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人姓氏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1 19:2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北人姓氏的“前世今生”2008-05-30
    来源:荆楚网     

  提要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人寻根认祖的情结,远远超过世界其他民族,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伟大民族必定有着伟大的文化,而姓正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湖北人对自己的“姓”有着特殊的感情,姓不只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号,更是对先祖移民拓垦的崇敬与怀念。
   
   “姓”、“氏”古时有界限
   
  姓氏学是一门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边缘学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何处?”无论身在什么地方,不管漂泊多远,许多人的心中始终具有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有学者指出,正是人类这种寻根意识,进一步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现代人说起姓和氏,往往混为一谈。”湖北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黄新家说,“事实上,从姓氏的本意来看,二者的初义大相径庭。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意思。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我国最古‘从女而成’的原姓很多,如姬、妫(念gui)、姒(念si)、姜、嬴、妘、姞。这些氏族都是母系血缘关系。当社会发展到父系制度后,姓也就转变为以父系血缘关系来计算了。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做标志,这就是‘氏’。如周朝的祖先是‘姬’姓,后来分成管、蔡、郕、霍、鲁、卫等氏。也就是说,姓是氏族的标记,氏是家族的标记,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氏’曾经为贵族所独有。在古代有一条规定,氏同姓不同,男女双方可通婚姻,但姓同氏不同,则不能结姻缘。到了秦汉年间,‘姓’与‘氏’才合而为一。”
   
  湖北省哪些姓氏最多?黄新家表示,“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演变着。中华民族早期姓氏不多,春秋时代姓氏不超过50个。我国姓氏研究著名专家袁义达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全国姓氏中李、王、张、刘、陈五大姓合起来人口计3.5亿。湖北的情况与之没有差别。”
   
  许多奇姓源自湖北
   
  随州市厉山镇,是上古五帝炎帝的故里。
   
  4月5日,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炎帝又号神农氏,其母姓姜,姜姓这一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因此而来。而崔、雷、易、章、吕、许、文、申等姓氏,也是炎帝后裔衍生出来的一些姓氏。
   
  武汉东湖之滨塑有祝融神像,祝融是黄帝之孙颛顼帝的后代,也是楚国姓氏始祖。由其产生有八大姓氏:己、董、彭、妘、曹、芈、秃、勘,这就是民间所传颂的“祝融八姓”。
   
  黄新家会长告诉记者,还有许多源于湖北的姓氏:楚王熊渠将其弟熊红封在鄂州,其后代以鄂为姓。还有邴姓、能姓、麻姓等等皆源自于湖北。很多姓背后,都有真实的历史故事。
   
  例如,春秋时,楚国有位公族大夫,名滑,是楚武王的儿子,以博闻强识出名。据传有一次王宫失火,宗正(官名)所管理的典籍几乎都抢出来了,唯独记载楚国始祖的一简被烧。楚武王大怒,要将宗正处死,滑就对楚武王说:“典籍是天火烧掉的,这是上天向你表示,楚国要从你这里开始写出新的篇章。”楚王大喜,将卓邑(地名)封给滑,所以人称卓滑。其后代就以“卓”为姓。
   
  再如,春秋名相管仲在齐桓公时任相国,辅佐桓公,使其成为春秋霸主,管仲因秉公处事得罪桓公之子商人,商人后来弑主夺位,是为懿公。懿公登位后,挟恨报复,管仲的后人避难到楚国,其七世孙管修后任楚国阴邑(地名)大夫,他的子孙就以“阴”为姓。
   
  九成家谱都有“江西印痕”
   
  在湖北、湖南两省民间,有一个说法:江西迁湖广。他们又将江西人称为“老表”。历史上有这么回事吗,在这中间究竟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黄新家表示,江西迁湖广实际上是一种生存性迁徙,这种迁徙自古以来就在进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成语就形象地描述了先民为了生存而迁入荒山丛林中开垦定居的艰辛。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存压力的加剧,即使不发生战乱,大批农民也在不断由中原迁往周边,由平原迁往山区。而在战乱以后,某些地区出现了人口真空,或者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或者原来封禁的地区对民众开放,就会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潮。这类移民往往有集中的迁出地和迁入地,因此不啻一次姓氏大迁移。
   
