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鱼渔”兼得 常平中心小学
叶琼崧
【内容摘要】: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鱼渔兼得”才是至高境界。数学课堂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更为重要。“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抽象的“数”与具体的“形”相互转化、相辅相承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能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形象材料,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地学好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增强,使教学收到“鱼渔兼得”的效果。 【关键词】:数形结合
形成概念
理解算理
数量关系
解题思路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鱼渔兼得”才是至高境界。数学课堂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更为重要。老师在课堂中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让孩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思考问题和学习数学知识,是数学课的精髓所在。 数学思想有许多,“数形结合”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抽象的“数”与具体的“形”相互转化、相辅相承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可使计算中的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拓展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不仅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地学好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增强,使教学收到“鱼渔兼得”的效果。 一、在概念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需要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根据“感知——表象——概念”这样一个形成数学概念的心理过程,引导学生把同一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特征概括出来,形成这一类事物的概念。也就是说,数学概念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学懂的。学懂的过程是完整的思维加工过程,是一个从外部活动向内部活动转化的“内化”过程。那么在教学时,我们怎样帮助学生落实概念的形成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数形结合”,使比较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清晰的事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时,因为这节课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所以我强调“数形结合”,通过简单明确的直观图形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分数的概念。我先用一个圆代表一个饼,当着学生的面把这个饼对折后剪开成两半,这半个饼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告诉学生: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半个),就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写作 ,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分之一。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喜欢的纸折出 ,涂上颜色,进一步理解 。接着顺应学生好表现的特性,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分数,互动交流。我有选择地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如下图),然后有选择地让学生说说这些分数是怎样来的,既 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使学生建构了丰富的分数表象。(图略)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指着左边的一组图问学生:这些图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然后指着四分之一的图再问:明明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使学生明白两点:①不同的图形可以表示相同的分数,相同图形的不同分法也可以表示同一个分数;②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几分之一。逐步去除分数的非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对分数本质含义的理解。
这样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找到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在小学数学中,有相当部分教学内容是计算教学,有些老师只重视计算方法的教学,忽视算理教学。结果,部分学生虽然掌握计算方法,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讲清算理,就能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计算教学定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学生就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时,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六一”联欢会到了,同学们搬来23盆花布置教室,每5盆摆成一组,可以摆多少组?还剩几盆? 学生很快知道用除法计算,列式23÷5,也很快有学生口算得出可以摆4组,还剩3盆。老师提出:除了用口算,还可以怎样算呢?学生说可以用竖式计算。但部分学生对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不是很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竖式中每步的意思,可以结合具体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指着竖式中的每个数,让学生说出它表示的意思,并在图中找到相对应的。 这样,教研空间1C-wtcb'r学生沟通了图、横式和竖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有了表象的支撑,直观地理解了原本抽象的算理,初步建立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模型,学生学得很轻松,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又如一年级教学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时,当教师出示9+3=?的算式时,一般来说,学生都能很快地得出和是12。但是,教学9加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重要的是揭示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分步操作口述: 第一步:先按算式上的数目摆出两堆小棒,一堆9根,一堆3根; 第二步:边思考边操作,要求学生用小棒摆出计算的结果,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2根; 第三步:边操作边口述过程,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 通过9加几的教学,学生初步掌握“凑十法”,到教学8加几、7加几、6加几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应用“凑十法”,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三、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运用“数形结合”有时能使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得比较直观,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注意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画图等方法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能直观地显示题意,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化难为易,便于学生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时,为了让学生对在一条直线上等距离种树的几种情况有个整体了解,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条路的一边等距离种上4棵树,可以怎样种?”让学生分组商量用磁粒在纸条上操作试着种树,老师巡视指导,让学生把不同的种法贴在黑板(如下图),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小结。通过“数形结合”,学生较好地理解在一条直线上植树有三种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 接着老师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两端都种的情况,利用课件出示下面的图,让学生观察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在两端都种的情况下,植树的总棵数总是比间隔数多1。从而写出了下面的数量关系式:植树的总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的总棵数-1。这样把植树问题“数形结合”,学生就能正确理解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对后面的例题教学和练习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在三年级练习中出现一道和倍问题:“今年小红和妈妈岁数的和是40岁,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4倍。小红和妈妈分别是多少岁?”有部分学生找不到正确的解答方法。我们可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借助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高解题能力。根据“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4倍”,把小红的岁数表示成1份,妈妈的岁数就是这样的4份,总共是5份,与40岁相对应。用40除以5就可以求出每一份的数量,也就是小红的岁数,妈妈的岁数也就可以解决了。 四、在空间图形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拓展解题思路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许多数学问题多以文字形式呈现,纯文字的问题语言表述上比较简洁,枯燥乏味,致使他们常常读不懂题意。根据其年龄特点,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借助直观的图形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使孩子读懂题意、理解题意,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三年级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后,基本上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但部分学生对于计算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就存在一定困难,我们可以让学生画出图形,让图形来架起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 例1: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长8厘米,宽4厘米,如果把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如果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和面积又分别是多少呢?
周长:8×4=32(厘米)
(8+8+4)×2=40(厘米) 面积:8×8=64(平方厘米)
8×4×2=64(平方厘米) 例2:把3个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学生只要正确画出图形,标上数据,就能很快求出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数形结合”,不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能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形象材料,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地学好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增强,使教学收到“鱼渔兼得”的效果。相信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一定会引导学生由怕数学变成爱数学,为今后深入地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袁艳梅.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3
3、桑榆.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2009.9
4、郑俊选.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