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度叙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 13:5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坚守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但如秋水2011年度叙事

提交人:但如秋水


【网师学员】梦开始的地方----但如秋水的阅读专帖:http://bbs.eduol.cn/dispost.asp?boardid=112&postid=554626

在2011年的岁首,我走在自己寻找的教育之路上,这条路上有风景、有荆棘,但是,更有一种力量在紧紧吸引着我,使我感觉到有那么多人和我一起行走在这条路上,只是他们没有在我眼前,却让我时刻感受到他们的存在。这些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是我教育上的“点灯人”。我不知道自己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只能说是:永远相同的语言密码,即使我很差劲,但是,我渴望和“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拥有这样的语言密码。我走得很慢,只是想让自己从容一些,有足够的喘息机会。尤其,在读过了《苏菲的世界》之后,我逐渐对哲学课程产生了一种敬畏:她使得我们看这个世界的眼光变得客观。也使得我更坚定了今后的行走方向。只是我现在不知道如何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年思想最深刻的感受。于是,在思忖良久之后,就把题目定为:《坚守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第一篇章:教室里的那些事

教室是决定每一个生命故事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是我们共同穿越的所有课程的总和。这一年里,我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了一间间普通的教室里,本来一直心怀梦想地申请要当一个班的语文老师,在班子会上,大家温和、委婉地劝说中,校长告诉我:“上课就不必了,你还是盯好几个年轻的老师吧,她们的课堂你要保证好,不能在期中、期末被甩下一大截就行了。”于是,开始了自己的“带人”行动:以新教育项目推进为抓手,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为理论指导,进行着教学及教研工作的探讨。听课、研课、评课、磨课,一节节有效课堂在反复的如切如磋中逐步展现,一位位青年老师在这样的反复研讨与做课中成长。关注老师的课堂对话,关注学生思维在课堂的发展,这是老师们都不太容易做到的。于是,我们组成一个小的团队。磨课,要磨出技术、磨出思想。这是何等简练的话语,但是,这又是一个很高的目标。为了便于有针对性地对老师进行辅导,我们采用磨课的方式是“微格教学”:就是一种利用现代视听设备(摄像机、录像机等),专门训练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我们把学校的多功能厅就作为了我们的微格教室。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媒体,进行技能训练和教学研究。
我们基本上每周一个小团队的老师大概在5——8人左右,对某个教学环节,如“组织教学”或“授新课”进行试讲。试讲情况由录像机记录,指导教师和团队成员一起观看,共同分析优缺点,然后再作训练,直至掌握正确的教学技能。这种方法的采用,给了我们很大的冲击,我们在摄像机的记录中才恍然发现:原来课堂中的老师是多么的“不智慧”了,老师的形象在一次次的教研中将我们“击溃”。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反应有时候是那么的可爱与真实,当我们真的蹲下身子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时,我们知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孩子在一节课上说着容易,要做到的确很难。并且我们也不得不痛苦地承认:老师们高高的站在讲台上认为自己比学生“高”,可是当你真的扎入课堂、扎入与孩子的对话中的时候,知道了,老师在无边的思考与思维上,有时候站着也未必比学生“高”。
乔忠茂老师的三国课程之三年级课堂《空城计》、我们在一起讲了三次,每一次都发现学生的“智慧火花”。第一次:乔老师在课堂开始让学生们针对这节课提出自己预习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孩子们提了很多,然后乔老师就领着孩子开始解决这些问题。第二次:同样的课堂,乔老师还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由乔老师归纳为三个主要问题:诸葛亮为什么使用“空城计”?他是怎么使用“空城计”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成功了吗?这节课就在解决三个问题的过程中,由老师领着孩子在文本中探索、寻找、思考、交流、回答。虽然课堂非常的完整,但是,还是能够明显地看到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痕迹,说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但是课堂的“根本”似乎还是回到了解决老师提出问题的路线上来了。哎,课堂啊,总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以至于越是探究就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第三次乔老师再上《空城计》,同样由孩子来提出问题,一次次的“磨”课,已经让我们的“乔老夫子”掌握了丰富的学情。于是乎,乔老师将学生的问题迅速提炼概括成了三类问题:关于知识背景的问题、关于核心文本的问题、关于发散思维的问题。解决来、解决去,还是因为时间的问题,也许是因为乔老师对于《三国》太过精通了,一个个学生提出的背景性问题都在课堂上讨论的有神有色了,而当时学生提出的最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当然,是我个人认为的好问题)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更有智慧?乔老师把它放在了发散思维当中,在逐个解决的问题过程中,一节课过去了,这个问题没有时间来完成了。惋惜,难道不能把这个问题贯穿整节课来讲吗?听课总是可以谈出很多的道理,而上起课来,的确不容易,即使如乔老师般有了诸多的经验也是如此。这个例子深深刻在脑子里。使我心灵深处时时难受:也使我个人感觉自己内心的无力,我看得清,也提出了意见,我能上好这样的课吗?这个问题问得我一直汗颜!

