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创新教育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6 10:5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董奇校长谈创新教育研究
张志勇
2006-8-9,上午,于北师大英东楼

在规划“十一五”课题时,我曾提出:要按照脑科学的规律来育人。如何按照脑科学的规律来育人?我们必须得到高层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与董奇校长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课题研究水平。
一、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认知与神经科学实验研究室
人类很伟大,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人类创造了令自己都感到神奇的科学与技术,但人类在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大脑方面却始终处于“隔靴搔痒”的阶段,即只能跟在人类行为的后面,基于经验的积累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心理、生理、神经科学的基础。
20世纪80、90年代开始,美国、欧洲、日本开始重视脑科学的研究,制定了脑科学研究的宏伟计划,以至延续到今天。近年来,我国也开始把脑科学研究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2005年10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成立,我有幸在这次会议上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校长所作的关于脑科学发展与教育改革方面的学术报告,让我大开眼界,非常想请董校长来指导我们的创新教育研究。在做我们的“十一”创新教育研究规划时,我就把董校长的脑与认知科学研究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提出“按照脑科学的规律来培养人”。
这次,我到北师大参加高博班的面授学习,又一次聆听了董校长这方面的报告,我就下决心一定要与董校长作一次深入的交流和沟通,看看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得到他的指导,哪些方面可以开展合作。我们相互约定,决定于8月9日上午9点,在董校长的实验室见面。9点差5分,我提前来到了他的实验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当我来到英东教育楼四楼他的实验室门前的时候,我看见实验室的第二个房间的门虚掩着,从中传出了董校长与别人交谈的声音,当我走进他们时,董校长站了起来,把我介绍给他的同事——一位姓王的女教授。我们接着就来到了实验室的会议室,在这里开始了我们从上午9点至下午1点的交流、考察、研讨活动。
(一)科学发展的趋势:从关注物质世界到关注精神世界
王教授向我介绍了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定位、主要研究工作,并领我参观了各个实验室所做的主要工作。
她说:过去人们比较重视物质世界的研究,相对忽视精神世界的研究。而对精神世界的研究则局限于行为层面的研究,大都是基于事实的经验的归纳;现在,则要研究某些现象为什么发生?所发生的行为在大脑的某个层面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如何防范或延缓某些进程,等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大脑内部的结构、运动等提供了条件。为了加强对脑科学的研究,2005年,我国同时建立了关于脑科学的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设在中科院,一个设在北师大,这就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研究室”。该重点实验研究室以“学习与脑的可塑性”的研究为核心,形成了七个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汉语认知及其脑机制研究、第二语言学习及其脑机制研究、数学认知及其脑机制研究、基本认知过程、发展及其脑机制研究、脑信息处理方法与脑动力学研究以及脑科学的教育应用研究等。其目标是建设一个国际一流水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使之成为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领域的科研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与应用服务中心。
(二)我国对脑科学研究具有重大需求
通过王教授的介绍,使我了解到,我国对脑科学研究具有巨大的需求。比如:我国儿童群体中患有阅读障碍的大概占5-7%,约1700万人;患有计算障碍的大概占3-8%,约1800万人;患有注意缺陷障碍的占5-8%,约1500万人;患有学习障碍的大概占8-10%,约5000万人。作为一个老师,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基本知识的话,他会正确的对待这些孩子,会采取比较合理的方式对待这些孩子,对学生的帮助会更有效。即使很有责任心的老师,如果方法不当,教育也会缺乏有效性。
由此,我想到,我国中小学教育中许多学科学习方面的所谓后进生,大概与学生学科学习方面存在的认知障碍具有相当大的关联性。也就是说,有些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之所以有困难,或者成为后进生,大概与学生大脑某些部位的发育是有关系的。这对我们中小学教育的启示是:一方面,教师应该学会识别具有认知障碍的学生的各种具体表现,尊重脑科学的规律,给学生以有针对性的帮助;另一方面,学生学科学习的潜能差异是具有脑科学的物质基础的,我们必须尊重这种潜能差异,很难让学生在所有学科中都获得同样的发展。
再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也对脑科学研究提出了重要需求。他们对几千名学生的调查表明:对生活厌倦,感觉生不如死的;患有抑郁症的学生,比例不在少数。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的某些区域与情绪是有联系的。大脑的物质结构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孩子爱哭,有的孩子抱他到哪里去都行,有的则不行。这说明,人的神经类型是不同的。实验室正在做的实验证明,不同的气质或不同人格特点的人,与大脑的某些区域是有关系的,其大脑活动区域是有差异的。
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如说谎、欺骗的研究等,也取得一定的成果和进展。
(三)实验室的应用研究
