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祝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1 21:45: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祝禧
南通特级教师 祝禧

  祝禧,海门市东洲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科研型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南通市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海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海门市名教师。
  祝禧是一个对教育事业痴迷的老师。她喜爱教育,喜欢教师,热爱孩子,这是她生命中无法取代的信仰。校园里没有太多的花环,也没有鼓声雷动号角嘹亮,她靠着坚定的信念在前进的道路上踏实前行,把对学生的终极关怀和生命的智慧,青春的豪情和梦想,以及对孩子喁喁的眷注,融入气韵蓬勃的校园,把文化的种子撒向孩子的心灵。
  祝禧是一个科研型的教师。自工作以来,祝禧老师潜心于语文教学研究,不断探索,勇于创新。1985年就承担了江苏省首批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1994年起开始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化研究”、“小学语文活动教学研究”、“儿童文化语文研究”。几年来,她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打破传统的师生间单向度的“授受”关系的状态,建立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语文教学理念。她让学生“兴趣识字、广泛阅读、自主作文”,语文素养获得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中,她的研究迈向语文课程建设,构建了以生活为源泉,活动为根基,综合为主要特征,文化为追求,以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语文综合活动课程”,引领孩子们走进语文这片茂密的没有边际的“灌木林”,去发现,去穿越,去开垦,去探索,一路留下开怀的大笑、合作的欢悦、创造的激情……在文化的濡染、积淀中,进入人格自我完善的境域,充满睿智和灵性地观照世界,应答世界,表现世界。
  几年来,她出版了专著《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化研究》,主编或参与编著《走进语林》《我的克隆经历》等8部著作,有70多篇论文在全国、省市级发表、获奖。曾赴北京、重庆、深圳、湖北宜昌、陕西咸阳、江苏昆山、无锡、常熟等地上示范课,为省市级骨干教师作报告二十多余场。《江苏教育》曾在01年以《为了圆心中的七彩梦》报道了她的事迹。06年3月,又以六个版面介绍了她的专业成长之路和她的文化语文教学主张。在她的带领下,东州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群体正不断扩大,数十位教师走上全国、省、市、县的公开课和优课评比的讲台,并取得很大成绩,教师们的研究论文上了国家级或省市级的刊物。
  如今,新任校长的她正带领东洲小学的全体老师,在新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以“让每一个学生喜爱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喜爱艺术,让每一个学生喜爱运动,让每一个学生喜爱实践”为行动纲领,朝着新的目标迈进。 主要学术论文、论著目录  著作:
  1. 专著《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化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2. 《走进语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用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3. 《今日生活》副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我的克隆经历》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5. 主编《新课程新设计小学语文一(下)》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新课程新设计小学语文一(上)》副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要论文:
  1.1995.1 《“大款”子女心理素质透视及对策》发表于《普教研究》
  2.1995.12《北京》一课教学设计发表于《小学教学》
  3.1995.12《阅读教学中强化语言文学训练的十条基本途径》发表于《山东教育》
  4.1995.12《启发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新探》发表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5.1996.12《〈我要的是葫芦〉教案》发表于《江苏电化教育》
  6.1997.3 《浅谈电教媒体在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发表于《江苏电化教育》
  7.1999.1 《运用电教媒体 构筑跃动的思维场》发表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8.1999.1 《让学生主动发展》发表于《教育探索》
  9.1999.2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化探究》发表于《江苏教育》
  10.1999.11 《以情感为纽带教学儿歌》发表于《教师之友》
  11.2000.1 《以自主发展为目标,构建开放性的创新教育模式》发表于《学科教育》
  12.2000.4 《以“创新”为核心,构建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发表于《学校管理》
  13.2000.4《古诗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
  14.2000.6 《 “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
  15.2000.6《开放课堂学习的空间》发表于《江苏教育报》第650期
  16.2000.6《恰当巧妙有效地运用电教媒体》发表于《中小学电教》
  17.2000.8 《开放教学过程, 创设良好的“创新”环境》发表于《成长导报》
  18.2000.11 《空间•活动•发展》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
  19.2000.12《在开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发展》发表于《小学教学》
  20.2001.3《开展活动教学研究,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1.2001.2 《个案研究 全员受益》发表于《中小学管理》
  22.2001.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发表于《江苏教育》
  23.2001.12《积极开展教学个案研究 全面推进课堂教学素质化进程》发表于《小学青年教师》
  29.2002.7《怎样充分开发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发表于《成才导报》
  30.2003.4〈感动〉发表于《新教育周刊》
  31.2003.1《语文教学三境界》发表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32.2003.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发表于《课程研究》
  33.2003.10《小学语文活动教学研究》发表于《小学语文研究》
  34.2003.8《走向综合:语文教学新境界》发表于《成才导报》
  36.2003.7《小学语文高年级综合性学习第一阶段研究报告》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37.2004.5《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发表于《成才导报》
  38.《莫高窟网络教学设计评析 》发表于《江苏教育技术报》2004年第5期、6期
  39.2005.1《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章节)》发表于《人民教育》
  40.2005.2《让师生携手走进语林》发表于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通讯》
  41.2005.3《一次愉快的文化旅行——望月教学感受》发表于《小学青年教师》
  42.2005.3 《有效的围圈时间》发表于《成才导报》945期
  43.2005.4 《“通过总数找出差异”案例教学》发表于《教案教例》
  44.2005.6 《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教育的成功与快乐》发表于《中小学管理》
  45.2005.7 《英国小学阅读教育印象》发表于《小学青年教师》
  46.2005.7 《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发表于《江苏教育》
  47.2005.11 《天天感动学生》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
  48.2005.11 《一堂英国行为训练课实录及启示》发表于《小学青年教师》
  49.2005.12 《廿年成长路》发表于《成才导报》
  50.2006.3《文化语文-我的教学主张》发表于《江苏教育》
  51.2006.3《孔子游春》课堂教学实录发表于《江苏教育》
  52.2006.3《永怀古典情结》发表于《江苏教育》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1:46:06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
                                                                   作者:祝禧

