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 随 心 动——横峰一小教师阅读和书写纪实
上传: 林云霞 更新时间:2012-6-5
一、行动:校长的主题帖子
“我始终还是相信,人的一辈子是有一种叫着‘宿命’的东西的。我又相信,人类的词汇丰富得足以把任何一种思想都纳入到你希望的解释中。所以,通过文字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又不足以完全地掌握那个文字背后的主人。但是,语言文字对我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具有就像生命本身那样神奇的魔力。从这个时刻起,我将真实地记录我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有所感触的点点滴滴,也许不成系统、不够严密,也许前后矛盾、支离破碎,但可以保证,它足够真实,足够诚恳。”
2006年1月24日,刚从横峰县第二小学副校长调任第一小学校长的杨银华以“宋词清韵”的网名,在全国最为知名的大型综合教育网站——“教育在线”的“小学教育论坛”版块上,发表题为《绿柳才黄半未匀》的主题帖子,在帖子的内容中,她留下了这一段话。
这就是说,从这一日开始,杨银华的教育生命将与文字息息相关。
网络论坛产生、盛行于新世纪的最初几年,到了2006年,论坛的热闹已经开始降温,新生的博客以更私人化的优势,迅速取代了论坛的网络领军地位。很多曾经车马喧腾的论坛,都因人气不旺、跟帖量少而偃旗息鼓,奄奄一息。在样的背景下,杨银华的论坛写作,能够坚持多久?她能有多少收益?
“教育在线”上,是名副其实的名师荟萃,在苏州市副市长、博士生导师朱永新的麾下,李镇西、干国祥、铁皮鼓、李玉龙、管建刚等一批享誉全国的名师从这里走向全国,并一直活跃在这里,他们致力于网站建设工作,力求通过这个网站,更好地反思中国当下教育的弊端,寻找中国教育的新突破点,可以说,这是个砥砺思想,推广新教育的网络场所。
杨银华在这个网站的注册,可以追溯到2004年,整整两年时间里,她都属于潜伏学习的普通会员,没有跟过一个帖子,没有露过一次脸。而在她开启主题帖之前,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在内的很多全国示范性学校,已经在这里汇聚了自己的人气,形成了自己的气场,很多的教育期刊、报纸的编辑已非常关注这个网站,并习惯于从这里选稿、选作者。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教育成绩并不突出的江西省下面的教育并不突出的上饶市下辖的一个小小县城的小学校长杨银华,能获得多少读者?能得到多大范围的认同?
况且,从开头的那一段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字”“教育”“真诚”将是杨银华教育写作的关键词语,纵观网络,开博客、发帖子的教育管理者为数并不少,但限于种种囹圄,自始至终紧紧扣住“真诚”的,能有几个?那么,大环境相同的杨银华,能给读者多少“真诚”的尺度,从而使她的主题帖体现出超过个人内心需要之外的更大空间的意义?
