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饥渴的呐喊:我要读书 我要书读
1949年10月,一个崭新的国家在东方站立起来。
一切都是旧的,一切几乎等于一无所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我没有见过我的祖父,但依稀记得祖父祖母住过的屋子。这间小小的土屋被隔成三个部分:堂屋、卧室和灶房,可谓家徒四壁。听说我的祖父虽然虽然没有读过书,只识一些字,家徒四壁的他,大概很难想象,他的第三代出了那么多的“读书人”
我的父亲排行老二,自幼聪明,解放前在私塾读过初小,先生看他记忆力特别强,给他背书的任务比别人要多一些。在私塾,他识了不少字,背完了《论语》、《孟子》。解放那年,他13岁。他本来应该继续读书,但家庭条件不允许,他想读书,可是家里几乎没有一本书。他跟我们说起这些的时候,经常沉浸在自夸的兴奋和求书不得的懊恼里。
在搜集资料、采访50年代的中小学生的过程中,几乎所有被采访人都表示,记不清小学阶段读过什么,家里没有任何藏书,学校也几乎没有。这是一个一无所有、一穷二白。在这个时期,城市乡村的差别并不如现在那么大。朱肇琪1945 年出生,1952年在扬州上古旗亭小学,他认真地回忆说,小学阶段基本没有读过什么书,家里也没有任何书可读。1957年他上扬州一中,扬州一中当时是扬州不错的学校,他回忆说,初中的时候学校有了一个图书室,读到了一些红色经典。
在新中国建设初期,国民教育、语文教育是中央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的大事。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有书读关系到国计民生。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开始组织研制各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1952年12月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家以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的专业少儿出版社。1953年,《少年文艺》杂志创刊于上海。1956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于北京。《人民日报》1955年9月16日刊发社论《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国家鼓励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拿起笔来为孩子们创作、翻译。这个时期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走向:
1.对中国民间的文学进行搜集和整理和再创作,以更适合儿童阅读。
1955年 《神笔马良》(童话)作者:洪汛涛 原载《新观察》1955年第3 期
1956年《野葡萄》(童话集)作者:葛翠琳 北京大众出版社
1958年《阿凡提的故事》 作者:赵世杰 上海文化出版社
2.从国外引进和翻译的儿童文学经典。解放前,从“五四”起,也有新文化的先驱们,为孩子们开始引进和翻译世界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但建国后,这项工作得以有计划的顺利进行。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5、1958出版了叶君健译的《安徒生童话选集》。1959年9月推出了魏以新翻译的《格林童话全集(精华版)》。:
3.原创作品:如:
.1955年 《小马过河》(寓言)作者:彭文席 原载1955年11月《新少年报》
1956年 《小兵的故事》(儿童诗集)作者:柯岩 天津人民出版社版
1957年《宝葫芦的秘密》(长篇童话) 作者:张天翼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版
1959年《小蝌蚪找妈妈》(科学童话) 作者:方惠珍、盛璐德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这些儿童读物大多已经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哺育了几代儿童。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和记忆。这些工作是建设性的开创性的。
由于儿童读物的匮乏和渠道的不畅,实际上50年代的中小学生更多的在接受一些传统读物和苏联读物的影响,尤其是中学生。中学生的阅读不得不提到两部作品,一是“战士作家”高玉宝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这本书于1955年出版发行后,多次再版,累计印刷发行500多万册。他发出的“我要读书”的呐喊就是当时几千万孩子的心声。在我采访的过程中,五六十年代的中小学生几乎都提到了这本书。
还有一部是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全面向苏联学习。苏联的不少文学作品被大量引进。该书从1949 年10月至1952 年12月,在短短的三年中,销售累计达207万册。
总的来说,50年代是一个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时代,国家在构建社会最基础的部分——教育也是如此。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只有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父母素质较高,或者学校有比较好的图书借阅条件的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优秀的读物,对于很多农村的孩子以及城市普通孩子来说,童年的阅读除了教科书,几乎就是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