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6 10:3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温儒敏

    课改正在试行,取得一些成果,也碰到许多问题,大家议论纷纷。我下去听了一些课,接触到一线的实际,对课改有些想法,这里提出来和大家讨论。看法不见得都是对的,只是代表个人意见。我有一个基本态度,就是支持课改,给课改补台。我提出两个理念,一是中小学课改要“从长计议”;二是课改不能不正视高考问题,可以和高考“相生相克”,一起改进。下面我稍微展开一点来说。
    首先,是“从长计议”。
    对于课改,为什么要支持?因为从长远看,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最大的弊端是不讲差异,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不重视因材施教,容易把所有的学生都变成同一个模子里的“标准件”,在这样的教育机器的加工下,创造力会衰退。所以从国家的未来着想,必须推进课程改革,不改是没有前途的。这方面已经有过许多论述,新课标的出台试验就是为此目的,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大家在改革问题上是有共识的。只要课改大方向正确,我们不要否定,要给课改补台。我们语文教师、还有很多语文专家,即使从自身工作的需要讲,也要支持语文课改。不管课改现在有多难,碰到多少问题,我们要支持,在运行过程中来寻找出路,解决问题。中国的事情不好办,往往出台某种改革措施,当批评家的比建设者还要多,议论纷纷,议而不决,许多机会就失去了。我比较赞赏那种虽然有切实的批评,但更有实践精神的改革者。这就是我说的“从长计议”,意思是眼光要放长远一些,要把课改作为一个必须长久持续推进的工作。
    “从长计议”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语文课改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搞颠覆式革命,不能离开国情,也不能丢弃以往的经验和好的传统。
    其一,现在课改碰到的阻力非常大,就跟国情有关。对于课改,各方面人的态度是不完全一样的。特别是家长,对课改的想法非常复杂。现在的孩子功课太重,考试的紧箍咒摆脱不了,家长是希望改革的。但真的要实施课改了,又会有担心。许多父母对素质教育非常盼望,谁都希望孩子健全发展,但实际上他们又在不断给孩子增加负担,什么英语班,奥数班,作文班呀,还有音乐、美术、体育兴趣班,等等,都不敢落下,搞得孩子负担越来越重。我居住的北京海淀区有许多有名的中学,紧挨着这些中学的都是各种补习学校,规定中学内部不能办班,家长和老师就让孩子去上这些私立的辅导班。其实家长们何尝愿意这样?他们是很无奈和无力的。当下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单一标准下的淘汰教育,小学、中学乃至幼儿园,很大程度上都是瞄准将来的高考,于是大家都不得不朝着这个单一模式去培养孩子。素质教育讲得再多,碰到高考这个实际,就虚化了,谁都不敢怠慢高考。
    这只是问题的表面。如果从深层次看,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转型,由于市场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层级利益的不均衡,造成了普遍的心理紧张,这种紧张现在就折射到教育方面来了。家长考虑的是孩子今后的出路问题,他们肯定把这放到第一位,所以即使承认课改必要,也总是担心会耽误孩子考试。这就是现实,是很无奈的民意呀。我们不能不正视这种民意。再说教师,他们对教育现状最了解了,对许多课改措施都心向往之,但会觉得“可爱而不可行”,因此在课改问题上也是走走看看,非常犹疑的。教师不可能脱离现实,要受体制上各种要求的制约,受高考指标的制约,他们也很无奈。现在课改为什么难?关键是高考与课改的关系不明确,还是两张皮,很多问题便由此发生。两张皮的问题不解决,课改很难顺利进行。
    不过,话说回来,高考短期内不可能取消,高考的改革也是有限度的,是考试就难免有指挥棒的作用。怎么办?如果一定要等到高考取消或者彻底改进,才来课改,那也是不实际的,而且又晚了,等于束手待毙。看来还是要有点调和,课改不能完全不考虑高考,一定要有高考的逐步改革来配套,来推进。或者说得更明白一点,我们是在高考仍然存在的前提下来进行课改的。当然,这不等于无所作为。课改还是要有些理想主义,有些冲击力度,要不断突破应试教育框架,以此促成高考改革。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解决课改面临的一些问题,也是必要的,但要有心理准备,课改是长期的、渐进的,不可能是突变的、彻底革命的或者运动式的。“从长计议”就包含这个意思。
    现在义务教育的课改已经走了六年多,高中课改也试验三四年了。情况怎么样?我到基层作了一些调查,发现情况比较复杂。但总的看,成绩应当肯定。我说过这样的观点,就是课改起码激活了问题,有些问题本来就存在,课改把它激活了,突出了,使得全社会都来重视、思考和讨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利于社会的重视和投入。
