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硬推英汉双语教学 缺乏中国式自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3 21:0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小学硬推英汉双语教学 缺乏中国式自信

据统计,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语言越来越走向单一化模式,“同则不继”,这就是我们担忧的。

中国青年报报道 据统计,全球有7000余种语言,但96%的人口只使用着4%的语言。在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冲击下,今后数年内,将有一半语言面临消亡的危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延缓这一令人不安的语言消失速度,把每年2月21日设立为“国际母语日”。今年5月,第12届“国际母语日”活动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近百名驻华使节、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参会,畅谈保护母语的意义,展示中国在语言文化保护和民族教育方面的成就。
牵头举办这一活动的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自2006年起举办了六届“国际母语日”活动。近日,本报记者在昆明专访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章新胜。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专门设立一个“国际母语日”来保护母语?
章新胜:设立这个纪念日的目的,在于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语言对文化的承载有特殊作用。文化有两个载体是割不断的,一种是饮食,另一种就是语言。如果一种语言消亡了,就意味着这种语言所附着的文化基因流失了,这种文化就消亡了。
中国青年报:这一国际议题在中国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章新胜: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伟大历史的国家,保护母语的意义要辩证统一地看。一方面,一个统一的大国一定要有能使多民族多地区通用的语言,即普通话,还要有统一的文字;另一方面各民族语言也面临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在中国把汉语言叫做“普通话”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而不称作“国语”或“官方语言”。我觉得这样比较好,叫做“普通话”充分体现了新中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能尊重和平等对待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我们讲“和谐社会”,强调的是“和而不同”、异中求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56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组成了丰富灿烂的中华语言资源,是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宝贵财富。
中国青年报:一般来说,人会倾向于学习广泛使用的语言,这会使某些语言变得越来越强势,更多的语言则不得不面临衰落甚至消亡的危险。有人说,这既是教育的胜利,也是教育的悲哀。您怎么看待教育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章新胜:在我们国家,55个少数民族中,除满族和回族已通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保有自己的语言,有些民族内部不同支系还使用不同的语言,还不包括转用或者兼用汉语的情况。除少数民族语言以外,还有当代汉语方言和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在福建、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隔一个山头,语言就会有不同。这是因为以前交通不便,地理环境不一样。但是教育普及和科技进步让一切不一样了。
我们看到,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把西方引领的工业化、城镇化推向极致,动植物、昆虫等物种在进一步加速消亡,语言当然也是。据统计,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语言越来越走向单一化模式,“同则不继”,这就是我们担忧的。
语言沟通和语言保护表面上看相互矛盾,想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也只有依靠教育。我们举办活动庆祝“国际母语日”,正是为了提高人类对语言多样化的认识、理解和包容,这更要依靠教育。
中国青年报:您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对我国近年来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比较了解,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章新胜: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本世纪初提出“珍爱中华语言资源,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理念,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正在推进的一个工作是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目的之一就是抢救和保护我国的语言文化资源。比如,数据库中记录了大量真实的话语。通过记录话语,就可以保存“活语言”的诸多特点,保存口语包含的文化样式和依托口语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语言有声数据库建设的试点工作计划于今年在云南省开展。
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是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让各种语言文字突破信息处理的瓶颈,顺利进入网络空间,扩大使用范围,提升各种语言的生命力。
教育部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目前我国有1万多所学校使用21个民族的文字开展民、汉双语教学,在校学生达600多万人。教育部从小学低年级就开设汉语课程或民族语课程,还编写了民族语教材,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把本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同等重要的内容,在教材编译、科研等方面也都加大了扶持力度。
中国青年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会不会给学生增加负担?教育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效果如何?
章新胜: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无论是从政治的角度,创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还是从文化、身份认同的角度,都必须推行。我们充分考虑了少数民族聚居程度、语言环境等因素,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让孩子们掌握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这是有深厚广泛的语言环境作为基础的,是有生命力的。
七八年前,在英汉双语教学刚刚兴起的时候,我曾请教过我们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的同志,什么地方的双语教学最成功,他的回答让我豁然开朗,他说双语教学最成功的地方是杂居区,汉藏、汉蒙等民族混居的地方,孩子们一起玩,自然而然学会了彼此的语言。语言往往不是学得的,而主要是习得的,这个最基本的道理很多人都忽视了。
所以,一些中小学校硬性进行英汉双语教学,这让我非常担忧。因为在使用汉语的语境下,语言教学很难脱离生活而孤立存在。我们可以开设一两门外语课,但用外语来作为教学工具,是事倍功半的。因为它不是母语,教师的理解方式和传递过程本身就有不少扭曲和流失,学生提问也有很多非母语思维的障碍。所以这方面我们要更审慎。
中国青年报:在中国,全民学英语的热潮已经持续多年。有人担心,汉语的母语教学受到挑战,汉语教育有日渐式微的趋势。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章新胜:应该从多方面来看。一方面,大家希望睁开眼睛看世界,更重视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英语。但从更高、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搞教育工作的人,不能急功近利。
本国语文修养是学生两个最重要最根本的修养之一,另一个是数学。语文教学不仅教人学会词语、修辞、语法,更重要是对一个人思维能力的训练。任何一个国家培养国民的认知、思考、分析、表达、沟通能力,语文都是最根本的课程。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部门、地区与西方谈判已成家常便饭,我们是被套进人家的新概念、新主题和议程里去呢,还是坚持我们原创的概念、主题和议程?是较多地解读人家的概念呢,还是产生自己的新概念?中国有五千年文明、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56个民族,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一定会天天产生新思想、新概念。但是我有点遗憾,我们有些地方还是在解读别人的概念、思想,自信自创不够。
所以说,语文教学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仅是思考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思考。我觉得在这方面我们确实有忽视,有些偏重、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功能,忽视了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资源甚至是经济资源,忽视了语言代表的思维能力和传达的思想内涵,这有点儿本末倒置。
用“日渐式微”这个词形容汉语教育可能稍微过了一点,我理解你对此的焦虑。你还很年轻,就很重视这个问题,说明还有更多年轻人重视母语教育和母语保护,有自己的主见,我很高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4:22 , Processed in 0.06495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