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教育实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1 16:1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缘起
    2002年,一个久违的词语再次现身于中国教育界:新教育。这个词最初在苏州大学的朱永新工作室里被酝酿成熟;然后,在常州湖塘桥中心小学、昆山玉峰实验学校等几个校园里进行了静悄悄的试点;最后,一个名为“教育在线”的网站在论坛热中脱颖而出,到2007年,全国有数百所学校在不同程度地践行着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方式。“新教育实验”和“教育在线”有同一个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教育在线网站由朱永新教授的博士生、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主持;而新教育实验,则由朱永新教授亲自主持研究。几年来, “教育在线” 凭借着教育问题网络探讨热潮而迅速成为知名教育网站,而“新教育实验”也借着网络迅速在大江南北传播。
    众所周知,新教育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源于美国的杜威教育思想和上世纪初陶行知等人的教育改革,以及同一时期的欧美新教育运动。事实上,仍然冠以“新教育”之名的实验正是以杜威教育思想和陶行知教育实践为其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的一个整体教育改革实验。如杜威的教育观点一样,新教育实验同样十分注重“行动”和“反思”,十分注重教育思想与理论对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实际效果,鼓励教师寻找途径行动起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个核心理念和“六大行动”

   继承于杜威和陶行知,新教育实验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考察新教育所强调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幸福”二字显然依照的是马斯洛人本心理学理论,指成长中的儿童需要在人的多个层面的“幸福——需要满足”中获得一种平衡: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相对低级的内在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级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甚至从某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在多种需要之间作出明智的抉择。在“幸福”后面加上“完整”二字,主要指的是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脑”的完整,新教育实验认为,当前过于偏重静态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心灵与身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即便在智育中,割裂的学科、分裂的知识本身也已经不再是完整的。新教育实验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让每个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这种幸福完整的教育,主要体现于新教育所倡导的师生、家校、亲子间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和“晨诵、午读、暮省”儿童生活方式中。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而称之为“六大行动”的“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则是新教育实验的基本方法。从这些方法的命名可以看出,这与其说是一个学院派的“科学研究”,不如说是一线学校基于自身问题的实践本身。确实,用新教育实验者自己的话说,他们是一群承认事实的经验主义者,他们认为每一个理论词语,只有当它与教育实践中的现象相联系并产生效应时,才拥有真实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新教育实验又强调不能排斥教育理论,实在论,理念论,建构主义,形式训练,存在主义与教育现象学……这些教育哲学中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它们在新教育一些具体的项目研究中被谨慎地使用。
    实验几年以来,取得最丰硕的成果的是“营造书香校园”和“师生共写随笔”这两个行动。因为新教育实验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朱永新),“一个人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醉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所以实验就将倡导、引领全民阅读当成了第一要务。
   新教育实验的营造书香校园,就是通过建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但是在最初的几年,实验也仅仅反复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提倡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号召师生阅读起来,自2006年开始,“营造书香校园”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开始将它细化为若干具体的子项目,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年级、性格与性别的学生,不同水平与学科的教师分别该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实验出版了《中华经典诵读》;正式启动了“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9月23号,孔子诞辰日,苏州市召开了首届读书节;所有实验学校举行了各自的阅读节,开展了“书香漂流”、“图书跳蚤市场”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聆听窗外声音——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其多元价值观的形成。
   培养卓越口才——通过讲故事、演讲、座谈、讨论、辩论等活动,使教师和学生愿说、敢说、会说,从而培养其自信心,形成终身受益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构筑理想课堂——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建设数码社区——通过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应用能力。
在六大行动的基础上,新教育实验又相继开发了“新教育生命课程”、“新教育公民课程”、“新父母与幼儿教育”等若干项目与课程,这些课程有些因为不切实际而并能获得成功,目前新教育比较成熟的项目是一个名叫“三专项目”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针对学生的“晨诵、午读、暮省”的新教育生活方式。
