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四期的乖乖女:李琴/沈建莉/华利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29 18:41: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意的方向,最好的自己






萧山区坎山镇中心小学 李琴
夏天,是一个火热的季节。在这火热的季节,我们怀着炽热的心踏上了“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第四期培训,来到了成都市草堂小学。在夏的酷热中,我们满怀喜悦,理想与智慧,置身于这场伟大的新教育风暴中,接受了七天的洗礼。是的,七天,很短很短,眨眼间,她已飞逝;七天,也很长很长,她给我的震撼必将影响我的教育生活……
放眼新教育——诗意的追寻

真的,我们可以改变世界。这虽然将是一个艰辛的充满挑战的过程,但是是值得将生命灌注其中的过程。耳畔响起了里尔克的《预感》:

我像一面旗帜被空旷包围,

我感到阵阵来风,我必须承认;

下面的一切还没有动静:

门轻关,烟囱无声;

窗不动,尘土还很重。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来又卷缩回去,

我挣脱自身,独自

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这个过程,是每一个新教育人与自我搏斗的过程,只有经历了这种过程,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渐趋纯粹,我们的事业才会真正地迈向成功,每一个新教育人都会从这种成功中体验到一种自豪感与成就感。
新教育是一种纯粹的教育,一种根植于学生生命丰盈,为学生一生奠基的教育,她深深地吸引着许多像我一样的追梦人。新教育人忙碌着,但幸福着,因为他们是在做一件幸福的事情。他们同样希望有更多的老师走进新教育,投身新教育,做一个幸福的老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孩子也过上一种幸福的学习生活!

聚焦草堂小学——诗意的滋养



浣花溪畔曲水流觞,杜甫草堂文韵千年,依于斯并融于斯的成都市草堂小学栖居于人杰地灵的锦城之西。独有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成就了草堂小学清雅幽静的治学环境与七十余年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是一所流淌诗歌的学校:校门口,有“杜甫”的注视;校园的小路上,有杜甫的诗;教室走廊,有孩子们创作的诗;教室里,有孩子们成长的轨迹;活动室里,孩子们书写着自己……真的,孩子们浸润在诗意里,在诗意中成长着,
过着一种幸福的学习生活

孩子们在诗歌的氤氲中生命一步步走向丰盈而深邃。草堂小学孩子的标志就是:每一个孩子无论他的家庭背景如何,无论他的性格喜好如何,只要找到一名六年级的孩子,他都会背“杜甫爷爷”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所有草小孩子的毕业礼,那是爷爷的变化,也是社会现实呈现的变化!诗意的教育也会有面对苦难的勇气和智慧!
草堂小学的孩子们,有太多的欣喜,09年的新年新诗会开场诗:草小的孩子们第一次在这样的场合露面,并朗诵表演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小小的生命》。这是央视第五次聚焦草小,诗意育人已经成为了草小的特色。

让我们再来重温那首令人感动的小诗:

《小小的生命》


草堂小学六五班 张纯菁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教室里,一片惊叹,一阵激动,

窗外的树上静静地躺着两个小蛋,小小的……

终于盼到小鸟出壳,

阳光下,小巧的身躯,

好奇地望着我们。

一天夜里,电闪雷鸣,

妈妈回到小鸟身旁,

爱让他们奇迹般地挺过了风雨。

一个初秋的下午,

老树摇晃着枝条,

小鸟拍打翅膀飞向远方……

诗歌是美的,更美的是诗歌背后的故事,还有孕育这故事的土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春风拂面,唤醒了孩子们内在的原动力,让每一个孩子在努力付出中,完善自我、共同进步。
草堂小学,沉醉在草堂文化厚实温情的怀抱中,沐浴在青羊教育锐意进取的和风里。诗意教育不是谁设计的,而是在草小长出来的。与草堂有缘,因诗歌结缘,一切记忆,在这份恒远留痕的诗缘中,如一片轻舞飞扬的金色银杏叶,悠然翩跹……  
展望未来教育——诗意的方向

回首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是一部诗教的历史,从文学史上最早记录的文字,到《诗经》《离骚》,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一路走来,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诗文化,并孕育着民族的伟大精神。从古到今,在各个时期的儿童中,都流行着各种形式简短、琅琅上口、适宜诵唱的歌谣、童诗,它既古老又新鲜。
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老师说:“诗歌,天然的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它们的想像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性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
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诗文竟与我们有些陌生,已成淡淡的身影,在墨香古卷的文字中沉淀下去——我们的孩子离诗文越来越远了。童年充满了危机:电视文化、网络游戏、应试教育等童年的杀手,潜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随时准备着吞噬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应该给予儿童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让他们能够从容地应对一切生活的诱惑与压力,平安地度过危机重重的童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应该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童年阶段的诗意是审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点。它影响人的一生,给孩子们的心灵涂上最初的底色,那是留在记忆深处永不磨灭的东西。儿童在念唱或朗诵中,直觉地感受到其中蕴含地趣味,体验到动人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知识、积累经验,陶冶性情,培养对文学的感悟能力。

