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明霞网文选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9 17:1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东孙明霞
网文选读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00:29:59 | 只看该作者
怎样当个好老师
——答一线教师36问
出版时间:2012年1月出版
定价:29.80元
名家推荐
教师经验中最有价值的,是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灯。孙明霞老师的这本书体现了教育者的理想、情感与智慧,这些来自她职业生命中的发现,让一名教师的讲台绽放出绚烂的光辉。
——杂文家、特级教师  吴 非
教师要有自己的模样,在他人看来“像个教师”。明霞老师的答问,给青年教师做到“有模有样”提供了一条可选择的平坦路。当然,你要活出自己的模样,需要好好修炼,一如明霞老师那样:坦然、执著,从容不迫。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促进部副主任、特级教师  黄建初
这是一位一线教师富有尊严、充满智慧、包含温情的答问;这是一位真正觉醒了的、真正获得了内心自由与快乐的良师的心声。  
——南京行知小学校长  杨瑞清
这本书很有意思。书中的问题都来自一线老师的工作与生活,那些困惑我也曾有过。作者的答问很精彩,如老友对谈般坦诚、实在,我想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问题作者也遭遇过——明霞老师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典范,另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答问中倾注了全部的智慧和热情,一如其人!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窦桂梅
内容简介
初为人师,总会遭遇很多迷茫;
教学数年,依然还会不断有困惑缠绕;
等到驾轻就熟时,职业倦怠又随之袭来……
针对一线老师的众多困惑和问题,本书作者孙明霞采取答问的形式,将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和人生经验和盘托出,真诚、平实,贴近实际,期望能帮助、启发老师们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真正成为一个好老师,努力成全学生的生命,也成全自己的生命。
本书适合于中小学教师阅读与培训。
作者简介
孙明霞,泰山学院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生物教学能手。近年来,积极探索构建生命的课堂,受到《中国教师报》《当代教育科学》《教师月刊》《教师博览》《教育时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撰写教育教学随笔达400万字,在各类核心期刊和报纸发表文章数百篇,著有《用生命润泽生命》、《心与心的约会》等著作,参与主编《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先后在《中国教师报》和《福建教育》开设专栏“明霞答问录”,回答来自一线教师的众多问题;多次应邀到省内外为校长、教师、家长等做讲座,执教公开课;被推荐为《福建论坛》“新生代名师”、《明日教育论坛》年度教师。
目  录
自序·努力做个好老师
第一辑远离倦怠,像树一样成长——我们如何提升幸福感?
1如何对待工作中的失落?
不必把荣誉看得太重,那只是一道不经意的风景
2怎样把“副科”教得有声有色?
自己首先要看得起自己
3难道我们老师就该无私奉献吗?
不做“春蚕”和“蜡烛”,努力像树一样成长
4我越来越讨厌做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不再倦怠?
在不断创造中品尝工作带来的乐趣和幸福
5每天生活在烦恼中,怎么才能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幸福?
与其抱怨,不如行动
6怎么保持乐观、阳光的心态?
坚信是种子就会发芽
7写几篇文章,发一点感慨就能成长为名师吗?
只为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幸福
8有关系的老师调走了,留下的也不稳定,怎么办?
坏事不一定意味着“糟透了”
第二辑改变,从现在开始——我们如何提高专业素养?
9我连见学生该说什么都不知道,该怎么当好老师?
转变角色,接受挑战
10面对很恶劣的环境,新手老师该怎么追求进步?
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能改变自己
11三年了,我一点进步都没有,我是当老师的料吗?
暂时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
12您对课题立项怎么看?您怎样做课题研究?
研究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生命的成长
13怎样才能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听、说、读、写”,贵在坚持
14我是理科老师,应该读些什么书?
老师的阅读视野要开阔
15基层教师该怎样开展研究?
在行动中研究
16如何让所学知识与自身成长有机融合并相互促进?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第三辑修炼教学基本功——怎样做才能让课堂更美好?
17该如何对待偏科的学生?
搞清偏科原因,对症下药
18“公开课”我一点经验都没有,怎么办?
把上“公开课”看做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19你能在你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为一线教师做点实事吗?
切莫饿到只认烧饼
20怎样才能调动职业学校学生的积极性?
莫就学习论学习
21目前什么教学模式最好?您的课堂是什么模式?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2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
“胸有成竹”,才能“驾轻就熟”
23“不会命题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吗?
“命题”能力也是教师的基本功
24减负了,成绩下降了怎么办?老师该怎么做才合适?
从能做的地方做起
25您心目中的课堂是什么颜色的?
课堂应是绿色的
26您刚当上老师时就给自己定下了奋斗目标吗?
只想让课堂美好一些
第四辑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怎样才算真爱学生?
27如何做到每堂课都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首先,做一个有良知的教师
28每天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评比,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班级活动、营造班级文化,该怎么办?
抓住学校活动的教育契机
29学生已经习惯了上课时说话、捣乱,该如何开展教学活动?
把学生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
30我对学生很有耐心,但对自己的孩子却一点耐心也没有,该怎么办?
把自己的孩子当做普通学生
31听到学生用很难听的话骂我,该怎么办?
宽容学生的冒犯
32如何对待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
伸出你的手,牵着孩子走一程
33我因“下水文”伤了儿子,怎么办?
尊重孩子的隐私
34大胆放手、大胆放权的班级管理,可行吗?
莫把学生培养成小官僚
35不是班主任,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
仅有“玩”是不够的
36假如学生犯了错该怎么处理?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后记

自序·努力做个好老师
初为人师时,我曾遇到很多很多问题——被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气哭过,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手足无措只好找班主任告状,面对教学中的问题因找不到同学科的老师商讨、求教而郁闷,遇到在我看来不公平的评价和待遇而发牢骚……那时候,我不知该如何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不知如何才能让课堂更生动、更精彩,不知如何应对工作中的烦恼和挫折……这让我无比期待着能遇到有经验的优秀同行,以便能给我一些帮助和指点。可由于自己性格比较内向、腼腆不敢问别人,也不知该向谁请教,校内同学科的老师又是转行的,无奈之下,我只能凭着大学期间教育实习时打下的底子开始了教师生涯,一路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
正因为自己曾遇到过无助的情况,在今天遇到年轻教师感到迷茫时,我总是尽量把自己走过的路、思考过的问题、些许的体会和盘托出,希望能给他们一点帮助。不是我有什么灵丹妙药,也不是我的回答有多么完美,只因为我也是一名普通老师,我能深深理解老师们的甘苦,我会站在普通老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谈我的理解,比如, “如何对待工作中的失落?”,“怎样把‘副科’教得有声有色?”,“如何上好公开课?”,“学生偏科怎么办?”,“如何处理犯错误的学生?”,等等问题,我都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分析,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谈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处理,和老师们分享我过去的经历和经验,让老师们感到真诚、真实、可行,贴近实际,也就容易引起共鸣。有时在一些学校演讲之后老师现场提问我回答,有时是通过博客或邮箱信件回复老师的问题,还有的是通过电话、短信等进行沟通。由于这些问题很具有普遍性,我就整理出来,希望能和更多的老师分享——或许某位读到我文字的老师能由此产生灵感、冒出智慧的火花,那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事实上,我的文章发布在博客或刊登在报刊上之后,的确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关注,并促进了一些老师的思考和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这让我感到非常欣喜。
比如,有老师读了《荣誉只是一道不经意的风景》一文,就以《从今天起,荣誉不再重要》为题抒发自己的感受:“一直以来很是纠结,矛盾的思想几乎把我撕成了两半。想想自己是多么的可笑,为了那么一点小小的荣誉,那么一点蝇头小利,闹情绪,纠结,回头想想自己真的尽心了吗?真的努力付出过吗?……从今天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会认真对待教学,对待每一个学生,否则,对不起的不止是自己,还有那些学生……”还有老师留言:“今天听说区骨干教师评选出结果了,我又没有评上,心里有些失落。仔细地读了读孙老师的文章,又回味了一下,觉得豁然开朗。想想孙老师说得真对,荣誉的高低和工作能力不一定成正比。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能力在学生、家长、老师们中得到了肯定,这就是对一名老师最高的荣誉。”还有老师写道:“曾经也在一线看到许多仅仅为了评小学高级教师而工作的老师们,写论文、搞评选,或许,在没有评上之前,为了这个目标还是非常努力的,然而,评上之后,我们老师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难道小小的小学高级教师就成了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最后的奋斗目标了吗?那余下的20年,漫漫人生路上,我们又要寻求什么呢?荣誉仅仅是过路的风景,不必刻意地去寻求,让我们铸就一个教育的梦,慢慢闯荡,让更多孩子的人生因为你的梦而变得辉煌!”