作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虽然成立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但在脑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如儿童青少年认知能力评估、语言学习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当然,让我更感兴趣的是他们在脑科学成果的应用方面所作的重要工作。如促进教师成长与学生发展的评价研究、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的促进性评价研究、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基于附加值系统的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与促进研究,等等。据介绍,他们在北京市进行的中小学教学评价研究项目,已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欢迎。

二、山东省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和探索
为了让董校长等同志了解我们的研究状况,以便从中寻找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合作研究领域,我向他们简要介绍了自1999年以来山东省创新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情况。
1.基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即将到来,我们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未来提出了“两个基本判断”:中小学的教育要从“接受性教育”走向“创新性教育”,中小学生的学习要从“接受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以这两个基本判断为指导,自1999年初,我们启动了“山东省中小学创新教育的实验与研究”这一重大课题。
2.应该说,国际上从上个世纪许多国家就在关注创造教育,研究创造教育。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曾起掀起一阵开展创造教育研究的热潮。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创新教育?我们认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人人都能够创新,人人都要创新。也就是说,创造性应该成为未来公民人人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是创新教育提出的根本原因。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1)创新教育是对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超越。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窠臼,课题组把这种教育称为“接受教育”,而对“创新教育”的界定有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接受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这为创新教育找到了现实的教育基础和逻辑起点。二是创新教育是以知识掌握为基础的。中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教育和对知识的掌握。三是以知识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是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教育特别强调创新性人才的培养。(2)创新教育正确处理了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课题组认为,创新教育既没有忽视知识掌握的重要性,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了科学的途径:一是知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二是改变传统教育的知识学习方式,让丰富多彩的操作、讨论、实验、实践、考察、调查等主体性活动走进课堂,代替过去那种单一的学习活动形态。三是让学生做有思维价值的作业。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完成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能够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作业。(3)创新教育为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方向提供了钥匙。学校教育中的创新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创新,其含义与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创新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性行为表现是丰富多彩的。课题组认为,学生的创新性行为大致可归纳为9个方面:对权威性结论的挑战或否定,不同于常人、常规的做法或思想,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科学的怀疑精神,善于质疑问难,丰富的想象力,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
3.“十五”期间,总结以往实践得失的基础上,课题组提炼了理论建构的成果,提出了创新教育的三大理论支柱:生命教育、智慧复演、活动建构,并把这作为“十一五”期间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生命教育理论。课题组认为,生命教育理论不仅是人们所理解的重视生命、维护生命、关注生命健康的教育理论,从本质上说,生命教育理论是一种尊重生命尊严,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主张。创新教育之所以高扬生命教育理论,因为创新是人的生命本质。因此,创新教育是“为了生命的教育”。课题组认为,创新教育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生命是教育的出发点,生命是教育的目的,生命是教育的归宿。
