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湖北省大学生支教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为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2 04:2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湖北省大学生支教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为例


胡红丽(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0901班) 【文章摘要】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科学管理的工作。2004年,徐本禹的支教经历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无数和他一样的大学生。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走进了大山,走进了农村,开始了他们的支教生活。与此同时,国家针对大学生支教工作也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拿起教鞭,支持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支教。
【关键词】大学生 农村 支教 生存 发展
【作者简介】胡红丽,女,21岁,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大二学生
【指导老师】郭浩,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联系电话】15172026250
一、引言

在国家对大学生支教工作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湖北省依据本省教育实情、大学生支教状况制定了本省大学生支教优惠政策,湖北省教育厅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八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实施意见》(鄂人【200616号)和《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鄂教人【20042号)精神。今年我省继续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并结合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派3000名以上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进行为期3年的支教工作,制定了“年度考核合格的支教生,每人每年奖励3000元,对借有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奖励款优先用于还贷”等十一项优惠政策。支教生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还享受国家、省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三支一扶”工作的其他优惠政策。

目前,大学生支教在全国范围内唱响了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时代旋律。在推动落后地区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成长,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教有利于实现学生、社会、高校三方面共赢,就大学生而言,支教能加强他们对我国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状况的认识,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他们对教育行业的理解,找到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不足,从而明确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就高等教育而言,支教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检验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载体;就社会发展而言,大学生支教缓解了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相对较低和数量不足这一突出问题,是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重要举措。为了了解湖北省大学生支教现状,对湖北省大学生支教的原因、目的进行分析,明确大学生支教的环境我们教育科学学院科研小组特组织了“关于湖北省大学生支教现状大调查”的专调队。以此,为我国湖北省制定更好的支教优惠政策,使更多大学生了解支教,进而支志愿支教,为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服务事业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一、
调查方法及过程
1.调查目的
(1)
了解湖北省对大学生支教的优惠政策及落实情况,为省教育厅制定更好的政策服务。
(2)
了解支教生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住宿条件等),为国家提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3)
分析大学生选择支教的原因、目的、支教后的感受以及去留等问题,为即将选择支教大大学生提供有效大信息。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几所中学的所有支教生为研究对象。
3.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访谈法,再辅以问卷法、文献法。访谈之前,经过小组成员的再三讨论,列出访谈提纲。其问卷为自编问卷——《关于湖北省大学生支教现状的调查》。同时,在课题讨论、问卷编制和列访谈提纲等方面得到了我院专业
老师的辅导和帮助,使得问卷、访谈提纲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1)
文献法:小组各成员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用以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基础。
(2)
问卷调查法:经由小组成员多次讨论,选课题、定维度、设置题目、制定问卷、交由指导老师审阅批改、在预调修订而成的自编问卷《关于湖北省大学生支教现状的调查》。问卷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性别、所教班级的数量、每周授课的时间) 16道选择题,分别从支教生现状、支教生的流动情况以及支教生的心理状况三个维度出发,具体涵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现状:生活状况(收支、教学环境、住宿条件、交通状况)

流动状况:支教期满后的去留及原因

心理状况:支教的原因,支教前对支教的认识及理解,支教后的感受及对支教的看法。
(3)
访谈法:访谈前,小组成员在一起讨论,根据维度列出访谈提纲。访谈时,两人一组一个人提问,另一个人作记录。通过与支教生的深入访谈,从中得到了更多、更深层的信息。
4、调查过程

再调查过程中,我们以访谈法为主,同时辅以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采取目的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我们抽取了阳新县几所中学的所有支教生,对他们进行访谈。在这些对象中随机抽取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了30份问卷,有效回收了27份。其中男女比例如下表所示:
性别
人数
比例(%
10
37
17
63
5、数据统计
1)将所有回收的问卷进行筛选,筛除废卷,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
2)调查数据由小组成员输入SPIS系统,以单变量的描述和多变量交互分析为主要统计方法,尽量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三、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我们分析了解了湖北省大学生支教现状。
(一)、支教生的现状
1.支教生的辛苦程度
为了了解支教生的辛苦程度,我们从支教生所教班级的个数及每周授课的课时两个方面来分析。
支教生所教班级的个数,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支教生所教班级的个数
支教生人数
百分比(%
1
13
48.1
2
8
29.6
3
4
14.8
4
2
7.4
表一:支教生所教班级的个数情况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一半的支教老师仅教一个班级,有近1/3的支教老师带两个班级。然而带三个班级及三个以上班级的支教老师却极少,另外,我们从访谈中得知,90%以上的支教老师仅带一个班级的主课,带1-2个班级的副课(如政治、历史、地理等),这可以看出支教老师并不是十分辛苦。
从支教生每周所授课的课时,也可以看出以上这点,具体如下:
2个支教老师是2010年毕业的,刚到学校还未开始上课外,其余25个支教老师有48.1%的人每周授10-15节课,授16-20节课的支教老师占18.5%,授课在10节以内或20节以上的却极少。平均起来,支教生每天授课为3-4节,不超过5节。由此可见,支教生在学校并不是十分辛苦。
图一:支教生每周授课课时
我们还对教师辛苦程度减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支教生所在学校的教师(已编制)的供求情况如图:
66.7%的支教生认为他们所教学校教师(已编制)供大于求,7.4%的支教生对这一情况不清楚,仅22.2%的支教生认为他所在学校的教师(已编制)供不应求。目前,即使是农村偏远地区,大多数学校教师已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从访谈中我们还得知,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学生人数减少。教育不平衡时目前我国的一大教育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要使各个学校的师资达到平衡,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
图二:学校已编制教师供求情况
2、支教生的生活状况

为了了解支教生的生活状况,我们设计了“你认为在支教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的三个困难是什么?”这一题,情况如下所示:从右图我们可以看出,以上这些困难支教生在支教过程中都遇到过。其中,选择“经费太少,生活条件差”这一困难的人数是最多的,一半以上的支教生将这一困难作为最大困难。从访谈中我们得知,生活条件中又数住宿条件使他们最不满意,大多数学校的支教生表示:学校教师宿舍不够,学校领导
让他们自己在校外租房住,租金由学校出,可从08届及以前的支教生住我们得知,几年来支教生租房的租金都是由他们自己掏的。可见解决支教生的住宿问题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和学校领导尽快的采取解决措施。另外,选择“当地相关部门很少关心,得不 到外界支持”这一困难的人数也较多,占总人数的40.7%。支教生表示:当地相关部门一般只与学校领导接触,支教生有什么问题
也是由学校领导向政府反映,支教生很少甚至没有与政府接触,政府对支教生的状况也不是很了解。大学生支教缓解了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数