再如,“读到孙明霞老师的《远离职业倦怠》一文,品读着孙老师用心写出来的解答一线教师困惑的文字,文中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指责,她‘用虔诚的心思索教育,用约会的心情对待每一堂课,用真诚的心对待教育现场的每一个细节,用生命在场的心态完成每一堂课的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负责’,以朋友的口吻,侃侃而谈,谈自己对工作、对学生、对人生、对荣誉的态度……我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孙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她在引导我们走出倦怠,去关注生命,走进学生的心灵,承担起让生命飞扬的责任,这篇不足2000字的文章我足足读了半个多小时。”
针对《把自己的孩子当做普通学生》一文,有老师说:“我也有与这位老师相似的烦恼,这几天我食不下咽,就是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我真的需要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现在才知道做父母很不易,做父母是一门学问。”“作为老师可能在学校已经为许多孩子操够了心,回家后有一种疲惫感,从而对自己的孩子失去耐心。就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审视自己,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让自己始终有一个好的心态。”
……
每一篇“答问”文章挂出来,都能得到老师们的呼应和支持,这让我看到这件事情的价值——用我的故事、我的思考,去帮助那些和我以前一样遇到很多困惑的年轻朋友。哪怕有的问题我也找不到解决的方法,甚至仅凭我的能力根本解决不了,但老师们需要的,有时只是希望有人倾听他(她)的诉说,理解他们的处境。有时,我的文字给了老师一个思考问题的新视角,进而能慢慢找到化解的措施,也是有意义的。
有老师问:“为什么孙老师你看问题这么明晰?你的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既有深度又科学实用?”“为什么你能尖锐地说出我们基层教师的困惑?”其实,不是我“深刻”或“尖锐”,而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教师,将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活,让我逐渐明确了我的责任——今天我怎么样对待工作,我的学生将来也会怎样对待他的工作;今天我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学生将来也可能会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今天我怎样对待他们,他们将来也会怎样对待和他相遇的人……由此,我希望努力做个好老师,通过不断学习,提升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用心观察学生,用心研究我的课堂,用心对待我所从事的这份事业,进而让我的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教育的本质,给那些走进我课堂的孩子们一些良好的教育,让他们在我的课堂上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而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识自然界的能力,形成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虽然现实社会有很多无奈,我们个人的力量也很卑微,但我们还是要教孩子今天、想到他们的明天,少一点功利心、多一份责任心与使命感,让孩子们的生命因遇到我们而更美好,也让我们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孙明霞2011年9月1日
         
引文来源  孙明霞《怎样当个好老师——答一线教师36问》千呼万唤始出来!_源创图书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00:33:39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16:38:53 | 只看该作者
李茂老师为明霞新书《心与心的约会——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序


激励更多教师的专业觉醒

孙明霞是我报较早关注并在头版报道的一位一线教师,吸引我们的,是她在网上论坛题为“生命的色彩”的课堂记录。我们为一堂堂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叫好,同时也惊叹于“迎春花开”的人气——“围观”教师之多,反应之热烈,实为一道不多见的风景。这样的惊叹延续到读她的博客,每一篇朴实、真挚的博文,都会引来全国各地众多“粉丝”的共鸣。
熟悉孙明霞的朋友们知道,在这些热闹表面的背后,还有着一个个数不清的动人故事。从山东到四川,从江苏到福建,有许许多多的年轻老师通过网上、网下的各种方式,向她述说自己的困惑,讨教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她还成为很多校长的朋友和“高参”,推动着一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她的足迹越走越远,朋友越来越多,而她的文字,却始终如一,平易近人,但却能给教师带去无限的激励。
我曾问过孙老师,一线教师最缺的是什么?“最缺的是‘激励’。”——这个回答让我始料未及,我原本是想跟她探讨教师的专业素养,希望她回答当前中国教师最缺何种专业素养。这个回答让我汗颜——在解决教师职业生存与专业发展的动力之前,谈其专业素养的提高,犹如空中楼阁。
由此我明白,为什么孙明霞老师如此深受一线教师的欢迎——因为她让很多教师获得了他们在现实环境中难以得到的东西——激励:对他们自己及其工作的肯定与承认,对他们面临的困惑的同理与共情,对他们实践的示范,方向的引领,信念的召唤。
一位读者给我们的“读报会”投来稿件,谈他读“明霞答问录”专栏的感受:

“品读着孙老师用心写出来的解答一线教师困惑文字,没有空洞说教,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指责……她以朋友的口吻,侃侃而谈,谈自己的对工作、对学生、对人生、对荣誉的态度,……我在字里行间感到孙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之情,她在引导我们走出倦怠,去关注生命,去走进学生的心灵,承担起让生命飞扬的责任……” ,“每次读了孙老师的文章,精神上都会受到一次洗礼!心态上也在不断的改变,感到对工作越来越有激情。我知道每次读后心灵受到震撼的教师也绝不是我一个……”
装有自我激励发动机的孙明霞老师,正在通过她每日的点滴努力,去启动一位又一位教师内心的发动机,激励他们成为真正的教育者。“真正的教育者,已然娴熟地掌握了他的学科教学,心底有一块敞亮的天地,装着他一个个被唤作孩子的学生。他不是语文教师,不是数学教师,不是音乐教师,不是生物教师,不是物理教师……他只是教师。”——这是我在泰安一所农村学校观摩孙老师的献课与讲座后,深受触动写下的文字。
在那次活动中,孙老师手持话筒、站着给近百名老师讲到中午一点半,大家听得忘记了时间,沉浸在她与学生的一个个故事中。一个能够如数家珍般地讲述孩子故事的老师,一定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就像美国的全国年度教师马伦所说:“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读懂孩子的故事,而且能够抓住不平常的机会帮助作者创作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知道如何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中,他们知道如何编辑错误,他们希望帮助作者实现一个完美结局。”
