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望六十年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轨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5 21:2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望六十年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轨迹

人民教育出版社 顾振彪

    六十年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在改革中曲折地前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两次中学语文教材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次是1956年实行文学、汉语分科。文学课本规定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文学教学体系,选文绝大部分是名家名作,编排形式灵活多变;汉语课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汉语教学体系,能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汉语知识,并在反复练习中逐步掌握各种语言规律,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还有一次是1963年起使用以“工具性”为旗帜的中学语文教材,这套课本突出语文的工具性,着力于学生掌握语文工具;选材面广,课文量多,文质兼美;注重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倡导多读多写;以培养读写能力为线索组织教材。遗憾的是,文学、汉语教材只使用了一年半,1963年的课本只编写到初中第四册,改革都没有满一轮,就由于形势变化而突然中止。改革流产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在1980年召开的全国第二次语文教材改革座谈会上,各地提交了二十多种教材改革的方案和设想。1986年教育部实行教材多样化政策以后,全国各地编写的各种中学语文教材多达二三十种,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就有十几种。其中有些教材改革力度很大。人教版1982年重点中学语文课本,初中部分《阅读》《作文·汉语》分编,规定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综合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要求,初步建立了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汉语知识教学的体系,力图使初中生的语文能力达到“过关”或“管用”的目标。高一年级《文言读本》《现代文阅读》及《写作与说话》分编。高二年级《文学读本》《文学作品选读》及《写作与说话》分编。高三年级《文化读本》《文化著作选读》及《写作与说话》分编。力求突破以“文选系统”“文体循环”“讲读中心”为特点的旧教材体系,构成以“训练系统”“能级递进”“自学指导”为特点的新教材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以语文能力为主的语文素质。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建立了“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的“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的新教材体系。每个单元由引读、引写和知识三部分组成,单元与单元前后衔接,形成系统;知识力求优化,选文少而精,作业着眼于语言;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交给学生阅读的“拐棍”和“钥匙”以及自测的“尺子”。其他多种教材,也各有特色。然而,从1997年底爆发的语文教学大讨论,使这些教材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乃至攻击。这些教材改革的成败得失,至今还难以说清。
    从世纪之交启动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在新的教材编写理念的指引下,教材面貌焕然一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从教材编排方式来说,普遍采用“主题—情境”式。过去的中学语文教材或者以内容为本,从学习内容上分类组元;或者以训练为本,注重学科体系的建构,按语文训练的项目和步骤组织教材。在“主题—情境”式教材中,“主题”是指统摄一个单元所有阅读材料及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文化主题,“情境”则指围绕这个主题设计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的背景。“情境”由“主题”申发,“主题”靠“情境”呈现。这种编排方式,突破了过去教材的单元编制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突显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并更充分地纳入母语课程资源。当然,这种编排方式在具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局限和不足。新教材的试行,初中八九年了,高中也五六年,赞美之声固然不绝于耳,批评之声也一浪高过一浪。就像过去因纯工具训练的弊端而斥责当时的教材一样,现在因教学中“泛语文化”“去语文化”的倾向而声讨“主题—情境”式教材。何去何从,教材改革正处于十字路口。
    回望六十年来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的轨迹,能给我们当前阻力重重、举步维艰的教材改革什么启示呢?首先,改革不能半途而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次教材改革,一次精心准备了四年,一次精心准备了三年,都设计了成套的教学大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但是形势一变,一概半途夭折。于是教材建设在原地踏步,下一次改革只能从零开始。当下的教材改革决不能重蹈覆辙,语文界同仁要补台,切勿拆台。其次,对教材改革要具体分析,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过去的教材改革,应该说成果辉煌,有许多值得今天的教材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东西。可惜,从1997年底语文教学大讨论以来,人们对过去的教材一律简单地否定,很少作具体的分析,认真地、科学地分清它们的长处和缺点。大家对境外的教材津津乐道,列数它们的优势,这似乎是不正常的。这里姑妄言之:过去教材的长处也许正可以弥补“主题—情境”式教材的不足,帮助当下教材改革走出困境。第三,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多向探索。现在是“主题—情境”式教材称雄天下,不过其他编排方式的教材仍有发展的广阔天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比如,1956年文学、汉语分科教材今天不能照搬,然而试编一套文学、语言分科型教材,还是可行的。国外的中学,尤其是高中,大都用这类教材。又如,过去的教材有综合型的,也有分编型的。分编型的又有多种:读、写分编,读听、写说分编,读、写、听、说分编,阅读、写作、基础知识分编,等等。这些都不妨一试。
    历史告诉我们:教材改革的道路难免是曲折的,然而教材改革的前景永远是光明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21:31 , Processed in 0.0930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