语言大师吕叔湘和张志公说过,孩子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而充满着灵动的诗文将会开启孩子的心灵,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诗歌对孩子们精神的滋养,情感的熏陶,语言素养的提高,是其他样式所不能替代的。我们让诗文充分发挥自身的吸引力,吸引每个孩子都来诵读,都喜欢诵读,在晨诵诗文中遨游,从而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培养他们健全的心智,让种子扎根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并期盼它早日生根发芽。
灵活多样的经典诗文学习活动,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生活,提高孩子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促进了孩子们语言的发展,加厚了孩子们的文学底蕴,提高了智力和语文素养。通过诵读学习,儿童能体会到中国经典艺术的博大精深,陶冶了性情、高雅了气质,净化了心灵,提高了人文素养。

诗人圣野曾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兴趣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世界本质上是诗的,诗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象天地广阔。儿童在诗文中遨游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诗意的方向,最好的自己。”这是对孩子们说的,是孩子们要追求的,是我们的期望;也是对我们教育者说的,是我们自己的状态,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新教育,是让生命发展到自由的状态,即种子经历四季开出艳丽花朵的那种自由,是一种诗意的方向……

“心若在,梦就在。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想,胸中有激情,脚下有行动,我们就一定能够梦想成真。”新教育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是的,行动,就有收获。付出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拥有,没有做过,就不能知道做的结果。相信,未来一定会有别样的风光。
2#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42:15 | 只看该作者
研修,读书……
                                     萧山区坎山镇中心小学  沈建莉
用心去经历的研修的日子,总得留下一些什么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虽然大家都在谈新教育,可我却是个新教育边缘人,总觉得新教育离我是那么远。
在当下教师们充满抱怨和职业倦怠的今天,此次研修却从另一个角度,让我充分“认识自己的工作状态”,也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要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坚持阅读,坚持思考。
为什么这种感受特别强烈呢?
因为这次研修班一个个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有魅力的人物真实地走到眼前,虽不至善至美,也抛不开许多凡俗,但他们已然让我窥见了人生可以到达的华美境界……
如果说人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幸福,我是可以明确地告诉自己:我目前正享有着最美好的生活——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
特别是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著名教育管理专家的讲座《教育心
教育眼——例说今天怎么做教师》。他富有个性的语言不断刺激着我的神经

“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教师的本领恐慌比任何时候都要强。”
“知识经济时代,最值钱的不是知识,而是新知识。”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让我们反思一下:
有没有“一桶水”
仅有“一桶水”够不够?
是“一桶什么样的水”?活水还是死水?
有“一桶水”就可以做教师?有没有卖油翁的本领?
教学就是“倒水”的过程?
是教学生学会“取水”,还是教学生等着“倒水”?
“有思想的人是痛苦的,有深邃思想的人是平和的。”
“不要做‘牢骚满腹,一事无成’的人。”
“书写自己的生命传奇。“
……