指导有了一定经验的崔欢老师上思品课《资源亮起了“黄牌”》,这样的课堂相对比较简单,因为有一定的模式和教学方法。她同样让学生进行自学,然后小组讨论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将自己组里的关键问题进行概括、总结,由组里推荐同学到黑板上进行板书。孩子们的思维同样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展示,不过,在指导一般的研讨课及公开课的过程中,同样带给了我深深地触动,我一边指导课、一边以一种全新的眼光一次次审视着我的学生。我在思考:在这一年里,我从学生身上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他们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

这一年里,秦佳文老师带着她的孩子进行《森林报——春夏秋冬》的穿越,并且在市里进行了“整本书阅读”课的展示。清楚的记得:佳文老师是在春天讲的《森林报  春》,我们对这节课,在备课中下了很大的功夫,因为是整本书的阅读课,就更加大了课堂的难度,甚至,佳文老师的这节课是不可以在其他班级进行试讲的。因为其他班级根本没有在读这本科普性的书籍。我们找出一小部分孩子在尝试着上整本书,说实话,这节课上的不好,因为当时的孩子还在二年级,而这本书的难度似乎大了一些,孩子们不能表达出科普描写的一些情形。我们也一遍遍地修改着教学的方案,就是在讲完课的那个时候,佳文老师哭了,她告诉我自己的无力,是的,因为是代课老师,因为要获得一些成绩,因为要转正,所以她违心地教着孩子们上这节整本书阅读课。她说:如果不是为了这个成绩,她不会这样去做的,孩子的阅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却强忍着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标,而让孩子们“拔苗助长”,我的心里好难受,如果我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我会拒绝这种讲课的方式。我在这里,无意于描述讲课的过程,只是在事情过后,思考这件事情带给我的心灵震撼。一个小老师,要朝向自己的目标做一些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何其不易,作为一个代课老师,我鼓励她强大起来,可是,种种情况下,她无力强大。正如我一般,我希望自己放开一切,追随自己的教育梦想,让教室开出一朵花来,可是,在生活中,在整个的这个环境中,我竟然做不到。我没有足够的勇气推开那些不属于我的“杂七杂八”的事情,我不能够用足够大的声音呐喊出心中对于某些事情的不满,我只能够:缄默、前行。

在下半年的鄂尔多斯举办的“新教育第十二届年会”上,秦佳文老师也作为“完美教室”缔造者进行了完美教室的言说,获得专家、评委的一致认可,在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从这个小老师的身上,我依稀看到了当年那个对教育豪情满怀、不顾一切的我,只是当时没有遇到“新教育”,如果有,我想:我应该也是那个“拼命三郎”了。其实,也正是由于当时的不顾一切,使我在27岁走到了教导主任的位置上,当时的我还在上课;33岁,我走到了教学副校长的位置上,我似乎满足了,感觉良好了。而在2008年,在我35岁的时候,我遭遇新教育,我感到了自己的浅薄、无力。我知道:到了我需要奋进的时候了,我已经耽误了那么多的时间,就让我从现在开始吧。

“儿童课程”像一粒种子悄悄埋在孩子心中,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岁月发芽、开花。回望这一路走来,红星“随蝶走天涯”团队的老师们去掉了铅华,更倾心于儿童阅读课程,守住底线,“相约星期五”的晨诵,将一首首童诗引入孩子的心灵世界,将孩子那颗感恩的心,那颗爱心,那颗善心唤醒;甜美的诵读让每一个日子都闪亮。崔超老师的晨诵小诗《礼物》,让四年级的孩子体会到了生命与内心的强大;杨颖老师和孩子们共同编织的《朋友》,让孩子体会到了友情的珍贵,一件件小事情在孩子们的心理重新涌现,都带着浓浓的情。休息产假归来的郭丽老师也重新投入到了儿童课程团队中,带着孩子们在绘本故事的天地里静静穿越,编织着属于她和孩子们的故事。
年会之后的沉静是带着思考的“沉静”,我们更从容地坚定了自己要走的方向:晨诵、午读、暮省、读写绘、共同的教育生活在红星小学的校园里一天天努力而认真地践行着,“随蝶走天涯”团队依然在周五的清晨与大家如约而至,这时候少了一份表演与保留记录,多了一丝为孩子润泽的生活而做的温情。这里不仅仅有儿童课程骨干教师的引领与示范课,还有年轻教师带着思考的晨诵课突破。高宇老师在轮到讲晨诵课的时候,强烈要求来上一节不一样的晨诵,在小组沟通中,就有了那个周五早上的《白云做游戏》。我们努力用自己的教育情怀给孩子一个温润的童年。这个学期:高宇、梁曼、史深素、牛婷婷、李静、冯存英都讲了晨诵课。
在这里,我只是对“随蝶走天涯”团队老师们的坚守道一声:感谢!是你们的坚守带给了我前行的感动,是你们默默地行动,告诉我,只要行动,就一定会有收获,也许在今天我们看不到,但是,我们做了最重要的事情,在孩子们的童年时期,给她们播下了一颗“种子”,我们期待岁月给我们一个答案,让我们看到他们在不同的时节开花。
10月份在河北省第二届教师素养大赛上,学生进行的主题文化诵读《有光的日子》给了各地老师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孩子们的精彩呈现给所有在场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个时候,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故事通过诗歌的叙事表达了出来,不为什么宣扬,只是愿意让更多的老师感受到在学校里还可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文如其班、随蝶走天涯、星语星愿的主题帖也都留下了一串串美丽的印记。
第二篇章:"研修营"里的那些事

