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提问观点荟萃(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1 07:3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课堂提问观点荟萃(转载)作者:两个水手
                                      提问六要

      提问是教师以提问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纠正错误,运用知识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解决一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创造。提问合理,问题获得解决,就能强化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提问不当,就会使思维受阻,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1
、有效性原则
      
只有获得真实信息反馈的提问才是有效的。一些教师热衷于追求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常常提问:是不是?”“对不对?殊不知学生的齐声回答并非他们学习效果的真实反映,这样的提问往往是无效的,应尽量避免。
2
、科学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还应当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数学课上教师提问:对角线相互平分是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条件?正确的答案是充分必要条件,但对初中学生而言,学生回答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也不算错,答案的不确定使问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3
、层次性原则
      
提问的深度取决于问题层次的高低,模式识别、知识回忆,形成联系之类的问题属于低层次的机械记忆问题,其主要特征是问题答案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范围内,这类问题应提问那些学习一般的学生。综合理解、分析应用,总结评价类的问题属于高层次的认知问题,其特征是问题答案必须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总结、扩展、应用、重组或评价等方法,改变已知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经过高级认知思维方可得出,这些问题让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回答,有点免为其难,又影响讲课进度,比较适合那些程度较好,善于思考的学生。
4
、整体性原则
      
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有的教师先点名,后提问,其他学生因预知提问与已无关而袖手旁观,不动脑思考,以致达不到提问的整体性效果。
                                   六层次课堂提问
布卢姆关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由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层次组成,据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遵循此模式,对所提问题分成相关层次:
1.知识水平的提问
要求学生说出记忆型的知识概念、原理,例“什么叫反射,它有几种方式?”等问题;
2.理解水平的提问
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对比,如“血液、原尿、尿液三者成分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必须对知识比较后方能回答;
3.应用水平的提问
这类问题要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计算或判断,例如“某同学测肺活量时有三个结果2950ml2800ml3000ml。哪一个结果是正确值呢?学生得应用本概念的知识,方能回答最后一个数据是该同学的肺活量;
4.分析水平的提问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知识结构因素,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事项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例如讲完血型知识后问“为什么输血必须按同型血相输为原则?”学生通过分析各种血型之间凝集原和疑集素的对抗反应,非同型血之间至少有一种疑集反应会进行,最后得出答案;
5.综合水平的提问
这类问题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一种新的或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在学习完三类有机物的代谢后问“经常吃含较多糖类的人为什么会胖,女生为什么耐力一般优于田生?”用一种新的方式让学生去掌握三类有机物的体内转变联系;
6.评价水平的提问
这类问题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判断材料的价值,例如消化系统和新陈代谢单元结束时问“某个女演员为保持优美体型而尽量节食,你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为什么?”,联系食物的营养作用和人体代谢离不开能量供应等知识,学生即可作出这种做法错误的判断,认识到体型优美同时要考虑到健康问题。


                                  课堂提问的五要和六个度
                                               贡红芳
五要:
1 围绕教学内容体现重点和难点。
2 讲求价值,富于启发性(问而生思)。
3 由浅入深,展示教学思路。
4 从学生情况出发,因材施问。不唱独角戏又自问自答。过于直观无思考。
5 面向全体各有发展。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难易有别),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权利。
六度:
1 所提问题控制难度。刺激思维,集中注意,顾及大多数智力水平。
2 掌握深度,有一定深刻性。切忌不思索与绞尽脑汁。
3 巧设坡度。
4 增加亮度,讲究感情色彩,创设环境。
5 增强跨度。有比较大的思维容量。包容重点难点。如:学年月日时,粗简的提问“每年七月一日是(    )的生日”,比较好的提问是“ 七月一日是谁的头一天?”