(2)智慧复演理论。课题组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人类社会积累的智慧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文明成果不断积累的历史,是人类智慧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都体现着人类发展的智慧水平。可以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智慧的发展史。从人生下来作为生物个体,到成长为社会化的个体,就是不断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和人类智慧的过程。进入学校课程的文明成果,都是人类文明的“经典”,都体现着人类高度的思维水平和智慧水平。这些思维成果产生的过程是一个人类的知识、方法与情感交互作用的结果。中小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一方面是继承人类社会优秀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借助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创设文明成果产生发展的“类似情境”,演绎创造者的思维过程,学习创造者的思维方法,感受人类智慧创造的伟大与神奇,培养科学兴趣,为中小学生从学习与接受的主体走向创新与发展的主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类的智慧只有在“过程——方法——情感”的维度中才能呈现出来。“方法”类知识在整个教育中很重要,但方法必须在过程中体现出来,方法离开了过程,就没有存在的基础;“情感”类知识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发生和发展,情感离开了过程,也同样没有存在的基础。我们今天组织学生学习人类经典知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学习知识产生过程中人类的智慧与情感。而智慧的学习、情感的学习,离不开当时知识的产生过程。教育作为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活动,要以方法类知识的产生为主线,以情感类知识为背景,创设人类智慧产生的类似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里,人类的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人类原始创新活动过程的“智慧复演”的过程。这就是“智慧复演”理论提出的理论基础。
“智慧复演”并非智慧表演。必须有经历,有体验,人类的智慧才能生成、转化为个体的智慧,人类智慧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活动建构理论。课题组认为,学生是在自主活动中实现发展的。中国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教师包办有余,学生自主不足。我们要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释放自己发展的潜能。学生自主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智慧发展。
教育的最大奥秘就在于如何去激活学生发展的内动力。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教育不是包办,更不是代替。包办就是扼杀,代替就是剥夺。教育是激励,是唤醒,是鼓舞,是通过一切有效的形式与方法调动学生发展的内在积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和职责不是教学生如何去活动,而是激活学生自主活动的内动力,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动力源。这是教师教育艺术的极致。
课题组认为,活动建构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方式。过去,“教师讲授、学生静听”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主张让丰富多彩的主体性活动走进课堂,代替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学活动形态。所谓活动建构,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活动”在学生知识掌握与一般发展中的作用,把“活动”看作是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基础。当然,活动也并不都是自觉主动的,我们需要的是自觉主动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是因为,学习不是知识简单地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参与,就不会有主体对客体的主动感知,就不会有原知识经验对新知识的新意义的主动接纳,也就不会有旧知识结构的改变、重组和新知识结构的生成。主体的智力参与程度越高,活动的自主性就越强。总之,知识不是被动地移入学生头脑中的,离开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接纳,有意义的主动学习过程就不可能真正发生。
课题组认为,活动建构教学的实施过程,就是人类的创新活动的“智慧复演”过程。“智慧复演”理论为活动建构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4.创新教育:中国基础教育范式的转型及其探索
课题组认为,创新教育所追求的教育范式转型体现在七个方面:
——教育价值观的转型。创新教育的教育价值观从以“接受继承”为主转向以“发展创新”为主。创新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教育思想的转型。“三个为本”,即教学主体以“学生为本”,教学目标以“能力为本”,课堂教学以“活动建构为本”。
——培养目标的转型。具体体现在:一是从面向过去到面向未来。二是从“知识中心”到“能力为本”。三是从关注认识到关注生命。
——课程结构的转型。具体体现在:一是从国家课程到学校课程。二是从必修课程到选修课程。三是从知识课程到实践课程。四是从教师课程到学生课程。五是从预设课程到生成课程。
——课堂教学的转型。
⑴“四个统一”——即为实践基于生命关怀的“全人教育”理念,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教与学的统一、知识与方法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体验和内化的统一。
(2)“四个超越”——在教学目标上,基于知识,超越知识,树立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观念;在教学内容上,基于课本,超越课本,树立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观;在学科范畴上,基于学科,超越学科,树立跨学科教学的观念;在教学时空上,基于课堂,超越课堂,树立课内课外教学相统一的观念。
(3)课堂教学文化的“三个挑战”和“四个开放”。“三个挑战”是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向教师、课本与权威挑战;“四个开放”是学生心理、教学内容、思维空间与教学结果的开放。
(4)活动建构教学的“五个主张”——因学定教、生活重建、多维互动、活动建构、动态生成。
(5)课堂教学策略从统一化走向个别化。创新教育主张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教学与作业。