图三:支教生遇到的困难
量不足这一突出问题,给贫困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促进边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缓解城乡教育不平衡问题具有重大的作用。这要求政府在与学校领导接触的同时,更要深入支教生,了解他们的状况,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安心从教。|“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当地老师有分歧”也是不少支教生在支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支教生经过大学学习,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边远贫困地区信息不便,当地老师与支教生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有分歧是理所当然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也正是支教生的优势。这就需要支教生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并努力使当地老师接受并采用这些理念与方法,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从访谈中还知道,大多数支教生都是本地人,只有极少数是从外地来。“不适应当地的语言,生活习惯、风俗”这一困难并不是那么明显。此外,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诸如交通不便,通讯不便,很难与外界联系等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
3.支教生的经济状况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代中国,经济收入成为人们择业时的一个重要标准。大学生毕业选择支教会考虑能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还会考虑自己支教后的收入状况,看是否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为此,我们对支教生的收入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
图四:支教生的收入状况
对左图进行分析可知,月收入在600-1000元和1000-1500元的人占大多数,分别占总人数的48.1%40.7%,低于600元或高于1500元的比例都不到10%,有我们的访谈了解到,支教生在学校基本工资为为800元,如果在哪一方面表现优秀,还可以受到学校的奖励。同时,湖北省年
图四:支教生月收入图
度考核的支教生,每人每年奖励5000元。平均算起来,支教生月收入在1000-1500元。可见,支教生的收入还是可以的,除了满足基本生活以外还有节余。至于月工资的发放情况,74.1%的支教生表示他们的工资每个月都能准时拿到,也有25.9%的支教生月工资没有准时拿到。要想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从事支教,政府应尽快解决好这一问题。
4.支教生的在职培训情况
支教生的在职培训情况反映了他所在学校对支教生的重视程度,同时,在职培训对支教生的职业发展尤其是对那些准备继续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支教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设计了“你所在学校或地区每年为你提供的在职培训情况如何”一题。情况如下:
40.7%的支教生认为他所在学校或地区每年为他提供的在职培训情况比较好,会定期组织一定数量支教生进行教育理论和职业技能培训,然而,也有37%的支教生认为基本上没有在职培训。在访谈中我们分析发现支教生的在职培训情况主要是由学校的不同而不同的,有些学校这项工作开展的十分好,然而有些学校却未注意。支教生的在职培训对支教生的继续发展有十分重要额作用。这需要各个学校引起高度重视。
图五:支教生在职培训情况
5.国家政策落实情况
国家、各省市关于支教制定了优惠的政策。然而,这些优惠政策落实情况如何,不仅是支教生所关心的问题,更是那些准备支教的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在实际过程中,支教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图六:支教政策落实情况
调查发现,74.1%的支教生认为支教政策落实比较好,但在某些方面没有落实到位,仅11.1%的支教生认为支教政策落实的好,基本上保证了支教生的利益。由此看来,在支教政策落实这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国家,各省市虽然制定了优惠的支教政策,但要把这些落实到位才是最关键的。这就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乃至各个
学校加大力度,保证支教政策落实到位。
6.支教生的节假日
支教生是怎样度过节假日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支教生的生活状况,经调查,结 果如下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支教生在节假日,打部分时间是用来娱乐休闲和工作学习的,也有一少部分支教生在节假日走亲访友。结合我们的访谈,大多数支教生的节假日都在备课、继续学习或出去游乐、放松身心。据支教生反映,进行家访一般是班主任的工作,支教生很少去家访。由此看来,支教生的节假日是忙碌而充实的,丰富而多彩的。
图七:支教生的节假日情况
(二)支教生的心理状况
1.大学生选择支教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是“强大的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选择支教”,有的认为是“国家政策好”,还有人说是“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弄清楚大学生支教的真正原因,我们进行了调查,发现选择“热爱教育,热衷于支教”和“想去锻炼一下自己”的人数最多,超过了80%,而“就业压力大以支教缓解就业压力“和“国家政策好”的人数所占比例都不到10%。另外,我们从访谈中得知,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支教是由于父母的愿望,他们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回家乡支教。
2.支教后对支教的理解
支教生对支教的理解将对未来大学生是否选择支教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我们设计了“你在支教后,你对支教是如何理解的”一题,经过调查发现,85.2%的支教生认为支教是由巨大作用的。其中,近一半的人认为“支教有利于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25.9%的支教生认为“支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教学状况”,11.1%的支教生觉得“支教有利于满足贫困地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总体看来,支教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农村边远地区的教育、学生都有巨大作用,支教既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又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支教生的去留情况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对支教生期满后去留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近一半的人数选择留下,48.1%的人还在考虑中,仅有3.7%的人现在离开,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支教期满后,大多数支教生将继续从事教育事业仅有极少数支教生选择考研、考公务员或进行其他职务。
图八:支教生去留情况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多数支教生选择继续从事教育事业,我们进行了调查,结果是:
从图九结合我们的访谈考研方发现,支教生选择继续从事教育事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使支教生留下了原因是他们自身的情感因素,留下离家比较近,离父母比较近。生活环境也是支教生选择留下的原因之一。现在,农村正在发生飞速变化,边
图九:支教生继续从教的原因
远地区学校环境也在不断改善,教师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四、思考与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分析,支教生现状基本上是让人满意的,但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为了促进支教工作更好的进行,实现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共赢。这就需要大学生、学校、政府共同努力,以下是笔者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和思考,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对大学生的建议
1.支教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为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大学生在开展支教活动之前,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培养自己适应支教的能力,为顺利开展支教工作打好基础。
①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视自己,直面困难,在支教前做好心理准备,下定决心,克服困难,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挫败感和心理落差,而且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支教工作。
②要有坚定不移,坚忍不拔的毅力,遇到困难不退缩,勇于直面困难。同时,要树立为边远贫困地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价值观。还要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喜欢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③要全面提升以教师技能为核心,以综合能力为保障的“支教技能”,包括努力完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工作相关知识储备,加强教师技能、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等训练,对可能遇见的困难和危险做出应急预案,做好身心调整、物质结合、权益维护的储备等。经常参加讲课比赛,“三字一话”比赛等,提升自己的支教技能。
④要对支教地和支教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支教地的情况,依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支教学校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目标和计划,并保持与支教地的沟通和协调,及时对支教计划予以修正和完善。
2.支教中,虚心学习,检验自我,积极融入地方教育事业
①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要虚心请教,认真学习。在支教的工作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所以,支教生应该提醒自己要随时随地向其他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和学习,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支教生活中,要坚持多读书看报,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大事,关注国际形式。在向老师学习的同时,还注意向学生学习,使得教与学相得益彰,使自己和学生共同进步。
②大学生要明确支教工作是支教者、支教对象和工作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应当不断加强与支教地学生、支教学校、指导老师、母校及社会团体等的沟通交流,从而能够尽快地融入地方教育,搭建起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的桥梁。对当地教育教学实际予以尊重和补充。
③大学生在支教过程中要不断检验、完善自我,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发扬自己的优势,改善自己的不足。虚心、广泛的汲取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加强与当地老师的沟通交流,完成由学生向合格教师的角色转变。例如大学生应主动了解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从而提高科研能力,提升支教服务水平。
3.支教后,积极总结反思,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支教结束后及时地总结和反思,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总结和反思能够使大学生找到自身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对支教中问题的分析、效果的评价、方式和方法的探索等将为今后的支教工作提供借鉴,而支教工作也正是在实践-反思总结-创新-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实现满足社会需求和促进学生成才的“双赢”。
(二)对学校的建议
1.对高校的建议
①高等院校应找准自身在支教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具有科研人才密集、教学资源丰富、研究能力较强等显著优势及学生众多、师资力量强大、对外联络便利的潜在优势,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优势,找准自身定位,进一步务实有效的开展支教工作。总的来看,高校应是支教生的支持者,从思想引导、专业学习、技能培训、后勤保障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巩固支教工作的基础队伍;高校应是服务实践地的协助者,做好支教生与服务地的对接,为服务地提供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支持,保证支教服务长期,稳定进行;高校应是支教工作的研究者,结合支教实践研究支教意义与作用,制定支教详尽规划与方案,推动支教工作在一定的基础上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纵深方向发展。
②高等院校应完善支教学生的人才培养与输送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要做好支教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里辅导。树立正确的支教观;做好支教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基本从教能力;做好支教学生服务地社会环境教育。培养适应社会能力。鼓励支教学生深入一线实践调查,培养课题研究能力。在人才输送方面,加强输送管理,确保优秀支教人才出路广;保证输送质量,确保社会需求供给足。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是高校重要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发挥自身作用,完善对支教学生的培养与输送体系,可以扎实推进支教工作稳步开展。
③高等院校应健全服务基地开发与建设的长效机制
积极开发服务基地,广泛联系合作伙伴,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即时掌握服务基地情况,有助于支教信息反馈通畅,保证对支教学生的跟踪管理;加强对支教地的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支持,定期与服务基地进行有关支教工作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服务基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样既满足学生培养需求,又满足服务地社会需求,最终可以形成“学生能下去,下面能接受”的通畅渠道,实现服务基地与学生“双赢”的局面。
2、对支教学校的建议
①合理安排支教生的工作岗位
支教生大部分是师范专业的学生,学校应该提高对支教生的重视程度,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他们的专业、爱好以及本校的状况,安排他们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舞台。
②努力解决好支教生的生活条件,尤其是住宿条件
为让支教大学生能尽快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保障他们工作、生活等能迅速到位,支教地学校要充分考虑到支教学生离家较远,生活不便的实际情况,认真细致的考虑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其所能的照顾好他们的生活,保证他们能有比较宽敞干净的住宿环境,有必备的生活物资,比较方便的就餐条件。支教的学校要代表支教生的利益,积极将支教生的情况反应给上级。幷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教的优惠政策,努力解决好支教生的生活条件,尤其是住宿条件。大学生到农村支教,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一个地方教育的无形宣传,各学校要尽最大可能,妥善解决好支教大学生吃住问题,支教生安心从教。
③加强支教生的在职培训
支教生刚从大学出来,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学校给他们提供条件,要加强支教生的在职培训。经常派他们出去学习,和外界优秀老师多交流,或请优秀老师来本校进行讲座,与支教生分享他们好的教学经验。以提高支教生的技能
(三)对政府的建议
1、认真落实支教生的工资待遇。保证支教生安心从教。
要保证支教生在农村留得住、教得好,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尤为重要,各有关县要按照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按时足额发放支教生的工资,统一为他们办理医疗保险,所需要经费统一纳入县财政预算,县财政还有老师省财政补助经费不足部分,让支教生享受和其他教师一样的平等待遇。
2、高度重视支教生再就业工作,解决好支教生出路问题
支教生的再就业工作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支教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支教生支教结束后的去向问题。首先,各级政府除了继续落实支教生的相关优惠政策外,政府及教育厅行政部门应依据对未来生源的预测。合理安排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优先考虑优秀并有志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教生,要为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任教的支教生优先解决编制问题,在乡镇学校教师岗位空缺时,优先聘用服务期满合格的支教生。其次,教育行政部门,人才市场要为支教生再就业提供周到的服务,优先解决他们的户口档案的落户和托管问题。各级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为服务期满的支教生提供就业信息支持,如举行支教生招聘会等。解决好支教生出路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想继续深造的支教生提供优惠的政策等。
3、创建“选择性激励”制度,努力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维护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
对于那些积极统筹支教生福利和补贴的县市,认真履行有关合同的高校,以及合理安排支教生教学和生活的学校,可以在下一年度安排更多的指标。对于那些不认真履行合同的县市学校可以消减甚至取消下一年度的支教生安排计划。对于那些努力从教的支教生除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外,在农村学校教师岗位空缺时,优先聘用服务期满表现优秀的支教生。对于那些表现欠佳的或擅自违约的支教生给予一定的经济惩罚。保证支教工作有效进行。
五、结束语
教育不平衡是目前我国教育的一大问题,支教是解决教育不平衡的重大举措,支教能实现大学生、高校、社会三方共赢,让我们共同努力,促进支教工作顺利开展。我们相信,大学生支教现状一定会不断改善的。
参考文献:
付卫东
唐丽静农村资助行动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上海教育科研
付卫东
唐丽静湖北省首届支教生六成选择留基层 湖北教育 20078


