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79|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2004年老作者文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5 16:0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之友》2004年老作者文汇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09:57:48 | 只看该作者
寻找柯领的价值

——读《我为教育狂》想到的








高子阳


  《中国教师报》近期(编者注:第38、39期)发表了题为《我为教育狂》的连载文章,文章的主人公是成都的柯领,是放弃了一般人应该有的一切,放弃了去在美国的母亲那里生活发展,全身心扑在教育研究上18年的民间教育研究“专家”。
  文章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我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个教育思想家,是人类教育史上继孔子、柏拉图、卢梭、赫尔巴特、杜威之后的第六个思想家。”读完这句话,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人咋这么狂?但就是这句话诱使我读完了这篇万言报道,而且读了数十遍。
  自工作以来,我从未这么认真地利用两个多小时反复读一篇报道。有人会说这样读一篇报道不值。我却说你如果读了,最后也会劝说别人读的。虽然我没有资格评价他是不是中国第二、世界第六,但我敢说,目前中国千万名教师队伍中如此投入地研究教育的,为数的确不多。
  这种人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疯子”。这几天我一直与一些朋友聊这件事,对柯领作如此定性的老师也太多了!但老师们都有着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不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成功的”。他们还列举了陈景润撞电线杆、安培把跑动的马拉车后面的黑色挡板当作演算的黑板……朋友们都肯定了柯领的献身。
  过去,我被许多朋友说成是一个好与大家争论、观点较极端的人。但这一次,不敢争论。原因很简单,因为到今天为止,我不敢接受柯领的这种献身,不敢面对如此痴迷的教育爱好者,而我心中的那份尊重却一直锁定在他那18年的读书上,他那18年全时性的思考上。
  柯领称,他找到了教育的本质是“美”,在找到教育的本质后,他将传统的“真善美”这一说法改为“美真善”,把我们人人能诵的“德智体美劳”改为“美德智体劳”,并且说最好的教育是精神、理论、技能的三位一体。这个公式可以否定当前我们全部的教育。说我们的教育是技能的,理论不足的,精神没有的,在现在的学校根本找不到这种三位一体的教育……看到这些语言,我同样不敢评说这是真还是假。因为这种“发现”还没有走进教育。这就是柯领给人们的世界,自认为是一片全新的世界。
  关于柯领的理论发现,是不是像他所说的那样魅力四射?那种“狂”能否被人们接受?这只有靠未来的实践检验。任何一位大教育思想家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百年、千年的长期检验才能有结果的,不可能观点一提出就能改变整个世界。从思想到实践到再认识是需要时间的。
  孔子这位大思想家的贡献,不仅是在理论创造上,更重要的是孕育了万代传诵的弟子。陶行知虽然未被柯领看中,但陶行知的许多创造的确能指导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这一点也应该是事实,而陶行知发现培养了这么多成功弟子也是值得研究的。柯领的研究能带来这些吗?这更需要时间。
  但柯领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却是能启发我们每一个人的。各行各业的人如果都能如此献身,我想,我们许多人的生活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面对柯领的世界,我思考过一名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是什么;面对柯领对教育三位一体的解释,我思考过一名教师的专业成长之中千万不要放弃思考,不要放弃持续性思考。柯领说:“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美是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些诗一般的结果,不可能是刚刚热爱教育的人就能产生的。
  所以,一遍遍地阅读,引发我不停地思考:现在我为教育做了什么?我还能为教育做什么?如果对这两个问题有着清晰、理智的答案,我想我们都能发现新大陆,我们身边的新大陆。