二、触动:老师们的跟帖
后来的变化,恐怕令杨银华自己都始料不及。
足够真实的东西,便足够引起他人的内心共鸣。《绿柳才黄半未匀》开启后,越来越多的读者参与到跟帖上来,更特别的现象是,横峰一小的一些老师也先后参与进来。也许是期望得到校长的关注,也许是基于学校建设的参与意识,他们不但发出读书笔记、教育思考,还和杨银华进行一些学校管理上的探讨。这样的进展,就远远超出杨银华自定的“真实地记录我的教育”的预期设想。
为了开拓一片校园写作的空间,也为了保留个人的写作空间,2006年11月19日,杨银华开辟了另一个主题帖子:《青青岑山 金鸡报晓——横峰县第一小学师生共写随笔行动”》。
现在,翻开这两个帖子,读者很容易就可以领会到,《青青岑山 金鸡报晓》为横峰第一小学的“公帖”,其内容主要为横峰一小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和教学反思,以及学生的习作。而《绿柳才黄半未匀》则明显是“宋词清韵”的“私帖”,其内容是她个人的读书笔记、工作反思、生活感悟、思想记录等。
接着,一个又一个横峰一小的老师不满足于仅仅在学校公帖里跟帖的状态,他们陆陆续续地开辟出自己的主题帖,开辟自己的书写天空。
如今,这些主题帖子,时间跨度已达五六年,有的点击率高达数万,回帖也有数千。其中,网友《青青岑山 金鸡报晓》的点击率赫然排在“小学教育论坛”版块首位,截止2011年5月21日18点10分,该帖点击数已为133199,其回帖量已达196页,共5879个。
《绿柳才黄半未匀》的回帖数也达到了133页,其点击和回帖数分别为:67245,3989。
“雪歌0713”的《新教育——梦开始的地方”》,点击和回帖数分别为:40231,2589。
“zhengzhengfanyu”的《一个新的班主任怎样做到最好》,点击和回帖数分别为20900,1269。
“后觉人25” 的《读心中之名文,听本真之妙曲》,点击和回帖数分别为19361,1173。
“王晓军”的《我的地盘,你做主》,点击和回帖数分别为16003,707。
在版块前三页,横峰一小老师的主题帖子就有“唯有春风最相惜”的《聆听花开的声音》、“文房四宝”的《爱让我们在一起》、“盈袖暗香”的《心语心愿》、“王文娟”的《在雨中拔节》、“曹清红”的《清风徐来》、“月落西山”的 “一切从苏醒开始”,这些主题帖,都不是死帖,而几乎是每日跟进的热帖。
再翻下去,后头还有一些活跃在这个网站的横峰一小教师。
在一个全国知名网站里,获得这样的关注是很不容易的。这是功利的看法,更接近内在的,是看这些教师所写的文字,无一例外都是内容丰富,风格朴实,时有深刻的思想和灵动的文采隐藏其中——他们都供职于小学,他们的原始学历都不高,他们的知识基础都谈不上深厚,他们为什么能达到这个效果?
三、心动:他们怎样读书
有过写作阅历的人都知道,写作的路,必然伴随着阅读。写作可以刺激阅读
愿望,阅读又反过来推进写作水准。而将阅读和写作都在心里过滤了的人,一定会明白,阅读和写作的功用,不仅仅限于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们是盘活思想、扩宽认知、塑造价值观和催进道德成长的最基本途径。
横峰一小的老师都喜欢读书。这在全民物质、全民娱乐的时代,难能可贵。
纵观周围,读书的人已经非常不多了,身在校园的教师,也不甚阅读——教师不读书,已是中国教育发展滞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种大环境里,横峰一小的老师逆流而上,营造出群体性读书的氛围,并且,将这种气氛的内涵都表现了出来。
他们的读物,不仅限于教育教学类,还有人文、生命、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翻开他们的主题帖子可以看到,横峰一小的老师都有阅读分享的习惯。谁读了一本好书,内心认同,就推荐给其他同事,认同的同事多了,就发展成了“共读”——这便有了讨论和争辩。也有校长向知名教育家、国内知名人士咨询的,校长阅读后,买来给教师们浏览,都认为值得读的,便买了来,人手一册,铺展阅读。在教师会、教研会上,教师们还认真地进行集中诵读。
他们的读书非常讲究细节,对于真正认同的好书,他们不大会产生“口读心不读、眼读心不读”的现象,因为他们有做“书摘”的习惯。 比如,雪歌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书摘(三):
※ 让学生先思考再说话。 ※ “电影”就是一项帮助学生喜爱和了解历史的有力工具。 ※ 教书的经验有时会让你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沮丧失意。就算一切顺利,也总会有某个人或某件事给你当头一喝,提醒着自己的不完美。 ※ 孩子们上自然课的时候应该放下书本,拿起实验器材。他们必须观察、实验、记录、分析。最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 ※ “失败”是由身为教师的我们自行认定的。在第56号教室里,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时才算失败。 ※ 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 ……