    近60年来,一次次的教学改革,更变了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制度、科学知识和教育观念,但是仍然缺少一种深厚的底蕴和大智慧的观照。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仍笼罩着应试教育的阴影。建立在工具化、符号化和理性化知识观基础上的语文被阉割成一块块,演化成做不完的习题,就像荒芜的沙漠,无情无趣、缺乏美感。现有的语文教材虽是完整而系统的,却同时也暴露出其封闭性。“文化”的失落,带来儿童身心发展的片面与异化,教出来的孩子可能有知识但没灵魂,有技艺但没情怀。如此看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统一。语文课程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文化的缺失问题。

    在我看来,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变都不能给教学带来奇迹,只有当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同时改进时,语文教育才有希望。语文教育拿什么来培育儿童呢?我以为,文化的品质和素养是一个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能让语文教育回到其本真状态和原先意义上去。为了突出语文教学中文化的特性、灵魂和精神,真正把“语文”教学当做“文化”的载体来实践,我和我的海门市东洲小学的老师们提出了“文化语文”的主张。“文化语文”中的“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积淀、一种濡染,一种智慧,引导儿童探寻意义、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这几年来,我和我的团队伴随“文化语文”一路走来,得到了许多大学和教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指导,吸收了“李吉林情境教育”等诸多理论流派的宝贵经验,帮助我们纠正了许多偏差。我们一步步从课堂中走出来,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教育文化领域,这也正验证了一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的生活经历就是一个实验的命题。

    我认为,建设“文化语文”课程,是一种让语文教育“回家”的深入思考和把握。两千多年前,孔子带着学生“游春”,意味非常浓。孔子的教育既有书斋里的琅琅书声,也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惬意快乐,这就是中国式的教育。

    首先回归语文和儿童的关系上。“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的,“寻找家园”的冲动就是“精神还乡”。语文教育要使语言成为儿童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中有自己民族的文化信念乃至文化信仰。我以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从中国母语的特点来讲,母语的工具性就是它的人文性。没有工具性的支撑,人文性就成了无影之水,没有人文性的支撑,工具性的目标也根本实现不了。儿童通过扎实的母语学习,才有可能感悟诗歌的悲情美,小说的欢乐美,戏曲的团圆与浪漫。唯有吮吸到母语甜美的“乳汁”,才会长成有中国民族文化修养的人。

    其次回归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阿诺德说,“文化是对完美的追求”,“文化语文”就是要在中国的土壤里寻找中国教育的钥匙,让儿童守护母语的家园,培养有民族根基的全面发展的人。正如作家冯骥才所说:“文化是民族的一根神经。如果没有了民族文化,那这个民族就成了植物人。”同样,民族文化也是语文的一根神经,抽去这根神经,语文就是一个植物人似的语文。

    再次回归课程。“回归课程”就是用最有价值的知识,用道德的方式,来传承和发展文化。以民族文化为核心,多元文化和儿童文化为语境,基于儿童的生态教学,回归民族的古典情结,追求语文的情调性灵,强调儿童的精神关怀和智慧生长,使课程实施走进生活的灌木林。“回家”的过程其实会有许多新的感觉和想象,也会开始一种新的创造。

    基于这样的认识,“文化语文”在实践中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开发课程资源。进行大主题阅读研究和“微型主题文化课程”。大主题阅读是依托现有语文教材,根据大主题进行阅读拓展,同时综合艺术、科学、历史乃至儿童哲学等内容,开展文化语文活动,并要求儿童写出自己的感悟。微型主题文化课,是在现有的语文教材之外,选择中国文学中具有母体色彩的意象,比如《推开窗儿》《蝴蝶翩翩》《牧童短笛》等,精心遴选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文、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等重组教材。文化语文吸纳一切优秀的现代文明。(2)构建教学模式。以文化为中心,力求五个带入:艺术带入、生活带入、活动带入、情感带入、智慧带入。尝试语言与文学分家实验,部分语文教材作为语言文字训练材料,增设文学名著导读课、精读欣赏课、大声朗读课、作品推荐课等。把文学作品作为丰富的精神养料,让每一段文字都成为有血有肉的一段段情感。(3)培养文化语文教师是实现文化语文最重要的支撑。我们通过文化阅读、文化沙龙、文化讲坛、文化欣赏、文化创造,培养老师对于美的敏锐感受,对于善的由衷同情,对于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对于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对于自己精神与性灵的涵养与守护。