我翻译介绍过十多位美国名师,印象中他们说得最多的一个短语是“make a difference”——“世界因我不同”——让学生因我不同。教师职业对他们最大的吸引力,就是他们拥有改变学生命运的机会。我不知道孙老师是否有这样的“野心”,但我知道,事实上她拥有许多学生因她而不同的故事——在她的第一本著作《用生命润泽生命》中,我们就能找到不少。是否具有这样的“野心”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深刻认识并主动承担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人格影响——这可以说是一位教师是否完成专业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的学校教育要真正走上正轨,需要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的觉醒与赋权。如果教育还是一个有理想的事业,教师就不能受制于官僚体制,教师必须以一个高度专业性的职业群体站在孩子们面前,站在家长面前,站在管理者面前。他们需要有自己的专业地位,自己的专业操守,自己的专业组织。否则,我们的教师与学校教育只能永远是行政、官僚、世俗功利和商业势力的附庸。
所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难堪大任的,我们需要的是对中国教师职业的重建,使之成为一个拥有专业自主性与专业地位的职业。因为没有教师作为专业从业者的自主性,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性;没有教师的解放,就没有学生的解放;没有真正有人性的教师制度,就没有真正有人性的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以欣喜和激励的眼光注视每一位具有专业自觉性的教师的出现,注视每一个为教师职业的专业提升做出贡献的人的出现,注目着每一个激励着更多教师专业觉醒的人的出现。
因而我们呼唤出现更多像孙明霞这样的教师。他们能够贴近一线教师的心,真正知道他们的甘苦与困境——因为他们就是这么走过来的——用自己的勤奋、顽强与较真的劲儿,去带动更多教师的勤奋、顽强与探索。使学校的教育功能严重窄化,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严重摧残的应试教育越是顽固,我们越是需要像孙明霞这样的教师跟应试教育温柔地对抗,并带领着更多的教师,一起温柔地对抗。
只有当这样的教师越多,我们的社会才会越对教师有信心。唯有我们的社会对教师有信心,作为一个职业群体的教师才有解放的可能。唯有教师得以解放,我们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得以解放;唯有儿童得以解放,一个民族才得以真正的解放。
李茂
中国教师报采编部副主任
2010-6-6
这不仅仅是一篇序言
——感谢李茂老师
明霞

我的课堂随笔集《心与心的约会——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万千教育”书系)即将出版。
书稿整理出来之后,询问李茂老师能否为拙著作序。知道他的忙碌,作为《中国教师报》采编部的副主任,海外版编辑,每天要阅读大量稿件,要在大量的外文网站搜集前沿的、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并要翻译、编辑成中文,构成每周报纸上整版介绍海外教育信息、名师教育思想的文字,其忙碌可想而知。但我期望李老师宽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能高屋建瓴地给我些新的指导。尽管忙碌,李老师还是答应了。
收到李茂老师写的序《激励更多教师的专业觉醒》,感动之余更多的是震感——仔细品读他的语言,为他对教育深刻的认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独到理解所折服。他总能在平淡之中发现神奇,总能看到普通的人和事背后所蕴含的价值,从更高层面诠释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能和途径,从儿童身心的发展、民族解放的高度来谈教师职业重建的意义,给了我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自身所从事的事业,让我可以远离狭隘与封闭,开始走上一条真正的教育者之路。
去年受邀去山东新泰讲课,李老师也亲临“观察”(他一直自喻为是一名教育观察者),并通过我的课堂和讲座总结出一条近乎真理的话:“真正的教育者,已然娴熟地掌握了他的学科教学,心底有一块敞亮的天地,装着他一个个被唤做孩子的学生。他不是语文教师,不是数学教师,不是音乐教师,不是生物教师,不是物理教师……他只是‘教师’。”让我知道究竟该如何做教师,写下了《做一名真正的教育者》(《现代教育报》发表)的文字。他在茫茫人海(网海)中寻找一个个“拥有教育者之心”的老师,用心发现一线教师点点滴滴的教育智慧,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性。他对教育的独到认识,“杰出教师”、“英雄教师”、“纯粹教师”等深深的影响了我,除了形成文字的《“杰出教师”的特质 ——品味李茂关于“杰出教师”的几个关键词》(发表于《师道》),更是努力用这些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更用心的观察学生、呵护学生,也用心收藏着学生成长的故事。
可以说,从06年开始对我的课堂关注和07年的报道,到09年在《中国教师报》上开设的专栏“明霞答问录”,以及他亲自走进我的课堂并倾听我的故事;从阅读他编译的《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到读他对美国名师雷夫·艾斯奎斯的专访,以及他推荐的《接受学生的爱——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世界因你而不同——李开复自传》,他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看世界的窗口,让我从更大视野下来认识教育、思考教育。这次,他又在该序中提出了“深刻认识并主动承担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人格影响——这可以说是一位教师是否完成专业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的观点又给了我新的启迪——教师专业究竟是什么。
文中,他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教师职业的重建”,他说:“所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难堪大任的,我们需要的是对中国教师职业的重建,使之成为一个拥有专业自主性与专业地位的职业。因为没有教师作为专业从业者的自主性,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性;没有教师的解放,就没有学生的解放;没有真正有人性的教师制度,就没有真正有人性的教育。”读来振聋发聩!
正是由于李老师有着教育的大视野,他才对教育有着更深切的体会,看到当今教育问题的本质在那里,所以提出“使学校的教育功能严重窄化,给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严重摧残的应试教育越是顽固,我们越是需要像孙明霞这样的教师跟应试教育温柔地对抗,并带领着更多的教师,一起温柔地对抗。”这是一种呐喊,也是一种鼓励,鼓励明霞继续“跟应试教育温柔地对抗”,鼓励更多老师“一起温柔地对抗”。为什么是“温柔地”?因为我们的社会诟病难治,我们的教育积弊太多,我们个人没有能力去改变大环境,只能依靠“星星之火”“蚍蜉撼树”的力量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改变。
因了这份鼓励和引领,我会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感谢李老师!