也许是身在红星这样一所充满浓郁读书氛围的学校里吧,校长张秀岩身上的那种“豁达、大气、简单、读书”深深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这一年,我们“请进来”,与赖配根教授分享语文教学、与李玉龙交流“课堂对话”、跟随新加坡教育专家进行心理调整,教师们能够和有影响的专家面对面交流,使我们的眼界打开,我们开始思考:中国的教育该走向何方?今天我们该如何教育我们的学生?请进来的每一次“与专家面对面”都带给我们强烈的刺激与思考。也迫使学校的老师有了更为紧迫的危机感,使自己努力跟上社会进步的节拍。我们“走出去”,组织一线教师外出参加高端培训学习,我们去山东,到无锡、到常州,到焦作永威、到鄂尔多斯、再到苏州海门,一次次的学习更使我的心灵获得了专业的滋养。下面就简单列数这一年我在个人研修上的感受与故事:

(一)让思想飞舞在夏日的书页里——之“守望我们的田野”2011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这个暑期一开始,就给了我一个意外的精神大餐-----参加“守望我们的田野”2011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带着五位充满教育激情的教师来到了被誉为“浪漫之都”的常州市武进区,开始了我们的学习,大脑似乎在顷刻之后被教育的一种情怀所淹没,有的人在开玩笑似的说:“在这里,我们再次被新教育洗脑”,我更想说:“在假期里,我们辛辛苦苦跑到武进,是期待专家给我们教育上的一种更深刻的思考,我们既需要感性上的丰富与莹润,同时也希望有更深刻的思考拨开我们眼前那一层层教育的迷雾”的。于是乎,这样的盛会就在各种不同的思想之下上演着:
1、新教育高峰论坛开幕式:这天上午,在我们敬仰的卢志文校长的主持下,高峰论坛正式拉开帷幕:朱永新教授依然带着和蔼可亲的笑容坐在主席台的最中间位置。两边依次是:常州市的市委书记、常州市市长、武进区区委书记、武进区区长、湖塘桥小学总校长奚亚英、日本东京著名教育专家佐藤学、日本教育家牧野笃,第二排为美国教育代表。看着主席台就坐的教育专家,我们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实力”。
2、一位普通校长的追梦情缘:暂且允许我将各位领导的致辞忽略掉,就从湖塘桥小学校长奚亚英的讲述开始我的教育叙事吧。
奚亚英是朱永新教授的第一个弟子,也是朱永新教授在接到奚校长邀请之后第一个确定:自己作为名誉顾问的第一所学校,他要把这所学校作为自己的一份“田地”,在这里运用种子。于是,奚校长在朱教授的鼓励下,开始带领全校教师探索一条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之路,也就是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湖小有了自己的教育愿景:“从这里走出一品平民”。从奚亚英校长身上,我们深切感受到:只要上路,就一定会遇到庆典,这个教育的庆典是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育者意外的收获。就像常丽华老师在《守住自己的教室》中写到的:让每一个生命在教室里开花,这就是教室里最美的风景。
从她们身上,我都看到了她们对于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追求了。她们就像一位虔诚的传教士一样,默默守候在自己的教室里,对待孩子、对待职业都怀有一种敬畏的感情,这样的教育人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听着奚亚英校长的叙述,细细思考:我们的做法,老师们(当然,也包括我)认为自己付出了许多,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有一些心理不平衡,这种小思想,简直没有办法让我们拿出来说一说。质问一声:“老师们,你们是把孩子当做了自己的孩子一样付出了吗?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守望在教育的田野,我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我们不能够失职,我们失职不起,因为在我们手中的是一个个祖国的未来。”