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1:46:4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文化语文”的思考
                                                                           祝禧

    我1984年开始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就一直钟情于语文教学的探索。第二年承担了南通市课题“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研究。面对当时呆板、封闭的语文课堂,我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高度出发,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改革,带领学生广泛阅读,把文化的种子撒向孩子稚嫩的心灵。1994年,我又开始了“语文教学活动化”的研究,提出要创设令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地活动,并从“兴趣识字、广泛阅读、自主作文”入手,努力改变师生间单向的授受关系,倡导“以活动促发展”、“以开放达和谐”、“以综合求共生”、“以文化为追求”的语文教学新理念。进入新课改后,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语文的人文性,要求给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那怎样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呢?我以为只有文化,文化是个体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层结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文化追求。于是我申报并主持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新生活教育背景下儿童文化语文教育研究”,明确提出了“文化语文”的命题,开始了我对语文教学终极目标和对学生终身关怀的追寻。

    小学是儿童精神的逐步发育期,我们给了学生什么样的课程,就给了学生什么样的生活。语文承担着母语学习任务,它直接促进儿童的精神发育。我们的汉语言文字是鲜活的,蕴涵着挚热的民族感情,熔铸了民族的主流精神。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承载体,又是文化的钥匙,要继承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必须学好自己民族的语言,特别是要能透过文字去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民族精神、思想和智慧,并使之成为融入自己血脉且能终身享用的精神元素,做有“根”的人。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语文学科具有丰盈的文化内涵,灵动的文化精神。提出“文化语文”,这是语文的本质回归,因为本来就是:文化浸润着语文,光华着语文,灵动着语文。所谓“文化语文”,不是要用文化来包装语文,而是强调语文的文化属性,要求从文化的角度建构语文教学,将语文教学视作文化过程,以文化“化”人。

一、文化语文:关乎精神

    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太过于注重字词的考订、章句的拆解、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灌输,一篇文章只能分作几个额定的段落;一首诗歌只能有一个确切的主题;一个词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解释等等。字词句章篇的传授固然是必要的,但绝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甚至也不是最终目的,或者说这些只是语文教育最终目的的基础。多年来,强调基础工具性自有它的合理之处,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只是停留在此基础上就地盘桓,忘记了基础之上还有蓝天白云,还有清风朗月,还有河汉星野,还有太虚无极,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合格的。“在那些具体的、固定的字词句章之外,还有一些无定形的、形而上的东西,对于语文来说即那些属于氛围、情调、格调、气韵、神采一类的因素,那些属于性灵与精神的因素。”(鲁枢元:《文学教育是性灵教育》)

    像《孔子游春》这样洋溢人文精神、像《装满昆虫的衣袋》这样洋溢科学精神、像古诗《村晚》这样洋溢田园精神、像《普罗米修斯盗火》这样洋溢自由精神的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一篇篇文章犹如一扇扇窗户,展示着人类精神的一个个奇妙天地。文化的背后是价值的提升,这种价值也正在于培养儿童的自然质朴、纯真敏锐的心性、心灵。

二、文化语文:张扬智慧

    哲学家赵汀阳说过:“无智慧的文化是危险的。它意味着思想文化的停滞和无能。”智慧很难像知识、技能那样传授,它更多地需要内心觉悟、需要反省和体认。悟的过程,有感悟、领悟和顿悟。对悟性,很难下一个精确的定义。至关重要的是,语文教学要启迪儿童的悟性,激发儿童的灵感,把“儿童教聪明了。”让儿童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心性最为纯洁的时期,吸收代表人类最具智慧的文化经典,让眼界更为开阔与高远,让心智更为聪颖与灵慧。所以语文教学更要突出“感”和“悟”。

    语文教材所展示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含古蕴今,意韵隽永,充满神韵遐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慨叹,“给予是快乐”的赞美,“旷野里长满杂草,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沉思,“怎样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扣问,或蕴涵哲理,或昭示信念、或启迪心智。儿童在语文学习中既应有静下心来的孜孜扣问、静默沉思,又应有生动活泼的体察明辨、推敲概括,心领意会的逻辑推理和因果评判。人的精神活动是纷繁复杂、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被恩格斯誉之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我们希望语文教学让儿童的心智开出这最绚丽的花儿。

三、文化语文:注重积淀

    一定的文化从孕育到成熟,有一个漫长的创造、积累、模式化的过程。这就是文化的积淀。从文化演进的意义上讲,文化积淀就是传统及其价值形成的过程;从文化发生的意义上讲,文化的积淀则是一个通过从其他人或文本那里接受传统的哺育和滋养,在与传统的对话和晤谈中渐渐形成超越生物机体禀性的完整人格的过程。文化语文就是这样一种积淀的过程。积淀的重要途径就是广泛阅读。