  他说,“湖广”是古代省一级政区的名称,在元代包括今湖南、广西、海南全省区以及广东、湖北、贵州的一部分。到明代则变化为基本上辖有今湖南、湖北两省。清代将湖广分为湖南、湖北两省后,“湖广”的名称仍在使用,把两省总督叫作湖广总督,只是不再是一级政区的名称。民谚中所说的湖广,其范围是指明清时期的辖区(湖南、湖北)。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洪武元年(1368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元末明初连年战祸,使“湖广行省”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湖广地区,并允许“插标占地”,“江西填湖广”由此开始。
   
  “在本人收藏的近2000余册家谱中,接近90%的家谱都有关于江西入鄂的记录,从元至正五年至明洪武、嘉靖年间,整个大迁移有百余年时间。”黄新家说,江西移民主要出自今南昌、丰城、九江、德安、景德镇、乐平、鄱阳、余干、吉安、泰和等市县。从流域上看,开发早、经济文化发达的赣江中下游迁出人口最多。“汉川人为了不忘祖籍,甚至还将境内的湖、垸,取名为‘江西湖’、‘江西垸’。”
  “湖北人至今仍把上厕所叫‘解手’,来源明初。”黄新家说,“朱元璋强令江西大批百姓到湖广安家落户,但中国人有很强的乡土观念,都不愿离乡背井。朝廷只好出动大批兵勇,强迫老百姓搬迁。为了防止移民中途反抗,就把他们的手统统捆起来,用鞭子赶着走。但是人有三急。在捆送途中,移民要大小便,只好叫押送的人松开绳子,解放手足。久而久之,‘解大手’、‘解小手’就成了拉屎拉尿的代名词。”
   
  但到了清初,四川受战乱影响,人口稀少,清政府采取鼓励迁入的政策,大批移民从湖广等地涌入四川,形成“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流。今天四川和重庆的大部分人是当初移民的后代,他们的姓氏大多可以追溯到湖北、湖南,或进一步追溯到江西。
   
  湖北籍著名现代诗人闻一多,也有江西渊源。据《闻氏宗谱》,闻氏是宋代爱国名臣文天祥的后代。1277年文天祥进兵江西抗元,不幸兵败,后在广东被俘,作《过零丁洋》以明志,从容就义。文天祥被捕后,其家属中有改姓文为闻的,或隐居于江西,或迁移至湖北,在浠水定居。到闻一多时,已达二十世。对此,闻一多先生后来曾经做过一番考证。如今,浠水县巴河镇姓闻的仍然很多。
   
  地方志中的“血脉”之秘
   
  在红安、襄樊、孝感、江夏、保康等地,记者根据当地地方志,了解到了当地部分姓氏的来龙去脉。
   
  1563年(明嘉靖四十一年),红安建县时,全县只有不到8万人,李姓最多。沙河王胜,曾为元代官“百户”,其孙也被封为“提领王”,死后被追封为“恒阳王”,子孙因而以“王”爵为姓,如今散住红安县城关、高桥等地的王姓来源于此。而县城的秦姓,很多是宋代学士秦少游后代。元朝末年,秦少游的孙子秦执中,跟着父亲“武状元”秦通,侨居麻城,后迁居红安九官店,其后代分为六脉,历史上称为“六户秦”。
  在新百家姓中排名第22位、占全国总数0.86%的罗姓,发源地就在襄樊市南漳县。罗姓的祖先祝融是黄帝的四世孙,祝融专门掌管火种,后人尊其为“火神”。到了周朝,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宜城市),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祝融氏的子孙最初迁居枝江,后又南迁至湖南长沙,并以国名“罗”为姓氏。
   
  不过,有一些姓“罗”的却是另有渊源。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皆改为汉字单姓罗。唐代,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称为罗氏。清代爱新觉罗氏中有的也改姓罗。
   
  江夏原名“沙羡县”。东晋年间,河南汝南县人为了避难,移民人数突然增多,朝廷便将“沙羡县”改为“汝南郡”,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更名江夏县。元朝末年,明洪武初年、人口稀少,江西人迁到这里定居,在当时的全县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江西人同时传入了牛角竹木工艺,这些产品至今仍畅销省内外。
   
