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6|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7 11:4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绍禹


个人简介

  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中国语文教育学理论的奠基者、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原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绍禹先生,因病于2008年5月9日14时在长春不幸逝世,享年87岁。



人物生平  朱绍禹先生1922年12月13日出生于吉林省永吉县。1949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文学院国文系。1950年起,在东北师范大学执教,先后为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成为我国语文教学论专业首位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受原国家教委的委托,主持了三期由来自全国各地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学法教师参加的语文教学法研讨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语文教育研究的专家和学者。1990年离休后,对学术研究更加热衷和执著,相继出版了多种著作,并频繁地被邀请到各地讲学,国内曾两次举办“朱绍禹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这更加奠定了他作为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一代宗师的地位。



个人成就  朱绍禹先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近60载,不仅以其坚实的教学实践培养了本科生研究生、进修教师、中学骨干教师等多层次的专业人才,还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出版了大量著作,著有《中学语文教育概说》《中学语文教学法》《语文教育科研导引》《朱绍禹文存》,主编《国外语文教学资料》《九国语文教育资料》《语文教育学》《美日苏语文教学》《语文教育文存•外国语文教育》《中学语文教材概观》《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语文学科研究动向》《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18部著作和教材,发表《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现状、课题和发展》等论文百余篇。
  朱绍禹先生在其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价值、目标、内容、原则、过程和方法,构建并完善了我国语文教育科学的理论体系。朱绍禹先生在学科基础观、学科结构观和学科发展观方面卓有建树,他的观点对语文教育学科发展影响深远,生动地反映了其语文教育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和权威性,无愧于当代语文教育研究的一面旗帜。在此期间,他作为《语文报》起始阶段的特邀编辑,还参与了《语文报》的创办工作,是《语文教学通讯》1989年第6期封面人物。
  朱绍禹先生一生情系教育,心向祖国,淡泊世俗名利,关心弱势群体,自己省吃俭用,却多次捐书、捐款并义务讲学。为了学生的成长、学术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朱绍禹先生严己厚人,学风谨肃,师德垂范,成果彰著。朱绍禹先生的逝世,给全国语文教育研究领域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中天摧兮奈何,余风激兮万世。朱绍禹先生所开创的事业将彪炳千秋,薪火长传!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1:44:10 | 只看该作者
恩师朱绍禹
张文颖