    我们树立凡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都是教材的思想,通过拓展阅读来挑战教材。让学生走进经典的童话、绮丽的诗歌,精彩的小说、神奇的科学、绵延的历史,阅读充满人文情致的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充分挖掘多元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重自然、重亲情、重生活、重人文、重经验等特点进行开发或转换文化读本,编制“唱响童年的歌谣”“月亮,我的故乡”“蝴蝶翩翩”“推开窗儿”等同主题的阅读文本;编制《夏络的网》《草房子》《小王子》等整本书的阅读手册;通过晨读午诵以及每周一节校本阅读课,长期涵咏积累;通过添置报刊杂志和书籍,建设广播台、电视台、学生剧社等阵地,铺设文化积淀道路。

    积淀的过程不仅是读,也是看、听或交谈。积淀的内容不仅是民族的语言、还有民族的喜怒哀乐、民族的心理和民族精神。由于阅读的对象多为文学性、戏剧性、艺术性、历史性的作品,所以,阅读实际上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聆听或观览创作者讲述或描绘的一个故事,正是这种叙事改变了儿童的生活。

四、文化语文:综合资源

    儿童的语文学习,离不开经典的书本阅读。但书本也可以成为一种束缚,因为它只提供了一种语言符号(文语)的承载,按照现象学的思想,语言在本质上是栖居在大地之上的。它不单纯是物质性的“信号”,而是人栖居其中赖以安身立命的文化“符号”。在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看来,语言与人生活的具体文化情境、情态和情致须臾不可分离。母语是比任何东西更本土化的文化现象,文化语文倡导让儿童在综合的学习资源中走进“生活的灌木林”。

    首先,文化语文应当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更宽广开放的境域, 在更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再现自然和生活,使儿童在与自然、社会、信息世界的对话中,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用充满生命意蕴的语言“状桃花之鲜”,“尽杨柳之貌”,“逐黄莺之声”,“学草虫之韵”。 其次,语文与其他形态的人类文化之间存在着水乳交融的关联,可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相似块”,站在儿童的视角,与历史、美学、诗学、艺术乃至哲学启蒙牵手,把相关的文、诗、史、故事、画面、音乐恰当地融会贯通,使课堂教学中充满史韵、哲思和诗意。 再者,综观语文十二册教材,许多教学内容可以主题统领,互相关联。这种联系能让学生心中获得一种“敞亮”,感悟语言在表达形式、审美意蕴、价值取向等多层面上的丰富和差异。这更接近文学的阅读。第四,学生个体从最初的口语文化到后续的阅读、写作的文语文化都是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要关注儿童自身在不同成长时期语文经验的整合。当然,原创性的同伴经验能给孩子们获得互补与分享。现代网络信息资源也不可避免地给当代儿童的学习带来无限大的影响。让儿童学会获取网络资源,更是是当下儿童的必备素养。

    文化语文倡导语文学习融入生活的河流,激起个体生命经验的涌动,开启对话与沟通的心灵之门,融通曾经隔膜的知识境域,啜饮如潮似涌的时代精神。

五、文化语文:讲究活动

    “讲究活动”的意义告诉我们必须尊重和了解儿童。这需要独特的视界和心灵。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曾耐人寻味地告诉我们“用孩子的眼睛看”。这种“看”是一种基于成人和儿童心灵对话与沟通的参与性、移情性、体验性的“本质直观”(胡塞尔语),它摆脱了教师的自我中心,克服了教师与学生的二元分离,从而避免了那种纯自然科学式的简化“解释”,获得了对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儿童的丰满“理解”,从而在教学中充盈纯真的情趣、智慧、和谐和生命的活力。

    儿童的成长历程中,道德、知识、审美乃至身体的发展都是建立在活动基础上的,可以说儿童生命的本性便是活动。要想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文化精神的痕迹,靠喋喋不休的讲解,层层剥茧的分析是无济于事,甚至是有害的。我们从以下方面构建儿童的学习活动:认知性活动。如朗读、探究、观察、设计、调查、收集活动,眼、手、耳、口、脑全部活动起来,强调知识获取的过程。享用性活动。如欣赏、体验、感悟,或在乐音袅袅中朗读文学作品,揣摩文学意韵;或在美术世界里静静沉思,寻找语言文字的诠释;或在自然美景中驻足停留,捕捉山水田园的美妙神韵。表现性活动。如扮演、歌咏、演讲,模仿生活情境或剪取生活片断,通过角色扮演或角色置换,从自己承担角色的角度和立场去学习。社会性活动。如口语交际、同伴互助、合作交往,将学生组织成一个相互作用的交往型学习共同体,互相启迪、分享经验,在对话与沟通中促进知识的共生。创造性活动。如创编、创作、辩论等,重在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创造态度,形成创新品格。