5#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16:40:55 | 只看该作者
“明霞道路”及其意义
黄建初
以明霞老师的成长轨迹比对基层教师的成长,我以为,她所走的是一条一线教师可以走的发展道路,我把它称为“明霞道路”。
何谓“明霞道路”
明霞老师走了一条自我发展(当然也包括了借助外力推动自己)的道路。明霞老师在博文中说道:“有一次,一位农村学校的老师很认真地问我,同样也是普通老师,你在这几年进步这么大,有什么秘诀吗?我如实相告——真没什么秘诀,就是多读书、多学习、多交往、多思考而已,就这么简单。关键还是个态度问题,你想进步,就得抛掉那些世俗杂念,心地净朗了,稍稍的一点外力就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假如自己没有进步的愿望,外力再大也无济于事。”在谈到自己成长的“关键处”时,明霞老师说到了一句至理名言:“给自己创造学习的机会,自己给自己的教育投资。”此话极具哲理,是对“明霞道路”的最好注释。
读书、求教、实践,是明霞老师的成长定理,或者说是她的专业成长关键词。她坦言,买书是“一摞子、一摞子”地买的;她装修房屋时,最关心的就是书房,她的丈夫在向朋友介绍新房时最为自豪的,也是因为拥有一个宽敞明亮的书房。这书房里的一本本藏书的背后,是一个个精彩的读书故事。她说,走出去才知道自己的视野太狭窄了。她曾经“转战”南北东西,自费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抓住各种机会与专家、学者交流,求教自己感到困惑的教育教学问题。这些年来,她先后结识了朱永新、杨瑞清、陶继新、卢志文、肖川、张文质等教育名家,并从他们身上感悟到了丰富的教育智慧,获得了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而所有这些,逐渐造就了她自成一体的教学风格和精彩课堂。
明霞老师的行动,完全出于内在的需求,而非外力所致。除此之外,明霞老师还尤其爱好教育写作,写教育博文。她通过教育博文的写作,把自己的行动变成文字,把文字变为思考的载体,在反思中提炼自己,也把自己的独特思考和有效的教育技能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供大家学习、借鉴,以至于成为众多教师心目中的真正名师。
教师的工作特点是慢工出细活,它需要恒心和毅力,需要细水长流的缓慢过程。凡是来得快的教改,往往去得也快。教育肯定有其不变的东西蕴含其中。我感觉明霞老师是紧紧抓住了这个“不变的东西”的,因此她形成了丰厚而扎实的教育观、学生观、人生观,这使她不仅与众不同,而且出类拔萃。
明霞老师说过:“个人的力量是卑微的,但不等于我们可以无所作为。我们的大环境不好,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无法改变天气,天要下雨,我们至少可以撑起一把伞,为自己也为学生遮雨;我们不能把黑暗驱走,我们至少可以点一盏灯,照亮一条小路。条件再恶劣,我们在课堂上也要关注学生,让学生少受一点伤害。”
她还说过:“一个真正好教师不是‘生物教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而是‘教师’,是一个眼里有学生的教师。我们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
正因为有这样的独立思考和深刻见解,才有生命课堂的不断创新。更难能可贵的是,明霞老师把这一切化为与学生的生命对话和共同成长。
“明霞道路”的意义
首先,明霞老师的成长历程,对那些教育教学条件比较艰苦的老师来说,尤其具有效仿意义。因为改变心态、上网学习、撰写教育随笔等,都不是很难的一件事。所以我觉得,“明霞道路”是每一位教师都能走、走了必然会有成效的路,关键就看你在这条道路上行走的时间长短和行程的远近。明霞老师这个榜样,对那些以外部条件论自己发展的教师,无疑是一贴“清醒剂”。
其次,明霞老师的成长道路,对我们认清教师培训的种种误识和盲动,使教师培训行走在正常、有序、有效的道路上,也有一种提醒和警示的作用。
有位青年教育干部数次被培训班“培养”,他自己调侃:某书记的报告我已经听了第三遍了。领导出席培训班开班仪式,体现对开班的重视,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只是作“无病呻吟”的所谓报告,白白耗费大家的时间,教师怎不议论纷纷!还有,培训考核的分数指标,形式主义风行的那些培训,着实让教师倒胃口。学分,本是衡量的标准,但是当学分变成培训追求的目的时,培训已经走了样,变了味。
我们不能太急。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成长也是慢的艺术。那种集中数天的专门式培训,看似重视有加,其实是“狂吃狂饮”,不倒教师的“学习胃口”、不让教师生出“学习肠胃病”来才怪呢。
明霞老师的成长体现了一个先有厚积后有薄发的过程。我以为,在她至今27年的教育生涯中,前22年是一个教育教学经验积累的量变过程,后5年是教育思想教育行为产生质变的过程。没有厚积,何来薄发!这对那些只想“膨化成长”的渴望一夜暴富者和变着法儿想走捷径者,无疑是一个警示牌。
对教师的培养,我们必须注重心灵世界的净化和精神世界的建设,无高尚何来高远;我们必须尽可能减少急功近利,多一些淡泊从容,无清净何来志远;我们必须充分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让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自己的不懈追求。
外力太过,会让人产生依赖和惰性,导致“厌食”。外力太过,躺在外力上的人,干脆就等外力来作用了,自己的内驱力反而日见消弭。这是教师培养中的辩证法。
(作者系上海市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孙明霞老师(右)在上海拜访陈兴邦老师
1
我的教育信条
孙明霞
1.教师,唯有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才能应对教育中的所有问题。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拥有一颗教育者之心的人。
2.每一个课堂,都是一场美丽的约会。我只有认真地做好准备,精心地打扮自己,用真情、爱心、知识和智慧,去赴一场又一场和孩子们的美丽的约会。
3.面对学生时,我们不仅是面对一个集体,更是面对许多的个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情感相互传递、生命相互浸润的过程。
4.心里装着学生,就能敏感地发现学生的任何变化,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不在于教什么学科,也不在于是否当班主任,只要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就是教师,就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导师。当学生不守纪律的时候,当学生不听讲或者不完成作业的时候,当学生迟到的时候,当学生心情沮丧的时候,当学生发脾气的时候,教师的态度至关重要。
5.不必把荣誉看得太重,荣誉不能代表人生的全部。在积极的工作中,有了荣誉,得之泰然,那是给我们的人生旅途增加了一道风景;没有荣誉,也处之泰然,旅途中还有别样的风景。斤斤计较个人荣誉的人很难走得很远。
6.假如当教师仅仅是为了有一份工作可以拿一份工资的话,我们就永远只是打工者。这时,所有的工作便可能都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教学成了纯粹的机械劳动,教师也就必然出现职业倦怠了。
7.工作的时间是构成我们生命的重要部分。我们有理由让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钟都过得充实、有价值。用心对待教师职业,将职业做成事业,就会享受到教育中的无穷乐趣。这样,教师也就远离了职业倦怠。
8.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因为他们会不断地犯错误,而正是因为他们会犯错误,才需要学校,需要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陪伴孩子长大,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指责;在孩子冲撞甚至冒犯了自己的时候,给孩子以宽容而不是惩罚。这才是美好、温情的教育。
9.我一直以为,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中,没有“主科”和“副科”之分。假如说有区别的话,只能说有的学科占用的课时多,有的学科课时较少,但它们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样有重要作用。如同营养套餐,每一种营养成分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
10.任何学科的教学,除了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所区别,其他都是一样的——我们面对着同样的学生,都要研究学生、为了学生。无论什么知识的教学,它们都有很多的相通之处。怎样提问,怎样和学生交流,遇到问题怎样处理,学生不守纪律怎么办,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
11.我的课堂理念是什么?肯定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让学生考试都拿高分,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获得学习的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善良的人,无论将来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或者获得多高的荣誉,都能坦然面对。
12.课堂需要一定的技巧,但任何的方法、技巧都必须有某种思想、文化作支撑。
13.虽然是常态课,但也一定要努力呈现完整的教育——教给学生鲜活的知识;整合各种现场的资源为教学服务,让学生享受学习、愿意参与其中;与学生平等交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尊重。
14.无论怎样,我们都不应放弃努力。任风沙弥漫,我们都要有清醒的头脑,只要还有一寸土地,就可以耕耘,让田野盛开生命之花;只要还当教师,就可以努力给学生以“人”的教育,哪怕力量很微弱……
15.每一位学生都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有自己的强势智能,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标准件”,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并为学生创造条件发展其优势智能。
16.我理想中的课堂是绿色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是书本上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而是鲜活的生活;知识除了来自课本,还来自全部的生活;学习除了发生在教室里,也发生在教室之外的所有时空中。
17.知识是鲜活的,课堂也是有生命的,教室不仅是一个名词,更应该是一个动词,是整个学习的过程,也是生命成长的过程。
18.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既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大量资源,更应该把课本上的资源利用好。这个利用,不是简单地背下来,而是以之为案例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9.心中有学生的教师,他都能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来设计自己的课堂,并对自己的言行有较强的自省意识,能及时反思自己。
20.真正能够长久的快乐肯定不是荣誉也不是金钱,而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满足——那就是看到我们所教的每一位学生都笑魇如花,都快乐地学习、生活着,然后快乐地走向社会,多少年后见到你还能甜甜地喊你一声“老师”,还记得你曾经给他们留下的所有。
21.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22.大多数教师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但他们的名字会留在学生心中。

2
答友人问:我这样做教师
孙明霞
1.