汪传艳王晶湖北资助生四年增长20
湖北日报  2008-03-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大学生创业网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04:29:55 | 只看该作者
资教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调适


2004年,湖北省启动了“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短短几年,已有一万多名资教教师踏上了农村学校简陋的讲台。资教教师为农村教师队伍带来了活力,为校园带来了生机。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天之骄子,怀着一腔热情,来到农村学校。我们在充分肯定他们工作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到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资教教师在经过一段时期工作后,伴随着失落、焦虑、孤寂,种种心态,给他们中的一些人带来不适应,造成心理问题。及时解决资教教师心理问题,使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挫折的承受力,可以更好地提高资教服务质量。
一、资教教师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资教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特殊群体,有其身份上的特殊性,介于师与生之间,在其资教生涯中,理想期望与现实角色会有很大差距,会对他们产生一系列的心理负担。
1、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失落感
许多资教教师怀着一腔到农村建功立业的信念,满怀豪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农村学校的征程,经过几个小时,甚至十多小时的颠簸,第一眼映入眼帘的却是一间间陈旧、简陋的校舍和一群为数不多的孩子,让许多人大失所望。放下行李,疲倦代替了新鲜,看着三尺讲台却怎么也和理想中的崇高、伟大联系不起来,因此产生了一种失落感。一名资教老师在日志里这样写到“来的时候我想的第一句话就是‘走在乡村的小路上’,来这小学是第二天。安排了任务,比较轻松。大山、大树 、大石;小镇、小村、小学。从此要远离热闹的城市了。用到‘热闹’这个词,而不是‘喧闹’,是的,有点舍不得。来这环境不是很好,但是校长对我们很关照,把房子搞好了,其他东西安排都好了。在这里已经是事实,我面临的选择就是好好的工作。”面对现实的无奈,让一颗颗年轻的心多少感到有些遗憾和不尽人意。加之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思想都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后,种种现实的问题也会接踵而来,心理的失落会慢慢积聚起来。他在日志中写下“自从‘十一’假期以来,一直进不了状态。关于工作、关于婚姻、关于金钱,在家,太多的人跟我聊到这个话题,金钱,名利,大大的刺激了我脆弱的神经。”
2、远离亲友的孤寂感
许多资教教师都是远离家乡,大多都在偏远农村或山区学校,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使得他们很难与亲人团聚。在大学期间建立的同学情谊也一样被大山所隔,让他们产生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和愁苦。许多农村学校,没有教师住宅用房,一到放学或放假,都离开了学校,整个校园就只剩下了资教教师守校,更加重了他们的孤寂感。时间久了,他们也习惯了独处,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本地教师交流。我在一所山区小学遇到这样一名资教教师,学校只有他一名资教教师,每到周五学生离校后,整个学校安静下来,本校教师都回家了,他独自一人在校。孤独、寂寞让他无法忍受,他就靠着上网打发时间。本来就不善交流的他也不愿再去与别人沟通,他平时都会呆在自己的小屋,除了上课基本上足不出户。他说,我可以忍受工作的劳累,但无法忍受这里的孤独和寂寞。最终他选择了离开。
3、工作、生活压力的焦虑感
大学期间,学业相对轻松,而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便面临前所未所的压力。有的农村学校教师每周课时达到二三十节,还要完成各种常规要求,工作强度很大。在一所小学有一名资教教师,他一人包揽了全校四个年级的英语,全校六个年级的体育,还有三至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同时做为教师还要面临来自教育内部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学生的学习成绩、人身安全等都让许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资教教师不适应,内心焦虑不安,总是担心学生考不好,出安全事故。在人际交往上也变得相对复杂得多,部分资教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事和家长的关系,造成心理紧张。有时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又不愿同别人交流,日久天长,则易产生孤僻、焦虑的情绪,得不到领导及他人的重视,整日都有"无用武之地"的想法,则心情压抑、忧郁;产生矛盾,遇到不愉快或与他人争吵,要么"迁怒"发泄在不适宜的人、事物上,甚至迁怒于学生,要么则郁闷于心头。一名资教老师跟我说,“来到学校确实想努力把工作干好,可是总觉得我们这样卖力的工作与周围教师格格不入。现在我不敢开口说话。因为,我无意识的一句话,很可能在一小时后成为他们评头论足的谈资。”大学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相对个性化,对复杂局面难以应付而缺乏心理准备,想要和别人交往,但不知怎样和别人交往或交往失败,当遇到困难和不顺心的事时,不能克制自己,常处于矛盾之中。同时,资教教师正是需要男女情爱的时期,有很多在大学期间已经谈了朋友,而现实的分离也煎熬着他们,一些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不能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也会给他们带来焦虑。
4、职业发展的倦怠感
应该说一般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是在三至五年后,但由于资教教师所处的环境,加快了他们职业倦怠的产生。面对琐碎重复的工作和早已进入倦怠期的老教师,他们在激情之后,难免会受到影响和感染,提前进入了职业倦怠期。一名资教教师在博客中这样写到“在这里,改变似乎是一种罪恶。一时的激情终难抵挡长久的墨守成规。但是我心里终归是明白的,改变才能让自己进步。只是,看着周围准备看笑话的眼神,怯懦还是占了上风。这样想:还是别犯众怒的好,跟他们一样,就这样下去好了。”教师的工作琐碎繁忙并且带有很大的重复性,相同的教材,相近的教法,相似的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每天都要经历似曾相似的体验。重复的生活销熔了理想中的新鲜光彩,使之失去应有的新意和情趣;重复的生活消磨了年轻的资教教师生命感受、生命动力,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感。
二、资教教师心理问题的解决
资教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资教工作的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资教学校尽可能为他们工作和生活营造和谐的环境,经常组织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经常加以引导化解他们的顾虑,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但更主要的是资教教师个人需要进行自我调节,以维护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1、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
对待一切事物都要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平静而稳定的心态,它不会为一点挫折而灰心丧气,也不会为一点成功而沾沾自喜。其实有些名言正是说明这种心态的,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知足者常乐"等,以此自勉,是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的。
2、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多种兴趣爱好。
人的性格各有不同,在待人接物方面也各有不同表现,要保持自己稳定的良好心态,就必须扬长避短,因为性格上的弱点往往正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主要内部原因。具有多种兴趣和爱好,这不仅是教育教学工作所要求的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教师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在心情烦躁时,参加绘画、歌舞、体育等活动,可以很好地排解心中的不快。
3、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付出的努力与最后收获不成正比这些问题都会时常遇到,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做事之前要充分预设到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能够坦然面对,这样才能对保持良好的心态。
4、设定适度期望值。
人的期望是一种自我设定的目标。经过努力而达到了目标,主观上便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增强;反之,未达到预期目标,即受到挫折,有可能产生沮丧情绪,多次受到挫折,自信心也会受到挫伤。教师对于自己的成长也应有一个目标,但必须适度。期望过低,没有动力;期望过高而实现不了,信心必然受挫。
资教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作为资教教师,学会心理调适,保持心理健康,才能促进自我成长,才会为学生创设出和谐、健康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04:32:02 | 只看该作者
大学生 “资教”意义浅析
作者: 朱琼华|来自: 黄冈师范学院