课堂提问的六个维度
监利一中 李光烈
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被否定后,问答式、互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法便应运而生。然而,伴随着新的教法,一些问题也相继产生。比如问答式教法,课堂上,有的教师该问的在问,不该问的也在问;需要学生作答的在问,不需要学生作答的也在问;学生能回答的在问,不能回答的也在问;有价值的在问,没有价值的也在问。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所问,没有任何印象,根本毫无所得;有的课堂则冷冷清清,问题提得太抽象、太宽泛、过深过难,学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只能保持缄默。
   
其实,课堂提问有可遵循的规律,有可把握的分寸和尺度,下面谈谈有关课堂提问的三度三性
   
一、难易度
   
提问的难易要适度。问题不能过于直露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回答不是不好就行。这样,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味,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问题过于艰深,学生无从作答,莫衷一是,就会使他们产生为难情绪、畏惧心理,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抑制学生的求知欲,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应以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为宜。头顶悬挂着一只诱人的桃子,想得到它,得动一番脑筋,想一些办法,需搭一个架子或往上跳一跳才能摘到。
      
二、深广度
    “
广度指问题的设计要涵盖面大,涉及文章的重点、难点、精彩点,问题要丰富多彩。深度指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档次,要上层面,要有一种感性基础上的理性厚重,应该是思维的升华,思想的深刻。如果只有广度而无深度,问题虽呈扇面辐射,涉及较宽,但给人的感觉是肤浅、表面,不厚实、不深刻;只有深度而无广度,虽然某些问题挖得深,掘得透,上档次,有质量,但给人的感觉是不丰富、不全面。只有深广度有机结合,参差交汇,立体多维,才能使教学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深邃厚重的态势。
      
三、梯阶度
   “
梯阶度指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要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层层相递,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使教学达至高境。梯阶度的问题设计,一如登山,路虽不像平地那样平坦、顺畅,但移步换景,且越往高处,风景越美,视野越开阔,所获越多。
   
四、针对性
   
所提问题,要切近学生的思维习惯、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要紧紧扣住文章的重点、难点、精彩点设问。具有针对性的提问,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汇,是联想与联想的融合,是由冰冷的美丽引发火热思考的最佳契机,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让他们走进文本,身心入境的楔子。
   
五、趣味性
   
设问不应是生硬、呆板的,而应该鲜活、有趣。问题设计有趣味,学生就兴趣盎然,主动愉快地求知获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被迫进行的学习,会遏制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极具趣味性的提问,大大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发言一下子便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六、启发性
    “
启发性指所设计的问题要抓住要害,切中肯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让学生由这一问题而产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课内到课外的广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富于启发性的设问,科学而机智地创设教学情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启发性提问,可以用一组问题将所学的内容进行前后迁移,纵横联系,形成整体把握的教学效果;可以用一串问题将课堂教学的一些环节、要素、板块连缀成线成片,形成系统;可以由一个问题引出对某个项目、专题的辐射式探究。启发性提问,能在问题纽带的碰撞中闪现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在思维自由驰骋中享受智慧的精彩。

把握有效课堂提问的六个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提问不当,会使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国外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技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该注意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角度选得好,教学效果就好。首先,问题的设置应注意角度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其次,问题的设置要从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
二、难度
通过设疑、解惑,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内,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的。设置的问题如果太容易,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则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设置的问题如果太难,学生回答不出,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问题的设置应该具体一些,难易适中。
三、跨度
从纵向上说,问题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难度,那么,从横向上看,问题的设置就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点”上的信息量(难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跨度)。如果问题设置的跨度太小,则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反之,如果跨度太大,由于学生不可能立即想起许多有关知识而难以作答,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来说,在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小,而在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大。从近几年的中、高考试题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题目的跨度较大,综合性比较强,要求我们必须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四、梯度
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要低起点,小台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
五、广度
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一定的难度和跨度,同时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所设问题应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可以回答。在某些情况下,可通过适当增加问题的梯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也可变更问题的角度,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问题的广度。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降低了难度,增加了广度,也拓展了该题的内涵,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思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密度
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也不能没有提问。同时,在每一个问题提出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思考,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有效课堂提问的六项原则
    苏霍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情感的主要渠道。它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的目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指明思维方向、创设思维情境、获得反馈信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儿童的思维活动多是从直观和表象开始,有关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他们记忆的特点是由无意识记到随意识记,由机械识记到理解识记,由具体形象识记到抽象识记。教师熟悉这些特点,了解他们对有关旧知识的掌握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为学生思维点火、加油、导航、铺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发展。具体地说,设计有效课堂提问应遵循下述几个原则:

    一、具体性原则

     因为儿童的思维活动大多始于一个实物、一幅图、一道题等具体事物,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设启动思维的具体情境。如教学认识分数导入新课时的提问。

  师甲:我们都学过什么数?

