理、组织边疆教育考察活动、资助开展边疆教育研究、编译边疆教育教材读物、宽筹经费与优待边校师生)、战时西部边疆学校教育的发展及评价(国立边疆学校系统建设、西部各省地方边疆学校教育的发展、战时西部边疆学校教育的历史总结)、战时国民政府发展西部社会教育的政策措施(培养社会教育工作人员、督促各级学校及各地方政府办理社会教育、编印社会教育用书、推行戏剧教育与电化教育、推行识字教育与国语教育、推行补习教育)、战时西部地区社会教育的发展及历史总结(教育部在西部直属的社会教育事业、学校办理社会教育概况、西部地区推行社会教育概况)。

第九章“战后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变化”。包括战后国民政府教育政策整体概述(教育复员与调整、教育法规与行政、教育经费的演变)、战后西部地区的教育状况(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中学教育、初等教育、边疆教育)。作为抗战时期的主要基地西部地区,在文化教育方面相对于战前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这为地区教育的后续发展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然而,全国内战的爆发,使得国统区内教育的发展受挫,西部地区教育再次滑坡。


全书共计四十八万字,洋洋洒洒,丰厚充实,是这一研究领域填补空白的巨作。“西部大开发”热潮方兴未艾,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此之际,该书的出版是应时代之需,也为今日西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翻看此书,细细品味,受益良多,有如下特色。

(一)选题新颖,不囿陈说。学术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该书作者深谙其理。现有史料书籍不少,写近代史的著作更是层出不穷,然而,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时代大背景下具体阐述西部教育开发史的却少之又少,可以说,该书拓展了西部教育史研究的领域,填补了中国近代西部教育开发史研究的空白,是一部有特色、有分量的教育佳著。除此之外,对于过去人们所忽视的边疆教育、社会教育等,该书也列专章论述,显示出作者宽阔的学术视野与厚实的学术功底。

(二)资料翔实。翔实的史料是历史著作的基本要求。本书既充分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充实了新的资料,“探赜索引,钩沉致远”,当之无愧。作者对有关西部教育的资料有不少新的挖掘,这是对西部教育乃至对中国教育作出的巨大贡献。该书主要取材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教育通讯》及《教育杂志》等权威资料,除此之外,为了更准确、全面地了解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历史,作者翻阅了大量广西、甘肃、新疆等地方文史资料,足见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且作者在运用这些史料时做到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以清晰的脉络把西部地区的教育开发史展现给读者。

(三)完整明了的专题形式。本书以抗日战争时期为重心,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西部地区的教育开发状况。全书主要以不同培养层次目标为根据分段,同时对西部地区的教育历史和方针政策及对战后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变化给予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例如,第三章到第八章主要阐述了抗战时期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与学前教育、边疆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开发;第一章和第九章分别以战前和战后为时间段,回顾了西部地区教育的历史和发展变化。当然作者也没有忘记在第二章穿插战时国民政府开发西部教育的方针政策,使得整部著作结构完整、体系清晰。

(四)历史与评论的有机结合。该书与一般的地方教育史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单纯叙述抗日战争时期西部教育开发的史实、国民政府的方针政策,而是在论述的过程中同时对每一层次的教育发展概况和教育举措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某些章节还进行了专题评价和总结。如第三至第七章,作者不仅分专题详细记录了战时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初等及学前教育和边疆教育与社会教育发展概况,同时也都在每章的最后一节对这些教育进行了历史总结和评价。该书叙中有议,史评结合,深化了读者对抗战时期西部教育开发历史的认识。

我们相信,该书的出版,必将受到广大教育史工作者的欢迎,并推动更多的学者关注西部教育的研究,从而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贯彻实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原载《教育史研究》2009年第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2:06 , Processed in 0.05845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