在每个发言者的语言里我都能感受到他们阅读的魅力。这是一群有思想,善表达,喜爱阅读的人。
同去的一个学员不经意地问起我平时业余时间都在干些什么,我竟一时失语。近十年谈恋爱、结婚、生子、育儿、一些家庭琐事将我们忙得团团转,留给自己的时间是少得可怜,猛然间好留恋在校学习的时间——遇上自己喜欢的书能看他个废寝忘食、天昏地暗。
而现在我们总是埋怨:我每天要上那么多的课,课前要备课,课后还要改作业、辅导学生,回家还要忙家务,难得有点空,也都奉献给了孩子,我哪里有时间去读书呀?的确,我们的教师工作非常繁忙,但是李镇西老师的一句戏谑性的话是否给你启发,他说,在谈恋爱的时候,我们再忙都能找出时间去约会,所以,有没有时间,关键还是态度问题嘛。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厚度、高度和深度。人的生命是极度有限的,在时间上,它只不过是苍茫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在空间上,它只不过是广袤宇宙的一小点,要打破人生的时空局限,延伸和拓展人的生命,使我们的生命融入历史和宇宙,惟有阅读。
不管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自己,尽情阅读吧,享受读书给你带来的欢乐,或许不是每时每刻,不是你想要就能拿到的,但能量的积累总有一天会有力量的爆发。——这种感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感谢这次不寻常的研修!
3#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22:28:06 | 只看该作者
精神的引领与作文指导                  ——点评《冬天的怀念》
                吴文冰
严格地来说,我只有四个多月的写作教学实践,是没有资格来点评有着丰富教学经验老师的课堂的。权当作是我的一次学习吧。
说实话,浏览第一遍这篇课堂实录时是有些兴奋和欣喜的。纪老师有一种我向往的幽默和从容。特别是一开始从自己的生命实际出发,把自己的内在世界向孩子们敞开,孩子们也几乎在同时朝着老师的生命世界里走去,一股生动活泼的生命之流开始在教室里流淌起来。教师和孩子的心灵在这流淌中相互合作,教育就此诞生。
这样的境界也是我四个多月教师生涯一直在努力追求的。这也是作为一名华德福教师最基本的准则。无论教授的是什么内容,最重要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教师与孩子之间灵魂生命的流淌。在这流淌中共同成长,彼此成就。
纪老师的语言简洁、生动、幽默,富有感染力,是使得师生之间的生命之流得以流畅往来的关键。这样的课堂语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练就一口富有自己个性特点的课堂语言。
接下来说说我会警惕的两个方面。
第一,如何在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把思维完全地发散出去。
    师:你叫你妹妹“老奶奶”?
    生8:是!
师:哈哈,太好玩啦!那么关于雪,还有孩子要说吗?
老师在这里仅仅用好玩就一下带过实在是太可惜,这个“老奶奶”的称呼里蕴涵着孩子丰富的奇思妙想,这个孩子的一段话已经是一篇好极了的“作文”,这个“老奶奶”的称呼里可能萌芽出更深入的观察和描述,如果在这时候,老师敏感到了其中的艺术萌芽,进一步开掘说不定会激发更多孩子的细腻观察。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时候,我大约会大呼小叫起来,赶紧让孩子把这一段话写下来,称赞这个孩子是个有独特观察和幽默气息的小作家,然后再问其他孩子。即使再也没有出现如“老奶奶”这样精彩的细节,至少这样的强调也给了孩子这样的印象:观察并非泛泛而看,而是可以更深入地有自己的生活和个性的。
说到遗憾的地方,还有下面这个部分:
生1:我觉着冬天是有愿望的。
师:你说冬天是有愿望的,为什么这么说?
生1:有一次在学校吃饺子,那天是圣诞节,结果那天晚上我做梦想要一个礼物,早晨就真的实现了。
师:冬天是可以实现愿望的。今天是几号了啊?
生:9号
师:12月9号啦。马上就快到……
生:圣诞节
师:马上就快到圣诞节了,真的,冬天是有愿望的,这个冬天你的愿望是什么呢?
当我第一遍浏览到这个孩子说“我觉得冬天是有愿望的”这个地方时,我的心跳加速,眼也微微一热。遗憾的是,老师在后面的对话中完全被孩子外在的语言牵着走了,完全没有敏感到孩子说的是“冬天是有愿望的”而并非仅仅是“冬天是可以实现愿望的”这个意思。孩子诗一般的语言背后蕴涵着深刻乃至伟大的哲理精神。也许有些人看到这里会嘲笑我太矫情或夸张。请容我慢慢分解。