(6)活动建构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阶段”——构建动场、自主学习、交流探究、综合建模。
(7)“智慧复演”教学过程的“四个环节”——研究教材,把握智慧;创设情境,感悟智慧;解决问题,实践智慧;反思升华,内化智慧。
(8)活动建构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范型”——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问题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9)活动建构课堂教学评价的“四个新视角”——课堂教学的“效率度”;课堂教学的“开放度”;课堂教学的“新颖度”;课堂教学的“幸福度”。
——评价与管理的转型。具体体现在:一是评价管理理念发生变革。创新教育的评价管理理念:从“管理”到“服务”,从“控制”到“解放”,从“用人工作”到“用工作育人”,从“勤奋优先”到“效率为上”。二是评价管理的价值观从一元化评价管理走向多元化评价管理。三是评价管理的重点从结果转向过程,从追求分数的评价管理走向鼓励发展的评价管理。四是从评价管理方式看,从传统走向现代。学校评价管理方式从科学管理走向人本化管理,从人治管理走向法治化管理,从计划管理走向市场化管理,从行政管理走向社会化管理等。
——教师职业的转型。具体体现在:从立足于教育的继承性功能到突出教育的发展性功能;从教育理论的消费者到教育理论的创造者;从自我奉献到与学生共同发展。
5.我们在研究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到:有大德才有大智。基于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关注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并从2004年10月起,我们提出了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四个基本主张,这就是:道德教育的价值要回归人本、道德教育目标要回归基础、道德教育的途径要回归生活、道德教育的评价要回归实践,并以这四个基本主张为理论指导,开展了“中小学新道德教育实验研究”。
(二)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创新教育研究
——山东省“十一五”创新教育研究的基本构想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是时代对山东省创新教育在“十一五”期间的课题研究提出的必然要求。
“总结“十五”课题研究成果,规划“十一五”课题研究,我们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定位又有了新的认识。一方面,我们继续把创新教育看作是中国正在形成中的一个崭新的教育教学流派,看作是中国基础教育范式转型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之一。另一方面,我们将更加自觉地把创新教育看作是推动中国基础教育范式转型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我们把“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假设确定为:实施教育创新,推进范式转型,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我们认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其核心价值追求的中国基础教育新范式,是一种智慧本位的教育范式,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教育价值上观讲,追求智慧本位。二是从教育主体上讲,倡导学生为本。三是从教育方式上讲,重视活动建构。四是从教育效果上讲,强调科学高效。
“中国基础教育范式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转型的研究。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最大的精神枷锁,我国的教育价值观必须从知识本位转向智慧本位,必须从培养接受(知识)性人才转到培养创新性人才上来。二是培养模式转型的研究。中国教育模式已走进了摧残学生身心发展的死胡同,必须从低质量高负担的歧途中走出来,必须找到一条科学高效、全面发展的新路子。
“山东省创新教育课题组‘十一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与策略,可以概括为:明确‘一个目标’、实现‘四个统一’、把握‘四个关系’、实施‘七大策略’,实践‘五个学生发展计划’。”
1.明确一个目标找到一条高质量轻负担的新路子
什么是高质量轻负担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所谓高质量,就是中小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和谐的。在这里,我们特别重视的是,要实现知识竞争力与创新竞争力统一。所谓轻负担,学生的学习是自主有效的,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是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
2.实现四个统一:追求理想与完美的新教育
(1)让学生既能有效掌握知识,又能获得一般发展
(2)让学生既能学得愉快,又能学得好
(3)让教师既能教得轻松,又能教得质量高
(4)让学校既按教育规律办学,又能搞好升学教育
3.把握四个关系:调动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动力
(1)处理好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的关系
(2)处理好知识学习与一般发展的关系
显然,知识学习与一般发展并不都是同步的。或者说,知识不等于发展。
(3)处理好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关系
没有教师的发展,那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幸福,那有学生的幸福。
我们的基本主张是: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4)处理好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4.实施七大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育智慧
(1)教会学生做人,让道德与智慧同步发展
——追求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
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策略,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并不是只有一把!从道德走向知识、走向学科,可能是更有效的教育之路。
(2)改变知识学习方式,让知识与智慧同步生成
——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改革切入点?