你问我怎么上课啊,这个问题似乎范围太大了点。我想了想,我的体会可能有这样几点吧。
一个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可以说,课堂中处处都有教学资源,时时都能生成教学资源。备课时就要有意识地去寻找,上课时要善于利用各种现成的资源。比如,我时常把整个校园当作我的教室,把自己拍摄的图片做成教学课件……除了课本、教室、学校,在学生的家庭里,在社会的环境中,在教师和学生的身上,都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再一个是,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社会实际相结合。要让学生感到他所学习的不只是课本的知识,不只是应付考试的知识,更是自己生活中必需的知识,能够为生活服务的知识。然后,借助这样的知识,引导学生认知生命、认知生活、认知社会。
还有一个是,教学过程深入浅出,教学语言既生动又严谨。我教的是生物课,它属于自然学科,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如果仅仅为了让学生考高分而要求他们死记硬背,那是一种折磨。所以要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这个时候,需要教师能准确而且生动幽默地表达。
2.
你问我怎样和学生交往,这其实和上一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和学生交往的过程。我一直认为:备课时心中要装着学生,上课时眼里要有学生,课后批阅作业时能面对着学生(即便不是面对面,也要像面对学生那样具有一种交流的心态)。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着学生来展开的。
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我时刻想到“尊重”二字。在受尊重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自然也就变成了快乐的事情。每个学期初,我都会很用心地给学生写信,学生也会给我回信。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不管是否打断了我的话。课下,学生可以把遇到的学习上的难题、成长中的困惑,写在作业本上和我交流。
这个“尊重”的背后,实质上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爱、责任、期望。
3.
问我如何和家长交往,这似乎也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
我想,最重要的仍然是尊重。然后就是要努力引导家长理性地对待成长中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重视的,什么是应该宽容的,什么是应该等待的。
和家长的交往,可以通过家长会这一常规途径,也可以面对面交谈,或者通过电话、邮箱、QQ等方式进行联系。和家长交流、沟通,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提出的建议或要求,既要合乎教育规律,还要适合家长的理解水平。只要我们本着真心为孩子负责的态度,而不只是要求家长如何检查孩子作业,甚至要求家长每天如何陪同孩子做作业、给孩子出题等,家长一般都愿意听从老师的建议。
我曾给家长写过信,也给不少家长作过讲座,接待了一些寻求帮助的家长。我很少直接给出意见,毕竟我不是心理医生。但我会和家长一起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解决的办法。比如,有家长问我,孩子缺乏学习热情,怎么解决?这是不好回答的。那就先分析为什么:是对老师的教学不适应,还是人际交往出现问题,或者是因学习困难,再或者是家庭的原因让孩子感到迷茫……
这不仅是在帮助家长,也是在帮助自己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孙明霞,山东省泰山市泰安学院附中教师)
本组文章原载《教师月刊》2010年第6期
6#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16:43:1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重要的不是技术
——在曲阜实验中学执教“传染病及其预防”
孙明霞

  执教公开课,似乎不曾紧张过——所呈现的都是很原始的课堂,没有过多的准备,没有试讲,甚至准备都是很匆忙的。
  不是不重视,不是对听课者的不尊重,而是每一天的课堂只能这样去上——只想展现最真实最自然的我,展示我日常的工作状态。因为,老师们不需要作秀的公开课,不需要完美无缺的优质课,只希望看到日常的课怎么上。所以,我从不会为了一节公开课而反复试讲,更不会为了上好公开课而让学生作假(作秀)。
  而这次的公开课,的确是因为之前时间的紧张而没有做充分的准备。
  给我的课题是“传染病及其预防”,在我校是到了初三才学习的。因为没有教材,我就到网上找到人教社的教材,是八年级下册,估计内容也应该差不多。临去的头一天晚上才开始看看教材——一直在犹豫:我还要不要做课件?没有课件我也可以讲得很好,我相信我可以,因为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我想让老师们看看没有课件的课怎么上。但有了课件,我可以设置一些直观的图像,搜集一些很说明问题的数据。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对教材内容不熟悉,可以用课件来提示我教学的各个环节。于是,在凌晨之后才决定还是设计一个简单的课件吧。
  更让我料想不到的是,到了学校在听金玲上课的时候,无意间憋见到会议桌上有一本生物教材。随手翻看看到讲课的内容,才发现所用的生物教材竟然和人教版的教材内容大相径庭——人教版是安排在8年级下册,山东版的竟然是在初一下册(七年级);人教版教材内容是先讲“传染病及其预防”,后讲“免疫”,而山东版的则是先讲免疫后讲传染病;人教版对四种传染病和艾滋病作为拓展和延伸阅读的内容,而山东版的则把这些内容作为很正式的部分,单独标题;山东版的还增加了国家、社会对传染病防控说明(小字),意在让学生形成感激社会的情感……
  怎么办?尽管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传染病”是一样的,但教材的编排、案例、前后顺序等都不同,如何利用好学生都有的这本教材?教材这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啊。赶紧对教学过程做了适当的调整、修改了讲课的课件。
  虽说教材不够熟练,但还是比较自信的,觉得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可以,肯定听课的老师听不出我准备不充分,也听不出我不熟练。问题是会有的,完善的空间肯定很大,但我还是要努力体现出这样几个观点:
  和生活结合。比如这节课“传染病及其预防”,我重点以甲型H1N1为代表,让学生自己说说去年全民防控甲流的情况,如何传染的,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让学生说说学校去年采取了那些措施来防控甲流,再结合传染病流行的环节,就知道了一般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然也就有话可说,感觉知识并不遥远。再举例其他传染病,学生也就好理解了。在这个基础上,列举自己得过的病或家人、朋友得过的病,分析那些是传染病那些不是,是的话,通过什么途径传染,也就容易了。因为课本中专门有个标题是传染病的种类,我就临时增加了让学生对所列举的传染病分类的任务,并提示学生从传播途径来考虑。
  教给学生会思考。我很少给学生直接答案,所提问题也尽量避免太简单、缺乏思维的含量,而是希望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自己得出结论。比如传染病的几个环节和预防措施,我都尽量通过举例,让学生去分析,最后得出了结论。让学生感觉到,知识不是老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获得的,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授之以渔。在列举传染病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到了手足口病。说实话,我自己没有留意到这种传染病的更多细节。因为这几年一直在初一年级转,初二初三的课竟然还没完全教一遍,加上我孩子已经长大,自然对前段时间幼儿园流行的手足口病关注的不多。面对我自己不甚清楚的东西,学生问起来总是很心虚。但好在有网络可以及时查找。那天上课,听到学生提到手足口病,并且没有说准是哪类传染病的时候,我及时询问了后面听课的老师,能不能上网。得到肯定的回答,我就问学生:不知道的知识怎么想法知道?我让学生告诉我如何上网查找需要的资料,当场输入“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查得知识,就想告诉学生,我们的学习资源是很丰富的,网络就是我们重要的学习工具。
  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之所以努力和生活实际结合,就是要传递给学生健康生活的理念。包括课堂一开始的歌曲《祝你健康》也是我精心安排的环节,告诉学生我对他们的祝愿,提出人生的内涵,其中健康是1,其他都是0。最后让学生谈一谈感受,如何预防传染病(艾滋病)等,也是这个目的。
  很多老师课后说我在课堂上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很自然,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我想,这是师生交往很重要的一点——能不能把学生真正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去交流。无论学生回答的如何,敢回答首先是要给予肯定的,答得好自然更要肯定,答得不好,也不是轻易的否定,而是引导学生理解,进而准确的回答(不是把不对说成对)。只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才会有效的和学生沟通,也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很欣慰的是,在下课之后,学生都那么真诚的笑着跟我道别。我想,一方面说明老师平时的教育工作做得好,学生已经养成了礼貌待人的好品质;另一面,也说明学生在这堂课的学习中是愉快的、轻松的。


  附:教学的基本流程(有的地方详细,有的地方很简单了

  一、引入
  课前打开课件,一副大自然的美丽图片,一首《祝你健康》的歌曲。
  学生陆续坐定。
  很高兴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来上一节课。因为是初次见面,我送你们一件礼物吧。
  “好啊!”学生兴奋的喊着,并期待的等着我拿出礼物来。
  我的礼物啊不是物质的,而是这首歌,你听听这首歌,猜猜我送给你的是什么礼物?