   “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也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体现。

   新教育认为,在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中,童年却充满了危机: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等童年的杀手,潜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随时准备着吞噬孩子们的闲暇、良知和身心健康。电视和网络让家长和专业教育者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好奇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可悲面目;应试教育剥夺了儿童的闲暇、游戏、个性,让他们过早地学会争斗、计算、幸灾乐祸。在设法把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从童年生活中清除的同时,新教育实验还力图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平安地度过危机重重的童年。所以实验在摸索了几年之后,在一定的争议声中,提出了“晨诵、午读、暮省”这一新教育儿童生活方式。
晨诵——与黎明共舞

    新教育实验追问:在儿童生命的黎明,应该让他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背诵英文单词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所以,新教育实验开发的晨诵,是一个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晨间诵诗的复合课程。词句优美、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这是新教育晨诵的三个基本特点。而所谓晨诵,其实并不一定局限于“晨”这个时间上,这只是根据这个课程的特点采取了一种形象化的说法而已。一位实验教师(山东临淄常丽华)在她的一份实验总结中写道:
    “在每个孩子生日那天,他会得到一首独属于他的生日诗。在生命的黎明,我们全班同学用最甜柔的声音,为他唱出最甜柔的歌曲。这是送给边涣之的: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
      灌木丛中的小草啊。
      美丽的边焕之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
     夜里的飞虫啊。
     勇敢的边焕之啊。
     ……
   “每个孩子的生日诗,我会精心选择,一定是适合这个孩子的,一定是暗含了他的将来的。孩子们很喜欢,家长也很喜欢,因为这首生日诗之后,每个孩子也都会为过生日的孩子写一首生日诗。家长们就把孩子们的生日诗打印成册,这是每个孩子生命成长的印记。向着明亮那方,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幸福的孩子们啊,三(三)班的孩子们啊。我和这些孩子,从一年级走到了三年级。三年的时间,因为日不间断的阅读,我们拥有了丰富的精神生活。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开始和我的朋友看云一起给孩子编写‘背本’,编写了三本儿童诗,和现在背的《唐绝句飞鸟集》。在生命的黎明,我们开始晨诵——那些优美的诗歌,在音乐声中,在师生一遍又一遍的吟诵中,我们开始了一天的幸福生活。而当孩子们开始阅读一本本美妙的童书,开始呼吸文字的芬芳,一个个故事又醒了过来,童年的岁月也因此变得丰富而美丽。二年级一年,我和孩子们共读了近100本书,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图画书。三年级一年,我们共读的童话和儿童小说到了60多本。当然,不是共读的书越多越好,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给了孩子这个年龄段最应该读到的书。”
     常丽华老师上文中所提到的“一年我和孩子们共读了近100本书”,指的就是新教育实验的“午读”,它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与学校相渗透但目标不直接指向学科教学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
午读——“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

    自2002年开始,在倡导阅读过程中一些问题就一直挡在新教育实验教师面前:有哪些优秀读物可以提供给孩子们,能确保这些书籍是通过更广泛地筛选,是最优秀与最适宜的吗?对一个具体的儿童来说(实际上,永远不存在抽象的儿童,一个小学生,永远有他特定年龄、性格、性别、经验、兴趣与独特的智能),他能够读什么书?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他应该读什么书?该怎么开始阅读活动?为了解决以上的种种问题,新教育实验自2006年起,开发了“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项目。
    该项目研究认为: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它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二年级和四年级,不是相近的两个教室,而是隔了几重天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每一年的阅读,也就应该是符合它们各自的不同特点的。毛虫与蝴蝶项目依据研究,在低年级(1至3年级)倡导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用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的办法,来让低幼儿童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地发挥。“读写绘”这一为这个年龄儿童量身定做的实验项目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来自苏州工业园区娄葑二小的顾舟群老师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案例:
     任教一年级的顾老师遇到了一个入学测试时一句话也没说,一道题也没完成,测试成绩是零分的叫烨的女孩,同班的孩子们告诉顾老师:“她不会说话的,在幼儿园里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烨第一次在校吃饭竟然吃了一个多小时,第一次做作业,抄写一排拼音a整整用了一节课,算出3-2等于几要花半节课,一个月后的第一次语文测试足足十几分钟一个字也不写……
    开始开展“读写绘”实验时,顾老师根本没注意她,也不存任何希望,只是一次次地把美丽的绘本和生动的故事带给孩子们。直到某一天,烨上交了她的第一幅作品,从图片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她完全听懂了故事。她妈妈在作品上写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我骑着三轮车接女儿回家的时候,女儿不但开口主动和我说话了,还有头有脑的给我讲了《小熊的哈欠》的故事……”