六、文化语文:融贯艺术

    语言艺术是艺术大家族的一员。汉语言的表达极其灵活和高度自由,重情境、重具象、重神韵、重意会、重诗趣、重虚实,充满音韵之美。再看文学所表达的内容无不再现了生活中美的世界。人们常说“诗中有画”,那是以“文字的绘画”激活人们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内心视像”。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不是只运用某一种感官,而是全身心的投入,有时所有的感官都会活跃起来,打破界限,共同协作,演奏出各种感官同感共鸣的交响曲。儿童的学习也当让各种感官同感共鸣,让思想插上艺术的翅膀。
 
    “文化语文”主张创设广阔的,富于美感、智慧和亲和力的体验和陶冶的文化情境,通过文本与艺术的内在联系,精心地将文本内容和音乐、美术、图像进行综合融通,在充满美感的教学情境中探寻、体验和理解蕴涵在教材中的真、善、美、圣、爱等方面的丰富意义,达到《文心雕龙》中说的:“诗人感物,联类不穷。”(《物色篇》)的境界,神与物游,因情成体,把不同感觉表象连接起来,构成各式各样的通感意象,将文化精神、人文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艺术的视野,让散文、诗歌、童话、小说世界因为有了音乐和画面的牵手,而变得更加生动、富有生命力。

    我一直认为,母语课程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向母语文化传统回归罢了。但总的说来,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还是过于理性化和工具化。对此,我们恐怕还要作更多更艰苦的努力。文化启迪的作用是导师不是技师。在这里,语文老师本身一定要做个有“性灵”的人,诚恳、率真、感觉敏锐、志向高洁、内心丰富、独立特行,葆有自然天性、不失赤子之心,能够把自己的人格、心志自然地融会到自己的语文教育中去,在不经意间影响学生。


4#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1:47:25 | 只看该作者
祝禧执教《燕子》课堂教学实录2009年2月27日于吴江市小学语文学科研究基地

师: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让大家一下子就听清楚,你姓什么,叫什么?你来!

生:我叫赵诚诚。

师:诚诚,很好听的名字。你呢?

生:我叫迟毅恒。

师:迟毅恒,让我联想到很有恒,很有信念的那样的感觉。小朋友们,一般介绍自己的时候,为了让大家能记住自己,一般都会介绍自己的特点!祝老师,特别喜欢穿红颜色衣服,下次说到祝老师的时候,就说一个特别喜欢穿红色衣服的老师,就是祝老师。你能说说自己的特点吗?

生:我喜欢读书。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刘璐瑶。

师:我到盛泽实验小学时,找一个爱读书的女孩子,叫刘璐瑶。爱读书就是你的特点。我请班长来说说你们班级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班的同学都爱看书,他们看书很投入。

师:小书迷班。如果我到盛泽实验小学,我要找个小书迷班,就是四(3)班。你们班级还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活泼,有活动时很活跃。

师:下次,我到盛泽实验小学,我说找个特别爱读书,特别活泼,活动时很活跃的班级,他们就会告诉我——四(3)班。我发现四(3)班同学很活跃,都很聪明,现在我来考考大家!你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一个象形字,还记得不记得这是一个什么字?(板书:燕的象形字)

生:燕子的“燕”,因为那个头像燕子的头。

师:还有什么像?

生:它的尾巴像一吧剪刀。

师:看上去像一只燕子。你看,咱们祖国的汉字多么神奇呀!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古人写汉字时,有头有嘴,有翅有尾,很俱全!你们见过燕子吗?在哪里见过?啥样的?

生:在工厂的屋檐下。

师:啥样的?

生:乌黑的身子、剪刀一样的尾巴。

师:漂亮吗?

生:漂亮!

师:还有谁见过?

生:在电线杆上。

师:啥样的?

生:它有乌黑光亮的羽毛,肚子下面是黑白分明,有剪刀一样的尾巴!

师:漂亮吗?

生:漂亮!

师:(配乐配图)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它们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如果让你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小燕子的感觉?

生:喜欢。因为它活泼可爱。

生:小燕子活泼可爱,它会飞,它不怕任何艰难。

师:小时侯,我们家的屋檐下也有一个燕子窝。每年春天都会有小燕子飞来,人们说谁家屋檐下飞来小燕子就会带来幸福。于是,每年春天,我都盼着,盼着,盼着小燕子飞来,小燕子筑窝了。我就会唱起一首儿歌《小燕子》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你们看,小燕子都跑到我们的儿歌里来了,你们除了在儿歌中听到过小燕子,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听到过小燕子的身影呢?

生:名字中,有燕子的“燕”字。

师:是啊!尤其是小姑娘的名字。

生:诗句中: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师:是啊!我也读过一些诗,看过一些画,听过一些曲,发现诗中文中画中曲中,乃至小朋友的名字中都会有“燕”这个字。今天,老师带来几幅国画,来看看,燕子是怎么跑到画里去的?为什么诗人、文人、画家、作家,乃至普通老百姓都对小燕子情有独衷。这堂课,我们就走进燕子的世界!让我们一起来写下它美丽的名字。

师板书,提醒“廿”字头,不是草字头;生书空。

师:叫一叫它;轻轻地叫一声;读出你对它的喜欢;读出它活泼机灵的燕子,真好!课前,读过课文了吗?