3、绽放生命的湖塘桥小学教育活动展示:在湖小展示的整台教育活动中,可以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概括:唯美的情、唯美的人、唯美的表演、唯美的一切。
先简单梳理教育的整个篇章:完美教师、书写教师生命的传奇;润泽教室;走向卓越学校;
在整台叙事中,让大家动容的是第一个现场采访《那一年》;2008年5月12日,震惊了中国人民的汶川地震使中国的这片大地充满了生死离别的悲痛,在大难面前,5月30日,劫后余生的一批孩子就这样被送到了常州市,也就是这样,王小波老师开始了和这些孩子的共同教育生活。是的,换成每一位老师都是这样的:2008年,初见到这些孩子,脸上带着伤疤,身上捆着绑带,一声声哭喊着想家的时候,任何老师心里都会是酸痛而无助的,王小波老师一样,在刹那间茫然无助了,不知道如何才能用自己的爱来抚平孩子们心灵上的伤痛?于是,第一时间里她得到了干国祥老师关于课堂操作的指导、马玲老师晨诵、绘本课的指点、李镇西老师《重建心灵》心理调整的指导,就是这些充满无私奉献的教育人给了王小波老师勇敢承担下去的勇气,是的,就是这样在大难面前,新教育人用勇气传递勇气,一路走下去。。。
王老师面对孩子的时候是坚强的,但更多的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同样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内心其实不是那么的坚强的。是的,当孩子们在操场跑步的时候,当孩子们在列车上向老师挥手的时候,王小波老师知道:“我不如孩子们那么坚强。”一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落泪,我的泪水不止止是盈眶了,已然悄然滑落,我清楚地看到:前面一位男士把头抬得高高的,而坐在后排的我,已然看到泪水也从这个男人的眼眶滑落,我分明体会到一种对于教育的无比热爱之心,如果没有对于孩子的这份爱,王老师不会有这样的体会。就在这个教育盛典的时刻,湖小老师们将一年之后的孩子们的音容记录在了电脑中,现场展示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汶川孩子们那灿烂的、阳光的笑脸,王老师已经掩住了脸庞,只说了一句话:“我感觉自己是多么的幸福!”这样的叙事,强烈的事实,让在场的所有人动容。这已经超出了职业的范畴,这是一种虔诚的朝圣之心。也只有把教育当作了人生的信仰,才会焕发出这种不朽的力量。
《超越梦想》的诗朗诵给了我们一个坚定的信念:敢梦、敢想,梦想就会实现;在湖小团队的影响与坚持之下,一大批老师开始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相约星期五的文化沙龙,相约星期六的茶话,大家碰撞着思想的火花,也传递着一个信息:只要坚持就会有奇迹,一个人放飞梦想,可以让思想飞扬;一群人放飞梦想,就有了乘风的翅膀,于是,就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甚至是走向卓越的老师,湖小从此有了第一次登上全国讲台的老师,有了第一次出版教育专著的老师,有了第一次走向全国的知名人士,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
在润泽的教室里,我们看到了湖小润泽的儿童生活:在晨诵--午读--暮省中,孩子们去寻找一盏灯,是的,他就在大海旁边呀,孩子们就是这样每一天被诗歌轻轻地吻醒,与黎明共舞,与诗歌约会,当住在学校的小孩子,想妈妈的时候,老师轻轻走到身边,为孩子讲绘本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就这样老师和孩子们想着明亮那方一路前行。。。
一朵、两朵、十朵、百朵、千朵、万朵,教育之花在常州武进这个浪漫之都灿烂开放。是的,有种子的学校就是有希望的学校,花开花落,斗转星移,让我们一同:相信梦想,相信奇迹;只要我们坚持,只要我们努力,就可以创造教育的奇迹。在这次的培训与学习中,更多是带给我力量,我知道:我有那么多的同行人一起行走在路上,是的,这条路上,我不孤单。参加“常州新教育三国高峰论坛”打开了我的教育眼界,领略了日本人做教育的“精致与细致”;美国人做教育的“开放与能动”,也更感受到了中国“理想课堂”的高屋建瓴。