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学习方式,是解放学生潜能的关键。
(3)重视方法类知识教学,用智慧促进学生智慧发展
——追求什么样的核心教学内容?
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并不是都需要教师教授的。凡课本上的都教,是最蹩脚的教师。
方法类知识是人类智慧含量最高的知识,是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
方法类知识的教学不能采取告诉的方法。
(4)减少无效学习时间,保障学生有效学习、高效学习
——如何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自己学。教学生自己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这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
(5)教师尽量少教些,学生尽量多学些
——如何调控课堂教学的时间?
(6)教师尽量多研究些,学生尽量少做些
——如何看待教辅资料在学生学习与发展中的作用?
(7)让学生作更有思维价值的作业
——如何为学生选择有效的作业?
5.实施“学生发展行动计划”
(1)“个性发展”计划
(2)“读书成长”计划
(3)“走向社会”计划
(4)“感悟自然”计划
(5)“生活科技”计划

三、把我们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董校长听了我的简要介绍之后,对我们的研究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的研究很有价值,抓住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且对我们的许多认识与看法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他对我们的课题研究提出了中肯的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概括而言,他对我们课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追问:
一是前提追问。课题研究的基础是什么?也就是说,要对研究的前提做出评价,要对承担课题研究的学校的现状进行评估,明确课题研究的出发点。
二是概念追问。包括各个概念的内涵、特征是什么。如什么是创新人才?中小学生在学校里不可能天天去高创新,那么,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应该说主要是一种创新文化,一种创新潜质的培养。
三是操作追问。也就是说,各个研究要素如何进行具体操作。如中小学生创新行为的九个方面的研究很有价值,关键是其具体涵义是什么,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再如,改变学生知识学习方式的含义是什么,传统的旧的学习方式是什么,要建立哪些新的知识学习方式等,都要具体化。还有,课堂教学的幸福度的评价视角很好,含义是什么?如何把它操作化?等等。
听了董校长的上述几个方面的评论之后,我深感,我们的研究从总体上说,离科学研究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我们对课题研究提出的各种主张、概念的内涵的界定、特征的阐述、可操作性的规定以及如何进行评价,做得很不够。虽然在规划“十一五”课题时,我们已经注意了这个问题,要求大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做,如何操作上,但是,我们有不少同志还是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这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可以说,我们“十一五”的课题研究,其关键不是追求什么理论创新,而是追求实践创新。如此,我们才能把课题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正因为如此,我更加坚定了在课题研究方面,寻求与北师大合作的决心。经过与董校长的讨论,我们初步形成了如下的合作意向:一是请董校长做我们的课题研究指导专家;二是请有关专家合作进行研究,担任课题组组长,承担某些课题的研究。其合作的具体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请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进行会诊,提高课题设计的科学水平。如:帮助我们做前期测评,把课题研究内容具体化、可操作化,等等。
2.请专家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如:创新人才培养的心理学规律与脑科学基础;中小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规律与脑科学基础,等等。
3.就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合作研究,并开发相应的评价工具。如:校长评价研究、班主任评价研究、教师评价研究、学生发展评价研究,等等。
转引自:http://www.zgcxjy.com/ReadNews.asp?NewsId=56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2:29 , Processed in 0.08193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