  除了语文教学研究队伍,也许很少有人知道朱绍禹这个名字,但他却拥有了如下这些第一: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本系统阐述现代学校语文教学的理论著作——《中学语文教学概说》的作者;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语文教育理论研究者协会——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的创始人,并任第一第二届理事长;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语文教材教法硕士研究生导师;
  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长;
  担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家组织、聚集了全国19个省市27名语文教学法理论骨干研讨班的导师。
  朱绍禹先生,我的导师,恩重如山,情同父子。一年前——2008年5月9日他与世长辞了。87岁已然高寿,可就在先生辞世前的两个月,他依然谈笑风生,话语的抑扬顿挫仍那样讲究重音、逻辑缜密而连贯,与我第一次听他授课时并无二样;他把2007年付梓的书送给我,并仍然用漂亮的楷书给我赠言……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依旧安然而沉静,似乎没有遗憾。作为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并有着卓越贡献的学者,他的人生简单而专注,没有更多牵涉……
  第一次见到先生是1981年,中文系78级有幸成为先生文革后重登讲坛执教的第一批学生。从此,我便感受到了先生的学者风范和高水平的授课,使这门不受重视——“其学科体系尚在形成之中”的课程得到了极为挑剔的78级同学的尊重。
  记得一次先生批改过的作业发回来,班里的同学无不惊叹:全年级200多人的作业,先生竟把每个错别字和错误标点符号都纠正过来。于是,当他讲到“我很难想象一个不认真写字的人,做其他事情能够认真”时,我们就不会认为他是在批评和说教,而是深深地感觉到一个长者、一位老师对学生发自肺腑的人生谏言。
  正是先生的这种治学风范和人格感召,我的毕业论文选题确定了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这样我便开始了与导师长达27年的交往,亲身感受到了这位学界宗师穷其毕生精力千方百计地发现、竭尽全力地栽培学科人才的用心。作为新中国语文教育理论队伍建设的领军人物,他太了解这个学科的孱弱和人才的极度缺乏。
  1983年,我在中学教书时,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将于次年一月在广州召开学术讨论会。先生写信给我:希望能提交一篇论文去参加会议。当我写好论文寄给先生,先生的回信却让我颇为惊诧:“论文我未看,我想一定合格,请打印200份寄到广州……”。多年以后我才清楚,绝不是先生偏爱我而放弃原则,而是多么希望能尽快网罗一些有志于此道的人才。也许,这正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需求在先生那里表现出的强烈责任心。
  当我决定考先生的研究生,写信问先生专业课需看哪些著作,先生回信又让我再次惊异:“专业课你不必复习,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其他课程的复习上。”这是他的坦荡所至:对于一个概念体系和学科结构尚处于形成之中的专业来说,实在没有必要死记硬背由他本人建立的、在他看来并不成熟的知识。这同样是他求才若渴的责任心所至,他生怕仅有的几个研究生指标由于考生准备时间不足而被挡在录取线外,耽误了培养人才的良机。
  先生为人正直,原则性强;但对学生却极为宽容而温和。
  记得我在中学执教时,去洮南监考回来时路过长春,带了两瓶“洮儿河”酒去看先生,心中忐忑,不知先生能否接受,也不知先生是否会嫌礼薄。可当先生笑容可掬地说道:“我喜欢”时,我的心理障碍顿然消除。几年以后,我才知道,先生虽然啤酒有量,但却从不沾白酒。读研究生时,他每次带我们出门远行,都准备一瓶上好的白酒,为的是我和师弟……
  我不能忘记当我在本科毕业前因为实习的点点摩擦,先生给我的劝导和理解……
  更不能忘记在海南受到挫折时先生以长信劝导我调回母校从事专业研究的苦苦努力……
  我崇拜先生,除了他的学品,更有他的人品。因而总是怀着一份对慈父的感情。毕业20多年了,这份感情非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薄,而是越来越深,越来越浓。因为越到后来我越觉得:先生的胸怀、先生对事业的态度、先生的人生价值,已经深深地沉积于我的心灵之中;这已经构成了如同父子般的精神遗传和承继;铸就了我多年来在社会上打拼的力量源泉。记得先生病重时盛连喜书记去看望他,说:“我和朱先生都是当老师的。作为老师,能有这样的学生,也就知足了。”我深深了解,作为高等学府的书记,如此感喟的,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师生情谊;也许更多的是对这所学府所特有的师道价值的自豪……