        2004年,湖北省教育厅首届 “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招募行动中,黄冈师范学院15名学生选择“资教”;在2005年湖北省第二届 “资教”招募行动中,该院约有130名学生选择“资教”,为湖北高校“资教”人数最多的院校之一。
湖北省首开全国大学农村“资教”先河,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举措有着重大而深刻的意义。笔者在对黄冈师范学院部分志愿“资教”的学生采访、调查,并在半年之后进行回访之后,浅层谈谈其意义。
       首先,大学生重新“上山下乡”,选择“资教”,对我省农村基础教育转向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农村教育虽然有很大发展,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据教育部调查表明:农村中小师资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县城中小学超编,乡镇中学缺编;小学教师多,中学教师少;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初中、高中学历多,本科学历少;在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上多,30岁以下少,全省共缺教师1279名。实施“资教”行动,是弥补当前农村初高、中教师奇缺,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客观需要,它将为改善农村教师结构队伍、加强基层人才储备、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将为一贯沉闷的农村教学气氛带来新的活力,为艰难发展的农村素质教育增加一份新的动力。大学生响应省教育厅的号召,积极投身农村基础教育,对于举步维艰的农村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好事。
      其次,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农村基础教育,对于大学及“资教”生自身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2004年黄冈师范学院“资教”生反馈的有关情况看,黄冈师范学院学生受到“资教”地区家长、学生、社会的好评与欢迎。“资教”行动,有利于大学与农村基础教育建立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也利于大学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实施“资教”行动,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进步有推动作用。选择“资教”,就是选择远离大城市、高楼大厦,奔赴偏远的农村;选择远离丰富的物质生活,到艰苦的环境中积极探索,奋勇前行。刚刚走出“象牙塔”骄子而言,这不仅是对意志、生活态度的一种考验,更是对灵魂的一种考验。一名已工作一年的“资教”生说, “三年资教,将是一生财富”。这种农村“资教”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使他们更多的了解农村现状,更多的磨练自己。
从另一个角度讲,大学生“资教”选择走进基层,深入农村山区,开创人生天地,这种积极而务实的人生态度,无疑会对大学生旧的就业观念形成一种冲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认为走进大中城市,获得高工资、高待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大学生就业竞争、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至今仍然有一些大学生只愿选择南下或去沿海,不愿去农村或是条件较差的地方。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处于一种“眼高手低”的尴尬位置,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是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至今仍在徘徊还未就业的重要原原因。一大批大学生选择去农村“资教”,这是一种就业观念的改变。“到最艰苦的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句话再次响起时,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理智的选择与思考。大学生就业观念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开始跟多的思考社会的客观需要与自身的价值。
     “资教”,于农村教育发展来说,是一种新的推动力;于“资教”生自身成长而言,是一种锻炼和激励;于大学生就业定位与就业观念而言,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引导。
       当然,“资教”是一种新的事物,存在着一些发展不完善的地方,如非师范生如何培训、如何迅速适应教学等问题 困扰着“资教”更好的发挥作用。随着时间推移,“资教”体制会一步一步走向完善,为农村基础教育和大学生的成长发挥更大的作用。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04:36:09 | 只看该作者
光明日报:突破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来自: 光明日报




近日,湖北省教育厅网站上刊登了一则简单的招聘通知,立刻在湖北引发热议——

经湖北省政府批准,从今年7月开始,湖北省拟提供1.7万个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不含县城)教师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新录用教师将实行“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新机制。这是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后的又一新创举,标志着湖北省在改善农村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已从单纯的资教行为转变为一种长效机制的建立。

创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经过多年不断探索,湖北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在此基础上,今年,湖北省教育厅又出“新招”:招录1.7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

新录用教师的招录对象为在岗的未入编的符合条件的资教生(含特岗生)、应届或往届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年龄在30周岁以下。新录用教师实行年薪制,到边远贫困地区任教的,每人每年3.5万元;到其他地区任教的,每人每年3万元。

为鼓励“优者”在农村体面教书、尊严生活,湖北还出台了其他优惠政策: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绩效考核时,可高于城区教师12%;给农村教师上医疗和养老保险;对在农村工作的湖北名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每月发放定额补助;为新进教师、城乡交流教师建设周转房;教师住房公积金纳入财政保障范畴;每年选派农村教师参加海外培训等。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告诉记者,作为一个传统的教育大省,湖北却还不是经济强省,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保障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湖北的经验就是坚持将教育体制机制创新贯穿于“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的始终。

探索,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自2004年起,湖北省教育厅围绕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每年启动一项工程,在教师引入、教师培训、教师交流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为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2005年起,湖北省教育厅投入1亿元,每年组织两万名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校长到武汉高校免费集中培训。这是湖北省经费投入最大、培训人数最多、培训学科最全、区域覆盖最广的省级教师集中培训项目。

不同于以往的教师培训,湖北省创造性地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到了这项教师培训工程中。工程实施模式是“政府招标购买培训服务,受训者全免费接受培训,严格考核培训各方情况,根据绩效给予奖励”。7年来,共有14.5万名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参加了高质量的免费培训。

今年,湖北又实施了“启明星计划”,每年在全省范围内从城镇学校选派500名左右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组成启明星团队,到农村乡镇以下学校任职任教3年,省教育厅奖励启明星校长每人每年两万元,启明星教师每人每年1.5万元。通过这种城乡教师的交流融合,进一步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资教,改变农村教育落后面貌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普遍存在一个难题:城镇中小学教师待遇好些、环境好些,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千方百计往县城挤,由此产生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城乡教育水平差距拉大,义务教育失衡。

2004年,为了推动农村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通过政策引导、经济激励等措施,每年选派一批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学校任教3年。省教育厅每年拨1000万元专款用于这项计划,同时,还出台服务期内政府每年奖励5000元、工资提前定级等12项优惠政策调动资教生的积极性。

8年来,两万多名本科毕业生被充实到全省84个县1900多所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在3年服务期满后,超过一半的资教生获得当地的教师编制,继续留在基层,服务乡村教育。