(二)朝向儿童生命的成长——之鄂尔多斯“新教育第十一届新教育年会”带来的学习与思考。金秋时节,秋高气爽。东胜喜迎第十一届新教育实验年会。九月下旬的鄂尔多斯,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可再冷都阻挡不了全国新教育人寻求教育真谛、朝向卓越的步伐。每一天清晨的六点多钟,太阳已经从草原绝美的晨曦中醒来,朴素而又热烈的迎接四面八方而来的新教育人。古典音乐在校园里每一个角落里静静流淌。要知道,在无数个晨曦初露的清晨,学子们都在这样的音乐中开始每一天的“与黎明共舞”的,在轻松、愉悦、与诗意中开启新的一天的。会场中,许多老师已经坐在位置上等候了。大家在热烈的讨论着,许多只在网上认识的人,一见面却好像相识了许久。大家彼此交谈着各自教室的事情,某个孩子。大家也都是因为对于“完美教室”的朝向和追寻,才不远千里汇聚到这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9月18日上午,全国各地的新教育实验人齐聚东胜区东联学校明德讲堂,参加由陈美丽和魏智渊老师主持的“缔造完美教室”论坛。论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七位实验教师分别讲述了自己和孩子们共同编织的教室故事。红星小学秦佳文老师在论坛上和大家分享了自己《浪漫科普路之遨游四季》的历程,浪漫而美好的课程,这个课程整整走过了一年多的光景,而且还将继续下去,课程最初就经历了“生硬的冬”,面对着“干净的白茫茫大地”,文如其班没有选择放弃,依旧在不断地修正中继续自己和孩子们的四季之旅,最终结出了累累的硕果,而且将日益壮大!诗歌似晨露,童书如阳光,文如其班和60条小小毛虫沐浴其中,一路成长,一路耕耘,汗水与欢笑渗入了泥土也渗入了文曲星班级成长的筋骨。师生共同聆听和体验着的生命的成长与拔节。走过两天的鄂尔多斯新教育年会,收获似乎谈不上有多么丰厚,校长也不断地发短信,问我的教育激情是不是再次被点燃,我回复短信:在这次年会中,带给我更多的不是激情,而是需要静静的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是我们所追寻的那种新教育、心教育……,我对于华美的表演只能感叹一声:我知道其中的艰苦,我深知表演的人此时是无暇顾及自己和孩子们是不是幸福、完整的。
但是,更珍惜的是每一次和教育同仁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它就似一缕烛光,瞬间打开了自己不甚明晰的思维。再次见到:干干、皮鼓、马玲、杨超、陈美丽,有一种友人久别重逢的感觉,他们依然绽放着生活中的真实笑靥,他们依然朴素而安静地做着自己手头需要准备的工作,有条不紊而又丝毫没有显示出忙乱与繁重。魏老师笑着坐在床边,和大家畅谈关于教育的见解与思考,我们一进来,他就满面笑容地站起来和我们亲切握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我告诉他:我是但如秋水,大家都笑了,似乎在这里介绍网名比报出真实名姓更让人舒服。坐在一起的谈话就从完美教室的缔造开始谈起,每一个人都在说着自己的摸索与实践,而魏老师的任务就是在谈话的过程中,适时加入补充自己的观点或者理论,把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一些东西进行修正,这个时候,他延续着自己一贯的淡定与平和,没有人会感觉他是在帮助我们整理思路,但是我意识到:每一句话,魏老师都是很慎重地说出的,他的每一句话也都是严谨的。文如其班自从踏入网师,走上新教育之路,就一直没有近近地看过自己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不过我知道:在文如其班的电脑里,收藏了魏老师在微博中的那张大大的近照,她曾经充满无限神往地告诉我:看,魏老师的眼睛似乎能够洞察出世间的一切。这的确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文如其班与新教育那种吻合的气息,这就是具备相同的生命密码。不过,我也清楚地知道: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内心都还不够强大,不能够坚定地面对现实的这个社会。在浮躁的人群中,我们有时候还是会产生很多的迷茫。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够走多久?走多远……
就在我打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中还在想着《啃读者》他们一个个坚强的身影和执着的精神,我知道,我具备和他们相同的语言密码,生命的目标,只不过,我真的不如她们优秀。在学习中,我分明感受到了自己是一个那么“贫瘠”的人。
是啊,这条路并不好走,我们在这条路上遇到太多荆棘、坎坷,也曾想过退却,离开。但,总有一颗颗同路人滚烫的心在温暖着我们,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们要坚持,我也逐渐明白了等待的力量,并真切看到了新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心怀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我们必将无所畏惧地前行!