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1:44:57 | 只看该作者
天堂里,有没有学术讲堂?
——谨以此文悼念朱绍禹先生
文/~Wolf Mark~
岁月蹉跎,来日无多;何以自慰?读书写作。
——朱绍禹先生2000年12月“朱绍禹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致词:《与书结伴慰平生》
    听到我甚为崇敬的学术前辈朱绍禹先生逝世的消息,万分震惊。原本打算12日下午飞往长春参加朱先生13日上午的遗体告别仪式。可5.12地震后,成都双流机场全部关闭。憾恨之余,在电脑前静坐了一个多小时,想写一些文字表达此刻的心情,可始终不知道从何说起。只沉默地翻阅着朱先生签名赠送的专著,清理着朱先生往日的留影,也整理着关于朱先生的记忆。不知不觉眼睛还是潮湿了。
    朱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中国语文教育学理论的奠基者,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曾任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学习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2000年9月,我进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习。那时的我对朱先生并不熟悉。三个月后,也就是12月,“朱绍禹从教55周年暨第二届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我才得知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位值得我学习的学术前辈。2000年12月,正是朱先生华诞80周年。但那个时候一直喜欢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对语文教育学的关注偏少。所以,和朱先生的交往并不多。2002年下学期,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文学院国家文科基地班;2003年10月,东师开始选拔优生公费攻读硕士研究生。在22位符合报送资格的学生中,只有我选择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于是,把在2003年12月写完的本科毕业论文《略论曹植思想的变迁》被我作为小论文发表在了《吉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上;另外重新选择了《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论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本科毕业论文课题来研究。从搜集资料和勾勒初纲开始,我就经常去拜访朱绍禹先生,一谈就往往一小时。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去“蹭课”。
    第一次见到朱先生,就觉得异常亲切。他慈祥的笑容和父亲的笑容特别相似。在随后的交往中,发现朱先生为人非常热情,对学生尤为关爱。每次提出专业问题,他都耐心解答;他若有新出的专著,必定免费签名赠送。从2004年开始,朱先生的听力稍有衰退,和他谈话,必须提高音量。但我依然很愿意去,只是我有意减少去的频率和谈话时间,生怕打扰先生。
     朱先生家住在长春自由大路对面的师大一教家属楼,离我的宿舍很近。我常常选择上午10:00以后去,一般11:00左右返回学校。这段时间,朱先生经过一晚休息,精神相对较好。在我的记忆中,总是有明亮的阳光洒进朱先生的书房。靠墙的书架上,堆放着满满的各类专业书籍。旁边是书桌,桌上有笔、墨、纸、砚,具有浓郁的书香韵味。时常都是以简单的寒暄开场,然后是谈一些专业研究方法。朱先生的研究领域甚为广泛,涉及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论、语文教材论、中外母语比较等方面。每次我都只提一个小问题,朱先生就会拓展开来谈出很多。
    硕士期间,和朱先生的交往更为频繁。我的硕士导师,也是朱先生的弟子。这么一来,朱先生自然便是我“师爷”了。虽然我从不这么叫,但无形中拉近了和朱先生的心理距离。虽然年事已高,朱先生仍然频频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会议。在国内多所师范大学担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论文答辩评委主席。年轻时,更是语文教育领域的活跃分子。80年代在东北师范大学办了好几届语文教学论的研究生进修班,国内很多师范大学语文教学论的教师都是他一手带起来的,如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等。同时,与多所高师院校、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合作研究课题。朱先生还同时忙于他所担任的两个理事事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朱先生和扬州大学的顾黄初先生,一南一北,将语文教育领域建设得非常繁荣。2005年4月,他又出好几本专著;2007年11月他还前往杭州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2008年2月朱先生又前往北京参加洪宗礼老师的“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的结题鉴定会议。朱先生对对学术的执着,对语文教育事业的关心,十分令人钦佩。
2005年我硕士论文开题的时候,我将论文初纲先后给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祝新华教授、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教授、朱绍禹先生以及我的导师四位学者来把关,先后修改了8遍。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与朱先生学术精神的熏陶感染是密不可分的。我用了接近一年的时间来搜集和整理论文资料,然后又经过艰苦卓绝的一个月构思、写作、修改,才最终完成。那时候我是个夜猫子,总是喜欢晚上阅读、整理和写作。我的平时发表的小文章都是在凌晨完成的。
     硕士论文一般都是从下午3:00写到第二天早上6:00。那段时间,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经过仔细斟酌和反复修改,我的硕士论文《多元文化视野中语文课程的文化建构》终于脱稿。艰辛的努力付出也得到了收获,我的论文获得了朱先生的好评,并于2006年5月顺利通过论文答辩。
    朱老师的生活非常简朴。他的居室简单,但富有生活气息。在饮食方面,因为曾经做过胃切手术,朱先生每顿饭都吃得比较少。但他从不挑食,中餐、火锅他都乐意接受。饭桌上,他还经常谈论他去全国各自的见闻和地方风俗。往往将气氛调动得很活泼,也很轻松。在我的印象中,朱先生只喝一种牌子的啤酒——燕京啤酒,而且是必须喝热的。燕京啤酒比较纯正,而且口感较好,对胃的刺激性稍小,加热估计也是为了怕凉胃。但朱老爷子高兴起来,往往喝得很尽兴。我记得2006年6月硕士硕士论文答辩后,同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在东师会馆聚餐,那天朱先生非常愉悦,和我们喝了好几杯啤酒。那是也是我毕业前最后一次和朱先生一起就餐。

