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丽(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01班) 【文章摘要】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科学管理的工作。2004年,徐本禹的支教经历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无数和他一样的大学生。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走进了大山,走进了农村,开始了他们的支教生活。与此同时,国家针对大学生支教工作也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拿起教鞭,支持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支教。
【关键词】大学生 农村 支教 生存 发展
【作者简介】胡红丽,女,21岁,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大二学生
【指导老师】郭浩,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联系电话】15172026250
一、引言
在国家对大学生支教工作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湖北省依据本省教育实情、大学生支教状况制定了本省大学生支教优惠政策,湖北省教育厅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八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实施意见》(鄂人【2006】16号)和《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鄂教人【2004】2号)精神。今年我省继续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并结合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派3000名以上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进行为期3年的支教工作,制定了“年度考核合格的支教生,每人每年奖励3000元,对借有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奖励款优先用于还贷”等十一项优惠政策。支教生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还享受国家、省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三支一扶”工作的其他优惠政策。
目前,大学生支教在全国范围内唱响了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时代旋律。在推动落后地区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成长,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教有利于实现学生、社会、高校三方面共赢,就大学生而言,支教能加强他们对我国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状况的认识,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他们对教育行业的理解,找到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不足,从而明确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就高等教育而言,支教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检验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就社会发展而言,大学生支教缓解了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相对较低和数量不足这一突出问题,是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重要举措。为了了解湖北省大学生支教现状,对湖北省大学生支教的原因、目的进行分析,明确大学生支教的环境我们教育科学学院科研小组特组织了“关于湖北省大学生支教现状大调查”的专调队。以此,为我国湖北省制定更好的支教优惠政策,使更多大学生了解支教,进而支志愿支教,为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服务事业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1.调查目的 (1)
了解湖北省对大学生支教的优惠政策及落实情况,为省教育厅制定更好的政策服务。 (2)
了解支教生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住宿条件等),为国家提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3)
分析大学生选择支教的原因、目的、支教后的感受以及去留等问题,为即将选择支教大大学生提供有效大信息。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几所中学的所有支教生为研究对象。 3.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访谈法,再辅以问卷法、文献法。访谈之前,经过小组成员的再三讨论,列出访谈提纲。其问卷为自编问卷——《关于湖北省大学生支教现状的调查》。同时,在课题讨论、问卷编制和列访谈提纲等方面得到了我院专业 老师的辅导和帮助,使得问卷、访谈提纲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1)
文献法:小组各成员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用以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基础。 (2)
问卷调查法:经由小组成员多次讨论,选课题、定维度、设置题目、制定问卷、交由指导老师审阅批改、在预调修订而成的自编问卷《关于湖北省大学生支教现状的调查》。问卷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性别、所教班级的数量、每周授课的时间) 16道选择题,分别从支教生现状、支教生的流动情况以及支教生的心理状况三个维度出发,具体涵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现状:生活状况(收支、教学环境、住宿条件、交通状况)
流动状况:支教期满后的去留及原因
心理状况:支教的原因,支教前对支教的认识及理解,支教后的感受及对支教的看法。
(3)
访谈法:访谈前,小组成员在一起讨论,根据维度列出访谈提纲。访谈时,两人一组一个人提问,另一个人作记录。通过与支教生的深入访谈,从中得到了更多、更深层的信息。 4、调查过程
再调查过程中,我们以访谈法为主,同时辅以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采取目的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我们抽取了阳新县几所中学的所有支教生,对他们进行访谈。在这些对象中随机抽取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了30份问卷,有效回收了27份。其中男女比例如下表所示:
5、数据统计 (1)将所有回收的问卷进行筛选,筛除废卷,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 (2)调查数据由小组成员输入SPIS系统,以单变量的描述和多变量交互分析为主要统计方法,尽量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三、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我们分析了解了湖北省大学生支教现状。 (一)、支教生的现状 1.支教生的辛苦程度 为了了解支教生的辛苦程度,我们从支教生所教班级的个数及每周授课的课时两个方面来分析。 支教生所教班级的个数,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支教生所教班级的个数 | 支教生人数 | 百分比(%) | 1 | 13 | 48.1 | 2 | 8 | 29.6 | 3 | 4 | 14.8 | 4 | 2 | 7.4 |