  师乙(先出示80.5两张卡片):80.5各是什么样的数?

  教师甲的本意是让学生答整数和小数,但学生对数还缺乏整体概念,头脑中只有无数单个的数,不知答哪个合适。而教师乙的提问则为学生创造了具体的思维情境,学生就不至于答非所问。

     二、明确性原则

     提问的意义要明确。意义是否明确,与提问是否适时及措词有关,提问的内容主要要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提问应明白准确,题目不可过大,也不能用学生不懂的话语提问。如教学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提问。

  师甲: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

  师乙:比较一下这些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特点,这样的分数和1比,大小怎样呢?

  提问应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技能结构以及认知能力出发,有的放矢,让学生能有所思,确有所得。疑而不问,思维没有起点和目标;问而无疑,难以形成学生思维的驱动力;疑而过深,新旧信息无法建立适当联系。很显然,教师乙的提问明白准确,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比较和思考。

    三、和谐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与学生思维特点相适应。学生思维的不同特点,对教师课堂提问有不同的要求。总的来说,课堂提问的和谐性原则,应满足以下两个具体要求。

  1.课堂提问要及时。

  及时提问,能适时创设有利的思维情境,使学生思维积极活跃,以便充分利用思维趋向性的驱动力作用。同时,由于学生思维程序性特点,提问应与学生思维同步。问得过早,学生思维跟不上,破坏了学生思维的程序性;问得过晚,起不到提问的引发作用,失去了提问的必要性,不能充分发挥思维程序性的作用。

  2.课堂提问要引导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思维的预见性特点,给教师提供了培养的前提和依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和挖掘思维过程中所得到的那些可以继续拓深拓广的思维结果。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又让学生享受到自我创造的愉悦,巩固和完善学生头脑里已有的认识结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适宜性原则

     问题的难宜程度要适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太浅无思维价值,不利于发展智力;太深太难则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一般应掌握在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如教学分数除法时的提问。

  师:为什么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呢?

  这样的提问难度大,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要想让学生三两句话说清楚是不实际的。教师的提问必须能减缓思维程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有效课堂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提问内容如果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和调控学生思维活动就成为空话,甚至会引起学生思维混乱,不能使学生的思维与成功的思维活动同步,必然谈不上有效教学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启示性原则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问应带有启示性,多设几个层次,即大问题后面要有小问题做铺垫。如在复习长方体特征时,师问: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若有困难,教师可接着再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怎样?长方体有几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
……”
     六、趣味性原则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不要用突然发问来惩罚他们的错误,不要故意用偏、难、怪题使他们感到难堪,以至于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这对以后学习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应以表情、语气、手势、教具等各种因素,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回答老师的提问是一种光荣,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他们的积极性自然会越来越高。