     半年过去了,她的改变越来越大,作业速度也越来越快,她不但能和孩子们交流,还能主动上台表演讲故事;不但能自己吃饭,还能主动帮老师做事,测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一个多学期下来,她竟然能熟练地背出上百首儿歌。在2007年4月顾老师的爱人因车祸去世的日子里,烨的妈妈比任何人都着急,一次次打电话询问情况,又一次次发来短信希望顾老师振作。她说烨烨不能没有顾老师,因为她不希望烨烨和她哥哥一样——烨还有一个哥哥,和她一样的入学测试成绩。可是六年过去了,她哥哥还是一句话也不说,毕业测试成绩还是零分,现在休学在家。
    验在中年级(3至4年级)开始逐步从绘画中淡出,而加大文字阅读;结合讲故事,加大整本书的主题探讨;并开始进行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记的阅读。在高年级,则主张共读方面以主题探讨为主;加大自由阅读的量;加入自然科学方面的阅读;将阅读与儿童文学创作相结合。
    在成都某私立学校任教的陈美丽老师,在事业处于高原期的时刻,苦苦思考着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成绩更好一些而且可以持续发展,怎样才能让学生和自己的生活多一点灵性与活力而不只是冷冰冰的分数分数分数……后来,她怀着这两个朴素的愿望,开始了童书阅读,毛虫之旅。
    一年之后,通过师生、亲子、家校间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那些私立学校里出了高价十分苛刻与挑剔的家长,本以为用二万多元一年的代价把孩子甩在学校就万事大吉的家长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他们也开始拿起丢了很久的书,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谈论书中的某个人物或某个话题,——甚至拿起丢了很久的笔,和孩子一起写读后感,和孩子一起写随笔,并将他们的文章发在教师的博客上。他们开始走近孩子,理解孩子,能有意识地利用书籍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最初那一群曾经让教师痛苦的学生,如学校校长在陈老师博客上留言的那样:“不管是走进五.九班的教室还是寝室,心里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宁静。这种宁静是孩子们送给我的。五.九班的孩子爱读书也会读书。那么多有意义有意思的书籍滋养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把读书当作了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
    这几个故事都表达了新教育实验那个源于杜威但又作了改进的核心观点:共同生活——源于共同阅读共同写作的共同生活。新教育实验提出: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共读,就是和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所以,新教育实验倡导亲子、班级共读,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心灵真诚的话语,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乃至老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实验开展以来,通过共读,发生了大量感人的故事,改善了无数亲子、师生、家校关系,让大家真正地感受到了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新教育实验是将共读传统的恢复,视作了改良基础教育、构筑和谐社会与文化大国的突破口。
    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项目还认为:教育是唤醒,也是给予。实验者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则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同时他们还认为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给予,无论是民族文化的特质,还是普世文明的价值,都需要教师和家长按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慢慢地通过阅读,通过故事传授给孩子。在充分考虑到民族文化的特质,以及汉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他们以二十余个人类文化母题和核心文明价值,来作为挑选共读的童书与故事的“关键词”的。可以说,尤其是共读中的每一本童书,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完美地体现了一个或若干个核心文明价值。儿童阶梯阅读研究,就是为每一个儿童寻找到他此时此刻最适合的童书;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时刻,一定有着这一时刻最适宜的一本童书。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将在娓娓动听的故事中,告诉他们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像、宁静、勇气、敬畏、热忱、虔诚、感恩、纪律、反思……它们将编织出一张美丽的网,呵护孩子在漫长的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与勇气。
暮省——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成了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
     在实验初期,学生的随笔带有明显的作文倾向,实验教师是以作文的要求来评价学生的随笔,而没有将之视为共同生活的一种方式。随着实验的改进,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自觉地引导学生把随笔与日记视为“三省吾身”的生活方式,并提笔参与学生的成长,利用师生共写随笔引领儿童走向自主与成熟。而学生随笔,也逐渐地丰富为心灵独白(保密日记)、相互倾诉(共写日记)、观察日记、班级共议日记、童话文学创造等多种形式。而在低段儿童,这种写作则是与父母联合,并与绘画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

    晨诵、午读、暮省,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它既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同时也是对过早精细化的学科课程进行一种矫正。新教育实验认为,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通过一种整合的生活方式,并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新教育有望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理想。

请情请点击:http://bbs.eduol.cn/post_72_321057_1.html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16:23:01 | 只看该作者
“新教育实验”四年覆盖24个地区 其魅力何在?www.jyb.cn 2006年12月25日  作者:苏雁   来源:光明日报
    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四年间已覆盖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共有500多所学校加盟,5万名教师、80万中小学生参与其中——“新教育实验”能否走得更远?