  在江夏,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黄姓,虽非第一大姓,但黄姓却来源于这里。据考证,公元前2257年,颛顼帝之八世孙云公,世居江夏,其封地为黄国,其子孙便以国名为姓。公元前298年,黄歇由新罗仕楚封为春申君。当时,许多流离各地的黄姓族人也纷纷复聚江夏,于是江夏便成为黄氏家族的一个主要繁衍中心,黄歇即成为江夏黄氏的开基始祖。后来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迁徒,江夏黄氏也开始了主宗分流,众多黄姓族人向东南迁徒拓展,直至踏出国门,旅居海外(参见2004年8月28日本版《“江夏黄”,血缘亲情流淌两千年》)。楚天金报记者最近在福建沿海就曾发现,当地一些黄姓人家门楣,还贴有“江夏流芳”字样,以表明其渊源。
   
  保康建县前,属房县边远地区,山大林密,地广人稀,历为农民逃荒、避难之地,他们挽草为记,搭棚而居,任意开垦,并抗捐抗税,反对官府,揭竿起义,县令鞭长莫及。明成化十二年(1477年)五月,朝廷才在这里编制户口。建县后,四川、陕西、山东和省内武昌、黄陂、孝感等地人氏,又陆续迁入。清未、民国时期,县内各地建有会馆和同乡会。城关有河南会馆、武昌会馆,马桥镇有陕西会馆、河南会馆,马良镇有武昌会馆、黄州会馆。保康群众多为“五方杂寓”,土著很少,保康“十大姓”也与全国基本吻合。
   
  孝感市历史悠久,夏商时代为古荆州之地。周朝为楚、郧、贰、轸等诸侯国割据之地,贰国、轸国、郧国均建都于此。在孝感,当地的李、刘、张、陈、杨、王、胡7个大姓,占全市人口的34%。从其人口统计来看,孝感的700多个姓氏中,也不乏一些稀有姓氏,如“公”、“友”、“局”、“科”等。
   
  中国最多的重名是“王涛”
   
  眼下,老百姓取什么姓名一般没有限制,但这看似普通的姓名,却演绎了诸多的恩怨是非。
   
  中国姓名研究中心主任王大良表示,中国人重名重姓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他介绍,国人平时常用的姓氏有2000多个,而常用的名则只有3000多个,如果按照能够与姓氏搭配的关系,常用的也就2000个左右,中国有十几亿人口,重复的姓名就很多。他从各地户籍的粗略统计来看,中国最多的重复名应该是王涛。
   
   而在武汉,有数据显示,同名同姓者前十位依次为:张敏2582人,王芳2528人,张伟2298人,李伟2247人,李俊2238人,张勇2112人,张静1984人,王敏1974人,李军1970人,李静1952人。
   
  王大良查阅了中国的相关立法,发现关于姓名和姓名权的规定,主要集中在《宪法》、《民法通则》和《户籍登记条例》,但都属于非常原则性的规定,关于姓名的设定、更改和使用,目前尚缺乏实质性和程序性的具体规则。他认为:“重名重姓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困扰,比如因姓名相同被错误通缉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医疗教育、就业和旅行等方面,由于同名同姓给人们带来生活上不便的例子也很多,已经严重困扰人们的正常生活。此外,现在不少家长给孩子取姓名时,经常使用生僻字、启用不规范字,甚至自造汉字的现象频繁发生,给户籍管理、人事、银行、保险、交通等计算机终端处理带来很多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马峰甚至认为,有关部门可制定《自然人姓名法》,或者在民法典的姓名权部分直接规定相关规则,规范姓名的确定、更改以及使用。这不仅有利于避免不断出现重名带来的烦恼,而且有利于人口管理和国际沟通,并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亚洲姓氏的异同
   
  东亚各国在历史上都受到过我国的影响,因此在姓氏上也大多类似我国,但各国也有自己的特点:
   
  日本人选取姓氏随意性强,日本目前姓氏有10万多个,几乎是世界各国姓氏的总和,其来源80%以上出于地名。
  韩国和朝鲜人的姓氏受我国影响明显,公元10世纪前除了王族外百姓没有姓氏,高丽统一朝鲜后,开始模仿我国唐朝的姓氏。直到今天,韩国与朝鲜姓氏中的绝大多数仍与我国姓氏相同。
   
  蒙古人的姓氏与我国蒙古族基本一致,蒙古大多不使用姓氏,必须使用时也多与父名连在一起。因此有学者认为,蒙古人的父名具有姓氏功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1:59 , Processed in 0.11243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