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届大夏书系读书节”散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3 20:3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群书生
——“首届大夏书系读书节”散记
文/郭学萍


参加这个读书节,是因为《教师月刊》主编林茶居的邀约。
我对林茶居的好奇,并不在于他是一名主编,而在于他是一位诗人。《诗歌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心猿意马》,这是他为一位好友诗集写的序言标题。读了之后,不禁莞尔,眼前居然浮现出“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景象。
没想到华师大出版社北京分社会把“首届大夏书系读书节”活动放在南京凤凰台饭店。我一直喜欢“凤凰台”这三个字,李白的诗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其旷达高远与略带黯淡色彩的意境,和我想象中的林茶居的诗性应该有某些一致。


好一个“神仙会”
当我按照《邀请函》上的地址,找到凤凰台饭店的“永遇乐”会议大厅时,比预约的时间早了一刻钟。“回字形”的会议桌已近排放好,蓝色的桌布,粉色的席卡。
其他嘉宾还没到,只有华师大出版社的一帮编辑在忙碌,仿佛在商议着什么。我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赫然发现,我左边座位的席卡上写着“姚春杰”,我右边座位的席卡上写着“杨斌”。前者主编了《作文教学招招鲜》,我的一篇文章《不拘一格教作文》被收录在里面;后者选编了叶圣陶的《如果我当教师》,刚上世不久。
他们两人见到我的时候,都显示出一份惊喜。
“你好,郭老师!”来自福建的姚春杰首先冲我点点头。
“你好,郭老师!”来自苏州的杨斌也冲我点点头,“还认识我吗?”
我只好尴尬地笑了,为着自己总是遗忘的记性。
“我们去年在苏州《教师博览》笔会上见过面!”他继续启发我。
我赶紧翻开当天的《座谈会议程表》,把与会的20多名嘉宾的介绍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发现了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比如吴非、高万祥、程红兵、周彬……他们的著作很多,并且我看过一些。
北京分社的社长李永梅说:“这是一次‘神仙会’。”在“众神”面前,除了肃然起敬,我的脑子里忽然冒出80后作家郭敬明一篇文章的标题《我曾自卑》。
我无法企及“众神”的高度和厚度,但我对阅读拥有一份真诚的态度,我愿意做一个虔诚的听众,并愿意和“众神”一起,共同播撒教师阅读的种子,为世界做一件美丽的事情。
多美好!


诗人“林茶居”
他从人群中走来,红衣,光头。
沉默片刻,他问:“知道我是谁吗?”
我笑了起来。“当然认识,茶居大哥!”
只是,他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清瘦。高高的眉骨、冷静而有点忧郁的眼神、嘴角上扬,在鼻翼下方形成两道倔强的弧线,一对和瘦削的面相颇为呼应的招风耳,很有点“朴拙清雅,浑若天成”的出世之韵。
而我却在他清癯、冷炼的外表之下,分明看到一颗为教育灼灼燃烧的赤诚之心。喜欢读他写在《教师月刊》上的每一期卷首语,他始终用诗人的情怀对待教育,以文字为载体实现着自己的文化理想。
“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瘦吗?”他说,“是诗歌把我折磨成这样!”这是他在晚上喝酒的时候,和我说的一句笑话。
我也喜欢诗歌,却是儿童诗。所以和茶居大哥比较起来,他显得沉郁、厚重,我则显得清浅、轻盈。
吴非老师说,茶居大哥毛发葱茏的时候,曾被别人误以为是香港导演徐克。徐克是个善于用镜头叙述故事的人,茶居大哥是个善于用文字编写故事的人。
都是我所欣赏的。



故友“永通”
所谓“一见如故”。
我和永通是第二次相见,算是老朋友了。
他乐呵呵地说:“暑假蝈蝈去东山岛见我,现在我来南京见蝈蝈。”
我完全没有想到,朱永通、林茶居、王木春都是东山岛人。一个岛上能有如此之多充满教育情怀的人,令人叹羡。
茶居大哥说:“知道为什么我们在同一个岛上,木通那样瓷实,永通如此壮实,而我这般孱弱?原因就在于,木春住在上游,永通住在中游,我住在下游。”言下之意,他用的是“下脚料”。
这样的解释,亏他想得出。
无论如何,能和这样一群胸怀教育理想的人,共聚凤凰台,畅谈教师阅读,果真如永通所言——
奢侈而浪漫。


斗士“吴非”
一本《不跪着教书》让多少人认识了吴非。
他的名气之盛、影响力之大,远在南京之外。
我暑假去北京学习时,和“源创一品”的吴法源聊得最多的,就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和南师附中的吴非。
在“大夏书系首届读书节”上,各路“神仙”提到最多的也是吴非。
吴非的发言总是博得我们的阵阵笑声和掌声。因为率性、真实。
“在应试阴云的笼罩下,天下乌鸦一般黑,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
“一个教师如何能在30年的教育生涯中克服平庸?唯有读书!”
“教师的读书靠的是自觉,只要愿意,永远有时间。”
“学校最可怕事,是一群愚蠢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
“教育靠的是智慧,要想学生优秀,教师必须首先优秀!”
“现在的困境是体制不能改变的,但中青年教师不能绝望,能做多少做多少,能挽救一个是一个。”
他的片言碎语被我捡拾起来,每一句都值得玩味。想起最近网上传阅的一篇钱理群的文章《告别教育》,作为钱理群的好友,他们之间还真有一点相似之处。
这其中,他还谈到了南师附中一些青年教师自发组织的“地平线”教师读书会,谈到了文学对一个人精神气质的影响。
“一个人老了时候,如果他没有读过诗,看上去都会觉得很猥琐。”
此语一出,笑翻众人。
也就他敢说!