    不过,现在的问题还可能有另一面,就是拍脑袋,把课改当作一场运动来搞,根本听不进下边真实的声音。靠拍脑袋来搞教育,非常危险。这方面已经有过太多的教训。我不赞成那种从上到下、过分激烈的改革。上面发指示,把教师培训一下,就开始施行,一刀切,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在确定课改大的方向前提下,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具体怎么改,应当容许选择和试验,不一定齐头并进。课改当然要有些刚性的要求,比如要让学生有些选择性,要开设一些选修课,等等,但又要有一定的策略和方式,有些柔性,不能一个模式硬性推进。改革有时还要有一些必要的妥协,要考虑改革成本。如果是拍脑袋搞运动式的改革,下面就可能做表面文章,阳奉阴违,结果走过场,浪费人力、物力、精力。总之,一是要改革,二是实事求是,稳妥一些,协调好各方面的矛盾,一步一步、一寸一寸地往前推进。中国那么大,学校类型多样,改革也应当有不同的办法与选择,有长远的打算。
    其二,课改的基本理念上能达成共识就不错了,不要纠缠概念,不要太多争论。
    就拿语文来说,现在对语文新课标就有各种议论,批评的意见非常多,有的话说得很难听,几乎就是全盘否定。对此我们要有主心骨,有基本判断。新课标的目标就是要改革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弊病,要超越应试教育框架,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进步,应当充分肯定。我们可以也应该在这基本点上寻求共识。语文新课标出炉是很艰难的,搞新课标的那些专家,真是左右为难,领导有要求,改革有期盼,真正要改了,群众又有意见,他们就很尴尬地被夹在中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标已经试验了六七年,现在要修订,当然要听意见,要做大量调查。但我认为精力不要放在无休止的争论上面,特别是不必纠缠某些概念。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好的,有些理想化,也不要否定它,我们的任务就是不断完善它。有些概念可能不够准确,或者过于笼统,修改就是了,不必纠缠争论。什么语文课程性质人文性、工具性等等,不必争来争去,要争就让专家去争论好了,一线的教师和语文工作者不必舍本逐末,把精力花费在概念上。用人文性加工具性来界定语文的内核,可能不够准确。但现在格外强调人文性,更注重人格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它的道理。就是对应试教育的超越嘛。所谓工具性与人文性其实很难分开,应当是很自然地融合在一块的。千万不能理解为课改就是突出人文性,相对淡化工具性。现在因为争论太多,概念纠缠混乱,使一些基层学校教师有点六神无主,以为课改是彻底变革,事实上又难以做到。还有些教师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生怕没有人文性,这是很滑稽的,人文的东西是自然生成的,甚至不必去强调,它会在里面自然生成,刻意突出,就容易成为表演了。
    还有学习主动性与个性化学习等概念,基本指向大家都是认可的,但争论来争论去,可能反而糊涂了。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办法是各式各样的,如果你的学生原来对语文学习没有多少兴趣,现在想办法使学生的兴趣增加了,我看这就是改革。但也不要处处去迎合学生的兴趣。你要求一百个孩子,有八十个对语文都有兴趣,这是理想状态;能够有五六十个孩子有兴趣,就很不错了。我讲不要纠缠概念,是希望消除改革中过分的紧张感和形式主义,那种过分紧张,过分强调人文化、文学化,会走极端,使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
    大家对课改提出许多意见,有很多担忧,前面说了,要从长计议,一步一步来改。但我同时又看到目前课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还没有真正推开,表面文章很多,实际上还是老一套。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好一点,到了高中问题就比较多。攻坚战在高中。特别是许多比较有实力的高中,自有它们的一套“对策”,它们关心的仍然是高考,课改嘛,还在观望、对付。而那些实力较差的学校,西部和农村地区教学条件不好的学校,课改之后有些乱,有些邯郸学步,无所适从。这几种不同情况都应当引起注意。
    还有,我更担心的是有些学校推行课改之后,很少讲“双基”了。现在大家讲“素养”较多,不太讲教学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了。其实二者并不对立,应该统一,防止轻视知识的倾向。教学中该抠的知识还是应该抠,该训练的应该训练。比如语文的读写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实践性很强,一定要训练,反复训练。训练过程要尽量快乐,但又不一定都是快乐的,也不一定都是个性化的。总之,“双基”问题还不过时,还是要强调。