  “没听出来。”学生虽然有点失望,但马上就调整了过来,更仔细的去捕捉歌曲中的词汇。
  不论是春风还是告别,道一声祝你健康,祝你健康,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让它常伴你人生路上,
  不论是新朋还是老友,道一声祝你健康,祝你健康

  ……
  “听出来了,是‘祝你健康’!”
  正是。我要送给大家的礼物,就是我的祝愿——祝你健康。
  你知道吗,一个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东西和我们相伴。我们都希望能够拥有财富、成功、事业、地位、名誉、金钱、爱情、幸福……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健康的前提下。假如把健康比作1,其他的这些都是1后面的0。没有了健康,生命也将失去意义。可见,健康对每个人来说多么重要。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算是健康的人?
  “不生病。”
  “身体强壮的,免疫力强的。”
  “我认为,除了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乐观的。”
  好极了,一个人的健康的确这样,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但我们的一生中,没有一个人敢说,他从没有生过病。尽管从古到今,人们都渴望着健康,甚至希望能长生不老,但这是不可能,人总会生老病死,疾病也就伴随着我们的生命。你从小到大,得过病吗?
  “得过。”
  “我得过肠炎。”
  “我得过阑尾炎。”
  “我得过感冒。”
  “我得过水痘。”
  “我得过拉肚子。”
  ……
  看来,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你知道刚才列举的这些,那些能传染给他人吗?
  “能!”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希望通过学习,同学们能认识传染病的特点,学会如何预防传染病,让我们每个人都身体健康。
  二、情境
  “2009年,爆发了世界性大规模传染病是什么?它是由什么引起的?”
  这段文字出现在屏幕上,同时出现的,还有不同国家带着大口罩的人们。
  “是甲型H1N1。”
  这种病是什么时间被发现,什么时间确诊的,怎么流行开来的?
  我们国家什么时间开始发现第一列甲流病例?

  这种病,最初只是在2009年3月在墨西哥出现,后来迅速在全球蔓延。4月中旬,人们称这种病为猪流感,后来发现,它是一种新型病毒,4月30日被确定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并且短短时间,其病毒的级别就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6级,也就是同一类型的病毒在多个国家传播。所以,去年防控甲流工作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大事。
  [资料]中国卫生部于5月11日上午确诊了中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12月30日公布的最新疫情通报,截至2009年12月27日,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已造成至少12220人死亡,一周内新增死亡人数704人。其中美洲地区死亡人数最多。据中国卫生部通报,截至2010年1月10日,中国内地已有124764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不包括临床诊断病例),其中744例死亡。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病的传播速度之快,对人的危害之大。那么,这种病是怎样传播的呢?是不是所有接触患者的人都会患病?
  请同学们讨论解决,并由此总结出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
  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问:去年,我们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控甲型H1N1流感?
  “打疫苗!”
  刚出现这种病就已经有了相应的疫苗?
  “没有,后来才研制出来的。”
  “不到人多的地方去。”
  “出门最好戴口罩。”
  “开班会讲怎么预防。”
  “不能随地吐痰。”
  “每天早晨测体温,并且每个班要统计上报。”
  “学校卫生室给每个班进行消毒。”
  “有发烧现象的立刻被隔离,或者回家,方正不许上学。”
  对,当时我记得我上课的时候,有的班就有十多个同学因发烧而不能上学。
  “我当时发烧了,就被迫在家里休息了一周。”
  “我也因轻微发烧被迫回家。”
  你当时不能上学生气吧?
  “很生气。”
  为什么很生气?
  “因为我不是甲流,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就不让我上学了。”
  但你现在想一想,在当时的形势下,甲流的第一症状就是发烧,你发烧了,谁也不敢肯定你不是甲流,假如让你上学了,而你真的感染了甲流,你想想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可能所有和我接触过的同学、老师都会感染甲流。”
  你希望出现这样的后果吗?
  “不希望。”
  那你觉得还应该生气吗?
  “不应该。”
  对,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站在大的背景下来思考,为了他人的健康,就要克制一下自己,人活着总不能只为了自己方便,还有顾及到他人,相信你是个能顾全大局的人。
  除此之外,你知道吗,出门坐火车乘飞机有什么措施没?
  “量体温。”
  对,发现体温高的,立即送医院检查;还要检查身份证等。有的确诊病人,好查找所有和他同乘一列火车或飞机的人,都要检查。可见,我们国家,社会,学校,都采取了很严格的措施来预防甲流的发生。
  针对刚才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措施,能否对应前面那三个基本环节,找找分属于那个环节的措施?
  注射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开班会讲防控甲流知识?——保护易感人群
  不到人多的地方去?——保护易感人群
  教室消毒、通风?——切断传播途径
  发烧的同学不能到校?——控制传染源
  不随地吐痰?——切断传播途径
  ……
  综合起来,就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屏幕有一组图片,也可判断一下属于那条预防措施。(回答略)
  三、拓展
  除了甲型H1N1流感,你知道的人类传染病有哪些?可以将这些传染病分类吗?(提示:不同传染病,传播途径不同)
  [学生列举的大量的传染病,如流感、乙脑、手足口病、肝炎、脚癣、腮腺炎、艾滋病、脊髓灰质炎等等]
  (根据提示,学生可以将这些传染病进行分类,老师引导学生加以总结,人类传染病主要分这四种类型: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
  通过分类总结,让学生明确,所有传染病,即便途径不同,但也都包含着三个基本环节,防控时也都是从这三个环节入手进行。但不同传染病,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工作重点在那个环节上,并不是平均用力。
  [分析资料]: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流感患者的鼻涕、唾液和痰液中有大量的流感病毒。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就有可能患流感。接触过流感患者,或者使用被流感患者用过的食具、被服等的人,都可能染上流感。与青壮年相比,老人、小孩更容易患流感。
  这是人教版上的一段资料,考虑到这段资料既可以给学生有关知识,还可以进行卫生方面的教育,就直接呈现给学生,并提出(1)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2)为什么老人和小孩更易患流感?