5#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04:37:01 | 只看该作者
湖北日报:创新体制机制 呵护理想和爱心 2012-5-17
来自: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图为:五峰讲学点初中英语议课现场。
  图为:资教生韩亮的英语课让巴东县泗井水初中的孩子们乐开怀。
   引言:复兴始于教师。如何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行业,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近年来,我省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先后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等,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地位和待遇。在国家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实践中,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本报今日特推出此专题,敬请关注。
    农村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乡村校园里可以暂时没有多媒体教室和400米标准化的跑道,但一天也不能没有好老师。城乡教育本质上的差距在师资力量。
    乡村教师,教师队伍中最庞大的一个群体。
    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伴着山风,甘守清贫,用早生的华发来授业一生;他们脚踩泥土,孤灯秋霜,用如雪的粉末传递着智慧;
    但城乡差距客观存在,优者不愿从教,乡村教师年龄老化、知识更新速度慢、农村孩子“基础不牢”……
    这种差距需要教育管理理念和制度设计的智慧创新,需要开放的胸襟和多元化的探索实践。“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资教生:正在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历史
    现场:从新加坡留学回来,李利琴做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
    她把户口从孝感学院迁到了蕲春县张榜镇孙冲中学,她要让自己的青春在大别山深处燃烧。她要尽自己的能力,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高中的课堂。
    张榜镇尴尬——
    从1996年到2000年,镇政府每年都给孙冲中学下发红头文件,为它定下“奋斗目标”:每年为县一中输送一名学生。当时,这所中学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为200多人,与现在在校生规模相当。
    但连续数年都难以实现零的突破——无法考入县一中,这意味着从这里毕业的那些农家子弟,基本失去靠读大学改变命运的途径。
    2004年,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把包括李利琴在内的4名本科毕业生送到孙冲中学,使它逐渐焕发生机。
    如今,这所学校的22名教师中,有17名“资教生”,其中3人成为正副校长,多人担任学校中层领导职务。
    孙冲中学中考历史被这群年轻人改写。
    这几年,每年毕业的大约90名学生中,有十分之一的孩子考入县一中和黄冈中学。
    李利琴也被省教育厅送往新加坡留学。
    人要学会感恩!”李利琴说。
    背景:2004年,省教育厅启动“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每年从普通高校中,遴选一批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学校任教,服务期3年。省教育厅先后出台每人每年奖励5000元、选送优秀资教生出国培训等12项优惠政策。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两年后,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推广我省做法,实施“特岗计划”——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特岗教师聘期3年,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数字:到2011年底,我省共选派省内外高校20462名普通高校应届本科以上毕业生,充实到84个县(市、区)的1900多个乡镇学校任教。服务期满的特岗生、资教生,有一半选择留在乡镇任教。其中有100多人已担任校长、副校长。省教育厅已选派5批资教教师赴新加坡、英国培训。
    成效:资教生们正在改变着农村教育的历史。7年来,大约2.1万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包括3500多名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本院校的毕业生和1414名省外高校毕业生)被充实到乡村教师队伍,在3年服务期满的人员中,超过一半的人获得当地的教师编制,继续服务农村。
  培训:让更多的乡村教师学会“爱”
    现场:“儿子4岁时,他妈就离家出走,伙伴们从小就笑他是没妈的娃儿。张老师的关爱,让儿子体会到了从没有过的母爱。”谈到张曾老师,学生家长张柳春感动不已。
    张曾,宜昌市万寿桥小学老师,这个小学9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在许多孩子眼里,母亲是他们梦里才能见到的人,但自己的老师张曾,是他们受委屈、有困难时最想找的人,“比妈妈还亲”。
    张柳春,是个残疾人,妻子又离家出走。张曾老师了解到这情况后,对他儿子峰峰格外关心,利用中午和双休的时间为峰峰免费补课。峰峰家庭作业完成不好,她就在放学后和他一起做,直到他能又好又快地完成每天的作业……
    张柳春感慨地说:“儿子从小就缺母爱。张老师不仅是位好老师,更是位好妈妈。”
    张曾摸索出一套特别的教学方法,让农民工孩子爱上了学英语,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英语教师。
    2010年,张曾被评为宜昌市小学英语学科优秀教师和全市第四届学科带头人,被省教育厅聘任为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授课教师,承担起湖北全省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重任。
    只有在精神上帮助学生成长,才能长远、深刻。”张曾说,去年,张曾送走的毕业年级三个班,在伍家岗区调研考试中平均分89分,位列第一名。她用爱和关心,让这些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的道路上健康、快乐成长。
    背景:从2005年起,省教育厅启动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每年组织2万名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校长到武汉高校免费集中培训。该培训工程是我省经费投入最大、培训人数最多、培训学科最全、区域覆盖面最广的省级教师集中培训项目。教师全免费参加培训,所有费用由教育厅统筹解决,并根据测评情况进行绩效奖励。为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培训的“针对性”,省教育厅每年从全省调集了数百名像张曾这样即有理论知识,又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担任授课老师。
    数字:采取招标方式,降低了培训成本,现在每个教师的培训成本比原来培训一个教师支付的住宿费、生活费还低,发挥了资金的最大效益。优质的培训师资、针对性强的授课内容、周到的管理服务,保证了培训质量;严招标、重考核、奖绩效的新机制,极大地调动了高校的积极性,服务意识显著增强。出现了高校争相参加招标,要求多承担培训任务的局面。7年来培训145039人,他们中间42%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是第一次走进武汉,走进高校,接受高质量的免费培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成效:培训工程的实施得到了教育部、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教育部3次组织中央新闻采访团对我省培训工作进行了采访报道,让大批的乡村教师学会爱岗位、爱学生。
  课外访万家:
    句斟字酌总关情
    现场:一场暴雨过后,通往房县城关镇炳公村的路上,留有许多渍水。
    房县城关镇第四初级中学校长许前明和该校九(3)班班主任田伟往炳公村5组村民王文和家走去。
    他们放不下王文和的儿子魏彬彬。魏彬彬家里异常贫困,连一个做作业的桌子也没有,平时就抱一个象棋盘写作业。
    这是一个特困家庭。堂屋里角落处放着锅碗瓢盆之类的餐具,地面上全是渍水。家里称得上电器的就是两个15瓦的灯泡。
    王文和与妻子孙凤萍均是残疾人,没上过一天学。虽是农民,家里没有一分土地。养家糊口全靠王文和打零工。
    魏彬彬连续两次夺全县期末调考第一,去年期末考试,以1.2分之差,屈居全县第二名。
    魏彬彬最近与父亲产生了矛盾。
    靠着打工,王文和攒了5万多元,想在门前的空地上盖房。
    魏彬彬希望中考结束之后,再盖房子,以免影响他的学习,但老王不听。
    魏彬彬晚上在嘈杂的施工环境中,做作业到深夜,苦劝父亲又没结果,成绩出现下降。
    许前明把课桌搬进魏彬彬寝室,开始坐下来劝说老王……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老王明白了什么叫中考,什么叫高考。
    老王承诺,以后只在孩子上学时施工。
    送许前明出门时,魏彬彬默默地跟了出来,一直送到公路边,目送着他们离去。
    背景:去年6月,“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在全省铺开,课内比教学为载体,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课外访万家为载体,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探索建立"全员参与、全科覆盖和全过程评价"的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规范评价制度,努力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

数字:截止2011年底,课外访万家实现“三个全覆盖”:"学校全覆盖、教师全覆盖、学生家庭全覆盖",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参与率100%,家访学生家庭5802084户,县域内实地家访率达90%。

成效: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工作的开展,提升了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教师的“能力和业绩”的比较来“打破平衡、引入竞争,促进专业成长”,形成"校内同行教师评价"和"授课班级学生评教"、"家长评教"机制,逐步建立了长效的教师家访制度和家校合作制度,从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育人的针对性、有效性,拉近师生感情,提升了师德素质,是教师职业规范化建设,推进学校-家庭合作办好教育的好方式。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全国大中小学中大力推广。
  教师周转房:

让乡村教师安居乐业

现场:3日,对于老河口市张集镇武营小学的23位老师来说,是难忘的一天,该校教师周转房正式交付使用,当天这23位老师高兴地搬进了新建的周转房。

校长雷全生介绍说,该校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工程自2011年8月动工兴建,总建筑面积864平方米,共建设一室一卫房21套。此前,因为住房困难,十几个教师挤在一间宿舍里。许多年轻教师来了不久就想调走,总是留不住人。在农村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工程,不但较好地解决了该校部分教师的住宿难题,而且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特别是能够让那些长期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老师安下心来更好地工作,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背景:从2007年起,我省启动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工作,免费提供给城乡交流教师、资教生(特岗教师)和无房教师使用。2010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责任主体、户型标准、建设布点、建设模式和奖补资金的使用等问题,使我省教师周转房建设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数字:2007-2010年省级财政共投入以奖代补资金1.1亿元,争取中央试点经费1.3亿元,带动了地方投入资金近7亿元,新建和改造教师周转房近2万套。无论是新建还是改建的周转房,均进行简单的装修,让教师领取钥匙后即可直接入住,被教师们形象地称之为“交钥匙”工程。

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04:37:5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青年报:“教者从优”才能吸引“优者从教”
李斌 |来自: 中国青年报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望坪希望小学资教老师罗融华和学生在一起。