柯领:中国的崛起应从关注创造性开始,心灵的自由是创造的根本
  当下的中国正在由传统社会实现向现代性社会的转型,我们要进行“思想创新、制度创新、教育文化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内涵与外延创新”这五个方面的系统建设。大国的崛起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生、幸福度等这样几个方面,其核心是人性的解放与创造性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是一切创造性的前提和基础,这构成了国家是否可持续性崛起的瓶颈。正因为有如此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的问题从九十年代开始就成为了中国教育界与产业界的热点问题。这里,我从我的生命体验出发给出了一个解答。
  把孩子与学生们培养成有创造能力的人,首先要奠定孩子与学生们由内而外的精神基础——丰富的审美感受力与力的理性扩张力以及其持续不断的创造性冲动。创造是什么?创造就是独特的发明或发现或者是一种新的综合。创造就是把自我意识灌注到世界中去的一种情感冲动,是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创造就是直觉的顿悟、灵感的突发,就是人的审美观念及其身体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与意志的力量的外化;创造就是生命的再生,不论是精神方面的或肉体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日月争辉,与神明同寿。。。创造就是消灭死,就是永生,就是不朽。
  我根据自己的创造经验总结出了一个透视创造性的公式:创造=心灵的自由+学科的规范+创造的灵感。由此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孩子与学生们的创造性:
  1.要培养心灵的自由:关于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我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命题——“心灵的自由是创造的根本”。从教育的角度来说,通向心灵的自由主要有两大途径:第一大途径是“身体动作”的自由,由身体动作的自由内化为心灵的自由。所以,儿童要多自由玩耍、劳动、爬树、打泥巴战、游泳、野营,以及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等等。万物生长靠太阳,让儿童在自然中承受更多的阳光照射体格会更健壮,让儿童的躯体和四肢尽可能处于自由的、奔放的、尽性的、放松的状态中……;第二大途径是“艺术想象力”的自由,由艺术想象力的自由内化为心灵的自由。所以,儿童要多听多读富有幻想的童话与小说、学习音乐与掌握绘画和手工、参加诗歌朗诵与戏剧表演艺术,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无限想象力的世界与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世界。总之,在儿童自由玩耍、自由运动与艺术自由想象的过程中,创造的种子就不知不觉地播进了孩子与学生们的心田,内化为一种潜意识的自我心象,经过少年潜伏期的酝酿与发酵,到了青年时期,创造的种子就会以一种不可抑制的力量破土而出,“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创造性的激情将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创造力。所以,幼儿与小学生主要以“玩耍、体育、艺术、科学、劳动”活动课程为主。
  根据我的观察,历史上的天才们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神童,约占天才的20%;一类是顽童,约占天才的80%。神童是天成,是天地人最佳整合的结果。顽童则是精气神过分充盈的人,需要我们精心的呵护,他们普遍都有调皮捣蛋的倾向或孤独不合群的倾向或行为怪异的倾向。他们在身体动作的自由与艺术想象力的自由方面,有着比常人更高的内在需求,比常人有更强大的生命活力与生命冲动,常常表现出一种非规范的性格。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有可能要把这部分人首先淘汰掉,使他们过早失去健康成长与充分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的学校要尽可能地善待他们,父母与老师们也应真诚理解与欣赏他们,默默地为他们作一些铺路的工作,这是社会的财富,他们中可能会诞生出伟大的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等等……
  2.要掌握学科的规范:如果说幼儿、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教育主要以“活动教学”为中心来展开,因为这是教育的浪漫化阶段,那么,到了高中,就进入了教育的精确化阶段,则应集中精力以 “课堂教学”为中心来展开,要强化对学生们进行各门学科的准确的基本慨念与各门学科的体系的知识传授以及综合能力训练。显然,对于培养创造性来说,仅仅有儿童时期的心灵的自由还不够,还需要从初中开始到高中再到大学,接受基础学科的规范训练与专业技术的规范训练。接受基础学科的规范训练,也就是要学好“体育、音乐、文学、美术、舞蹈、艺术史、科技发展史、公民与社会、中西人生哲学、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道与生活、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计算机”等课程,要继承人类已经拥有的精神文化遗产。接受专业技术的规范训练,也就是要选择理、工、农、医,文、史、哲、教,法、财、经、管,音、美、体、舞等专业中的一门或几门来让自己有技术专长,掌握一门或几门求生存与求发展的专业本领。另外,掌握学科的规范还需要我们建立在塑造全面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完整与深刻。人类的知识从功能上划分,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塑造我们灵魂的知识(价值形态的知识),如艺术、哲学、美学、道德伦理、宗教、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等;第二类是放大我们手脚的知识(工具形态的知识),如科学、技术、工艺技能、语言技巧、法律条款等;第三类是扩展我们视野的知识(事实形态的知识),如一般常识、历史、地理、社会知识、风土民俗等。这种三维一体的知识结构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棵树,那么,价值形态的知识就是它的根、工具形态的知识就是它的干与枝、事实形态的知识就是它的叶,根深、干粗、叶茂才是健康成长的象征。这就是完整教育的知识结构模型,是我们进行教育设计、教育实施与教育测评的理论根据与判断标准。
  教育的实施要建立在“美是教育的本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要以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为中心,围绕完整教育的知识结构模型来逐渐地展开:婴儿时期主要着重进行感美的教育,即侧重用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形式来培养小孩感受美的能力,并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美的观念;幼儿与小学时期要以培养审美的人为中心,着重进行立美的教育,即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使儿童已萌发的对自然美、艺术美与社会美的审美趣味和美的观念得到确立,并积极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创造美的活动【课程主要有玩耍、体育、音乐、文学、美术、舞蹈、生态世界观、公民与社会、科学、数学、朗诵、写作、手工、游戏、劳动、野外体验学习等】;进入中学后要以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为中心,着重用世界文化的精品来进一步提高感美与立美的水平并重点进行创美的教育【课程主要有人文学科的课程:音乐、文学、美术、舞蹈、摄影、戏剧表演、艺术史、公民与社会、中西人生哲学、道与生活、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宗教、科技发展史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外语、历史、地理、社会学与生活、人类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市场营销学、投资理财等;活动课程:体育、劳育、实验、社会调查、专题研究、兴趣活动小组、野外体验学习、各类型的专题讲座、参与寒暑假的各种训练营等】,即逐步使学生们的审美意识的冲动在对世界文化精品的欣赏、模仿与创造性的表现中,在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与哲学美的综合理解中,得到较复杂和较高级的实现,这就是中学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3.要激发创造的灵感:心灵的自由与学科的规范相结合,要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才能显现出创造力。所以,好的老师、要善于把学生们的学习引向到思考各种不同的问题之中,要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灵感。所谓灵感,就是对问题持续不懈努力后的直觉把握。
   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就成了我们激发学生们创造性的重要突破口。
  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或者说,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产生于主体与被认知对象的相互接触的过程中,科学研究要善于从现有知识与成果的基础上发现研究领域中未解决的问题。了解这些问题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通过自学来了解,二是通过老师来了解。老师是掌握知识的先行者,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们介绍本学科或相关性学科的疑难问题、有争论的问题、前沿问题或为解决相关学科的问题而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鼓励学生们思考问题与提出问题,提倡把老师问倒。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现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十分强调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新知识,去实验,去观察”。提出问题,才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们进入研究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
  所以,在我们研究新的课堂评价标准时,我们就应该要求老师、怎样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产生一些问题情景,以引发学生们思考。这是鉴定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记得徐迟在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里写到这样一个情景:陈景润上初中时,他的数学老师是沈元教授,在一堂数学课上,当沈元饶有兴趣地讲到哥德巴赫猜想时是这样说的: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可到现在还没有能证明它。说到这里全班同学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老师又说,昨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位同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班的学生轰地一声笑了,但是陈景润没有笑。他被老师的话震动了。试想,假如没有这位数学老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会不会有之后的陈景润呢?所以,我们在改变课堂评价的尺子上,应把越讲问题越多作为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要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更多地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情境。总之,要通过问题来激活学生们的创造灵感,这是开发创造性的必由之路。
  