    日前,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镇政府简朴的礼堂内,乐余镇“新农村、新教育、新希望”工程正式启动,400万元奖励基金显示出镇领导对此项活动的不凡决心和高度期望。
    这一活动的“幕后导演”是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教授,他所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四年间已覆盖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共有500多所学校加盟,5万名教师、80万中小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有教育专家这样评价:“新教育实验”是真正能够让教师和学生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新希望工程”。那么,“新教育实验”的魅力何在?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这一实验能否走得更远?     无限相信学生和老师的潜力     “2002年10月29日沈达,男,1989年出生,父母离异。2002年9月考入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据沈达的小学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反映,他聪明却个性极强,爱搞恶作剧,顶撞老师,欺负小同学;但上课发言踊跃,兴趣广泛。”     “2003年9月23日沈达的试卷被错批了2分,在课堂上他大叫批卷老师没水平,我让他下课后再谈,他竟说粗话,下课时又故意把杯子摔坏了。我的心隐隐作痛,胸口好像被堵住般难受。难道我的人文观念真的错了吗?我不甘心。”     “2004年3月4日课堂40分钟,沈达听15分钟就懂了。我让他坐在教室的最前排,只要不影响别人,且他自己已经听懂了,他可以看其他书籍。我承受着一些压力,有人说我缺乏班级管理能力,还有人说我在纵容这个孩子,其实,我是在用师者的宽容给孩子以无声的教诲。”     “2005年6月30日今天是中考最后一天,沈达把同学们不要的废纸都整理了,把教室地面拖得干干净净,直到把卖废纸的80元钱整齐地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后才离开。我感觉很欣慰。”     以上摘录的日记,出自江苏省昆山玉峰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吴樱花之手。2002年至2005年间,她为“调皮大王”沈达写下了15万字的《孩子,我看着你长大》。沈达读后一次次感动得流泪,“从第三者的角度去看我过去做的事,连我自己都会觉得讨厌。吴老师,您是我最值得信赖的人。”2005年6月26日,好消息从昆山市教育局传来,沈达以660分成为昆山市中考“状元”,“我的奋斗目标是考上清华大学。”沈达说。     吴樱花说自己“是用一种客观研究的眼光在看待沈达”,所以她“始终能以相对平和的心态坚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教育工作”。而这种“客观记录”式的教育方法正是朱永新推动的“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     作为加入“新教育实验”的第一所学校,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校长周建华牢记着“新教育实验”的理念:“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无限相信学生和老师的潜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实验要求老师坚持记录自己的生活,不仅是一个写日记写随笔的过程,更是一个人成长的助推器。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这些日记、随笔中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在写得精彩的同时,教师们开始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核心理念是“重视心灵的教育”     “新教育实验”的“魔力”在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日益显现。当初它的萌发,源自一位学者多年思考的“结晶”。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可谓著作等身。2000年起,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相继出版,这是他的“新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     长期浸淫于教育领域的思考与探索,使朱永新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中小学生太苦了,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朱永新告诉记者,“多年来,应试教育往往以牺牲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代价。作为‘人’而存在的技能,如沟通、表达、交往、合作等要素在教育中没有地位,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为此,朱永新曾大声疾呼“育人之要在育心”、“用人文滋养心灵”,提出“降低学习难度”、“保证孩子的睡眠权”等具体措施,虽然也引起一些共鸣,却最终归于静寂。     实践,从理论的寻根溯源开始。朱永新注意到,中国古代儒家的以育人为本的教育传统,一直在探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一百年前的欧洲新教育运动,几十年前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杜威,早已宣称真正的教育应该培育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健全人格。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蔡元培等将其“移植”到中国,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正是源于朱永新对中外教育理论的深刻理解,他提出了“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重视心灵的教育”、“教给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主要内容体现为“六大行动”     “新教育实验”的载体是“一张网”——2002年6月18日开通的“教育在线”(www.eduol.cn)。