  由此,进一步巩固对传染病的三个环节和预防的三条措施的知识。随后,又列出一组疾病的名称,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传染病,目的还是加深理解本节课的重点。
  四、阅读
  由于山东版教材中增加了大量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在前面传染病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解决问题,并且前面交流的较多,看书较少,这个内容就干脆让学生看书解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9页,总结出艾滋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如何预防艾滋病?
  在学生阅读、总结交流之后(当然也有老师的补充引导),提出:和艾滋病人握手,能不能感染艾滋病?
有的学生说能,有的说不能。我提示学生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来思考一下——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学生一下子明白:握手不能传播艾滋病。
  我给学生出示一张姚明和艾滋病患儿一起打篮球的图片,问“姚明不担心自己感染艾滋病?”学生立刻领会如何解释。同时也告诉学生,要学会关爱病人,不歧视病人。
  展示红丝带标志,学生竟然都认得;问“世界艾滋病日”,学生竟然异口同声“12月1日”,看来,学生的课外知识还是很丰富的。
  那么,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出示一组文字,说明艾滋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尤其是国际医学界至今尚无防治艾滋病的有效药物和疗法。因此,艾滋病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不要觉得艾滋病离我们很遥远——
  中新社北京5月7日电(记者 曾利明)国家卫生部7日发布的疫情报告称:今年4月(2010年4月1日零时至4月30日24时)内地共报告法定传染病659301例,死亡1269人。其中艾滋病发病2586例,死亡698例,居死亡病例之首。
  请课下收集艾滋病的有关资料,和同学间进行进交流。
  中新网4月9日电卫生部网站今日发布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甲、乙、丙三类传染病致死15267人。
  通过数字,让学生明白,我们每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传染病打交道,有些就在我们身边。如何远离传染病?学了今天的课,你有哪些感想?
  学生感到,锻炼身体的重要,讲究卫生的重要,还要关爱他人……
  可见:只有掌握了传染病的有关知识,有效预防传染病,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我们就可以远离传染病的侵袭,保证身体的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拥有事业、成功、家庭、爱情、学识、荣誉……
  最后,我把祝愿再次送给每位同学:
  拥有健康的身心,拥有精彩的人生!

(教学流程中黑体字和楷体部分是课件屏幕上的)
教研室的陈老师和孔老师在听课中
7#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17:14:16 | 只看该作者
生命教育的温情诠释与追求
肖川
  一年四季,我深爱着春。当春的精灵悄无声息地抚平了寒冬划过的伤痕,当烂漫的春花自由地纯粹地舒展着自己的小小生命,当世间万物在春的怀抱里自豪地获得了新生,我总是不自觉地感动于那种灿烂而不张扬的美,那份宽厚却不计回报的爱。孙明霞老师的文字,就有这种春的魔力——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充盈着生命的情怀,饱含着生命所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我想,明霞笔下的那一抹迷人的春色,定是她在生命化教育的羊肠小道上追逐蝴蝶之所得,也正是她用全部的生命对生命教育的温情注解。
  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才是教育鲜活的家。然而,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教师,那一群苦恼而又无助的工匠,还在如陀螺般麻木而冰冷地旋转;而学生,则成了一群“无目的的升学者”和“非本意的就学者”。他们可以不喜爱任何科目,只求考得高分;他们可以不喜欢学习,只求从学习中取得利益;他们的童年期被压缩得很短,取而代之的是不合时宜的早熟与冷漠。我们的教育正在经历着“工业化”、“标准化”、“工具化”的寒冬,肆虐的功利主义之风吹裂了孕育生命的土地,理想主义的太阳被无边的黑暗吞噬,我们是那样从未有过地期盼着春,期盼着那个让生命自由呼吸的季节,期盼着还生命以尊严、给生命以幸福的良善的教育。
  作为教师的孙明霞,便是应着这样的呼唤,悄然来到孩子们身边的春的使者。“她并不娇艳,只是用一抹淡淡的鹅黄展露出她的容颜;她并不多姿,只是将几个小小的花瓣伸展;她并不芳香,只是在悄悄地点缀着春天。那小小的淡黄色的花瓣是她的笑脸,那小小的绿叶是她的心情。那就是小小的迎春花。”这小小的迎春花,匍匐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童年的苦难与伤痛使更博大的爱在她心中发芽,幸运的阳光让满满的幸福在她心里开花……她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珍爱,平实而淡然地,温暖而诗意地践行着生命教育——她心中那轮不灭的太阳。
  没有听过明霞的课,根本不会懂得她将“生命”二字演绎得多么精妙。生物在她心中,是鲜活的有生命的“物”,而不是作为学习客体的“物”,更不是一堆冠以“知识”之名的缺乏生气与情感的符号。正如明霞所言,知识是有生命的。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正是使知识焕发生机的肥沃土壤。明霞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春的味道:无论是狗尾草,杨树枝,还是各种美不胜收的鲜花,都成为孩子们了解生物结构的“至宝”,都是孩子们课堂上亲密的伙伴;植物的生长过程,被明霞和孩子们演绎成一首首拟人化的小诗,一篇篇妙趣横生的短文;老师们讳莫如深的生殖发育知识,却成了明霞教育孩子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绝妙素材。明霞是一位魔术师,经她的妙手摆弄,被考题和分数禁锢了的生物知识就重新恢复了鲜活的状态,在生活的滋养下,呈现出蓬勃的“生命态”;明霞又是一位诗人,她那如孩子般的赤诚,那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捕捉自然之美的虔诚,那将纯真的诗性与深沉的理性合二为一的魔力,总让人分不清她引领孩子们探索的究竟是自然的奥秘还是生命的诗行……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型态,其精义便在于课堂教学的生命化。如何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的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应该成为所有教学的自觉追求。明霞便是这样一位执着的追求者:她的课堂有着精彩的预设,但更不乏意外的惊喜与灵机一动的美丽;她的课堂从不拘泥于华丽活泼的形式,平实自然的聊天也能聊出浓浓的生物味;她的课堂充满了理智的拷问与情感的激荡,像问号,像感叹号,更像省略号,在平等的对话之中为每个生命的自然舒展留白;她的课堂不拘泥于知识与方法的传授,而始终致力于学生深刻的生命体验,致力于一种“生命在场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堂安全而又温暖,跃动而又不失沉静,生命的灵动在这里凸显,生命的意义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呈现。
  对于孩子,明霞是老师,是友人,也是母亲。她总是那么激情澎湃地去赴一场又一场与孩子们的“约会”,在课堂上,在书信中,她享受着与孩子们最美好的相遇。非常欣赏明霞在本书第一章的结语:“有人把教学工作看成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自然也就享受不到教育的乐趣与幸福。我想说,教师所面对的不是冰冷的石头、不是无边的黑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充满了灵性的美丽的灵魂。不在于付出是否得到回报,不在于是否得到名利地位,而是在生命与生命的对接闪烁出的智慧之光、悄然绽放的爱的花朵,那是生命浸润生命的过程。”明霞,就是这样幸福着,在与年轻生命的对接中幸福着,在生命教育中幸福着。那是迎春花小小的幸福,同样也是生命教育常被忽视的旨趣所在——使教育者自身的个性愈加丰富而舒展,人格愈加正直而强健。生命教育,既是对人,也是对己。在自我的生命教育之中,幸福从此熙熙攘攘,幸福从此溢满心房。
  生命教育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个终点;是内化于教育本身的神圣使命,而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样态。在明霞生命化教育行为的背后,承载的是她对于生命质量的不懈关注,对于生命尊严的坚决捍卫,对于个体独特性的悉心呵护,对于人生幸福的永恒追求……我想,这才是生命教育全部的意味。
  迎春花的绽放让人心醉,生命教育的春天还会远吗?