   2012年6月12日于美国旧金山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0:12:22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的普遍法则
            美国旧金山 柯领



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

0-12岁主要是“心”的教育,也就是“躯体—情感意志”为主的教育,以培养“审美的人”为教育目标,通过玩耍、体育、音乐、文学、美术、手工、劳动、公民与社会、数学、科学、野外体验式学习等,培养孩子与学生们“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为人生打好“身体与精神”的基础;

12-18岁主要是“脑”的教育,也就是“理性灵魂”为主的教育,以培养“具有审美精神与和谐发展而又有创造能力的人”为教育目标,通过“艺术素养教育、人生哲学教育、科学思维教育、体能意志教育、劳动技术教育”这五个方面的系统训练,用高贵的人文精神来“唤醒大我”,培养学生们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自我意识”与高屋建瓴的人生世界观以及 “实验化、逻辑化、模型化、定量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18岁以后进人大学,主要是“手的教育”,也就是“解决问题”为主的教育,以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与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为教育目标,围绕“人文学科教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这三个层次进行系统训练,培养学生们“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这三大核心素质并熟练地掌握专业技术,实施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用“问题教学法”把学生们导入一种学习的状态,通过提问、自学、讨论、学科结构分析与讲解、活动、实践、实验、课题研究、写学术报告等,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人文学科的问题,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问题,专业技术的问题,自我实现与就业的问题,努力培养大学生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实现“心、脑、手”合一的全面整合,并从内心深处升发出一种走向世界的扩张性与创造性。