    “我们愿意把最好的房子让给他们”
    1月11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省级统筹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新机制。
    当王国生省长提出的这一新机制得以确立并实施,湖北省浠水县马垅中学的工会主席王雄所忧虑的问题,将迎刃而解。“资教生如果离开,对学校是巨大的损失。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就等于解决了学校的发展问题。”王雄激动地说,“不能成长一批,就离开一批。这样的话,学校就永远没有顶梁柱。”
    浠水县在2009年招收的资教生再过几个月就将结束服务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学校。但对于他们的去留问题,浠水县有关部门还没有明确的政策。马垅中学的一位老教师认为,如果县里的主要领导对教育不重视,农村学校师资的引进和更新就成了大问题。据这位老师透露,浠水县师资短缺,某所小学再过几年,目前在岗的教师们将会全部退休,急需补充年轻教师。
    王雄已有31年工龄,还住在简易的筒子楼里,他需要从三楼走到操场去上厕所。而年龄还没有他的工龄大的资教生们,却得到了学校特别的照顾,他们优先入住带卫生间的小套房。
    “我们愿意把最好的房子让给他们。”工会主席微笑着说,只要他们能安心在这里工作,老教师们不会有任何怨言。”
    那些老教师其实最有资格得到学校优先的照顾,但他们的胸怀令人钦佩。在蕲春县南征中学,一名资教生说:“我们住的是楼房,校长住的是瓦房。学校把最好的房子都给了我们。”在孙冲中学,17名资教老师全都住在新建的带有卫生间的周转房里。距离它不远的白水中学,刚刚建成8套新房,校长说:“不是优先考虑资教生,而是新房都分给他们住。”据说,大冶市二中正在积极筹款,准备为学校的20多名资教生建一栋“资教大楼”。有的学校由于缺少教师宿舍,老教师主动把自己的房子腾空,请资教生入住。而崇阳县的那些年轻教师,周末在县城可以免费入住“资教生之家”,每间房可住4人,装有电视机和空调。
    一些学校还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为资教生准备好必备的生活用品,如床、塑料桶、煤气灶、洗衣机和太阳能热水器等。有的学校在资教生集中居住的宿舍楼里配备一间娱乐室,为他们创造下棋、聊天、看电视的机会。有一所中学“担心资教生寂寞”,竟为每人买了一辆自行车,以扩大他们游玩的空间。
    资教生们的专业成长也得到老教师们的扶助。在新老教师之间建立“一对一的传帮带关系”,是各个学校通用的培训资教生的方式,这既增进了新老教师间的感情与融合,也让那些年轻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始适应新的教学生活。
    目前,这种“传帮带”所带来的一个积极效果是:许多徒弟成了师傅们的“老师”。
    “不能让资教生老是吃苦”
    湖北省教育厅把资教生们派到各地后,他们能否找到归属感,还有赖于县教育局的作为。吕凡是县级教育部门尽心尽力为资教生提供服务的典型代表,他的身份是蕲春县教育局政工科的副科长。
    他不无得意地说:“我能叫出300多名资教生的姓名、毕业院校,知道他们是哪个地方的人。”为了让县人事局、编制办、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了解、认可资教生的工作,他经常利用和领导们吃饭的机会,向他们宣传。他把县内省级优秀资教生的事迹印成册子,送给各个部门的领导。教育局每年召开资教生座谈会,他一定会把分管的县委副书记或副县长请到现场。
    和蕲春一样,很多县教育局都会为资教生们举办“高规格的欢迎会”和“节假日的团圆会”。今年春节前,蕲春县教育局继续开展它的传统项目:“五个一活动”,即把全县的资教生请到县城(报销往返车费),给每人送一个200元的红包和一份挂历、搞一次表彰、坐在一起谈一次心、吃一顿饭。今年1月,田辉霞出任蕲春教育局局长,在他的支持下,教育局还花了大约10万元,组织了一台资教生的“春节联欢会”。
    田辉霞此前担任县编制办主任时,就是资教生工作的大力支持者。在蕲春县的资教生,服务期满后,若想获得当地的教师编制,几乎不会遇到什么阻力。只有第一批服务期满的人员需要参加县里组织的考试,但他们都得到了30分的加分照顾。此后的资教生只要愿意,在3年期满后都可顺利成为蕲春的公办教师。
    “资教生中平民子女多,他们能吃苦,爱教育,仅凭这两点,我就要全力为他们服务。”田辉霞说,“干部子女不用我操心,他们自己都有路子。”这位教育局长认为,资教生们为农民子女提供了更好的教育,真正惠及了最底层、最贫困的老百姓,“是一个天大的好事”,应该多关心他们。
    “要改善山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使资教生能安心工作,不能让他们老是吃苦。”田局长说,凡是资教生人数多的学校,教育局会重点扶持,资金要向它们重点倾斜。他举例说,今年将给孙冲中学安排40万元的教育资金。
    “也不能让资教生在农村工作一辈子,要给他们创造向上、向县城流动的渠道和机会,这才能体现社会公平。”田辉霞强调说,县教育局希望培养一批30岁左右的干部,包括10名校长和20名副校长,“其中资教生肯定会占很大比例”。
    湖北大多数的县级教育部门都对资教生群体表现了他们的“偏爱”。“近几年来,我们始终把资教生当做‘种子’来呵护,当做‘英才’来培养,当做‘名师’来打造。”阳新县县长童金波在一次会议上说。
    郧西县教育局还有一个令人称道的做法:每当县里要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教育局会广而告之,通知每个资教生。易文冰说:“他们整天在农村学校教书,不一定会知道这些消息。”
    据2010年年初的不完全统计,资教生有318人次获得全国和省级荣誉称号; 3800余人次获得校级以上表彰;8人担任市、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职;已有3360多人在校担任校长、政教主任、教研组长等职务,其中42人成长为中小学正、副校长。
    “教育厅就是你们的娘家”
    根据“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有关政策,资教生服务期满后,“总的原则是自主择业,同时积极鼓励和大力引导他们继续留在农村乡镇学校任教”。
    从2004年起,湖北省教育厅每年从财政拨出专项经费,通过政府出面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利用政策引导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了两万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其中服务期满者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留下,转变为各地的公办教师。
    这项计划推出了12项优惠政策,包括每人每年奖励5000元、提前转正定级、免费集中培训、选拔服务期满资教生攻读教育硕士、选送优秀资教生出国培训等措施。一批贫困大学毕业生用那笔奖励还清了助学贷款。
    湖北省教育厅十分注重对资教生的培训。为期10天的岗前培训班,使那些即将奔赴资教岗位的年轻人对“资教生”这一身份开始有了认同感。此后3年,每年暑假,他们还会从湖北各地汇聚到武汉,参加免费的专业培训。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对资教生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教育厅就是你们的娘家。在过去的7年里,教育厅的领导看望慰问了70多个县市的资教生。
    从2007年开始,湖北省教育厅出资从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基层任教的优秀资教生中选派了100多人分赴新加坡、英国等国学习。几年前,4名资教生被送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一年的“教育管理”,在那个聚集着国内教育局长和大学院长的班上,只有他们4位是普通的乡村教师。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加大了选送资教生到国外学习的力度,把95名优秀资教生送到英国进行了21天的培训。
    还有一些举措没有被写进资教政策,但值得一提。比如,教育部门会把尽可能多的资教生安排在同一所学校,使资教生成为某些农村中学的主体力量。有一所学校资教生的数量竟多达41人。一名教育局官员认为,这样集中力量,更有利于发挥资教生群体的影响力和创造力。而且,他们志同道合,同处一校,互相帮助,“一起聊天,聚餐,出去游玩,在艰苦的环境中把小日子过得有了滋味”。
    湖北省教育厅还高度重视资教生的恋爱和婚姻问题。在他们印制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报名表”中,有一栏写的是“是否有恋人参加资教”。 如果“是”,则会根据两人的要求,把他们安排在同一所学校。而且,教育部门为各校分配资教生,也注意“男女搭配”,为他们“日久生情”创造条件。
    “他们能留下来,解决个人问题很重要。”蕲春县教育局的吕凡说,他曾经为了化解一对恋人间的矛盾,3次开车,在山路上颠簸两个多小时,赶到学校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几年来,阳新县调动了28名资教生的工作,解决了他们结婚后两地分居的问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服务期满后选择留在农村学校、并已结婚生子的资教老师们,因为工资收入太低(年收入大都不超过两万元),已感受到了生活的较大压力。
    好消息是,当湖北省推行的省级统筹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新机制实施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

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04:38:3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青年报:身处基层对年轻人是一种历练
李斌|来自: 中国青年报




