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无法甩开文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13 19:1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无法甩开文科  2012年07月05日  作者:南帆  来源:光明日报
  新闻事件:
  近日,某大学教授对一个朋友的女儿报文科志愿发表看法,称学文科“将贻害社会”,虽然后来他对此做了解释,但依然引起争论。
  笔记观点:
  各种门类的知识之间不存在固定的等级秩序。某一个社会可能需要50万个工程师和20个哲学家,这并不意味着后者不如前者重要;一个人拥有10多万根头发而只有一个心脏,数量的多寡不一定能有效地论证价值的高下。
  “文科贻害社会”的舆论重现江湖,争议接踵而至。这是一个老问题了,许多人读过C.P.斯诺的名著《两种文化》,然而,此书出版迄今半个多世纪,人们的共识似乎没有增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文科贻害社会”这种舆论即是一种对文科的判断。事实的确有些难堪:如此厌恶文科的观点不得不借助文科设置的框架给予表述。这再度证明,世界无法甩开文科知识而自以为是地运行。如果仅仅把这个世界托付给理工科知识,人们会遇到哪些情景?时髦的等离子电视不会演播任何艺术节目;空荡荡的互联网上没有新闻或者小说;建筑美学的阙如产生无数火柴盒一般的楼房;伦理道德删除殆尽之后,所有的社会成员开始了尔虞我诈的竞赛……的确,化学演示物质结构的组成,生物学描述各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物理学负责解释物质如何在时空之中运动,一个真实的世界徐徐展开。然而,这个世界又有什么意义?没有名山大川的壮阔,没有花鸟鱼虫的情趣,也没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欣喜或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一切简化为分子式与数学公式,这就是人们的企盼吗?那时,我相信许多人很快会想到《黑客帝国》的一句台词:“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
  显而易见,理工科知识力图完整地考察人类栖身的自然。可是,这种雄心无法阻挡一个明显的历史事实:大多数时候,人们生活在自然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人类组成的社会。人类社会愈来愈庞大,社会组织愈来愈严密,影响社会内部构造的多种因素愈来愈多地进入了人们的视域,例如政治、经济、语言、宗教、艺术、法律、风俗、道德伦理,等等。这时,理工科知识多半束手无策,接手处理这些因素的社会科学则属于文科。
  厨艺与地理知识孰优孰劣?一个天文学教授重要还是一个语法学家重要?在我看来,各种门类的知识之间不存在固定的等级秩序。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如下判断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所栖身的蒙昧氛围,拯救国民的灵魂远比拯救身体重要。那么,如何评估现今文科知识的社会贡献率?我相信人们已经察觉,目前业已进入社会问题多发期,而社会科学的薄弱至少是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社会学、经济学或者法学未能及时地预测和协助清除这些社会问题。轻视文科的代价正在许多方面陆续显现,甚至某种程度地形成理工科持续发展的瓶颈。
  无论如何评估理工科或者文科知识,一些次要的表象并非褒贬的主要依据。某一个专业的就业率与工资收入说明的问题相当有限,索卡尔的著名恶作剧亦非摧毁文科知识的有力证明。相同的理由,一个捏造实验数据的物理学家并不能证明物理学的荒谬,种种餐桌污染的罪责也不能归咎于化学。某一个社会可能需要50万个工程师和20个哲学家,这并不意味着后者不如前者重要;一个人拥有10多万根头发而只有一个心脏,数量的多寡不一定能有效地论证价值的高下。
  敬业的标志之一即是热爱自己的专业与工作岗位。然而,当这种热爱的多余能量转换为诋毁另一些专业的激情时,某种危险的认识倾向开始酝酿。例如,热爱自己的民族从而诋毁他人的民族,或者,热爱自己的宗教信仰从而诋毁他人的宗教信仰,类似的言行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置身于多元的社会,坚持独立的思想主张与宽容异见之间的张力始终是社会科学面临的一个难题。
  蒸汽机、电、核能、计算机,理工科知识的每一次突破都带来了世界的巨变。然而,大自然的巨大力量是否必然造福于人类?理工科知识并不能自动提供价值判断。火药可以用于放焰火也可以用于制造炸弹,指南针可以用于航海也可以用于看风水,核电站与核弹头预示了核能的迥异用途,生化武器、生物医学或者植物培育的生物技术表明了生物学的各种不同远景,互联网既可能是文化空间、娱乐空间,也可能是赌博空间乃至战争空间。每一种理工科知识的评价、掌控以及如何利用,必须与人类社会的各种意愿联系起来。不言而喻,理工科知识造成的巨大能量,只有掌握在具有道德水准、社会良知的人手里,才可以造福人类。(南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2:43 , Processed in 0.06264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