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剥离了学校的乡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2 19:2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剥离了学校的乡村

作者:彭玉宇


    已经进行了十年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即“撤点并校”,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孩子“上学难、上学贵、上学远”现象。
    在美国生活了40年的杨贵平女士,近20多年来深入中国10多个贫困农村的学校,见证了乡村教育的衰败。山西黄河边一个小村子有100多户人家,原有一所小学。7年前学校被撤并后,孩子们需要到离家十几公里外的中心小学去上学,因而在短短两年里就有30多户人家搬走了。杨贵平忧虑地说:“这些孩子,这些父母,和那些走向衰落的村庄,他们的未来在哪里?”四川某县一些村庄有70%孩子辍学,“撤点并校后,孩子们必须去20公里外的一所小学上学,是这些孩子辍学的主要原因”。
    杨贵平在云南的贫困县遇到了一群孩子:“她们背着干粮走3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夜晚留宿在学校……你能让你的孩子在山里走3个小时去上学吗?”杨贵平在发言席上面对一排排的教育界专家发问。她瞪大了眼睛,拍着桌子说:“十年了,撤点并校政策给农村带去的伤害已经够多了,是不是到了该停一停的时候?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各地积极撤点并校不外乎两种动机。一是顺应学生人数减少而撤并;二是人为地加剧撤并,其动机往往是非教育的。在大多数的“撤点并校”中,节约资金是一个重要原因。然而,经济负担却转嫁到了学生家长身上,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成了沉重负担。他还认为“撤点并校”是将学校从农村“连根拔起”,对农村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教育自身。更重要的是不可预见的社会心理代价,和失去安全感自信心的一代人。敏感、冲动、恐惧、孤独、沟通焦虑、学习焦虑,这些成了留守儿童、寄宿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6月6日《报刊文摘》)
    据中国妇联统计,我国目前有留守儿童5800万人,占到了全国儿童数量近三成。一项涉及到数千万少年儿童学习、成长的工作,不知是如何出台的,是否经过科学论证,是否必须?也许出台的理由有很多,可十来年实际运作,它的弊端已经暴露无疑,非但没人去认真评估,而且志愿者的调查结果也被当作了耳旁风。有的地方还在继续确定更加大胆的目标,声言要在几年内“到位”,这就不能不令人忧虑重重。
    改革是希望,只有在改革中事情才能不断进步。改革也应当允许去探索,去试验,但以“改革”障目,挟私带货就有些不厚道了。如果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转嫁负担并以人民群众为攫取对象,似乎就有些居心不良。以学校、学生为主体的“撤点并校”,竟然“动机往往是非教育的”,是为了“节省资金”而已,其目的本身就值得推敲。地方政府的资金理论上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办好教育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该花的钱还是要花的。然而做起事来则恰恰相反,能省的往往从学校、学生身上开刀。这是不顾实际情况,大力推进“撤点并校”的动力。这项“改革”的直接后果是,学生上学路途远了,家长经济负担加重了,农村学校校园荒芜了,农村孩子离高等教育越来越远了,他们的人生道路更加艰辛了,教育经费倒是越来越省了。
    撤点并校面对的是5800万农村少年,如果一个孩子平均按四个长辈计,这就是两三亿人的规模,涉及到这许多人的一项“改革措施”被专家和主管部门一合计,就推开了,一推就是十年,并未取得人们认可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已经受到了方方面面质疑,遭到了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反对、抵制,那这包含鬼胎的“撤点并校”还要继续下去吗?
    真向往林荫下,荷塘边,蛙声里的朗朗读书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9:29:13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8:50 , Processed in 0.09162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