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材编写特色不足勿容忽视 | 作者:章红雨 | 2012-05-2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 |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和中小学各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启动。此项被俗称为“教材多样化”政策的落实,使得中小学各科教材的版本显著增多。据统计,目前中小学大约有300个品种的教材进入教育部发布的教学用书目录。
“教材多样化”政策实施10年来,促使一大批出版社、团体和个人投入到中小学教材出版中来。为让自己的教材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各出版者在教材内容、教材版式设计上均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这些版本教材具有哪些特点?又存在哪些问题?5月15日,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课题的《新课改后各类教材特点比较研究总报告》,正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发布。该报告的出炉,回答了上述问题。
《报告》认为,新课改后各类教材具有如下特点。即重视思想文化内涵的构建。教材编排具有时代性。重视基础教学并降低知识难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版式设计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此前的大纲教材相比,新课改后的教材在功能和定位上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首先,新课改后的各类教材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表明,大约90%的受访教师认为教材目标基本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教材的功能由权威性逐步向范例性转变。新课改后的教材改变了将教材作为教学唯一依据的观念,而是把它看做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学习生活、人格建构的一个范例,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素材。另外,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也更为密切,更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教材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理论模型、建构相应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报告》也指出,新课改后不同版本教材离多样化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理解和体现教材特色时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各版本教材在解读自身特色时,习惯套用某种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比如,将简单的求异等同于教材特色。再比如,将“地方版本”作为教材的主要特色等。
分析其中原因,《报告》认为,与当前教材编写部门为使自己的教材与众不同,单纯地对自己的教材特色过多宣扬有关。例如,目前各类教材栏目普遍设置“讨论”、“交流与讨论”、“实践”、“实践与操作”、“看一看”、“说一说”、“练一练”等栏目,花样繁多但较随意。甚至有的学科在不同的版本教材对同样内容的设计,仅是所在栏目名称不同,如果不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分析与解读,而是把这些大致相同的栏目设置作为教材特色加以夸大,就失去了实施教材多元化的实际意义。
《报告》强调,教材多元化提倡每套教材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此特色不能单纯地追求教材在程式化标签上的差异,必须建立在对教育教学规律以及相关的学习领域作深入分析基础上,建立在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上,使不同版本的教材在适用对象、学习素材、框架结构安排、教学活动设计、知识内容选择和阐述以及活动形式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从而真正实现教材发展的繁荣。
引人关注的是,在对中小学18个学科中的选取使用率较高的101个版本,以静态和动态两种研究思路进行专业比较研究后,《报告》提出了教材编写应重视城乡差别的观点。
经过对21310名教师、10909名学生进行调查比较,《报告》指出,农村教师普遍认为中小学教材素材的选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城市化倾向。如超市情景、游乐园情景、旅游景点等,农村学生很少接触,所以不能引起农村学生的探索兴趣或者说对其学习知识起不到应有的支撑作用,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此外,《报告》也描述了当前各版本美术教材普遍增加了动画、摄影、摄像以及计算机美术等方面内容,但是很多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设备匮乏,甚至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师现状。《报告》建议,教材制定者和编写者,在教材内容选取和各册教材目标设置上应注重普适性。这种普适性教材不是理念层面的诉求,而是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选取学生感兴趣、易理解的素材,这正是打破城乡学生学习中差距、实现课程公平的第一步。同时《报告》建议,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学设备的投入,逐步弥补因资源配置导致的差距。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5-2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