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2 18:4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邱宇强
   
一个老师,上到晚课最后一节的时候,课堂开始不静起来。老师有点生气的说:“算起来,这堂是我今天上的第九堂课了,累得我都说不出话来了,你们小点声儿。”一个学生却在下边慢条斯理的说:“我都不用算,这堂是我今天上的第十五堂课了,憋得我快不会说话了。你就大点声吧!”“你怎么说话呢?明天让你家长来!”第二天,家长到位了,老师还没说什么,家长就哭天抹泪的说:“这孩子气人,我知道。有时候,我被他气的,死的心都有了……”说到最后,老师还陪了一些泪水,只好慨叹的说:“你不容易,我不容易,孩子也不容易,我们都挺累的,就互相理解吧!”
是呀,今天,我们为什么都活得这么累呢?
    一位在高三的女同事,上完晚课到家已近十点。推门进屋第一句话:累死了!往饭桌边一坐:饿死了!吃完饭洗都没洗,就上床了:困死了!——一边的老公,叹气的说:“进屋这会,就死三次了!唉,了解你的知道你是一个高三老师,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国家总理呢!”做老师的,都能理解我这位同事的“苦楚”,但也许不会理解别人的“痛处”吧,其实大家每天都各有各的难处,也许都要“死”几次!
比如,她本是“圣女”,可不知什么时候,就沦落成“剩女”了。一天,她发来短信说:“你说找个二婚的行不?昨天我相了一个,挺有感觉的。”我回复说:“可以。只要两个人合适就行。”四五天过去了,她又来了一个短信,说:“那你说,他跟那个女的离了,是不是哪天也得和我离呀?”“这个——”我无言以对:心理上的纠结,可能更累吧!
还比如,女同事小某恋爱了,男朋友是一个公务员。因为班上时间比较宽松,男孩时不时的就来约小某,送花吃饭什么的。小某很快就“投降”了,跟人家入洞房了。结婚后的小某,常常请假出去。大家就婉曲的问原因,小某说:“我出去‘查岗’了。他的时间那么多,而咱们又这么紧,他不来见我,谁知道他见谁去了?”——追女孩子和看住老公可能都很累吧!
孩子气人的时候,家长通常会抱怨:我要孩子,就是我这辈子犯的最大错误!看到没孩子的年轻人,就劝人家,别要孩子,养孩子就是“还债”。——可实际上,这是“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一个哥们儿喝多了,就慨叹的说:“没结婚那阵,怕‘有’,我媳妇又吃药又什么的。一不小心,还是‘有了’,她就哭呀,闹呀!后来到底没要。等结婚了,想要了,怎么整也没有,又吃药又什么的,还是‘没有’,她就又哭又闹呀!”“——有”与“没有”都是一个问题,都会让人很累!
今天,我们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能不能活得不累呀?!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20:26:4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教师的生存压力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 2012-5-28
作者: 王守玉|来自: 丹江口市实验中学







河北馆陶第一中学一高三老师服毒自杀,遗书中称“活着太累,工资只能月光”,学校也面临升学压力。这一天,距赵鹏30岁的生日还有18天。(2012年5月28日搜狐网)     一各年轻的生命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作为教师的我真是欲哭无泪,在惋惜的同时,也该认真剖析背后深刻的原因。
    是工作、生活、生存压力,导致赵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教师工作很辛苦,面临质量、升学、安全等方面的压力,令人窒息,成为“月光一族”令人心酸。当工作的付出和劳动报酬不对等时,当生活出现危机时,当消极的情绪无法排解时,悲剧就会发生。
   为了防止教师自杀式悲剧的发生,一是学校要加强教师心理教育,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轻松、舒适、愉快的工作环境,大力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增加必要的娱乐设施,让阳光般的关爱驱走教师心理的阴霾。
    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减轻工作压力。不要把考试分数当做“紧箍咒”死死地套住教师,更不要让过重的工作压力把教师逼上绝路,要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活着真好”、“当老师真好”,在快乐的职业生涯中感知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是政府部门要不折不扣地兑现教师工资,按照有关调资政策,足额发放,真正做到“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教师”。学校应该按照规定,全部发放教师的补助和津贴,保障教师依法获得报酬的权利。
    四是教师自身要学会尊重自己,尊重生命,学会爱人和自爱,学会承受生命之厚重,承受生活之苦难,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明白“活着就是快乐,生存就是幸福”的道理,珍爱生命,为了学生,为了家人,为了社会。

3#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21:26:28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6-16 11:34:15 | 只看该作者
单士兵:中国教师为何过着“挣扎的人生”