(三)打开一扇教育管理的“天窗”——之苏州“黄埔一期校长培训”的学习与思考。这个七月里,我参加了“黄埔一期”校长专业培训,带给我的是一个博大而宏观的世界,打开这扇窗,我窥到了一个“教育的新世界”,教育教学的管理更是一门科学的领域,在这里用全部心灵感受到了一种教育的神圣。
最大的欢乐:在这里,忘了自己已经到了不惑的年纪。还在像小学生一样,什么也不想,就是努力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且我惊喜的发现我身边这么多需仰慕的校长们不仅淡定、平和、从容,也同样像个孩子一样充满了渴求与探索的精神,大家像个孩子保持着一颗童心。
最深切的感动:就在大家如饥似渴地学习中,我发现组织校长培训的几位我们崇拜的教育专家几天的位置一直是空着的,悄悄打探:才知道,他们一直都在输液,我有一种感动,这些投入教育的人,已经将教育渗入到了自己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了。他们其实都有“泰山压顶”的理由离开,可是,就是这样,他们仍然带着对于教育的最爱,和我们在一起坦然地进行沟通、交流,碰撞。这就是我最大的感动。
最后的遗憾:就是在培训中,没有主动发言,把自己放在了旁听生的位置上,只是倾听和学习了。南方的校长们的思想就是活跃,他们的想法与思考力值得我更深地学习。
先生当年为黄埔人写下了“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此门”的赠言,成为了“黄埔精神”之精髓。几十年过去,历史早已变幻了时空,但先生的训导依然是今日和平时期的不朽铁律。扪心自问,我为国家奉献了多少汗水?为人民谋了几许利益?面对种种诱惑,你是否做到了坐怀不乱两袖清风?因此,“黄埔精神”今天又成为我们教育之路上一柄高悬的驱邪利剑。
所以,我这次有幸聚集在了“黄埔一期”的研修班里。把目光聚焦在了孩子生命的成长上,也把我们的核心聚焦在教师的个体解放思想、团体统一思想上。也许,这次培训还不能让我把握好教育的精髓,不过,每一个人在这里都深刻体会到了自己:思维模式的转变以及我们教育理念上得的“颠覆”,这应该是我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所以,在这里,我们共同美好的关系不是你与我的对视中,而是我们的目光朝向同一个方向。相聚在黄埔一期,是我和其他教育人今生的缘分、也是我们的幸运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中间的某一个人会为我们的黄埔一期谱写我们的歌曲,就让我们继续像犟龟一样,行走在路上,朝向教育的美好!
(四)作一次生命中的深刻思索——之全国小语国培收获与体会。在初冬的日子里,带着惊喜来到北京教育学院进行“国培计划2011——河北农村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没想到,这次培训在我平静的心灵深处再次掀起波涛,哦!这种感觉,又好似柔柔的羽扇轻轻掠过心灵,感受那一丝触动,竟也会发颤的。不由地让我再一次慎重地作一次生命中最为深刻的思索。
专家高度的责任意识带给我专业的思索:一个好教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教育事业要兴旺发达,就要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因为他们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拥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教育充满了热爱并可以深深扎根在教学一线。今天,在多位教授的讲授中,我强烈感受到:教育思想、教育视野、深厚的教育内涵、广博的知识对于一个心存职业理想的教育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再一次追问:我们是从哪里来?我们的职业生涯将要走向哪里呢?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有计划吗?李方教授提供的方法:教学审计、教学日志(聚焦事件)不断的追问自己:我为什么做老师?我怎样做老师?我的教育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其实,这样发自心灵深处的追问促使我不得不痛苦而真实地揭开自我自身的“伤疤”,去审视自己存在的问题,清空自己,从零开始,朝向那个方向去努力。

专家在专业领域的精深造诣带给我专业知识的思索:从第一天的培训开始,我就沉醉在每一位专家的讲座中,李方教授关于《国家教育发展与教师培训的责任与使命》、郑国民教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改革》、陈琳教授《“文本解读”与“校本教研”》、吕俐敏博士《聚焦汉字理论,提升教师素养》……一场场的讲座都从自己研究的领域给了我们深深思索。这让我们感觉到:即使作为小学教师,你教授的是小学生,你也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不仅仅要有一桶水,更要是源头活水”。做教师,就选择了终身学习,否则,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还会有何发展?

尤其是陈琳教授在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过程中采用了分文体进行分类培训与教研的模式,更是带给了我眼前一亮,大家循规蹈矩地进行着一篇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研讨,却忘记了从文学的最根本处分门别类进行分析、研讨、备课、讲课、教研,通过举一反三使老师们对每一种语文文体的教学终极目标掌握,难道还会在教学中“跑偏”吗?剩下就是专业技术的“打磨”了。这样的培训“事半功倍”。

专家组织的专业研修形式带给我专业培训的思索:通过几天下校听课与观察,北京教师培训的“绿色耕耘”工程带给我许多新的启发和思考。其中值得借鉴的几点主要有:

1、“专家理论指点+特级教师备课”模式保证了教研的高起点。

一线教师有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理论支撑,专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少实践的案例,特级教师则是具备了丰富的课堂经验,是教育理念形式的呈现者。当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一线教师提供教研服务的时候,教师的成长道路可谓:专家、特级铺路搭桥,宽广的大路,任我们前行了。

2、分层培训,切实找准了每个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入点。

针对于不同年段的教师,熟练期(3——5年)、成熟期(5——8年)、发展期(8年以上)在培训中指定不同的目标,既解决了青年教师站稳讲台的问题,又解决了中老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让每一个年龄段的老师都有发展的目标。

3、分层培训,确定每个阶段教师专业培训的主题内容。

不同阶段的教师就需要接受不同内容的培训。熟练期的年轻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就要进行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上示范课、公开课)相结合的主题培训,目的就是打磨教学技术、发展专业技能,让年轻教师能够驾驭课堂;成熟期的教师具备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了,就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发展成区骨干、市骨干、市级名师;而发展期的教师已经是学科骨干了,就可以成立名师工作室,得到专家与特级教师的指点,逐步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

4、分层培训,采取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让培训充满兴趣与吸引力。

有专家与特级参加的培训,我们不仅可以讲课、研课、交流、碰撞,还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教学技能比赛:演讲、即席表达、才艺展示、文本朗读、文本现场解读等等,使得参加培训的老师既提高专业技能又充满了挑战的吸引力。