“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观察④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望坪希望小学举办的第一届趣味运动会,图为学生在参加“钻板凳”游戏。
    图片由该校资教教师罗融华提供
    政府的多个部门“盯”上了资教生,其中包括县纪委和监察局。这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已成为湖北县乡政府部门补充公务员的重要来源。
    几年前,“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到农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既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者,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新的生活方式的实践者。“经过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社会变革的洗礼,在他们中间,必将涌现出一大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
    18名资教生成为郧西县的副科级干部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发出的号召。这个号召表明那些地方既重要又缺乏吸引力。事实上,许多高校毕业生宁愿在城市失业,也不愿去农村工作,造成国家人力资源的浪费。
    人尽其才会让社会变得更美好。实现它的前提是,绝大多数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但湖北作家刘醒龙提醒说,在城乡间的巨大反差下,一个农家子弟最大的愿望也许就是走出乡村,而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能留在城市几乎成了读书的全部意义。“这导致乡村的失血症状越来越严重,成为青春的贫瘠之地”。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人才的引进可能比招商引资还要艰难。因此,在那些地方的领导看来,“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是“雪中送炭”的行为。
    郧西县把这项计划看做是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契机。该县主要领导认为,要改变郧西落后的经济面貌,必须借此机会大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不久前,县委书记明确要求易文冰:今年至少要引进100名资教生。易是郧西县的教育局长。“我们是在为今后郧西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人才,积蓄力量。”当地每年有不少学生考入大学,但毕业后很少有人愿意回来,“这让县领导很头疼。”易文冰说,“资教生是重要的人才来源,我们迫切需要他们。”
    “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面向所有的本科院校,几乎能包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的毕业生。一些资教生脱颖而出,成为政府部门青睐的对象,有人还在教书的同时就兼任乡镇团委书记或妇联干部的职务。
    “很多部门都瞄着我们的资教生。”易文冰得意地笑了。目前,郧西县有50多名资教生在县委机关、物价局、环保监察等部门挂职。对此教育局长显得很大度:“我们要树立大的人才观,资教生来到郧西,我们不会只把他们限制在学校。”
    在过去的7年里,郧西县相继录用了490多名资教生,有些人在服务期满后离开,但留下来的是大多数。其中一大批人成了学校的中坚力量,有30多名资教生被列为教育后备干部培养,另有32人正式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其中18人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担任了副镇长、镇党委副书记和副局长等职务。
    在黄冈市阳新县,有20名资教老师考取公务员,其中8人担任乡镇主要领导职务。阳新县委组织部长闵永良对这支新近涌现的人才队伍感到欣喜,他说:“他们在农村任教后,对农村情况比较了解,成了公务员队伍中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后备力量。”
    湖北省要求乡镇主要干部中必须有两名35岁以下的成员,其中一位应小于30岁,闵部长说:“这基本上只能从资教生中选。”他认为,再经历几年的磨练和锤炼,资教生中就会有人担任乡镇正职,成为县级领导的候选。
    “他们不参加资教,就没有这个舞台。”闵永良感慨,“这个渠道对我们用干部、储备干部很有好处,已经形成良性循环。也能让那些对从政有兴趣的资教生看到发展的希望。如果这个渠道不畅通,他们走了,对我们双方都是损失。”
    三年经历 终身财富
    史隆生现任郧西县人事局副局长,他认为自己当初在面试环节能够自如回答问题,直接得益于教书的经历。“教书与做官是相通的。虽然面对的群体不一样,但都需要管理,都需要超强的耐心和韧劲。”他说。
    唐莉凭借在资教期间的出色表现和不断进步,服务期满后成了一名县教育局副局长。2007年,她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毕业,来到红安县的占店中学资教。像许多资教生那样,她承担了较重的教学任务,此外,3年中,她参加了十几次培训,“没有虚度业余时光”,阅读了大量书籍。她撰写的有关论文先后获得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她辅导的学生中有15人获得省级作文竞赛大奖。
    服务期满后,她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一、票决第一的成绩被任命为红安县教育局副局长。“人们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我常想,资教的这3年,我帮助了乡村孩子,也成就了我自己。”唐莉说。
    这些初为公务员的年轻人正是资教生活的受益者。他们有了宝贵的最基层的经历,在几年的艰苦生活中已被锤炼得更加成熟,具备了更坚强的意志力。
    资教生叶森如今是大冶市委党校副校长,他说:“在农村能耐住寂寞,守住清贫,以后的很多困难都能挺住。”一位考取了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生的资教生也认为这种生活给了她战胜困难的勇气。“每当遇到困难,我总会想起资教,想起那些贫困家庭的学生。这时,我就会重拾信心”。
    在条件简陋的乡村学校至少任教3年,年收入仅两万元,这对资教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一种挑战。不能适应者迟早会选择离开,或在郁郁不乐中结束他们的资教生活。
    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像浠水县马垅中学的朱海霞那样在埋怨、失落中调整自己的情绪,并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满足感,从而拥有不会轻易为外界所动摇的强大内心。郧西县一位现任镇党委副书记的资教生说:“经过这样一段磨砺,人会变得更加成熟,更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感。”
    朱海霞资教的第一个学期是在抱怨中度过的,她当时的心情就像最初居住的潮湿、充斥着霉味的地下室那样黯淡。“晚上,四周一片漆黑;早上一睁眼,看到的只有学校的小天地。”这名性格活泼开朗的大学毕业生,有时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我自身条件不差,干嘛要来这里吃苦?这里的孩子值得我付出吗?”
    过年回家,作为家族里“学历最高,收入最低的人”,她总是成为亲友用来和同龄人比较的对象。“嫁到哪里,有没有房,有没有车,收入多少?” 这些问题都曾带给她很大的压力。
    两年之后,她已经可以从容告诉别人:“我在资教,工资不高,但很快乐。”她明白:只要真正热爱这个事业,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条件艰苦都不是大问题。“生活苦一点,可以慢慢改善,一个破房子也能装饰得比较温馨”。“身处最底层,对年轻人确实是一种历练”。
    “3年经历,终身财富”,这是“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提炼出的一句口号,也表明了该计划对于年轻人成长的意义。监利县教育局原局长张晓冰认为,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基层的经历,如同一口深井,将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资教生是“及时雨”和“营养剂”
    在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的眼里,资教老师“为了一批批的孩子,作出了奉献,也有很多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成熟了,能更多地考虑别人、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他们是知识分子和基层社会结合得非常好的样本,是一群有理想、有智慧、有抱负、有作为的人。”陈安丽说,“我这样讲一点也不夸张。”
    众多的资教生在服务期满后选择留在农村学校,这让陈安丽感到很欣慰,“基层选择了他们,他们和基层融为了一体。”
    许多资教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利用所学知识为农村社会服务,改变了一些人“读书无用论”的想法。
    一名从华中师大统计学专业毕业的资教生,被借调到郧西县物价局,负责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她几乎跑遍了全县各个乡镇,把农民们种植农产品的生产流程制作成表格,帮助他们分析,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成本,为农民们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公安县郑公中学的41名资教生,被农民群众誉为“智囊团”。他们指导当地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还为全镇免费维修电脑。
    在麻城市黄土岗镇中学资教的张林,是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他走访了300多户学生家庭,针对一些农民家庭的饮食用水、生活起居等提出卫生建议,向贫困农户赠送红花油、风湿止痛膏等常备药品。他还多次被邀请到镇卫生院讲授中医理论,协助镇政府在全镇开展菊花种植工作。
    蕲春县白水村修建的小广场很快就要完工,白水中学的资教生张雯将成为村民的免费“舞蹈老师”。张雯还曾与同事们一起,走遍了学校周边的11个村庄,把募集到的数千件衣服,送到学生、敬老院的老人和贫困的村民手中。
    资教生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并改变了许多人对他们的看法。蕲春县张榜镇的一位村民后来明白了:这些大学毕业生来农村,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也不是为了钱,而是为农村服务。甚至,一些习惯用收入衡量工作优劣的农村家长也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也去资教。
    郧西县教育局在一篇文章中盛赞资教生如同“及时雨”和“营养剂”,注入干渴而贫瘠的农村大地。文中说:“这项计划给予了乡村因青年外出打工而久违了的青春冲动,它将最需要人才的乡村与富有知识的大学生直接撮合到一起,是一场了不起的、充满爱心和远见的人才配置行动。”
8#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04:39:1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青年报:真爱农村就不怕误解和嘲笑
来自: 中国青年报