  有一份深深愧疚,多年来深植我心。每次触碰,都有一种难言隐痛。那是十年前,我是一名高中教师。有一天,在上完一节语文课之后,我轻轻放下教鞭,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再也没有回头。

  从那以后,我成为一名记者,辗转于中国很多城市。有无数个夜晚,我都想做一件事,那就是再回到那个教室,对着那群天真的学生,深深地鞠躬,真诚说句“对不起”。人生很多事,都回不去了。这辈子,我的职业人生,注定永远背负着这份深重的愧疚。

  现在,我也想说,在离开校园之前,我在经历着一段挣扎的人生。家境贫困,母亲生病,工资单薄,精神困顿,让我当时怀着痛苦与愧疚,告别校园,投入收入稍高的媒体。这十年,每到教师节,我都会在报纸上写文章,希望有更多人去体察中国教师的尊严与权利,关注他们的人生和命运,希望他们告别那种“挣扎的人生”。

  “挣扎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呢?不久前,发生在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的高三班主任自杀事件,在我看来,就是最具普适性质的标本。未满30岁的教师赵鹏,在收到当月1450工资这一天,选择服毒自杀。这份工资,就是他当月所有收入。在他留下的遗书中,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和不到两岁的孩子。

  “活着实在太累了,天天这样无休止的上班让人窒息,所领的工资只能月光。我决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这里”,在遗书里,赵鹏这样写。这位年轻的高三班主任到底有多累?早上5点40分,他得醒来,赶到学校与学生一起跑操,晚上到10点左右,他才能回家。每个月,学生放假休息一天。这一天,老师得用来批改月考的试卷。这种“格式化”的生存,让很多老师感叹,“我们工作就是全部,吃饭睡觉都是为了工作。”

  这是赵鹏的人生,也完全就是我十年前生活的翻版。在中国,没有做过教师的人,很难懂得教师拥有的竟然是那样逼仄的人生空间,包括现实的,也包括精神的。许多年来,当教师待遇差被无数次呼喊到了让人麻木空洞的时候,人们慢慢开始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今天教师已经拥有体面的收入了;在教育腐败一次次触目惊心地展示在公众面前之后,教师却慢慢成为这背后体制积弊与权力失范的替罪羊了。

  没有做过教师的人,有时是不适合谈教育的。当我们感叹这一代“听话的学生”失去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想到,他们背后站着的其实同样是一代“听话的教师”。许多年来,对师德过度开发,对教师权利过多掠夺,让教师背负无限责任,渐渐已经改造了这代教师的人格,让他们离真正的现代公民越来越远,而是守在那四角天空里,想象外面世界的精彩,却又没有能力与勇气,走出去呼吸更加开放的空气。

  于是,中国教师就这样过着“挣扎的人生”。他们抱怨,他们敏感,他们自尊。这些年,我只要与还在做教师的大学同学以及旧同事聊天,就一定会听到他们在诉苦,在喊累;我曾撰写过许多篇褒扬教师的文章,但哪怕极尽理性批评一个所谓的“禽兽教师”,在网上也一定会招致很多教师反驳甚至是辱骂。今天的中国教师,绝不止是在艰难的现实生存中挣扎,更多还是在精神空乏与理想缺失之中,让疲乏脆弱的灵魂找不到出口。

  “当过去不再照亮将来时,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法国人托克维尔曾这样说。十年前,我就曾耳闻目睹太多教育权力对学生的无耻掠夺,以及对教师的种种尊严伤害。直到今天,我绝对自信,我是当时最受学生喜欢的个性教师。而个性的最大体现,也不过就是敢讲几句真话,敢于对教育权力说不,敢于批评相关教育制度。在中国,挑战权力与体制的结局,往往就是被孤立,被不容。所幸我那时因为写过一些文章,被一些媒体接纳。而更多教师长年机械地照本宣科,已经失去到其他行业谋求更好人生的能力了。于是,只能在生存艰难、精神困厄、权力控制的多重挤压中,无处遁逃,几近窒息。

  在今年高考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不希望一个高三班主任的非正常死亡给广大考生带来心灵冲击。但是,一个生命死亡的代价,却又足以使我们看到这一代教师的人生困境。没有健康的教师,哪里健康的学生?没有健康的教育,当然也就不会有健康的教师。那么,面对中国教师“挣扎的人生”,现在也同样到了最迫切的时候,去反思到底为什么要把教师人格改造到远离独立与自由,让他们无法成长为有民主与法治精神的现代公民,来捏卫自身的休息权、健康权;让他们无法在民主与法治的轨道上,去拥有自己应有的待遇与福利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13:23 , Processed in 0.06499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