优化课堂提问的六个策略
摘自:《中国教研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准备一节课、上好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力求实现课堂提问从内容、方式、语言、结构、过程到导学关系等诸方面的科学性安排和艺术性组织。
一、精心酝酿──优化课堂提问的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优化课堂提问内容至少应当兼顾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课文或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3.提问内容要有预见性
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在课堂上,一般不宜提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一课的内容。
4.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教育测量中的难度PH=1-W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答问通过的人数。难度PH01之间,提问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0.8之间,使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
二、巧妙安排──优化课堂提问的结构
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优化提问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1.注重整体性
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2.要体现量力性
一方面,要适时,即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并达到解惑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适量。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提问占据,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提问设计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可借鉴系统工程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合并、简化、删除,达到精简数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3.要增强灵活
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说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查核、催促、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合理调控──优化课堂提问的语言
无论是问话还是解答,从高标准、严要求角度看,课堂教师提问的语言都应力求实现六要。一要语调愉悦。声音亲切柔和,感情丰富,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二要语汇丰富。提问和解答妙语横生,流畅自如,形容得当,措词清新,必要时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三要语言风趣。富有幽默感和诙谐性、含蓄性;四要语言精炼。对每个词句都能加以斟酌推敲,言简意赅。五要语言质朴。做到诚恳和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六要语言机敏。为顺利答疑解惑,要善辩,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问话上,要特别注意所提问题必须明白简练。所谓明白,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所谓简练,即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那种罗罗嗦嗦的冗长叙述,只能让学生昏昏然,抓不住提问的要领。在问题的解答上,要尤其注意语言节奏感的合理运用。所谓节奏感,是指教师解答时,声调要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讲话不能总是一个声调,一个速度,声音要有停顿,该高则高,该低则低,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停则停(停顿的目的是给学生以回味、思考的时间)。
四、科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问的过程
课堂提问过程的优化,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置境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有所准备。
2.置疑阶段在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
3.诱发阶段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教师可查核一下学生对问题是否明确,促进学生回答;可以给出相关提示材料,协助学生作答。
4.评核阶段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答案联系其他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词句,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也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
五、丰富多彩──优化课堂提问的形式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1.直问
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
2.曲问
为突出某一原理或者为向某一原理逼近,可以从问题另一侧面发问,寻找契机。
3.反问
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4.激问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
5.引问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6.追问
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六、主辅分明──优化课堂提问中的导学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毫无疑问,课堂提问尤其应当体现这一精神,因为在课堂提问中教与学矛盾的两个方面关系表面化,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本身最为直接。
一方面,课堂提问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在我们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要采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方针,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问题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有的教师期望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或书本上的所谓正确标准答案说法一致,如有的学生回答的不一样,还未等他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打断:错了,不必说了。其实,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的思路、标准答案南辕北辙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即使学生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他说完再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才是。
另一方面,在我们组织课堂提问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条件。在我们设计提问时,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因作用,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同时,要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欢迎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绝不要有意无意地压抑学生发表创新见解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提问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教学目标。

  
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准备一节课、上好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力求实现课堂提问从内容、方式、语言、结构、过程到导学关系等诸方面的科学性安排和艺术性组织。
一、精心酝酿──优化课堂提问的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要求展开,不能拾到篮子里都是菜,随便凑几个问题。优化课堂提问内容至少应当兼顾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课文或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3、提问内容要有预见性
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在课堂上,一般不宜提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一课的内容。
4、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教育测量中的难度PH=1-W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答问通过的人数。难度PH01之间,提问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0.8之间,使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
二、巧妙安排──优化课堂提问的结构
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优化提问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1、注重整体性
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2、要体现量力性
一方面,要适时,即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并达到解惑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适量。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提问占据,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提问设计少而精,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可借鉴系统工程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合并、简化、删除,达到精简数量、加大容量和提高质量的目的。
3、要增强灵活性
课堂提问没有固定的程式,在导入、新授、讨论、练习等诸环节中都可以组织提问,或者说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穿插运用转入、点题、沉默、查核、催促、提示、重述、评论、强化、延伸、更正、追问和扩展等教学手段,使提问不呆板,不落俗套,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合理调控──优化课堂提问的语言
无论是问话还是解答,从高标准、严要求角度看,课堂教师提问的语言都应力求实现六要。一要语调愉悦。声音亲切柔和,感情丰富,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二要语汇丰富。提问和解答妙语横生,流畅自如,形容得当,措词清新,必要时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三要语言风趣。富有幽默感和诙谐性、含蓄性;四要语言精炼。对每个词句都能加以斟酌推敲,言简意赅。五要语言质朴。做到诚恳和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六要语言机敏。为顺利答疑解惑,要善辩,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问话上,要特别注意所提问题必须明白简练。所谓明白,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学生明确地知道教师提问的内容。所谓简练,即语言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那种罗罗嗦嗦的冗长叙述,只能让学生昏昏然,抓不住提问的要领。在问题的解答上,要尤其注意语言节奏感的合理运用。所谓节奏感,是指教师解答时,声调要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讲话不能总是一个声调,一个速度,声音要有停顿,该高则高,该低则低,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停则停(停顿的目的是给学生以回味、思考的时间)。
四、科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问的过程
课堂提问过程的优化,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置境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有所准备。
2、置疑阶段
在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
3、诱发阶段
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教师可查核一下学生对问题是否明确,促进学生回答;可以给出相关提示材料,协助学生作答。
4、评核阶段
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内容加以评论;依据学生答案联系其他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回答有关的另一问题或追问其中某一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词句,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也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
五、丰富多彩──优化课堂提问的形式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1、直问
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
2、曲问
为突出某一原理或者为向某一原理逼近,可以从问题另一侧面发问,寻找契机。
3、反问
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
4、激问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
5、引问
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6、追问
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六、主辅分明──优化课堂提问中的导学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毫无疑问,课堂提问尤其应当体现这一精神,因为在课堂提问中教与学矛盾的两个方面关系表面化,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本身最为直接。
一方面,课堂提问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在我们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要采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方针,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回答问题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有的教师期望学生的回答能与教师或书本上的所谓正确标准答案说法一致,如有的学生回答的不一样,还未等他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打断:错了,不必说了。其实,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的思路、标准答案南辕北辙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即使学生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他说完再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才是。
另一方面,在我们组织课堂提问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条件。在我们设计提问时,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因作用,引导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同时,要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欢迎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绝不要有意无意地压抑学生发表创新见解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提问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教学目标。
本网站从事的主要业务有: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论文素材提供,各项业务的开展始终本着诚信经营的原则,经营八年来深得广大网民的认可。
论文写作服务包括: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本科论文、职称论文等,论文发表期刊涉及: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及省级期刊。
代写代发论文电话13668077011,邮箱okdxw@126.com QQ309050909