表一:支教生所教班级的个数情况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一半的支教老师仅教一个班级,有近1/3的支教老师带两个班级。然而带三个班级及三个以上班级的支教老师却极少,另外,我们从访谈中得知,90%以上的支教老师仅带一个班级的主课,带1-2个班级的副课(如政治、历史、地理等),这可以看出支教老师并不是十分辛苦。 从支教生每周所授课的课时,也可以看出以上这点,具体如下: 除2个支教老师是2010年毕业的,刚到学校还未开始上课外,其余25个支教老师有48.1%的人每周授10-15节课,授16-20节课的支教老师占18.5%,授课在10节以内或20节以上的却极少。平均起来,支教生每天授课为3-4节,不超过5节。由此可见,支教生在学校并不是十分辛苦。
图一:支教生每周授课课时 我们还对教师辛苦程度减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支教生所在学校的教师(已编制)的供求情况如图: 66.7%的支教生认为他们所教学校教师(已编制)供大于求,7.4%的支教生对这一情况不清楚,仅22.2%的支教生认为他所在学校的教师(已编制)供不应求。目前,即使是农村偏远地区,大多数学校教师已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从访谈中我们还得知,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学生人数减少。教育不平衡时目前我国的一大教育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使各个学校的师资达到平衡,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 图二:学校已编制教师供求情况 2、支教生的生活状况
为了了解支教生的生活状况,我们设计了“你认为在支教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的三个困难是什么?”这一题,情况如下所示:从右图我们可以看出,以上这些困难支教生在支教过程中都遇到过。其中,选择“经费太少,生活条件差”这一困难的人数是最多的,一半以上的支教生将这一困难作为最大困难。从访谈中我们得知,生活条件中又数住宿条件使他们最不满意,大多数学校的支教生表示:学校教师宿舍不够,学校领导
让他们自己在校外租房住,租金由学校出,可从08届及以前的支教生住我们得知,几年来支教生租房的租金都是由他们自己掏的。可见解决支教生的住宿问题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和学校领导尽快的采取解决措施。另外,选择“当地相关部门很少关心,得不 到外界支持”这一困难的人数也较多,占总人数的40.7%。支教生表示:当地相关部门一般只与学校领导接触,支教生有什么问题
也是由学校领导向政府反映,支教生很少甚至没有与政府接触,政府对支教生的状况也不是很了解。大学生支教缓解了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数
图三:支教生遇到的困难
量不足这一突出问题,给贫困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促进边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缓解城乡教育不平衡问题具有重大的作用。这要求政府在与学校领导接触的同时,更要深入支教生,了解他们的状况,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安心从教。|“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当地老师有分歧”也是不少支教生在支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支教生经过大学学习,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边远贫困地区信息不便,当地老师与支教生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有分歧是理所当然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也正是支教生的优势。这就需要支教生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并努力使当地老师接受并采用这些理念与方法,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从访谈中还知道,大多数支教生都是本地人,只有极少数是从外地来。“不适应当地的语言,生活习惯、风俗”这一困难并不是那么明显。此外,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诸如交通不便,通讯不便,很难与外界联系等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 3.支教生的经济状况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代中国,经济收入成为人们择业时的一个重要标准。大学生毕业选择支教会考虑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还会考虑自己支教后的收入状况,看是否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为此,我们对支教生的收入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
图四:支教生的收入状况 对左图进行分析可知,月收入在600-1000元和1000-1500元的人占大多数,分别占总人数的48.1%和40.7%,低于600元或高于1500元的比例都不到10%,有我们的访谈了解到,支教生在学校基本工资为为800元,如果在哪一方面表现优秀,还可以受到学校的奖励。同时,湖北省年 图四:支教生月收入图
度考核的支教生,每人每年奖励5000元。平均算起来,支教生月收入在1000-1500元。可见,支教生的收入还是可以的,除了满足基本生活以外还有节余。至于月工资的发放情况,74.1%的支教生表示他们的工资每个月都能准时拿到,也有25.9%的支教生月工资没有准时拿到。要想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从事支教,政府应尽快解决好这一问题。 4.支教生的在职培训情况 支教生的在职培训情况反映了他所在学校对支教生的重视程度,同时,在职培训对支教生的职业发展尤其是对那些准备继续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支教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设计了“你所在学校或地区每年为你提供的在职培训情况如何”一题。情况如下: 有40.7%的支教生认为他所在学校或地区每年为他提供的在职培训情况比较好,会定期组织一定数量支教生进行教育理论和职业技能培训,然而,也有37%的支教生认为基本上没有在职培训。在访谈中我们分析发现支教生的在职培训情况主要是由学校的不同而不同的,有些学校这项工作开展的十分好,然而有些学校却未注意。支教生的在职培训对支教生的继续发展有十分重要额作用。这需要各个学校引起高度重视。 图五:支教生在职培训情况 5.国家政策落实情况 国家、各省市关于支教制定了优惠的政策。然而,这些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如何,不仅是支教生所关心的问题,更是那些准备支教的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在实际过程中,支教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图六:支教政策落实情况
调查发现,74.1%的支教生认为支教政策落实比较好,但在某些方面没有落实到位,仅11.1%的支教生认为支教政策落实的好,基本上保证了支教生的利益。由此看来,在支教政策落实这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国家,各省市虽然制定了优惠的支教政策,但要把这些落实到位才是最关键的。这就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乃至各个
学校加大力度,保证支教政策落实到位。 6.支教生的节假日 支教生是怎样度过节假日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支教生的生活状况,经调查,结 果如下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支教生在节假日,打部分时间是用来娱乐休闲和工作学习的,也有一少部分支教生在节假日走亲访友。结合我们的访谈,大多数支教生的节假日都在备课、继续学习或出去游乐、放松身心。据支教生反映,进行家访一般是班主任的工作,支教生很少去家访。由此看来,支教生的节假日是忙碌而充实的,丰富而多彩的。