  是为序。
8#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1:41:47 | 只看该作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6:26:24 | 只看该作者
《当代校园》2012年第5期专栏“师生之间”——
开在心上的花朵(系列)
一凡,我看着你长大
孙明霞
一凡就是王一凡,初三(2)班最前排、靠近讲台的男孩,浓浓密密的眉毛和同样浓浓密密并且直愣愣的黑发,再加上他有些严肃的表情,更显出他与众不同的个性。春夏秋三季必须穿校服,而冬天自由了,他就特喜欢穿一件半长的黑色风衣,原本不高的个头更是被衣服包裹了大部。平常,一凡很少会主动跟老师交流,但和同学间交流则完全是自由的、活泼的,有时也会制作一些小小的恶作剧,用本地土话来说是“很会捣”。
因为在最前排的缘故,每每进入教室,总是会先看到一凡。
今天是(2)班的早读课,一进教室,就看到前排的一凡趴在桌子上——看来是很困很困的样子。不忍心打扰他,就让他睡一会吧。我知道他不是那种会故意捣乱或故意不学习的学生。刚入初一或许还有些贪玩,但自从进入初三之后,一凡像变了个人一样:学习状态跟前两年有了很大不同,课堂学习的效率非常高,尤其是春节之后,生物课开始了总复习,容量极大,我只好利用课堂时间努力让每个单元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完整、立体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将过去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一个系统整体、融会贯通的运用。每每一堂课下来,虽然精神高度紧张,但学生感觉到效果不错,学的也很轻松,原本琐碎繁杂的知识竟然可以串联成一张美丽的知识网。复习课上,一凡更是精神高度集中,听得认真、记得也认真,充满期待的眼神总是跟随着老师的动作而转动,随时捕捉老师讲过的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每句话,然后快速的记录下来。不仅我写在黑板上的他能记下来,我没写但说过的知识点,他也能写下来。作为一个初中生来说,一边听课一边记录就能在一节课记下满满216开的笔记,可见其认真程度。那天,我忍不住在他的笔记后面留言:“你上课的状态越来越好了,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对你今后的学习乃至终生发展将有大有裨益!”
相比现在,初一时的一凡则是个性很强也很情绪化的孩子。他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的?很难说的清楚。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到现在的主动学习;从过去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到现在的懂事乖巧,似乎是在不知不觉中蜕变。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话,初一的一凡和现在的一凡虽然相貌没什么变化,但确实是判若两人了。他依旧很少跟老师交流,也较少找老师请教问题,但他对学习的认真主动是藏不住的,他越来越懂事、有礼貌是真实的。
记得初一时我曾批评过他——因为没交课堂笔记。我希望学生刚上初中能慢慢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听课并记取有价值的信息,课后检查学生的笔记情况。很多学生除了上课记录,课下还会主动整理、丰富笔记内容,但一凡常常不交笔记。我就找一凡谈话。记得当时是在下课的时候把一凡喊道走廊问:“你为什么不交课堂笔记?是忘记带来还是没有写?”他未曾回答,只是像一般犯了错误的孩子一样低着头听我“教育”他要养成记录的习惯、要按时交作业。原以为我说过会对他有些震慑作用,结果适得其反——他从此再不交笔记!我能感觉到,他表面上没有顶撞老师也不惹事,但内心里对老师是很抵触、很有情绪的。
不交就不交吧,反正我当时只是倡导学生学会记录,没强求所有学生必须交。愿意上交的,我就看了写上批语;不愿交的也不要紧。对于他的抵触情绪,我觉得这是青少年时期男孩的正常反应,尤其作为有个性的一凡,可能逆反的心理会更强烈。他已经表达出他的反抗情绪了,我再批评,恐怕他会更加逆反,这必将给他的成长带来很多麻烦。或许,我所能做的,就是慢慢等待他长大,陪伴他成长。
差不多一个多学期的时间,他都不曾交笔记,我也不去要求他,偶尔上课时他趴在桌子上,会问他“是否生病了不舒服?还是晚上熬夜学习了?”他总是特别简单的回答“是”“嗯”,不多话。
  虽然他偶尔也会上课搞个小动作,跟同学小小玩闹一下,但并不很严重,我就视而不见,他的学习也一直很轻松,我并不担心。
  进入初二,他依然很少交笔记。有一次班主任于老师碰到课代表收的笔记不够多,就很生气的让学生必须都上交,否则后果很严重。这也是中国学校的特色吧,学生都怕班主任。于老师一说,笔记就交全了,一凡的也在其中。
  说实话,一凡的字非常漂亮,漂亮的让我都有些妒忌了——他的字,远远胜于很多老师的字,很洒脱、成熟的草书,单看他的字你绝想不到这是一个初中孩子写的。那次看到他笔记内容很丰富,字又那么帅,忍不住留言:“你的字太漂亮了,非常喜欢,我希望能经常欣赏到这么美丽的书法啊!”于老师知道过去一凡不交作业,专门找到一凡:“你生物作业交了没有?”一凡赶紧拿着我写了评语的本子给于老师看:“我交了,孙老师还表扬了我呢!”
  有一次放学刚出校门准备回家,在接孩子放学的家长队伍中一位女士喊住了我:“您是孙老师吗?”她又补充“我是一凡的妈妈……”
她问我一凡上课表现怎样,似乎上初二后生物学习有些退步。我告诉她一凡总体表现很好,上课听讲也不错,智商很高,就是有一点点小懒,不愿交作业。但我特别建议一凡妈妈不要批评他,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鼓励他,相信他,他会越来越好的。
上个学期的某一天,又一次放学时遇到一凡的妈妈,她很担心孩子上初三了不能抓紧时间学习。我依然强调一凡的学习不用担心,我很欣赏他。
  本学期开始进入总复习了,我发现一凡的课堂表现变了,变得非常用心、主动,生怕漏掉我讲课的每一句话,也一次不落地及时上交课堂笔记——都是密密麻麻的原始记录。不仅如此,一凡也开始主动请教一些问题——记忆中,似乎在初一初二两年都不曾主动询问的学生,现在能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在校园遇上能主动打招呼问好,这让我无比欣喜——小一凡长大了。碰见班主任于老师,我特别谈到一凡的进步,他也非常高兴,说不光生物课进步了,各个学科的老师都反映他进步了。
今晨的早读课一凡趴在桌子上,我不忍心叫醒他,那就让他睡一会儿吧,还有一整天的学习任务在等着他呢。直到早读结束该上第一节课了,一凡才抬起头来准备东西。我问一凡,是不是头天晚上熬夜了?他说,因为马上期中考试了,晚上背书到12点多,所以很困。唉,都是考试惹得呀,嘱咐他别熬夜太晚了,合理搭配好时间,提高效率,经常熬夜会影响身体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
我感到很幸运的是,能把这些孩子从初一带到初三,让我有机会见证、陪伴着他们成长。就一凡来说,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有个性、情绪化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懂事有礼貌、勤奋好学且会学习的中学生,这是多么让人欣慰的事。我相信,明天的一凡会比今天更优秀,无论走进什么学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附图:一凡的课堂笔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0:38 , Processed in 0.08168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