生:读过。

师:这是从著名作家郑振铎的文章中节选下来的。打开课文,请四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挨着来,其他小朋友认真倾听,等会请你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她的声音很清脆!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我想听同学们对他的评价?他读得怎么样?

时:读错一个字。“各色”读成“各种”。

师: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不能读错,再给你一次机会!

生再读。

师:形成——“了”,少了一个“了”。读课文时不能添字、漏字、读错字。再来一次。

生读。

师:有进步!谁接着读?

生读。

师:最后半句再读一下。同学们,老师提醒大家一个字,“沾”,他刚才读对了,是“zhan”;还有一个多音字,读“yun”,在这儿,读第四声,我们把这句生字较多的话再读一下。

生读。

师:(范读最后一句话)不用急,慢慢来,有进步!读语气词时不一样,再试一下!(生读)

师:评价一下四位同学。

生:我觉得他们有些人读时没有感情,要连贯些!

师:不能一开始那么高要求,是吗?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看清每一个字,读的时候读正确,不读错字,不读破句!相信下次读的时候能读得更好!小朋友,课前,老师也读了课文,哎呀,我发现啊,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神奇,读着读着,我就读出一幅画来,多读读,画面就比较深刻了。那这篇文章,我们在读的时候会读出一幅幅怎样的画面来,会读出一只只怎样的燕子来?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些文字,去读图,读画,这篇文章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小燕子长得怎么样?我们来看,请看大屏幕,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读得真好!小朋友,你们说小燕子长得怎样啊?你说!

生:小燕子长得活泼可爱!

师:你从哪里看出它活泼可爱?

生: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

师:从翅膀上读出来的,是吧?告诉小朋友,“俊俏”什么意思?

生:美丽。

师:“俊俏”一般用在谁身上?

生:好看的人身上。

师:一般好看的人就用俊俏?我觉得你长得很好看,我就说你长得俊俏,是不是?

生:是。

师:这里谁俊俏?

生:燕子。

师:燕子的什么俊俏?

生:翅膀。

师:小燕子的翅膀长得很俊俏。小燕子的翅膀长得好看,这样的翅膀,它飞的时候怎样?

生:很轻快!很漂亮!

师:这小燕子不仅长得可爱,还长得很秀气,就像小姑娘小伙子一样,说说小燕子还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小燕子很活泼很机灵。

师:它的羽毛怎样?

生:乌黑光亮的。

师:有没有用潘婷?有没有用海飞丝!它天生就有——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师:乌黑光亮的羽毛!漂亮吧!小燕子还长得怎样呢?(师引读)

生:一对剪刀似的尾巴。

生:小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师:你们有没有看见小伙子穿过燕尾服啊?好不好看?帅气不帅气?这时候的小燕子就是一个帅气的——?

生:小伙子!

师:一看就知道这是小燕子,不是小麻雀。小朋友,你看,这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多么可爱,读出它那活泼机灵样儿!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翅膀用一个字怎么说?

生:翼。

师:两只翅膀呢?

生:双翼。

师:对!双翼或叫双翅!翼的尖端叫翼尖!(师书写“翼”,提醒“羽”下面没有勾。)读“翼”,“双翼”、“翼尖”!这剪刀似的尾巴,我们还可以叫什么?

生:剪尾。

师:小朋友,你们看,作者只写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一只活泼泼、机灵灵的小燕子就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为什么呢?它没有写它的头啊?没有写它的嘴啊!就写这些?

生:写了它的特点。

师:写了它什么特点?

生:活泼机灵的特点。

师:对!在我们看来,小燕子是活泼机灵的。(板书:活泼 机灵)

让我们再次读第一自然段!

师:听了小朋友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浑然天成的中国画!请小朋友闭上自己的眼睛!让这小燕子的形象飞进我们的脑海!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你们瞧,它有一身(   )的羽毛,有一对(   )的翅膀,加上(  )的尾巴,这就是(   )。睁开眼睛,小朋友的脑海里有没有小燕子?小时候,我奶奶告诉我,这春天,这就是小燕子用剪尾剪出来的!小燕子来了,春天也就来了,儿歌不是这么说的吗?《小燕子》(师生共诵)

是呀!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飞到了这美丽的春天,它们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我们看看课文中作者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二自然段,在你眼前出现一幅怎样的美景?

师:是不是这里的春天最美丽,你仿佛看到什么?看看,谁能从文字中读出画儿来?

生:我看见青的草,红的花,黄色的嫩叶和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师:哦,你看到草儿,芽儿了,是吧?它们都来了!你看到什么了?

生:我看到花草生机勃勃。

生:花儿、草儿的颜色很鲜艳,它们都长出来了,很漂亮!

师:除了这些,你们从文字中还看到什么?

生:千万条柔柳展开了……的嫩叶。

师:看到柔柳了吗?什么样的柔柳?柳枝在干什么?