    硕士毕业前的一周,我去向朱先生道别。他又热情地将《朱绍禹文存》、《中学语文教材概观》、《朱绍禹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集》以及他新出的专著《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签名赠送给我,并且仔细地扣了个人的印章。当时,他握着毛笔的手已经开始发抖,但仍旧努力地一笔一划地写着。后来又谈到我考博深造的事,他又用便笺给我写了一封拜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的信函,并用信封仔细封好。



     2008年4月,我前往北师参加博士考试。考完后,立刻赶到东北师范大学去看望同学和老师。朱先生肾脏出现异常情况,已经入住吉林大学第三医院。4月11日下午,我的硕士导师和朱先生的家人将他接出医院。鉴于先生身体虚弱,我没敢冒昧打扰。只在电话里简单询问了几句,心里想着:估计朱先生修养一段时间就应该能完全恢复。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朱先生一直都是精神矍铄的。可没想到,我返回四川的24天后,朱先生离我们而去。我最后未见的一面竟成为永远的遗憾。也许人生中有许多事情都是这样,如果没有及时去做,将来连做的机会都没有了。看着朱先生2007年12月给亲笔给我写的博士考试推荐书,我的眼睛模糊了,内心深感愧疚。

     我知道,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工作后,我曾经抱怨过学术刊物投稿的不合理的收费,我曾经失望于学术圈子的腐败,我曾经痛恨学术权威的垄断,我甚至对现实有过尖刻的绝望。可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要做的是像朱先生那样去坚守,坚守一个学人的学术梦想。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郑国民教授给我的邮件里所说:“前辈渐渐远去,我们年轻人在寂寞孤独中前行。少些抱怨,多些实干。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我们不是世界的主宰者,但是我们的努力或许让世界有些许的变化。” 是啊,朱先生走了,我们这些热爱语文教育专业的年轻人,必须沿着先辈的足迹,力争为中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08,带着先生的告诫和嘱托,我将毅然前行……
4#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1:46:17 | 只看该作者
朱绍禹学术理念探析
作者:王松泉   


朱绍禹先生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界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之后的又一著名语文教育家,是我国高师语文教育学科领域的杰出代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战线的一面鲜艳旗帜。朱先生年届八旬,历任我国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从教五十五年来,不但以其教学实践培养了大量人才,更以其学术成果为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诚然,我们在仰慕朱先生教学与科研的巨大成就时,不难看到他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他的科学研究的水平。朱先生在学科建设史上树起了一座高大的里程碑。然而,在朱先生辉煌成果的宝库中,我们更应当发掘和学习他与众不同的学术理念。他那强烈的创造意识、辩证的哲学思维、开放的学术观点、严谨的结构思路、练达的语言风格、谦和的治学态度,正是当代科学研究所崇尚的风格,皆可成为当代学人研究学术的楷模。

一、强烈的创造意识

在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朱先生十分重视破除陈旧观念,努力开拓创新。他明确指出:“我们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前进的,是在同现时的相邻学科的相互依赖中发展的,是在同自身的陈旧观念和外人偏见的斗争中迈步的。今后自然也就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同相邻学科特别是新兴学科的相互依赖中,以及更彻底地破除陈旧观念中开拓、发展。”并且强调:“我们未来主要应该做的,当是一方面继续提高研究水平,使这一学科成为内容充实而深刻的科学;一方面当是扩大研究领域,使之成为内容广阔而齐备的科学网络。”[1]这里,朱先生特别注重“扩大研究领域”,形成内容广阔而齐备的“科学网络”,强调的是“继续提高”,“开拓、发展”,使我们的学科成为“内容充实而深刻的科学”。

是的,每当看到朱先生的新著,迎面而来的总有一股新意。早在上一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中学语文教育概说》,就不同于此前流行的语文教学法专著和教材,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其书名新、观念新、视野新、思路新、结构新、内容新、材料新等特点,被誉为新时期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奠基之作、一座创新的里程碑,赢得了如潮好评。此后,朱先生无论是语文教育学新著还是外国语文教育研究论集,无论是语文教育辞典还是语文教材研究论著,无论是语文科研指导书还是语文学科研究动向的编著,都有着浓厚的创新的意味。就以他的语文教育序文集而言,其中收录了他为93部语文教育论著所写的序言。林林总总的序言,虽然都属于语文教育,但均是针对各书不同的特点来写,发掘精深,切中要害,因而篇篇出新,字字生动。读着丰富多彩、充满创意的清新序文,你一定会仿佛进入一个语文教育的百花园!