图七:支教生的节假日情况 (二)支教生的心理状况 1.大学生选择支教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是“强大的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选择支教”,有的认为是“国家政策好”,还有人说是“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弄清楚大学生支教的真正原因,我们进行了调查,发现选择“热爱教育,热衷于支教”和“想去锻炼一下自己”的人数最多,超过了80%,而“就业压力大以支教缓解就业压力“和“国家政策好”的人数所占比例都不到10%。另外,我们从访谈中得知,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支教是由于父母的愿望,他们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回家乡支教。 2.支教后对支教的理解 支教生对支教的理解将对未来大学生是否选择支教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我们设计了“你在支教后,你对支教是如何理解的”一题,经过调查发现,85.2%的支教生认为支教是由巨大作用的。其中,近一半的人认为“支教有利于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25.9%的支教生认为“支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教学状况”,11.1%的支教生觉得“支教有利于满足贫困地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总体看来,支教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农村边远地区的教育、学生都有巨大作用,支教既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又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支教生的去留情况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对支教生期满后去留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近一半的人数选择留下,48.1%的人还在考虑中,仅有3.7%的人现在离开,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支教期满后,大多数支教生将继续从事教育事业仅有极少数支教生选择考研、考公务员或进行其他职务。
图八:支教生去留情况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多数支教生选择继续从事教育事业,我们进行了调查,结果是: 从图九结合我们的访谈考研方发现,支教生选择继续从事教育事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使支教生留下了原因是他们自身的情感因素,留下离家比较近,离父母比较近。生活环境也是支教生选择留下的原因之一。现在,农村正在发生飞速变化,边 图九:支教生继续从教的原因
远地区学校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教师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四、思考与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分析,支教生现状基本上是让人满意的,但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为了促进支教工作更好的进行,实现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共赢。这就需要大学生、学校、政府共同努力,以下是笔者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和思考,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对大学生的建议 1.支教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为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大学生在开展支教活动之前,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培养自己适应支教的能力,为顺利开展支教工作打好基础。 ①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视自己,直面困难,在支教前做好心理准备,下定决心,克服困难,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挫败感和心理落差,而且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支教工作。 ②要有坚定不移,坚忍不拔的毅力,遇到困难不退缩,勇于直面困难。同时,要树立为边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价值观。还要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喜欢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③要全面提升以教师技能为核心,以综合能力为保障的“支教技能”,包括努力完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工作相关知识储备,加强教师技能、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等训练,对可能遇见的困难和危险做出应急预案,做好身心调整、物质结合、权益维护的储备等。经常参加讲课比赛,“三字一话”比赛等,提升自己的支教技能。 ④要对支教地和支教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支教地的情况,依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支教学校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目标和计划,并保持与支教地的沟通和协调,及时对支教计划予以修正和完善。 2.支教中,虚心学习,检验自我,积极融入地方教育事业 ①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要虚心请教,认真学习。在支教的工作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所以,支教生应该提醒自己要随时随地向其他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和学习,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支教生活中,要坚持多读书看报,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大事,关注国际形式。在向老师学习的同时,还注意向学生学习,使得教与学相得益彰,使自己和学生共同进步。 ②大学生要明确支教工作是支教者、支教对象和工作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应当不断加强与支教地学生、支教学校、指导老师、母校及社会团体等的沟通交流,从而能够尽快地融入地方教育,搭建起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的桥梁。对当地教育教学实际予以尊重和补充。 ③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要不断检验、完善自我,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发扬自己的优势,改善自己的不足。虚心、广泛的汲取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加强与当地老师的沟通交流,完成由学生向合格教师的角色转变。例如大学生应主动了解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从而提高科研能力,提升支教服务水平。 