生:在伸懒腰!

师:哦,春天来了!你看,多有意思的画面呀!老师读了这段文字,就好象真的看到了这幅画面。柳枝摇曳,鲜花盛开,细雨洒落,一派美好的景象!小朋友,你在脑海中是不是也浮现出美妙的画面?有什么感觉吗?

生:生机勃勃。

师:如果你用一个字来形容景色,是什么?

生:美。

师:美啊!是要我们仔细揣摩,细细品位的!这春天的美景究竟美在哪儿?就让我们仔细去品味!接着看课文,这样的美景究竟美在哪儿?请一位女生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春天很美!

师:美在哪儿?

生:美在春天的美景和燕子融合在一起,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

生再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里有一个词“赶集”,赶集是什么意思?

生:好象去超市。

师:赶集中的集不是超市,是集市,谁去赶集?

生:小燕子。

师:那时侯,农村里的人去赶集!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去赶集?拿什么去集市卖呢?

生:青菜、白菜、萝卜。

师:拿这些去干什么?

生:去卖!

师:那不用赶啊?

生:如果不赶,会被人家抢去摊位的!

师:那该怎么去?

生:赶快去!

师:去迟了要卖不掉的!那时候,农村人就带着农副产品去集市卖,就叫“赶集”。那时的景象就叫“赶集”,谁去赶集?

生:小燕子、花、草、柳树。

师:它们是怎样来赶集呢?为什么来赶集呢?我们就是那些花草树木,我们一起起赶集,你演谁?你呢?

生:草儿、红花……

师:桃花、桃花,你急急忙忙去赶集,看你那脸红扑扑的!你带什么来赶集?

生:红色。

师:红艳艳的颜色吗?这么美的颜色,真善良还带了什么?

生:花香。

师:清清的花香,这芬芳的花香也是你带来的吗?你带来了清清的花香,带来了红红的色彩,还带来了妖艳的舞姿。所以,这桃花急急忙忙地赶来了!你们说,好不好?

师:柳树,柳树,你是怎么来赶集的?

生:我飞快地奔来了。

师:你带什么来?

生:我带……

师:这动人的舞姿是你带来的吗?这动人的色彩是你带来的吗?为什么带这些来?

生:因为这里很美。

师:你看,树儿来了,花儿来了,草儿来了。你看,它们都来了!它们都像(      )形成了(   )。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生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看,这么美的春天来了!小燕子看到我们,它会怎么说呢?

生:哇,这么美的景色,我要赶快生孩子!

生:哇,好美啊,我要在这里住下。

生:哇,我们也要赶来,为春天增添一份生趣。

师:小燕子赶来了,也加入这个行列中去,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你们瞧,这柳枝摇曳,细雨洒落,这微风轻拂,桃花盛开,再加上这活泼可爱的小燕子的到来,这春光真的是烂漫无比。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读出这春天的风光无限。

生再读第二自然段(配乐)

师:这春天的美就美在如诗如画,美在诗情画意。老师把这段文字印成诗歌的模样,读出诗歌的诗情画意。

生读改写成诗后的文字(配乐)

师:生趣是什么意思?

生:快乐。

师:从哪个字感觉到快乐?

生:趣。

师:趣指带来快乐。生趣还是什么意思?

生:生机勃勃的趣味。

师:充满生气,充满趣味!那么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怎样的生趣?精心地读第三、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情景?读完之后,你还可以说说当时的情形,还可以做做动作!边读还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把你的感想写来来就更好了!

生边默读边思考。

师: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写得也很认真!“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在进行阅读时,可以想想当时的情形,再读读课文,把你认为小燕子给春光带来生趣的句子划出来了。有些小朋友在旁边写下了自己的感想,有的呢,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这种学习的方法很好!咱们来看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怎样的生趣?来看第三小节,谁来说?

生: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荡漾开去。

师:你是想告诉大家?

生:燕子很活泼。

师:它什么时候和活泼?

生:它在飞行的时候很活泼!

师:小燕子的飞不叫飞,那叫“掠”,怎样的飞叫“掠”,用手势做做看。

生演示。

师:飞和掠有什么不同?

生:姿态不一样,斜着飞叫“斜掠”,横着飞叫“横掠”。

师:“掠”和“飞”从速度来说,哪个比较快?

生:“掠”的速度快,而且姿态动人!眨眼间,就掠过去了

师:从哪里看出“掠”不仅指飞得快,而且飞得美?

生:唧——

师:我来读文章,你们来演小燕子!(师读)不觉得小燕子飞得怎么样?

生:飞得轻快!

师:你看到过谁有这样的本领?

生:孙悟空。

生:老鹰。

师:老鹰可没有这样飞,不够轻,不够快,不够美。

生:喜鹊。

师:再读第三自然段,把燕子独特的飞行读出来,它是飞得既轻又快,美极了!

生读。

师:读是读得很好,老师觉得趣味不够!要有生气、要有趣!你的眼睛在读,你的眉毛在读,让我感受到你的表情也在读,那就能读得更好了!