当然,朱先生强烈的创造意识更体现于他对语文教育规律的剖析和揭示。他的学科基础观、学科结构观和学科发展观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发展。朱先生的这种理念,源于他的学科革新观。他说:“凡是优秀的教师,是必定具有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前进步伐的先进思想的。他们是现实和未来的挑战者。当然,这丝毫不意味着他们不重视历史。相反的,他们几乎都兼有正确的传统思想和时代革新思想,几乎都是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和具有创造精神的改革家。自然,他们也同时都勇于摆脱陈旧的习俗观念,努力追求富有创新意识的新见解,并以之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其先进思想一般表现为,适应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发展独立思考、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他们的教育思想中,最少保守性和封闭性,而多进取性和开放性。他们的语文教育观是发展观,因而他们能够怀着强烈的创新意识,有效地进行发展性教育。”[2]朱先生是这样认识的,他自己更是这样做的。他认为,要发展,就得改革;要发展,就得创新。朱先生这种强烈而卓特的改革精神和一以贯之的创新意识,正是他建立丰碑的原动。可以说,朱先生在学科建设上的一切贡献,都是革新实践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从他的所有成果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与众不同的创见。他的成果以及形成这些成果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正是我们学科建设的宝贵财富,它将永载我国语文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史册![3]
5#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1:46:45 | 只看该作者
二、辩证的哲学思维

朱先生学术理念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的哲学思维。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一刻也离不开哲学方法,它要受哲学方法的指导。”[4]他的《中学语文教育概说》一出版,就被一些学者誉为“一部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语文教学法专著”,评价这部论著体现了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原则,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体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

朱先生辩证的哲学思维渗透在语文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他对于语文与语文学科相区别的论述,对于语文学科性质与语文教学质量相互关系的论述,对于语文学科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的论述,对于语言教学与文学教育的关系的论述,对于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对于语文教材与语文教育目标相互影响的论述,对于语文教师素质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关系的论述,对于社会生活与课堂学习的关系的论述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辩证的观点。

在朱先生关注的语文教育众多的辩证关系中,他尤其重视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与语文教学实践的关系,并将此作为语文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础。他辩证地认为,这种基础有实践的方面,有理论的方面。实践的基础,首先是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他说:“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才可能从个别中发现一般,才可能根据结果找到原因,进而把握教学规律,经过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至于科学的基础,他认为,既然是一门多科性的综合学科,它自然要奠基在多种学科的基础之上。他指出:“要建立科学的语文教育观,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观察和解释语文教学,就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要正确地阐述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的过程和原则,就要以教育学为基础,用教学论的观点予以说明;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言语力和学习毅力,就要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基础,进行语文学习心理的观察和实验;要正确地解释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语言学习过程,就要以语言学和语言心理学为基础;要正确地确立文学教学的地位,对文学作品作出科学分析,就要以文学理论和文学史观为基础。”[6]应当说,在此之前,我们还没有听到过关于学科基础的如此系统而辩证的论述。朱先生为学科建设指出的这条最基本的思路,就是兼顾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辩证统一的基础,这就是“依据它们(多门相关学科)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吸收它们的适宜于语文科的研究成果,依据对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研究,独立解决那些只在语文教学中发生的一切问题,从而使它成为独具特征的学科。”[7]朱先生辩证的学科基础观,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这门学科是“从实践中和既有学科中产生的,产生之后,也不是孤立发展的。它虽自成学科,有自己的发展道路,但仍和上述学科息息相关,更离不开新的实践,它需要经常从实践中吸收营养,经常关心基础学科的发展变化,随时摄取,不断创新。”[8]