“我每天早晨6时要上网‘晨练’一小时,中午也要上去‘运动’一会儿。我与全国各地的老师谈心,距离近得似乎能听到彼此的呼吸。”朱永新对记者说。     这张网不仅迷住了朱永新自己。他不断以普通网民身份发帖子,用自己的新教育理念打动教师,把“新教育实验”推向一个个学校;越来越多的教师也被“网”在了这个充满生机的“教育社区”里。“新教育实验”课题组成员卜延中激动地回忆,“短短一个月内,没有做任何广告,只通过熟悉的教师之间的口耳相传,网站论坛的发帖量就达到2万个。”     现实中,“新教育实验”会给实验学校挂“一块牌”。去年5月,吴江市北厍镇中心小学校长徐惠明登陆“教育在线”,注册学校的基本情况。很快,朱永新有了回复,并为学校挂上了“新教育实验”的铜牌。所有这些,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仪式。“新教育实验”完全是“自愿加盟、来去自由”的公益性实验活动,凡实验学校及个人均不缴纳实验费用,课题组为申请者开列的条件,不是“硬件”而是“软件”:凡接受本实验项目主持人的教育理念,愿为实现“新教育理想”而行动的学校和个人,均可加盟。实验能给学校的就是新教育的理念,即“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     就拿“营造书香校园”来说,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朱永新认为,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他们才可能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因此,他要求,新教育实验区内的学校,师生应该把阅读作为重要活动。他与课题组一起为教师和学生推荐了新教育文库,精心选择有价值的书籍。要求学生每学期背诵中华经典诗文,中学生背诵英文名篇。     “一样的学生,一样的学校,但是教师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这是采访中记者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在“教育在线”首页上,顶栏红色的大标题就写着“共建教师的精神家园”。而“教育在线”也确实成为了教师的“学习化社区”。即使在午夜或清晨时段,讨论室里依然人头济济。这个简单的“舞台”上,经验丰富的教师在网上授课,热情的网民为边陲学校捐书,大量教师在论坛上进行智慧碰撞。云南思茅地区的小学教师“滇南布衣”,利用“教育在线”与异地的同行交流讨论教学问题,虽然地处偏远,但他教的12个学生却可以接受到和先进地区一样的教育。全国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北京清华附小特级教师窦桂梅写道:“怀着激情,我每天必上网一次,踏上这只大船,我尽情享受它的习习海风。”短短4年间,“教育在线”有注册会员近19万,开设教育博客的教师接近2万人,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教育论坛和网络教师培训学院,成为中国教师的精神家园。   “新教育实验”仍在不断完善     2004年4月,一位农村教师在“教育在线”上留言:“我对‘新教育实验’向往已久,可是,要在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初中实施是行不通的。我们这儿仍然是踏踏实实搞应试教育,教学质量是与资金挂钩的。所以,‘新教育实验’,想说爱你不容易。”     这位农村教师的话,凸显出“新教育实验”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质疑声主要集中在四点:“新教育实验”在目前的应试背景下,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新教育实验”在很多方面有所缺失,比如公民教育、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可以推行和操作的教育模型,“新教育实验”在理论框架与操作水平上还有明显的不足;完全的“草根运动”能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004年以后,我们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很多原本积极热烈的参与者开始理性思考‘新教育实验’的前途,并且用自己的最大能量去完善‘新教育实验’。”朱永新说,今年9月份开学时,部分参与实验的中小学已经开设了“新生命教育”课程。     朱永新告诉记者,教育的智慧在于从制度的夹缝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现在有很多学校特别是高中处于观望状态,他们怀疑我们这套东西能否解决应试问题。其实,应试教育也在改革,越来越注重人的综合素质。‘新教育实验’提出的‘六大行动’,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从文化的层面和心理的层面来武装人,强调打好精神底色。山西运城的实验学校仅开展了两年,但那里的小学生面对几十位校长的‘大考问’,对答如流,校长们都惊呼‘问不倒’。因此‘新教育’不惧怕考试。实验学校如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常州湖塘桥小学等,在当地都是出类拔萃的。”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认为,“新教育实验”把人的素质教育、文化教育、心理教育结合在一起,能够唤醒人的精神状态,所以“新教育实验”对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更有帮助。     朱永新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成立“新教育实验”的研究中心(所),并由专人负责理论研究工作,解决好“新教育实验”的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问题。     从去年以来,“新教育实验”获得了两笔共1000万元的社会捐款,分别成立了“新农村、新教育、新希望基金”和“新教育研究与推广基金”,结束了原本“仅靠社会零散捐赠和朱永新的稿费与讲课费支撑”的局面。“新教育实验”正在全国“遍地开花”,这场“草根运动”所震荡出的教育“冲击波”,还在继续扩散。(记者 苏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9:50 , Processed in 0.28616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