像这样的书摘,几乎每个读书的教师都有。这是习惯,而非任务。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书摘,大部分不是电脑复制的,而是教师们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敲打上去的,包括杨银华自己。杨银华说,敲打的过程就是记忆和吸收的过程,这个时间还是非花不可。 写阅读感受,也是横峰一小老师的阅读习惯之一。一位老师在读完《神的形象》后写道“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在遇见别人的时候,不再受其外表的干扰,照见他里面神的形象,看到他绝对的价值?每一天每一刻,我们能否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别人的镜子,我们的表情,我们的反应可能会直接影响他内心的感受,甚至影响他今后的人生。若想要更好地了解自己,何不学会多照一照身边的每一面‘镜子’?这些‘镜子’,远比那各式各样铜质的、玻璃的镜子来得珍贵。”
横峰一小老师的主题帖子里,在阅读中反思自己、观照现实的文字占了很大
的比重,这样的反思,很大程度帮助了他们在教育上的成长。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横峰一小的老师,正是通过这种勤恳的读书,来实现着教育技巧的提高。
四、笔动:他们的追求
正像“教育在线”所倡导的“希望自己的生命经由教学,经由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经由公开课、论文、职称评定等获得意义”,横峰一小老师们的写作,功利成分很少。曾有学者建议杨银华把包含教师阅读在内的横峰一小文化现象整理成材料去申报市里的科研课题,但杨银华并不十分赞同,对于她来说,她不想那些大的,显得有些不实际的目标,她关注的是眼下的具体的工作,是学生真正的受益程度。
她自己就不特别为着职称和论文,或者发表去写作,她只真实地记载内心的欢欣、迷惑、和想法:
有时我会想:管理的最高境界和不管理究竟相差有多远?
偶尔翻到干国祥老师在04年《教师博览》上的一篇文章,正好是谈教师成长的话题,他提到“相互阅读”可能比“专家引领”更有价值,也更易实现。我非常赞成这一理念。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相对落后的县城,我觉得自己可以借鉴很多。
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充满灵性的,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流淌着文化的气息,她是社会的一部分,但一定有某种自己所特有的精神或品质……这两天,我在网上搜索了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有了深入一些的认识,“教人求真”正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做真人”是基础教育的最佳结果,把这十六个字作为我校的校训我觉得是非常合适的。
在理想主义校长的影响下,横峰一小的老师写作几乎都不接受形式的、外在的、非意义性的做法。他们的写作立场和他们的工作立场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可能要做的事,她们可能问:这事该不该做?做起来对老师、对学生、对社会有什么意义?要做的话,应该分哪几步去操作?怎么操作才能将受益面扩大到最大?每一步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我应该怎么解决?而不会思考自己在这事上能获得什么名声,能得到什么好处。我觉得并不是我们常听到的“伟大的精神”在牵引着她们,而是有一种氛围,让她们回到了纯净、本真的天性上面。
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境界。
更美好的是,横峰一小的校园文化是整整的一个大体系,而不仅仅只限于教师的读与写。很值得倡导的,还有他们的 “亲子阅读”,由教师辐射学生,由学生辐射家长,落到实处地牵引了整个系统的阅读。这样的活动很好地调动了教育附加值。此外,横峰一小的校刊、校园网、校园诗词牌、教师的“一分钟读书演讲”“期末述职大会”等等,都是很有实效的文化促进渠道,正是这一个一个的渠道,构成了整个的横峰一小的精神家园。
同样身处浮躁功利的时代,横峰一小的老师没有放弃早已被许多人冷落和忽略的理想,而是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不断地在阅读和写作中实现着求知、追寻、完善的一次次蜕化递升:他们亲近书籍,在真正伟大的书籍里找到认识世界的依据;他们追求真善美,并通过教育将人性之美传承发扬;他们承受一次次的自我否定,又一次次地进行自我修补,直至达到完善自我的阶段性完成。对于一般人,阅读和写作是一种煎熬和负担,对于能够领略这种劳作之美的人来说,他们深感幸福。横峰一小的老师,正是过着这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愿他们永远这样完整,这样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