请不要小视孩子对精神世界的感受能力。纪老师的儿子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说“冬天是会骗人的”,其实和这个学生说“冬天是有愿望的”是异曲同工。冬天里的麦苗看起来是干枯的要死了,生命却被深藏在地底。冬天的寒冷其实是在为麦苗积蓄生命力,直到春天的来临,这样到了收获的季节就会结出饱满的果实。同样在最冷的时候也保持热切的愿望,这愿望就能在适时开出花朵,梦想成真,这也是圣诞节的寓意之一种。
很可惜,纪老师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儿子更深层的精神体会,而是仅仅止于麦苗在温暖的室内长绿了。这些被移置到室内的麦苗会怎样呢?和大雪下的那些麦苗相比?俗话说瑞雪兆丰年,雪越大,来年越丰收,为什么?在四季中,为什么要有冬天?为什么不要在冬天砍掉没有树叶的树?为什么要在冬天里保存有愿望?为什么冬天是有愿望的?冬天自身有什么愿望?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个美丽眩目得让人落泪的问题,无论是与五年级的孩子讨论,还是与三年级的孩子讨论,我绝对相信他们都会领略这一份上天神圣的安排。这一份神圣将会激发他们心灵深处的好奇与热情,从而热爱上思考与写作过程本身。
延伸一点谈谈我对冬天在精神上的体验。在华德福学校里,冬天是一个特别的季节。整个12月都是圣诞月,我们会在第一周感恩矿物,点亮一只蜡烛;第二周感恩植物,点亮一只蜡烛;第三周感恩动物,点亮一只蜡烛;第四周感恩人类,点亮一只蜡烛。每个感恩,会有老师创作一个相关的故事。每个孩子会走深冬花园,象征把太阳的光深藏于身心深处,让光明陪伴着我们度过漫漫冬季。冬至节,白天最短的这一天,四年级的孩子扮光明使者会敲开每一个班级的门帮点亮蜡烛。还有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冬天并非是死气沉沉的,如果把四季比作地球的呼吸的话,冬天正是地球呼出能量的时候。如果懂得在这时吸收这些能量并保存的话,就我们的身体保健来说就会健康,这就是所谓的“冬藏”。
好,再把话接到前面。作为老师如果不曾思考和体验到过这些冬天里的精神,自然也就无法对孩子们看似没有逻辑却又似乎深刻之极的话语给予精神化的引导。
在最后一段纪老师感概自己与学生的对话有广度没有深度,却没有进一步追问自己为什么没有深度,深度应该深到什么程度,如何才能深下去。曾经粗略地翻阅过纪老师写作的关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文章,最核心的观点大约是说,无他,唯有和孩子一起写作。我很赞成和孩子一起写作,这是和孩子的内在生命形成一条往复来去的生命之河的很好的办法,我自己也实践过,非常有效果。但仅仅到此为止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12岁以上的孩子。作为老师,他的思考有多深,对精神有多谦卑,对真理有多热爱,探究有多深决定着他的学生会有多少丰富的想象力,有多强的好奇与创造力。
这就引入到了我希望能警惕的第二个问题:
仅仅教师自身经验的引导是不够的,教师仅仅是一个工具,真正能引导学生的是“精神”。这一点在写作课上呈现得尤其显著。
纪老师课堂的第二部分是在孩子们创作自己的作品之前,阅读了自己的示范文章。说是以此告诉孩子什么是作文。这样的做法是我在我的课堂里竭尽全力避开的。我个人认为孩子心中的图景生成之前任何的示范都是一种干扰甚至束缚。我的实践告诉我,这样的教导很难青出于蓝胜于蓝。也很难让孩子彻底地成为他自己,从而尽情地表达自己的真实。
而带领孩子生成心中图景的是精神本身。只是孩子是通过老师流向他们的生命之流感受和领悟到这精神的。这个时候,老师在精神面前有多谦卑,多纯洁,那么孩子就能感受到多少这精神本身。被这些精神带领的孩子,个个都是独特的艺术家,决不雷同又生机勃勃,更关键的是从此热爱上写作。写作并非是文字的堆切,或者事件的流畅叙述,而是一种创造,一种艰苦思索之后灵感忽至的歌唱或舞蹈,不拘形式,无须遵循任何既有章法。
这样的说法并非是理想化的浪漫。就拿我自己的实践来说,仅仅四个月,每周仅一节课,而且我的课堂其实上得很烂,但我努力请求精神的带领,结果,令我也令其他老师和家长惊讶,六七年级的孩子普遍热爱写作课,即使写不出来东西的孩子也说最喜欢的是写作课。并已经有孩子在诗歌方面展现出了其顽强又夺目的生命力,远远超过了我这个曾经发表过不少所谓诗作的老师。这个美好的现实并非由于我这个老师如何如何,不,不,绝对不是,这一切全都是精神世界带领的结果。靠任何有限的人类是无法做到这样的,即使他是个所谓的圣人。
4#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22:30:14 | 只看该作者
回顾第四届《读写月报》高级研修班学习情况