“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观察③
5年前的某一天,湖北郧西县某中学教导主任的儿子问妈妈:那些资教老师都是大学毕业生吗?当这名高中生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皱起了眉头,说:“大学生还来这里?那打死我也不考大学。”      学校5名资教生听到了这番话,当天中午,他们都没有吃饭。
     在那名高中生看来,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就业很不光彩。实际上,很多资教生都遭遇过误解或轻视,有的还被农民或出租车司机嘲笑过,“认为我们读了大学也不过如此,挣的钱还没有打工的多”。 “你为什么去农村教书?”这是资教生几乎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有些人甚至认为,只有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才会去资教。在这个群体中,农村生源占据了大多数。
     “我要站出来讲,情况不是这样,我们随时可以找到好工作。”浠水县马垅中学的郭勇说。他在湖北大学的专业是社会体育,曾担任过全国城市运动会的射箭裁判,上海和广州的几家健身俱乐部曾多次邀请他去做教练。而他的妻子则放弃了在黄石一家银行工作的机会,追随他而来。
     “面对误解,我们只能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郧西县的一位资教老师说,“我们在乡下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对大学生的就业也是一种引导。”据了解,这个群体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农村成家立业。
     在许多资教老师看来,他们是一个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团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带着爱心、青春、激情和信念,来到了农村”。一些已经离开学校的人,也因“资教生”的称谓而自豪。
     记者采访了几十名资教生,归纳出以下几个选择资教的原因。
     原因一:农村更需要我们,在那里能够有所作为
     武汉人余维熙,是家中的独生子,2007年从湖北中医学院药学专业毕业后,来到蕲春县孙冲中学资教。他已在当地结婚。
     “年轻人要有点抱负。”他解释说,“我选择到农村做教师,不是为了钱和地位,而是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城市有它的好处,但农村更需要我们。”他认为,基层很有希望,因为国家很重视,发展应该会越来越好。
     很多人抱有类似的想法。史文文在2009年开始资教,服务期未满,便在县教育局的推荐下,成为一名副乡长,目前,她是郧西县监察局副局长。“我觉得在基层有更广阔的空间。”她说,有些大学毕业生即使过蜗居的日子,也只愿待在城市,看那里的灯红酒绿,“他们没有信仰”。
     张恋是黄冈师范学院英语系的毕业生,她选择资教的理由很实在。“我的学校一般,在外地也没有明显的竞争力,还不如回到最需要我们的农村来。”她说,“为山村孩子开辟一片天地是挺好的事。”张恋目前是蕲春县孙冲中学的副校长。一些人认为,对于那些有志于做老师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他们在农村学校更容易脱颖而出。
     原因二:愿意回老家,不想在外过漂泊的日子
     2007年,咸宁学院的曹玲玲决定回老家资教,“不想在外漂泊”。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室友们,结果挨了“批斗”,“她们说我真没出息”。几位室友的“出息”是,要去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拼搏一番。
     曹玲玲住在学校的木楼里,会听到老鼠蹿来蹿去的声响,还经常能在屋子里看到死耗子。晚上,她接到外地同学的电话,听他们描述丰富的城市生活,而自己只能在操场里看星星、月亮,听远处的狗吠声。“也有落寞感。”曹玲玲说,“但现在我不后悔,对生活比较满足。我们寝室5个同学,目前只有我结婚了,并有了一个儿子。其她4人,三个南漂,一个北漂,都没成家,也没漂出什么名堂来。”
     “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为愿意回家乡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渠道。以郧西县为例,该县自2004年以来共引进495名资教生,其中籍贯为郧西县的有335人。
    原因三:受老师的影响,喜欢做老师
     凡是去过詹维家的人,都会对“家徒四壁”这个成语留下更真切的体会。在他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这个“穷得揭不开锅的家”遭遇双重打击:母亲的精神病和父亲的肺病复发。一位姓宋的老师赶到他家,把两个病人送进了医院。宋老师供詹维读完了初中,亲自把县一中的录取通知书送给他,并安慰学生:“书你尽管读,到哪儿我都供你!”詹维当时泪如雨下。他后来在文章中说,自己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宋老师的恩情。也是从那时起,他希望能有机会做“宋老师”。
     2005年,詹维从湖北经济学院金融专业毕业,选择到嘉鱼县偏远的农村学校资教。一年后,他在资教札记《教育需要你的关爱》中写道:“我觉得自己很幸福,有那么多的学生,需要我去关爱,并且也同样关爱着我,让我在青春的年代找到了生命的价值。我也同样觉得很欣喜,在我之前,已经有了那么多像我一样的前行者,在我之后,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后继者,把爱的阳光撒向更广阔的农村教育!”
     令人痛惜的是,詹维在2009年1月9日因患重症肝炎病逝。
     在资教生中有“富二代”之称的华毅斌与詹维的出身有天壤之别,但两人的选择没有区别。他是浙江省衢州市人,父亲是物流公司经理,母亲开有一家工厂。华毅斌在湖北大学成绩优秀,获过一等奖学金,在全省大学生武术邀请赛中拿过太极拳冠军。
     不过,他在初中的时候,给人留下的是“纨绔子弟”的印象,“很贪玩很叛逆,成绩总是班里倒数几名,大家都瞧不起我”。进入初三年级,他遇到了一位湖北黄冈籍的新班主任。在一次考试后,这位老师拍着华毅斌的肩膀说了一句话:“多好的读书苗子,为什么不好好珍惜自己呢?”小华说,那是改变他命运的一句话。
     “当年的老师,在我的家乡改变了我。我也要当老师,去他的家乡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这就是华毅斌选择资教的动机。如今,他住在黄冈市浠水县马垅中学的筒子楼里,每到周末,还免费教一大帮孩子练功夫,感觉其乐融融。
     记者发现,有不少资教生出生教师家庭或从小就向往当老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喜欢简单平静的生活,希望远离勾心斗角的职场行为。乡下的生活在很多人看来很枯燥,但他们却能发现其中的情趣:一起爬山、野炊、钓鱼、远足、走村串户……
     原因之四:因为爱情
     在男友郭勇去浠水县马垅中学资教后,朱海霞与他“吵了一年,闹分手”。一年后,她大学毕业,也成了一名资教老师,来到了男友的学校。这位在县城长大的女孩“害怕城乡之间的差距会搅黄爱情”。
     在择业的问题上,朱海霞和男友最终达成了一致,却开始了和母亲的冷战。“有一段时间,妈妈打开视频,看到我就哭。”但父母还是开车把她送到了学校。最初,她住在母亲说的“贫民窟”里,房间里没有厕所,只能用澡盆洗澡。她说:“我们在这里教书,就是穷开心。”2010年,郭勇和朱海霞结婚。
     “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从一档婚恋电视节目的女嘉宾口中吐出的这句话,暴露了一些都市女性“金钱至上”的爱情观。而在资教老师中,他们在艰苦环境里延续的朴素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有不少资教生都是为爱情而来,也有不少资教生在农村学校收获了爱情与婚姻。
     原因之五:选择更有意义的生活
     2007年,徐雯洁从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在武汉长江证券公司工作了一年。她是一位看起来很安静的女子。“我突然觉得迷茫,不知道人生的目标是什么?”她回忆说,那种整天和财富打交道的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一天,徐雯洁回到大学,想寻找激情,无意中看到了“湖北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宣传画板。“我觉得找到了一个暂时的方向”。她决定换一种生活,2008年,徐雯洁辞去证券公司的职务,回到老家郧西县资教。
     资教生活让她的心沉静了下来。如今,她声称确定了自己要终身从事的职业:教书。“在偏远山村,学生们很贫困,但没有因此不快乐,他们纯净善良,对我影响很大,指引了我的人生道路。”徐雯洁说,她特意提到一个下雨的晚上,她没有带手电,踏着泥泞的路回校外宿舍,几个学生拿着手电筒跟在她的身后,也不说话,把老师送到门口。“我在黑暗中朝手电筒的光束挥手,这种无声的交流让我记忆深刻。”徐雯洁动情地说,“他们为我照亮了人生的路。”
     很多资教生和徐雯洁一样,选择了一种在他们看来更有意义的生活。王华祥从黑龙江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在北京的798艺术区工作了一年。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画树”,“像流水线上的机器一样,每天不停地画”。他说:“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一点创造性也没有。”当时,他每月能挣7000元左右,但除去租房、吃饭等生活费用,也所剩不多。资教后,他找回了创作的自由,身处郧西县的大山之中,他除了上课,还创作了很多作品。2011年,他在郧西县的“七夕文化旅游节”期间,举办了个人画展,几位县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以上几个方面当然无法囊括2万多名大学毕业生选择资教的所有原因,比如有的人是为了体验农村生活,丰富自己的经历,有的人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人是为了偿还助学贷款才选择资教的。他们在三年的服务期内能得到省教育厅提供的1.5万元奖励。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资教生叶森所言:如果为了挣钱,我们不会往山里跑。他说:“为什么来资教,其实不重要。开始资教后,怎么去做,最重要。”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04:40:13 | 只看该作者
人民日报:农村教改,创新思路更重要


    正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东西部和城乡落差,利用人力资源市场的梯度转移规律,完全有办法、有能力让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迎来“放牛班的春天”。
“支教”变“资教”,一字之变,让湖北省的乡村孩子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近日有关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报道,给人启示,令人鼓舞。
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各个地方的教育改革举措不断推出,创新之势方兴未艾。然而一些难题持续多年,各种因素相互缠绕制约,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其中最受关注、也最令人心情沉重者,莫过于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问题。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乡教育落差进一步扩大,薄弱的中西部农村教育令人揪心。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其重要意义人人皆知,可是,让人眼前一亮的破解办法却并不多见。当很多省份为“教育投入不足”而叹息的时候,湖北省在有限的财政教育经费之内,动足脑筋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激励来改变窘况,让人耳目一新。通过政府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乡镇学校“资教”,任期3年已实行八年之久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是一种宝贵的探索和创新。
大学生西部支教计划已开展多年,在高校中反响热烈,报名者踊跃。很多年轻学子因此收获了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农村孩子也因为大学生的到来开阔了眼界。但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如果不能通过制度设计,将“志愿行动”变成经常性、普遍性的力量,不能将“匆匆过客”转化为“固定师资”,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会昙花一现,很难给学校面貌带来根本的改变。湖北的实践,恰好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做了拓展,他们因势利导,鼓励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扎根农村,迎来了大学毕业生人尽其才、农村教育水平大幅提升的多赢局面。
从当年感动中国的徐本禹、查文红等模范典型的支教事迹中,我们看到了具有道德示范意义的“高尚情操”,更能感悟到,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我们完全可以将少数个人的“好人好事”,变为改变教育困局的新行动。正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东西部和城乡落差,利用人力资源市场的梯度转移规律,我们完全有办法、有能力让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迎来“放牛班的春天”。
如果说改善农村学校的简陋校舍、落后设施等硬件,更多需要倚仗财政资金投入的话,那么,解决师资问题,弥补农村教育发展“软件”不足,更需要教育管理理念和制度设计的创新智慧,需要开放的胸襟和多元化的探索实践。这是“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告诉我们的经验。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04:41:27 | 只看该作者
荆州300名资教生坚守乡村讲台 助推农村教育发展
作者: 皮婧筠 刘海兵|来自: 荆州晚报




      为均衡农村教育资源,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昨日(5月9日),湖北大学、荆州市教育局共建“资教乐园”签字与授牌仪式在荆州市举行。   据了解,由于农村教学条件艰苦,与城市小学教育比起来,农村教育结构不太合理,普遍存在教师队伍年龄偏大、素质偏低、流动性强等情况。为了均衡师资力量,让农村学子尽可能享受到平等教育,近年来,由省财政厅直接拨款,发展“农村资助教师行动计划”。先后有8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资教生,深入我市县城以下农村小学教书育人,现在岗资教生接近300人。
  签字仪式上,湖北大学校长熊健民肯定了我市基础教育在全省的影响力,并指出“资教乐园”工作是均衡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据悉,湖北大学是第一个与我市签订“资教乐园”协议的在鄂高校。协议签订后,湖北大学将作为我市的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学生来我市资教,并优先、及时向我市推荐毕业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3:42 , Processed in 0.1136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