师:真好!那小圆晕是怎么回事?

生:一个东西碰不到水。

师:什么东西碰不到水?

生:燕子的剪尾和翼尖。

师:是碰到水吗?

生:是沾。

师:沾是怎么做的?(请生表演)小燕子沾了一下水面,就像画了一幅画,那小圆晕就(   )。(生接读)

小燕子多么有情调!它一沾,就出现了小圆晕!在读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味呀?还觉得很奇妙啊!谁来读好?(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

师:可以放慢语速,再来一次?生读。

师:一起读,读出情味!前面部分读得快点,后面部分读得慢点儿,形成对比。

生读。

师:读到这里呀,我不禁想起了杜甫的诗句:细雨鱼儿  微风燕子斜!是啊!小燕子飞行的时候有趣味儿,它停歇的时候也是很有趣味儿的,在停歇时,趣味在哪儿?

生:燕子停在电线上,电线成了五线谱,燕子就成了音符!

师:这小燕子很有意思,很有趣味儿!为什么小燕子要两只
5#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1:47:58 | 只看该作者
《燕子》教后发言祝禧

祝禧:在备这堂的时候,我首先对《燕子》的这篇课文的四个自然段,和80年代的《燕子》这篇课文比,又有不一样的地方,说明我们的教材一直在变,那么改编后我们读上去呢?也很轻松,也很适合四年级的孩子阅读,适合孩子的语言的规范,在这个方面是非常清晰的,那么像这样的一种教材,我们怎么来定位,我们怎么来教。所以在这堂课上,我主要是通过以文学的阅读方式,能够让孩子们走进《燕子》世界,同时不完全定位在只是认识燕子而已。因为从燕子的本身的影像上来说,它有一种非常多的解读,比如说它的乡愁,它的一个成双成对的美好,它的一种成人惜春的情感,还带着一种春光浪漫,所以在燕子的身上能读出非常非常多的东西来。这些在四年级的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是不是有必要给他们。在备这堂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定位,第一个,还是让孩子们把这篇课文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第二个在字词的教学方面,比如说一些重点的字词,像聚、掠、横、晕的特点读的有韵味,我觉得不光是会读,不光是会写,而且要品味出这些字词所应用上的一种应用韵味,说明作者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在体现这种文本的意境当中巧妙。第三个,在阅读理解,在感悟这个小燕子给春天带来生气的同时,能感悟母语的灵动和韵味,同时补充一种阅读的材料,能够让学生初步接触到燕子的这一样文学的意境,能够在儿童的心灵里留下一种文化的痕迹,这种课文在备课时候的一种指导思想,那么语文知识文化,语文这种课程要传承这种文化,要读写,要会读,会写,要何人交流,用语言进行交往,这堂课上要怎样体现人文现的,文化中语文中的文化到底怎样去定位,怎么样能够更好的体现出这种积累,精神,智慧和融染等等所创导的意愿,追求这样的一个目标的过程当中,我主要是体现四种回归形态,第一种回归,我曾经写一篇语文怎样回家的路,到我们的语文教育走向一种状态,首先是一种文字的回归,语言表达上的回归。第二是文本,是情景的回归。第三是文学,审美的回归。第四是文化,是知识的回归。那么在四点的处理上,文字的回归,从孩子语言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能够体味出,字、词的一种韵味,比如说,句子开头的只写的羽毛,只写了翅膀,只写了尾巴,但是这样一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样赶集的赶,几对小燕子的对,细线的痕,以及翼尖的沾,这些词语非常有韵味,引导孩子不断的去品味,感悟到祖国母语的一种灵动而有韵味,在这里面。第二是文本回归,情景的回归。那么在这个情景的回归上,我觉得孩子们能够走进一种非常好的情景,能够让他们在这个情景当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文本的解读,认读,以及一种认同感都会产生一种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这里采用一种图画的再现,包括一种生活的回忆,儿歌的回忆,都令创设一种情境,能够让儿童走进去,走到小燕子的世界当中,他们会觉得小燕子离我们是很近,是日常生活当中的,这个是审美回归角度,来学习。审美的回归在这个版块上是主要引领儿童在语言的艺术当中畅漾,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可能最多的录音乐,图画,表演等艺术的因素,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在儿童的心灵当中形成一种通感的效果,能够有一种通感意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一种感觉,这是一种审美的语言活动,能够让孩子们全身的投入进去,这也是我的追求。第四种文化知识的回归,像这《燕子》是节选的文章,是海燕当中的一种节选,是一种乡愁,看了小燕子以后引起对家乡的一种思念,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一种文化意向,在文章的最后出现的,比如说思乡的一种成双成对的美好,从成人的思春的一种读出来。而且燕子带着一种春光的浪漫,最后通过这样的一种意向的解读,能够找到一种民族文化的根基,那么在整个课堂教学当中存在许许多多的阅读问题,这个问题提出来是非常好的机会,希望能够听到专家和我们很多老师的批评意见,让我今后的教学能够走得更加的坚实。谢谢你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7 06:44 , Processed in 0.0759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