作者:四川师大附属实验学校 汪小容


学习时间:717日—723日(早上9点到晚上9点)
学习地点:成都市草堂小学
参加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80多人以及草小的老师。
在这次学习中,其中很多是我仰慕的对象,如清华附小的窦桂梅老师、杭州萧山的钱佳音老师、很才华的萧望野、科学松鼠会的领头人姬十三(我们都觉得像个网名),华德福的黄晓星老师,著名财经杂志的青年学者萧翰、特级教师魏勇(刘支书助理)、《中国教师报》编辑茅卫东、教育集团的董事长卢志文。聪慧幽默的纪现梅(老纪)、很知性的草堂校长蓝继红。
主持方:《读写月报》,主持人为童蓓蓓(小狐)、李玉龙
主要学习内容:从科学进入,然后接触社会科学、哲学、自然科学(昆虫记)、教育、教学直至教师进步的指导。沿用李玉龙老师的解释:让我们的学习像一个漏斗一样,教育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概括的)。
总体感受:就像众人说的那样,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对以前的传统与错误进行了一次洗礼,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教育的现状和未来要走的路。
给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钱佳音老师(阳光)上的《一棵大树》,颠覆了我对教学技巧的认知;窦桂梅老师(玫瑰)的绘本教学加上朗读指导,让我明白了绘本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到了不少朗读的技巧;卢志文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教育眼教育心》的讲座和有趣的猜谜,让我们耳目一新;李玉龙老师关于专业发展的指导,令人精神振奋;魏勇老师告诉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更要教给孩子批判性思维。这些都让我享受到了一次精神大餐。
当然在讨论中大家常常为了不同的见地争抢话筒发表自己的看法,更让我们见到名师童真的一面。特别是老纪引出的话题,导致窦桂梅老师、魏勇老师、李海老师(武侯小学校长)、兰继红老师等一群人的激烈讨论,让我见识了火花的碰撞,精神的愉悦。
先说讲座的所得所感
姬十三老师:(科学松鼠会创立者之一)
1、姬十三告诉我们,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试着以科学的方式去了解事物,因为现今的人们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迷信,而且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发现很多事情和现象的背后不是科学的进步,而是退步。
2、记忆是有着自己的特点的,记忆是由一张张网状的东西构成的,每一个知识或许就是一个点,无数的只是就构成无数的网。一旦一个知识忘记,这个点就断开了,这张网就沉下去了,记忆就不存在了。如果在点与点之间没有构成联系,就是我们所说的遗忘。
我的想法:说到记忆就想起这几天看的书,不管是苏霍姆林斯基还是赞可夫以及阿莫纳什维利,都坚决主张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实现知识与复习、知识与知识的联系。由此看来,这就是科学的方法。
朱雨晨老师:(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高级编辑、资深记者)
1、先给大家讲了一个案例:内蒙古输血而导致艾滋病的案例;接着谈到中国的现状、中国人群的划分;城管的尴尬;如何面对现在社会的不断变化;
2、5.12特大地震后第二天的报刊头条的刊登方式级相关内容教给大家一个概念:广告的地域落差;
我的感想:每个人在面对每件事的时候,都应该学着以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试着进行对比;对现时中国的很多问题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不能轻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一定就是真实的,很多时候可能你说见到的仅仅是浅表性的,浮于表层,只有深入才有发言权;最好是自己能感受到当下的幸福与快乐,要学着随遇而安;凡是能不能试着从正反两面给孩子答案。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22:31:33 | 只看该作者
纪现梅生命化写作探路
山东省莒南县筵宾中学的老师


纪现梅以写作为载体,实现学生生命个体的自我教育。认为,学生写出来的文字,无论它多么稚拙,都是一株需要呵护的小苗。如果因为它不够碧绿不够端正而这里掰掉一个叶,那里削去一段茎,那么它很快就会宣告死亡的。因此,她的作文讲评课,要做的不是削减那些旁逸斜出的枝叶,而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因展示而被肯定,这成了孩子们的一个写作动力。
    对于写作,“观察生活”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纪现梅作了一个比喻,“如果妇女肚子里没有孩子,那是任凭助产士如何进行科学的指导也是生不出娃娃的。”因此,在她所任教的班级,孩子们是要写“温馨提示”的。全班同学,轮流值日,每天一则,内容不限,可以是所见所闻,也可以是所感所想;可以是长篇大论,也可以是三言两语。课前三分钟,大家评评议议说说。无它,培养孩子们用心生活的习惯,并美其名曰:用我温馨的提示,唤醒你沉睡的心灵。
    在班里,纪现梅还设了一个“老纪信箱”,孩子们可以随时给她写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完全是原生态的。学生还可以在周六周日给她发短信或者打电话;而且,每天中午,纪现梅和学生还有一次半小时聊天。纪现梅以为,只有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才能知道他们在看什么想什么做什么,也好在选择作文题目时有依据,有方向,真正实现写作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纪现梅深知“打铁还须自身硬”,因此,教师要经常写作,除了要帮助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外,还要帮助他们进入写作状态。“真正的写作状态是一种生命思想的流淌,是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纪现梅就通过一段文字,一曲音乐,几幅画面,或者学生的口头自由言说,帮助学生进入写作状态的。她认为,读书也罢,课堂也罢,说教也罢,都是外在于生命的被动的他人教育。唯有生命化的写作,才是生命个体自身通过思考表达,实现生命主观的内在的自我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1:10 , Processed in 0.1187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