     而当前中国的教育体系和这一规律刚好相反。中国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了一种“本末倒置”与“拔苗助长”而又“逆水行舟”的教育体系。如果我们从建立一个坐标系来看,好的教育是让人由0向正轴方向走,而中国的教育体系由于出发点是错误的,从一开始就是让人由0向负轴方向走,违背了学生“身、心、灵”的成长规律,造成家长、老师与学生们非常的沉重与疲劳,使教师与学生们普遍失去了兴趣、个性与创造性,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出了严重问题,还在用二百年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建的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为主的知识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以及还在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幼儿与小学生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为中心进行系统训练,主要接受的是的教育,而缺少的教育,打下的基础是功利的价值观与残缺的心智,就像是一群小鸟与小鸡主要为眼前的食物所驱动;中学教育受高考绑架,被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和各类练习题训练成了知识的奴仆,解书面练习题的能手,缺少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高贵感,失去了个性与创造性;大学还是以知识教育为中心,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老师们面面俱到的满堂灌,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培养的是身体虚弱、人格残缺与高分低能的人。 如何把弊端降到最小值?需要我们重新定义教育,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回到原点,要以为本,努力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以审美教育为中心,再造人格——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通过返本开新,搞好教育的顶层设计,实施以美立国,以法治国的发展战略,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地行动起来,全面改革教育的评价体系与高考体系及其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我主张高考只考三科:文学、数学、写作;学习美国灵活多样的国家教育系统与学校教学系统,以及学习美国大学“三合一”的录取方式,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与自主学习的时间,去充分发展兴趣、个性与创造性,培养独立思考与独立实践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走出一条素质教育的新道路。高兴的是,现在中国的新课程教育改革己经朝向好的方面迈出了胜利的第一步,令人鼓舞,值得期待。这里,我向参与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中国教育部、全体专家与教师们——问好,向您们学习,向您们致敬!

                                            2012年7月1日与美国旧金山




4#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0:13:36 | 只看该作者
干国祥,男,1969年生。新教育实验研究中心成员。另有干干、荷戟卒、宁怀山等网名和笔名。浙江绍兴人。自1988年起曾在上虞市长塘镇杜亚泉中学从事中小学教育15年,长期从事小学语文、自然、社会、美术等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学校行政、科研管理等工作。先后在“教育在线·语文沙龙”等论坛担任版主和总版主。曾任原《教师之友》和《教育科学论坛》编辑。在《人民教育》《南风窗》《教师博览》等杂志发表过各类文章,先后在《成长》等报刊开设个人专栏。曾从事教育网络管理、教育创作和教师培训工作,以打通教育理论话语与教育实践话语老死不相往来的隔膜状态为今后几年的主攻方向。加盟新教育实验后,主持新教育研究中心理论和课程研发。对新教育儿童课程,晨诵、午读、暮省的生活方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以及理想课堂的教学框架和三重境界,新教育叙事心理学框架等领域,都有过启发性贡献,并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所建树。其思想之源是道家和禅宗,学习西方哲学、心理学多年,但近年来自称是儒家弟子,并欲在儒道经典的重新阐释上有所突破。