课堂提问“六要六忌”
“燧石只有在撞击时才能迸放出灿烂的火花;人脑只有在遇到问题时才能产生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做到“六要”与“六忌”。
1.要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忌盲目

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深化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问题设计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和学生关心的热点,并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统筹安排,做到“因材施问”,使课堂提问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引起学生思维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忌提问时的盲目随意,或心血来潮地“满堂问”,或不看情况、不管需要与否盲目设问,或无计划、无针对性地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想怎样问就怎样问,想问谁就问谁。盲目提问会适得其反,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提问效果,反而造成学生思维紊乱,使学生疲于奔命,穷于应付,课堂提问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2.要精心设计,把握难易——忌极端


课堂提问设计必须科学合理,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精心安排。问题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梯度,否则不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失去提问的价值。既不能让学生觉得轻而易举、唾手可得,也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只有那种高于学生原有心理、智力和能力水平,经过学生主观努力后能够达到,即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创造的源头活水。
切忌提问时的极端化,那种过简单、过肤浅,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会降低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反之,如果提问太深、太难、太繁、太偏,高深莫测,会使学生望而止步,不敢问津。恰当地提问应是“若隐若现,可望可及”,要由易到难、由简而繁、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3.要正视差异,而向全体——忌片面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出不同程度的问题,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同学甚至后进学生回答问题,这样以点带面,共同提高。尤其是要把注意力向后进生“倾斜”,多鼓励、关心、爱护后进学生,给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对于他们发言中提出的见解,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和“闪光点”都要及时肯定和表扬,以使他们从中找回自信,尝试成功的喜悦,进而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同时应对中等生和优等生提出相应程度的问题,让其“吃得饱”和“吃得好”,使课堂教学“百花齐放”。切忌提问片面化,或提问只限于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把中等生或后进学生晾在一边,不闻不问,使其成为优秀学生的“陪客”和“伴读”,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同时由于经常不提问中等生和后进生,使他们丧失了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思考的意识,在平静的港湾中“安全休息”,不思进取,导致“贫富分化加剧”。或片面地钟情于后进学生,课堂提问频频向后进学生出击,使其应接不暇,由于基础较差,经常出现“卡壳”现象,从而挫伤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后进生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

4.要把握时机,恰到好处——忌随意

课堂提问不是越多越好,不能感情用事,而要抓住机遇、掌握火候、恰到好处。要根据教学规律,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尤其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与新的求知需求发生碰撞,产生求知欲望时,提问的效果最佳。为此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制造这种冲突,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的求知状态。“一石激起千层浪”,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如同在平静之中掀起波澜,
造成课堂教学的跌宕起伏,打破学生思维的受抑制状态,使学生兴趣盎然,精力充沛,继而
产生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严卫林、贝新华文《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1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3:14 , Processed in 0.0889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