3.支教后,积极总结反思,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支教结束后及时地总结和反思,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总结和反思能够使大学生找到自身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对支教中问题的分析、效果的评价、方式和方法的探索等将为今后的支教工作提供借鉴,而支教工作也正是在实践-反思总结-创新-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实现满足社会需求和促进学生成才的“双赢”。 (二)对学校的建议 ①高等院校应找准自身在支教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具有科研人才密集、教学资源丰富、研究能力较强等显著优势及学生众多、师资力量强大、对外联络便利的潜在优势,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优势,找准自身定位,进一步务实有效的开展支教工作。总的来看,高校应是支教生的支持者,从思想引导、专业学习、技能培训、后勤保障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巩固支教工作的基础队伍;高校应是服务实践地的协助者,做好支教生与服务地的对接,为服务地提供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支持,保证支教服务长期,稳定进行;高校应是支教工作的研究者,结合支教实践研究支教意义与作用,制定支教详尽规划与方案,推动支教工作在一定的基础上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纵深方向发展。 ②高等院校应完善支教学生的人才培养与输送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要做好支教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里辅导。树立正确的支教观;做好支教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基本从教能力;做好支教学生服务地社会环境教育。培养适应社会能力。鼓励支教学生深入一线实践调查,培养课题研究能力。在人才输送方面,加强输送管理,确保优秀支教人才出路广;保证输送质量,确保社会需求供给足。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是高校重要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发挥自身作用,完善对支教学生的培养与输送体系,可以扎实推进支教工作稳步开展。 ③高等院校应健全服务基地开发与建设的长效机制 积极开发服务基地,广泛联系合作伙伴,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即时掌握服务基地情况,有助于支教信息反馈通畅,保证对支教学生的跟踪管理;加强对支教地的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支持,定期与服务基地进行有关支教工作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服务基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样既满足学生培养需求,又满足服务地社会需求,最终可以形成“学生能下去,下面能接受”的通畅渠道,实现服务基地与学生“双赢”的局面。 2、对支教学校的建议 ①合理安排支教生的工作岗位 支教生大部分是师范专业的学生,学校应该提高对支教生的重视程度,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他们的专业、爱好以及本校的状况,安排他们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 ②努力解决好支教生的生活条件,尤其是住宿条件 为让支教大学生能尽快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保障他们工作、生活等能迅速到位,支教地学校要充分考虑到支教学生离家较远,生活不便的实际情况,认真细致的考虑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其所能的照顾好他们的生活,保证他们能有比较宽敞干净的住宿环境,有必备的生活物资,比较方便的就餐条件。支教的学校要代表支教生的利益,积极将支教生的情况反应给上级。幷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教的优惠政策,努力解决好支教生的生活条件,尤其是住宿条件。大学生到农村支教,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一个地方教育的无形宣传,各学校要尽最大可能,妥善解决好支教大学生吃住问题,支教生安心从教。 ③加强支教生的在职培训 支教生刚从大学出来,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学校给他们提供条件,要加强支教生的在职培训。经常派他们出去学习,和外界优秀老师多交流,或请优秀老师来本校进行讲座,与支教生分享他们好的教学经验。以提高支教生的技能。 (三)对政府的建议 1、认真落实支教生的工资待遇。保证支教生安心从教。 要保证支教生在农村留得住、教得好,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尤为重要,各有关县要按照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支教生的工资,统一为他们办理医疗保险,所需要经费统一纳入县财政预算,县财政还有老师省财政补助经费不足部分,让支教生享受和其他教师一样的平等待遇。 2、高度重视支教生再就业工作,解决好支教生出路问题 支教生的再就业工作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支教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支教生支教结束后的去向问题。首先,各级政府除了继续落实支教生的相关优惠政策外,政府及教育厅行政部门应依据对未来生源的预测。合理安排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优先考虑优秀并有志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教生,要为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任教的支教生优先解决编制问题,在乡镇学校教师岗位空缺时,优先聘用服务期满合格的支教生。其次,教育行政部门,人才市场要为支教生再就业提供周到的服务,优先解决他们的户口档案的落户和托管问题。各级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为服务期满的支教生提供就业信息支持,如举行支教生招聘会等。解决好支教生出路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想继续深造的支教生提供优惠的政策等。 3、创建“选择性激励”制度,努力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 对于那些积极统筹支教生福利和补贴的县市,认真履行有关合同的高校,以及合理安排支教生教学和生活的学校,可以在下一年度安排更多的指标。对于那些不认真履行合同的县市学校可以消减甚至取消下一年度的支教生安排计划。对于那些努力从教的支教生除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外,在农村学校教师岗位空缺时,优先聘用服务期满表现优秀的支教生。对于那些表现欠佳的或擅自违约的支教生给予一定的经济惩罚。保证支教工作有效进行。 五、结束语 教育不平衡是目前我国教育的一大问题,支教是解决教育不平衡的重大举措,支教能实现大学生、高校、社会三方共赢,让我们共同努力,促进支教工作顺利开展。我们相信,大学生支教现状一定会不断改善的。 参考文献: 付卫东
唐丽静农村资助行动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上海教育科研 付卫东
唐丽静湖北省首届支教生六成选择留基层 湖北教育 2007(8) 冯
帮
汪传艳王晶湖北资助生四年增长20倍
湖北日报 2008-03-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大学生创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