三、开放的学术观点

在朱先生年届八旬、从教五十五周年之际,笔者曾撰贺联呈赠朱先生,其中有“学贯中外”、“ 识通古今”等语[9],其意就在有感于朱先生开放的学术观点。
朱先生的学科研究领域极其宽广,他的学术视野十分开阔,因而他的学术观点是开放而从来不是封闭的,这种开放不光面向中外,而且不限古今。

阅读和研究过朱先生语文教育论著的学者都了解,朱先生在强调语文教育民族性的同时,十分关注国外母语教育的状况,并长期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语文教育学研究领域,很少有人像朱先生那样对数十个国家的母语教育进行不懈探究。这一方面固然由于朱先生有着精通外语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朱先生在学术理念上对于国际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的重视。因此他编辑出版
6#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1:47:18 | 只看该作者
了一系列介绍外国语文教育的论著,包括《国外语文教育资料》(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九国语文教育资料》(东北师大出版社1985年版)、《美日苏语文教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语文教育文存·外国语文教育》(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中外母语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等等,加上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外国语文教育理论和经验的评介文章,简直蔚为大观!而每当评介外国的理论和经验时,朱先生总是将之与我国的语文教育实情紧密联系,提出值得借鉴的宝贵认识,从而对我国的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在借鉴国外母语教育理论和经验的进程中,朱先生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朱先生在借鉴国外理论和经验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语文教育理论的创新和改革。他较早地提出:“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教学论和语言学联结的应用理论学科,就它所涉及范围的广度看,它是许多社会学科的复合体。”“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它将进一步突破两门学科衔接的领域,更加具备诸种学科相互沟通的性质。”[10]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朱先生还特意具体指出了同本学科紧密相关的大量学科。[11]这都有力地说明,我们这门学科有着许多相关学科,而这些学科都是它的研究基础。说明这门学科“是需要用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解决本学科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其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可以从相关学科中找到某些有益的启示。”当然,这些学科的应用,“有的直接而明显,有的间接不甚明显。我们语文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学法教师,要看出它们同自己专业的关系,以便从它们那里吸取营养,得到滋润。”[12]

朱先生在学科建设中还特别注重建立开放的学科结构。他强调指出:“中学语文教育学是自成体系的学科,它依据自身的内在规律按一定的联结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结构。”[13]可见,朱先生在指出我们这门学科的基础,特别是与相关学科的联结的同时,更重视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自身的结构。他既号召“突破”“自我封闭的体系”,又强调形成“自成体系的学科”。这种体系,体现在学科的结构上,又有总体结构和本体结构之分。就总体结构言,朱先生就曾形象地描绘过学科建设的宏观蓝图,使这种开放的结构显示出重大的先导意义。

四、严谨的结构思路

大凡著名学者,往往有着严密的科学思维。

且看朱先生的《语文教材文化的建设和理论研究》[14],不说朱先生在这里率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教材文化”的新概念,仅就论文的逻辑结构言,就已经可以窥见朱先生的又一学术理念:严谨治学。

该文由论题所规定,就分为“语文教材文化的建设”和“语文教材的理论研究”两大方面,可谓题文相照。“语文教材文化的建设”方面,分为“语文教材文化的特质”、“语文教材文化的内容”、“语文教材文化的历史”和“语文教材文化的发展”四部分。这四部分针对人们对新概念的认识规律和认识需求,在横向上从性质到内涵,在纵向上从历史到往后,进行了客观介绍和科学解释,层层剖析,可谓天衣无缝。“语文教材的理论研究”方面,分为“语文教材研究的观点”、“语文教材研究的范围”、“语文教材研究的状况”、“语文教材研究的课题”、“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语文教材研究的材料”六部分。这六部分针对人们对这一理论研究的陌生程度和畏难情绪,从研究方向到研究途径,从研究对象到研究客体,从研究背景到研究现状,从本国研究到对外研究,从研究步骤到研究资料,具体而有条不紊地展开了论述,层层深化,可谓体系严整。朱先生这样论述,是出于科学解释的需要,也是逻辑思考的必然,他是有意而为之的。例如在第一方面四部分的论述展开之前,他说道:“研究语文教材文化,我们面对的基本问题是,语文教材文化的继承和语文教材文化的特质及内容,然后回顾它的历史,再进一步研究发展它的途径。”[15]可见,朱先生的论述正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7#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1:47:44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朱先生的每一论证,都是极其严密的。哪怕年届八旬,朱先生的报告也是思维敏捷,思路清晰,推理严密,环环紧扣,无不扣人心弦,获得强烈共鸣和热烈掌声!

