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点一线”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10 18:3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点一线”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文章作者:王旭平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2年5月 

    一、贴近生活一点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教学只有契合学生的经验系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因此,作文命题要贴近生活,与社会生活现实紧密联系。例如,可以布置这样的作文:“我们来找出自己以后所希望从事的职业,并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且每个人都要去访问一个真正从事过该职业的人。”这个命题就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四种能力:抉择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有些同学虽然经历的事不少,家里家外,课上课下。可是到了作文的时候,就一片朦胧,没有鲜明的印象,往往无从写起。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用心体会这些事件中的真善美与得失感悟,学会以小见大,在生活中体悟人生。此外,还要注意文体训练与语体训练,教会学生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这样既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又通过实际交往加深对语体和文体的理解。
    二、教学有趣一点
    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功力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自主写作、乐于写作提供便利的条件。比如:题目亲近一些,出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上,出在学生写作的情感兴奋点上,让学生感受“自由”;目标亲近一些,把作文目标巧妙地与学生需要相结合,与学生的快乐生活经验相结合,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吻合,从而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方法亲近一些,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寻找、发现、积累、表达自然美、思维美、人性美,不断领略成功的乐趣。
    此外,建立积极的学习团队,也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曾尝试“合作作文”,受到了学生欢迎。作文前,学习小组先进行讨论和构思,自由选择本组喜欢的作文方式,或小组成员习作接龙,或一个执笔,其他成员口述,成文后在小组内轻声细读,从作文的字、词、句、段、标点等方面进行自悟自查。小组合作学习,使作文困难的学生受到了启发,得到了锻炼,作文水平优良的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也取得了进步,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得到了发展。
    三、讲评自主一点
    让学生参与到习作的评改中,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文讲评课上,我经常请学生上台宣读自己的作文,并与学生一起从习作中找到作文的可取之处,然后再指出不足,而且采用“我觉得这样修改会更好”的语言来提出建议。朗读的同学既锻炼了自己的朗诵能力,又得到了同学的帮助;听读的同学,在鉴赏、分析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尊重他人和修改的方法,彼此都可使习作日臻完善。
    在作文教学中,相对而言,我是更注重“改”的,始终坚持把作文批改贯穿作文全过程,并尝试运用多种说法、全方位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作文批改,做批改的主人。如巡视批改、朗读批改、学生互批、他人评议、集体评议、精剖麻雀、只评不改、注重反思等,经常性地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交互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走向完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贯穿一条主线
    教师的教学都是在一定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的观念如果不改变,一切都是空谈。所以,作文教学要求中,我始终贯穿一条主线——树立生活教育思想,让学生享受抒真情之乐。
    坚持两个“自由”:内容自由,解放思想,鼓励多写随笔,不限字数,让他们实现“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表我心”的愿望,写不出来不硬写;思想自由,表达对生活的感悟,花草树木,人情世故,心有所动,一吐为快,一事一议,一文一得。
    把握四条原则:生活性原则,这是生活作文教学的个性体现,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主体性原则,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发展性原则,作文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生活能力的发展;和谐性原则,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
    打造作文教学的“活力课堂”只是一种课堂教学理念,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在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只要我们不断地为学生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一切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着想,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一定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江苏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2123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7:17 , Processed in 0.06407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