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的“第一期农村中小学语文骨干国培”学习。在这 10 天的学习中,我感受到的是高级院校教育知识分子的那种荣辱不惊搞教育的心态以及她们对待自己工作的一丝不苟。不能忘记我们的班主任:吕俐敏博士,那种说真话、说实话的可爱性格。她认真地告诉我:“每天中午回家睡觉,节奏如此之慢,哪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学问呀?从这个学期开始,刚上初中的孩子甚至不再让妈妈早起,他要自己一边赶公车,一边解决早餐问题。”真是让人佩服!对于学问的那种狂热,对于孩子的这种放手,我自问自己是不是能够做得到?在这里,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扎根与奉献教育的同行者,不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有了多么深厚的研究,依然以一种高度的敬业精神进行着“传道
授业
解惑
研究
奉献”。
                                                     第三篇章:读书会里的那些事
我们坚持新教育的“三专”模式,引导教师向专业的更深处漫溯。今年,我们的星光读书会又走上了更为专业的主题“啃”读之路。大家共读苏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研究其中的“教育学循环”,针对最突出的学困生进行案例描述与分析,有力地帮助教师们解决班级实际问题。为了改变教师随笔不随写的状况,学校为老师们订阅了全年的《新教育 读写月报》,给老师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看今天从事的教育工作,写随笔采用案例跟踪的方式,进行跟踪描写。
我们读书会这种“啃读”速度是比较缓慢的。一年的时间,因为我个人的能力有限,专业引领也不是很到位。为了避免“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情况,所以,为了提升读书会的阅读品质,我们在每一次的读书会活动中尽可能地能够请到桥西教研室的李亚敏老师,她在网师也算是资深的“课程讲师”了。大家在一起研读了“教育学循环”、“两套教学大纲”、“关于差生的辅导”,其中包含对于具体案例的分析、指导。每一位教师针对本班学差生的案例,具体讲出自己的有效做法。寻找到的突破口就是:给孩子自信,千万不要让孩子对未来失去了兴趣,针对问题生,进行问题的解决,不回避,通过第二套教学大纲的拓展,来逐步完成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包括阅读深度不够,我们的引领指导不够,提供的案例不够,以至于我们的效果似乎还不是太显著,今后会在实践中继续摸索。
在读书会的研读过程中,我们也逐步找到了教师的角色定位:我们服务于孩子,我们要在孩子的童年时候,给他们最好的阅读,让孩子可以因阅读而丰厚。。
教师的责任:不是灌输、而是组织、合作。尽力去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打开通往科学更广泛知识的兴趣。
通过读书会,引发了老师们更多的“困惑”与“思考”,可是我知道,没有任何一种办法和技巧能够让老师们直接“消灭”掉学差生。怎么办?通过我们理念的引导与不断的行为跟进,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找到“自尊---自信”从而树立起更高的学习目标。
作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我深深感觉自己本体性知识的匮乏,于是,在去年年会之后的暑期郑重递交网师申请与阅读叙事,再次成为学生,在一本本专业书籍的“啃”读中,我感受到了自我观念逐步转变。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仍然沉潜在网师中,我知道自己直到有了足够强大的思想,足够的学习积累,才能够堂堂地发言,阐述自我的观点与理念。你就让我继续跟随网师,做一个默默的跟随者。