五、练达的语言风格

前文说到,朱先生曾应邀为93部语文教育论著撰写了序言(10年以后的今天当然已经更多),而每篇都写得十分精练。这些序言,没有一篇是洋洋万言的长文,但往往一语切中论著的要害,在以睿智和犀利的目光探视论著特点的同时,恰到好处地揭示出论著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往往入墨三分,给读者以极深刻的启发。这种评点需要坚实的理论,需要深厚的学养,也需要高超的语言功夫。因此,从这些序言看,即便在文字功底上,就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大师的练达风格。

阅读朱先生的文章,你一定会发现,平时我们纠缠不清的有些问题,朱先生往往廖廖数语就概括得明明白白,甚至十分“经典”。这种练达的语言,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育理念,也充分展示了他堪为楷模的语言风范。他在为一些论著撰写序言时就较早地提出:“语文科的科学化有别于理科的科学化”;“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双重研究领域”;“语文科中思维培育的研究将产生思维和语言的聚合效应”;“凡是以教会学生学习为宗旨的教学模式都是一种教学策略”;“任何有效的学习都主要是依靠学习者自学”;“作文教学首先要激励学生产生写作意欲”;“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是研究工作者”;“教学是研究的开始,研究是教学的继续”;“了解优秀教师的经验和见解形成的过程往往比知道其结果还重要”;等等[16]。他在其他场合还一针见血地说过:“说语文科是基础学科,这定义太宽泛,没有表达出它的特定性质;说语文科是工具学科,这定义又太单纯,没有表达出它的复杂性质”;“语文形式的学习必须同语文内容的学习结合起来,工具的掌握必须同思想的提高一致起来。它的一切过程,都既是语文教育,又是人文教育”;语文学科“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并不是两者择一的单纯学科”;“语文科,从贯串始终的基本因素说来,它是语言学科,但又几乎处处蕴含着文学学科的因素”;“真正既富有效果又有效率的教学,可能从来就不是很多,至少对多数人来说,语文教学还是一个在科学上多半未能控制,在艺术上多半未能把握的过程” ;“教学作为一种艺术现象而被肯定下来,其历史远比作为科学对象为早”;语文教学“一向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语文教师的个人特点,在实际上比教学大大纲、教科书更起作用”;等等。[17]这些话说得何等发人深省,何等精当而简练!

六、谦和的治学态度

学术理念离不开对人的态度。朱先生治学严谨,德高望重,正气凛然,在一般人心目中,也许因其学高和身正望而生畏。其实不然,凡是了解朱先生为人的,都深感在他身上找不出有些学者的那种故弄玄虚、高深莫测,也从未见到他像某些专家那样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正有人所说,“如果那样,他就不是朱绍禹了。”是的,恰恰相反,朱先生是一位谦逊平实、和蔼可亲的师长。