书友“高万祥”
高万祥《语文的诗意》对我影响很大。
我很年轻时写过的几篇获奖文章中,曾引用过他书中的一些观点。
他在发言的时候,首先把今天与会的嘉宾称为书友、朋友、亲友,这让我觉得很亲切。
不过他紧接着发言就让我有些坐立不安了。
“当下,90%的中小学教师不读书,90%的中小学教师不会写文章,90%的中小学教师没有自己研究的课题和方向。”
我不知道这三个90%有没有经过科学地调查、统计,但是教师普遍不读书却是现实。
“中华民族最堕落,最荒唐的时期,就是教师不读书!”
老师的言语虽然有些激烈,但是他对教育未来的殷殷之情可窥一斑。
这样的老人家,是值得尊敬的。


感性的“周彬”
虽然周彬的《叩问课堂》,带着理性的思考。
虽然他在发言时也再三强调:“世界是理性的人改变的!”
但他留给我的影响却是感性多于理性。
其实,我个人以为:改变这个世界的是感性的人。理性的人接纳这个现实,而感性的人总是想到要改变这个现实。
就像我们今天与会的嘉宾,大家都能奔着“教师读书”这样一个活动目标,齐聚南京,多少带着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
因为,感性的人总想改变些什么。


智者“成尚荣”
成尚荣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以及谨严的思维。
他在任何场合下的发言,无需整理,就是一篇文章。
他的发言主要阐明了四个观点:一、外部的体制无法改变,但读书是内在的自我的事情;二、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确定相应的专题和主题;三、要关注非专业因素;四、教师教学风格的超越。
以我的观察和了解,教师不读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缺少相关配套的机制和政策;第二,内驱力不足产生的职业倦怠;第三,教师的负担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像山一样压在每一位教师的心头,工作的繁忙、疲惫让老师无心阅读。
改变这一现状,除了众人一致认为的自我启蒙和救赎、榜样的示范和影响,更多时候,还需要专业引领。今天这场神仙会上的“众神”,以及众多的教育出版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舍我其谁?
可爱的局长们
爱读书的局长们是可爱的。
不仅自己爱读书,还热衷于推动校长、教师阅读的局长们更加可爱。
今天的与会嘉宾就有好几位非常可爱的局长。
江苏省兴化市教育局的杨杰副局长,他谈到教师读书中“榜样的作用”和“行政的作用”。
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春良,他不仅是个教师阅读的积极推动者,还是提倡教师著书立说。吃饭的时候,我们坐在一起。“如果我是你的部下,你会不会觉得我不是常规意义上‘好老师’的样子?”我笑着问他。
他听了,哈哈一下。“你低估我了!”他说。
他的最后一句话非常打动我。
程红兵是局长,也是特级教师,还是博士。很赞同他发言时说的一些观点:“没有理想就没有理性,批判和建设是并行的。”“存在是合理的,让存在更合理,让合理的存在。”“不要把每一个教师都当作教育家来培养,要关注教师阅读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
接下来,另外几位局长、博士的发言也很精彩,以至于我只专注于听讲而忽略了记录。一直认为,教师的阅读不能局限于专业书籍。有生活,才有教育;会生活,才会教育。
有时,跳出专业领域进行无功利的阅读,是另一种视界。


读书人“李永梅”
李永梅是华师大出版社北京分社的社长,我却更愿意称她为“读书人”。
因为她的身上有一股读书人的气息,让我们一见如故。
她是四川成都人,有着川妹子热情率直的本性。晚上用餐的时候,我们倆就像久别重逢的老友,一直围绕着白天的教师读书话题,聊个没完。我们都喜欢阅读《南都周刊》和《南方周末》。
“建议你再看看《南都人物周刊》。”她热忱地向我推荐。
晚宴结束,我先把吴非老师送回家,再赶回自己家,已经很晚了。一天的疲劳,让我早早地关机,睡觉。
第二天一大早,当我打开手机时,一则短信翩然而至。翻开一看,居然是前一天夜里李永梅发过来的。短信上写着:
“美丽的辫子老师,感谢您今天的光临和真知灼见,正在一边细读笔记,一边回味您对我们的建议。感谢一路上由您!永梅”
我完全没有想到她会在晚宴之后,还会静下心来细读白天座谈会上每一位嘉宾的发言,更没有想到她会发来这么一则深情款款的短信。
这样的出版人,我更愿意称她为“读书人”。
因为读书会让一个人变得优雅、平静而谦恭。


永遇乐
我是一个容易被细节纠缠和打动的人。
就像茶居大哥在午餐之后陪我到五楼找落在会议室里的笔记本,以及他帮我提着满满一纸袋书送到楼下的出租车上,这些微小的细节都令我感动,感动于他粗粝外表下的那份细腻。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此次会议的地点名曰“永遇乐”。用一个词牌名命名一个会议室的名字,诗意而美好。
我很感动于“大夏书系读书节”活动的开启,仿佛行走在浓荫遮蔽的林子里,忽然从枝叶间露出这么一缕阳光,尽管是那样的细微,但足以给平常、寻常、庸常的教育生活带来小小的感动和欣喜。
遇见华师大出版社是快乐的。
遇见《教师月刊》是快乐的。
遇见此次神仙会上的“众神”是快乐的。
希望这份简单、明亮的快乐可以保持到永远!


                             2012年9月16日夜于石景山麓

吴非老师说,我的眼睛看不见了,可我觉得他比眼睛无碍的人对教育看得更清彻!
头发葱茏时的茶居,像不像导演徐克?徐克是讲故事的人,茶居是有故事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19:32 , Processed in 0.0804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