    不能有误解,认为语文新课标不重视知识,它还是有强调的,只不过表述上可能有些问题。不要造成一种印象,认为课改从此不谈训练了。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一样,小学、中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是知识的传授。知识的积累对学生阶段性的成长很重要,在学校特定的情况下,讲授和训练的方法是很必要的,讲训练,与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该是对立的。知识传授本身没有问题,甚至“灌输”也不见得是贬义词。灌输的办法在某些教学环节还是必要的。其实一个有水平的教师,即使是“满堂灌”也可以“灌”得很活跃,他一边灌学生一边动脑,这也是互动。不要把问题绝对化。
    最后,再谈谈高考问题,其实前面已经提到,大家有兴趣,这里不妨再讨论讨论。高中课改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如何正视高考,课改应当和高考“相生相克”,一起改进。“相生”就是共存,“相克”就是互相有矛盾,又互相促进改革。为何要“相生”呢?说到底,课改目前还得在高考的框架下进行,不能过分理想化,以为可以和高考对立起来,独立推进。在高考框架下课改能走多远,就尽量走多远。完全不考虑高考,甚至忌讳谈高考,这样的课改是脱离国情,脱离实际,不会成功的。家长和教师也不会听你这一套。所以课改怎么面对高考,和高考“共存”相生,又不被高考拖着走,恐怕要调整思路,想想办法。我估计十年以内高考很难取消,十年以后会不会取消,不是我们要考虑的事。高考当然要改革,事实上这几年已经进行了一点改革,但它既然是考试,就有基本要求,具体到教学环节,就需要高度重视,所以课改必须面对,但又保持一定距离。这里的平衡需要水平。这是个现实问题,核心问题,是改革的瓶颈。也不能简单认为面对高考,就是站在课改的对立面。这种思路恐怕也有问题。我们要帮助学生学得好,学得活,考得好,这无可非议。有些省市课改推开了,新的教材变化很大,而配合新教材的高考大纲又迟迟不出来。第一批高中课改推开之后,几乎到高考前一年才出来,这样教师心里没有底,只好把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包括某些选修课内容,全部划为高考内容,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负担,适得其反了。所以,高考对于课改仍然会起关键的作用,要逐步减少这种“指挥棒”作用,也要高考改革配套,具体来说,先让配套的高考大纲尽快出台,和整个新教材配套的考试评价体系,也要尽快出来。总之,课改将是非常艰难的漫长的过程,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件事急不得,但有些具体措施,应当做得细一点,设身处地为一线着想。我们希望课改和高考能谋求一些共存,“相生”又“相克”。课改肯定也能一步步“迫使”高考以及大学招生模式的改革。要看到大学选拔人才的方式正在变化,自主招生还会扩大。自主招生最适合那种知识面比较宽,头脑比较灵活,整体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再用老的教学办法学生肯定是考不上的。从这意义上来说,我们也要支持课改,让我们的学生更灵活、更主动地学习。
    总之,希望大家对课改有信心,对语文工作有信心。改革是渐进的,是往更好方向发展,不等于颠覆过去。不要把以往中小学语文教育说得那么差劲,我们语文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也不要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没有什么成就感。其实以往中国语文教育的成绩巨大,现在文盲大大减少,“普九”之后,一般农村出来打工的青年都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我所在的社区就有许多开电梯的女孩子,都是农村出来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大都能看《读者》、《小说月报》等等,这难道不是语文教育的巨大成绩?社会对语文课程改革格外关注,人人可以插嘴批评,这是语文的特点,也是语文课改的难处。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人文精神滑坡,不能简单归咎于教育,更不能归咎于语文没有教好。那种语文教育“失败论”,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语文主要解决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问题,它是人文学科,部分担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它毕竟也只是一门学科,没有那么大的功能。我们要推进课改,必须有自信,不要越改越没有成就感。
    本来还准备讨论一下课堂教学、写作教学以及选修课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讲了。最后需要说明,我现在虽然参与了新课标的修订工作,但以上讲的仅是个人意见,不能代表其他人,只供大家参考。


              
(本文为作者2007年10月在一次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9:06 , Processed in 0.0645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