他曾一度拒绝举办“朱绍禹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理由是:“虽然论年头,我从事语文教育确已有50个春秋,然而成绩平平,而在科研方面,发表过的一些书、文,几乎没有够水准的。”[18]直到许多人说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应当允许人们对此研究和探讨,才勉强参与。但仍说:“在我内心,深知此举并不表明我有什么成熟的语文教育思想,它只表明诸多好友对我的厚爱和对我国语文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别关注。”几年之后,当不少人将他列入语文教育研究界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之后的“三公”之一时,他又竭力反对,同时举出许多学者的名字,历历陈述他们的成就和影响,力图证明这些学者和特级教师为自己所不及。这其实正是朱先生一贯的态度。对于自己的教学,朱先生也一直十分谦虚。他说:“‘教然后知困’,大概没有几个教师例外。我则是教然后知大困者。”“踏上(语文教学法学科教学)这条船,竟然航行了五六十年,至今也还没有靠到岸边。”“写然后会更知不足”,“像我这样以研究语文教育为己任,又有着优越的研究条件者,却很少建树,就不能不感到不安了。”[19]这样一位语文教育界的泰斗,却这样自以为不足,这是何等谦逊的态度!
8#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1:48:11 | 只看该作者
朱先生对广大教师和后学充满着真挚的感情,他满腔热情地扶植和提携年轻一代,为培养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界的学术骨干和教学专家倾注了毕生精力。仅16年前国家教委委托东北师大举办的第一期语文教学论学科研讨班,担任导师的朱先生所培养的来自16个省市区27所高校的27名学者,现在人人成果迭出,有的简直“著作等身”,许多人已成为我国语文教育研究领域极有影响的学术骨干,绝大部分已是副教授,不少成了教授、硕导和博导,有些还担任了全国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常务理事、全国研究中心主任、省级学会理事长等等,更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荣获曾宪梓教师一等奖、荣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等等许多科研奖的。这批语文教育研究界的“栋梁之材”把朱先生认作永生的导师,他们在深情回忆这个研讨班时,都说:“长春那个永难忘怀的春天,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是那般四季如春。当我们回味长春那个花园式城市春天般温馨的时刻,我们同时也就忆念起我们敬爱的导师朱先生——那百花园中的育花人。”[20]

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朱先生还进行着一项极富意义的工作,那就是应一些作者的请求,为他们的著述作序,既热情洋溢地肯定他们的成绩,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努力的方向。这对于莘莘后学当是一种最好的嘉勉。字里行间流溢出长者的慈爱,倾注了师友的深情。难怪连中学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对众多教研编者的评点,或褒扬、或策励、或扶揄、或抉正、或生发,苦心孤诣,匠心独运,表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倾注和切中肯綮。”[21]

总之,朱先生的学问,是基于他与从不同的学术理念。归纳朱先生的上述理念,至少具有突出的六种特质,这六种特质可用以下六个字来概括:

他的强烈的创造意识体现为一个“新”;

他的辩证的哲学思维体现为一个“深”;

他的开放的学术观点体现为一个“明”;

他的严谨的结构思路体现为一个“清”;

他的练达的语言风格体现为一个“精”;
9#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1:48:39 | 只看该作者
他的谦和的治学态度体现为一个“逊”。

但朱先生是说不尽的,他的学术理念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不是这六字所能概括的。对于语文教育宝库中的这一重大财富,我们应当深入探究,认真学习,进而发扬光大。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让我将以下联语赠给敬爱的朱先生:
人生八旬未一憩读书教书著书评书学贯中外立德立言声望煌煌若泰斗永耀
杏坛半纪逾五载重才育才惜才举才识通古今求实求真英豪莘莘乃黄埔何堪



【注释】


[1]《进取的十五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2]为黄麟生、倪文锦主编《先进教育思想,高超教学艺术》所写序言,《语文语文序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3]详见王松泉《语文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旗帜——试论朱绍禹先生对我国语文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贡献》,《朱绍禹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6][8]《中学语文教育概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见冯力行《一部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语文教学法专著——<中学语文教育概说>简评》,《朱绍禹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9]贺联为:“人生八旬未一憩读书教书著书评书学贯中外立德立言声望煌煌若泰斗永耀;杏坛半纪逾五载重才育才惜才举才识通古今求实求真英豪莘莘乃黄埔何堪”。“黄埔”,圈内人士以“黄埔一期”比喻朱先生受国家教委委托举办第一期语文教学论硕士课程高级研修班,培养了一大批我国语文教育界学术骨干。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6-27 11:49:12 | 只看该作者
[10][11][12]《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6-7页,5-7页。
[13]《语文教育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第8页。
[14]《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6期。
[15]《语文教材文化的建设和理论研究》,《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6期。
[16]见《语文教育序文集》,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17] [18][19]《朱绍禹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集》,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20]曹洪顺、周庆元、王松泉《心血浇开花满园》,《语文教育序文集》,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21]葛海有《朱绍禹语文教育思想审美》,《语文教育序文集》,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2期)</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3:38 , Processed in 0.08315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