第四篇章:网师学习的那些事
上半年报的科目:《苏霍姆里斯基》的教育学、《静悄悄的革命》。其中,《静悄悄的革命》课程过关;
下半年报的科目:《文本解读与设计》、《苏菲的世界》,其中,《文本解读与设计》达到了过关的要求,得以保留在群内。
此外,在这一年里,阅读各方面推荐到的书籍:吴蓓亲历华德福教育的《请让我慢慢长大》、苏珊.佩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李泽武的《重新学习做老师》、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最重要的就是干国祥老师的《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这些书,我读过之后,改变了对于学生的一个认识观,也让自己的心更加坚定下来,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定也有他独有的生活存在方式,他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没有必要为孩子制定统一的学习标准、道德规范,这样一旦学生没有达到,老师就会产生失败感,从而对学生大发雷霆,如果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到有自己的评价标准,那么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自我。
这是我留在网师的第一个完整年度,我沉潜在众多的学习者中,默默跟着大家,倾听大家对于学习的认识和看法,我清楚而深刻地知道:对于书本学习,不能够期待任何人给你指点,这个穿越只能通过自己的“啃读”与思考,和大家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共同收获。但是,因为工作中的重重无奈,似乎留给自己独立思考与学习的时间似乎不多,甚至是少之又少的。我不知道自己真正用于“啃”读的时间到底有几时?这叫我感觉很是:惭愧!
《苏霍姆里斯基》的教育学,在我通读的过程中,开始跟着网师研讨,工作中,开始结合课堂的实例进行尝试性的分析。但是,不能说别的,只能是我个人的专业水平还不够好,学习与实践的分析也不能达到很深刻,所以,在学习中,我还是读书是读书、理解是理解、现实是现实、差生是差生,中间的合理分析与联系似乎不大好,这点我自己能够体会的到。所以,当暑期来临,需要提交作业的时候,我就把自己跟踪的“晴天娃娃班”的特殊学生王竞一的观察交了上去。这个观察有我的分析,但是更多的是从班主任那里得到的情况。对于这样的观察,没有像魏老师、干老师辅导差生那样坚持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并且亲自进行辅导、分析问题、制定辅导方案。所以,自己的这门课程不过关也是我所清楚的。只能够说:在学习上,我的定力还不足,我需要继续努力。
关于《静悄悄的革命》这门课程,我相对来说是比较有把握的。分析其中的愿意:第一,我通读过几遍之后,在暑期就自己读一章,写一章的阅读体会;理解相对其他书籍较好。第二,我参加了暑期的三国教育高峰论坛,亲耳聆听了佐藤学的报告,对于书中的观点就更觉清晰了;第三,书本中的理论与我们课堂的结合已经在我们自己的课题中进行了一些探讨。我们的“关于课堂全对话研究”,在一步步实践书中的一些观点,其中的可操作与不可操作心里还是比较清楚的。从这门课程中,我感受到的就是:原来书本的学习光靠看书是低效的,我在聆听报告、整理体会、写作业的过程中,知道了不同方式、融会贯通在穿越一门课程中的重要性。
关于《文本解读与设计》这门课程,因为提前需要阅读的专业书籍我没有通读完,所以,在第一节课提交作业的时候,我就对《盘古
开天辟地》的文本解读与分析摸不着头脑,只能寄希望于听了第一节课后,看看大家的作业,然后跟上第二次作业吧,到了第二次作业《女娲补天》,唉,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时候,似乎又是一种无力,于是无奈之下放弃了第二次的作业。每一次的放弃,心里都是非常痛苦。我给自己的标准是哪怕水平再低,也要有勇气提条自己的作业,可是两次的放弃使我心理饱受折磨。于是,找到了自己认识的朋友,也是我的同事“诗意草房子”,虚心要求学习她的作业,并问她完成作业的思路。于是,幸福地提交了自己的第三次作业、第四次作业,关于神话故事的分析与解读似乎是让我找到了一些“门道”。当第五次作业出来的时候,我又有点摸不清东南西北了,这次是《牛郎织女》的解读,变成了民间故事,我就又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了,“自己笨不笨呀?”。通过研讨,又一次找到了感觉,就是这样,艰难地跟随着文本解读课程“危险过关”。我知道:自己这样的学习有点太被动了。
不过,在这门课程中,我的收获还是非常大的。我尝试进行脱离任何参考的文本分析与解读,不仅仅是要研讨的几个故事,对于课文我也开始采用这种方法,我尝试让老师们也认同:如果把教参作为一位老师的备课目标以及终极目标,就会把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力、思考能力抹杀掉,所以,开始尝试进行没有教参的文本解读与设计,然后我们一起备课,上课,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个人的解读能力。
《苏菲的世界》这门课程是我第二次选修,第一次这本书我就没有读懂,哲学的入门书籍对于久为接触的我来说,似乎是陌生的。再加上我可能个人没有做到:静下来,所以,种种原因使得我放弃。这一年我好好读了两遍书,并且认真在尝试分析每一位哲学家的观点,对于这本书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哲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发展。不过,惭愧的是,我依然没有跟上这门课程的“讨论交流”。因为一次没有参加的原因,就好像找不到组织的人,茫然地寻找着大家研讨的时间。我不奢望这次能够通过这门课程,只给自己一个标准,认真把自己的学习思考通过过关作业汇报上去,希望能够在群里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第五篇章:坚守,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这一年里,我认清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最大的挑战是: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思考有多深?补充本体性知识迫在眉睫!在全新的领域我的学习有多少?对已知或已做的重新反思、提炼或改进的有多少?

对照走过的道路,我现在知道了自己的方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确定了明年的目标:继续聚焦课堂和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学习。带领着我们的团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共同体的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并且和团队成员一起: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坚持阅读,做一个行动力强的,深入反思的人。在行进中,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2012年,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清醒地知道:这趟梦想的旅程才刚刚开始,种子刚刚萌芽,还有待漫长岁月的浇灌与培育。我们更愿意坚守那一份梦想,和那些“重要他人”汇聚在一起执着前行,用无数细小的完美,汇聚成生命一次又一次的积蓄与勃发,积聚起远远强于自身的光亮,也让自己渺小的生命不再孤单,让我们彼此的生命在日复一日的编织中绽放光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29 , Processed in 0.09335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