网师开学典礼致辞


耶稣曾说:“太阳底下无新事。”
但我愿意相信,此时此刻,我们这几百个平凡的人汇聚在一起,却是在做着一件有太阳照耀以来的新鲜事。
是的,我们都只是一个个最平凡的人——但重要的是这一颗颗平凡的心里,现在都有了一个卓越的梦;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汇聚在一起,成为“我们”,组成了一个旨在取得教育真经的“团队”。
在这里,有些人拥有着唐僧般坚定的意志——无论是否只是血肉凡躯,无论能不能对抗“妖魔鬼怪”,他是如此坚定地上路了。这些人,将永远走在最前面,是我们的引路人。
在我们中,不同的人拥有着各种不同的才能——有些精通哲学,有些擅长外语,有些特别理解孩子的心思,有些对班级管理或者古典诗词情有独钟并颇有造诣……也就是说,我们多多少少已经拥有了一些神通。但是,我们为了拥有一个构造更合宜的大脑而汇聚在一起。在共同生活、共同学习中,既汲取他人之长,又把自己从别人中区别出来,破译到自己生命最独特的密码并将它的潜能实现。
在这里,有些人崇尚生活应以快乐为目的;有些人则认为承担职责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素养;有些人强调权益,有些人强调规则……在这里,有些人是虔诚的基督徒,有些人是同样虔诚的儒家徒,有些人是不信神灵但愿意追求真理的科学主义者……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个人铸造成同一个样子,但把我们汇聚在这里的,是一个共同的愿景(愿):寻找到教育的真谛;让孩子因遭遇自己而终生受益;为教育教学之事(我们已经选择了它,并准备为它支付生命中最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以及必将消逝的“我”的生命,找到恒久的意义。
有了这颗心,便让我们的生命从尘世的喧嚣中猛然惊醒,于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的,一旦定了这颗心,便是迈上了成就学问、成就事业的第一重境界。
是这颗心,这个愿,把你从芸芸众生中区别开来,把你汇聚到这个为取得真经而愿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团队中。(我并不想成为轻视众生的精英主义者,但是我坚信,卓越永远不会等同于平庸。)

其实我们中的许多人,我相信和我一样是在很早以前就定了这颗心的。但是,定下这颗心固然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许下这个愿之后的重重困难,和那太漫长的寂寞。
——在最孤独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仿佛生活于沙漠;在最困难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仿佛缺乏某种天赋,而永远不可能解开生命中的那些难题;在失败的时刻,你有时会觉得似乎从此再也不可能站起……而比这些更难熬的,是寂寞,是漫长的寂寞。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做学问、成事业必须经历的第二重境界,它需要的是“岁月”,而不止是“激情”。
而支撑我们度过这漫长岁月的,只能是“信”——尤其是当你望不见那个“伊人”背景的时候。
你甚至会像故事《犟龟》中的那只乌龟陶陶,本想去参加狮王的婚礼,结果却被告知狮王已死——所有的人都劝你回头,因为似乎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再为此走下去。
我相信,走在新教育这条路上,你一定会遭遇到这样的时刻。或许某一天,你会发现光彩夺目的“朱永新”或者“新教育”,也并非是钻石刻成。你更容易发现,干国祥或者铁皮鼓其实学问很肤浅;你更可能发现,所谓的新教育实验,其实是一群不明白教育的人,在苦苦地寻觅着教育真谛而至今并没有觅得……
也许会有这样的时刻;一定会有这样的时刻。但是,最后能不能遇到你自己生命中那隆重的庆典的,其实并不取决于“狮王(新教育)”,而是你自己。
最后的“真经”,不是某本已经写成的书,而是你完成了、实现了的生命,是你绽放出来的那个生命的花朵与光芒。
它会叫什么名字?道?禅?神性?佛性?花朵?光?……
没有人可以猜度你生命密码中最终的成就,只是生命既然造就你站立在这天地之间,你就一定存在着实现它的可能性。当你的生命如花绽放的那一刻,我们会惊呼那一份美丽,我们能够不由自主地唤出它的名字。但现在,它只是一个问号,悬在你道路的前方。
相信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有掌声响起的时刻——虽然那一刻,你最终领悟到的却可能是:“孤独站在这舞台,听到掌声响起来,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是的,据说那最后的境界,就是在“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后,在某个偶然的“蓦然回首”之间,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生命的最高的领悟中,会依然是灯火阑珊的孤独?或者是如蓝莲花般的重生与灿烂?把这一切,交付给未来,交付给岁月。
而我们能够做的,是在这汇聚的三年五年中,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寻找到“教育真谛”而“消得人憔悴”。

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的课程有几个特点,待会儿魏智渊还会讲到。我这里先简单地提几点:
一、它旨在改变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它为了要革新你的头脑,会让你不断地遭遇原有思想的被解构——也因此,你会痛,痛到怀疑,痛到想要退缩与逃避。
二、它反对与生命相疏离的信息化学习方式,它强调任何一门学科,必须用生命去穿越。而当课程穿越了你的生命之后,你的生命也就有了质的变化。而这是词语式学习所永远不可能达到的。如果有一门课不能锲入你的生活与生命,那么就是这门课程你没有获得它的真谛,在我的意义上,你还没有“合格”。
三、它强调根本书籍的精读与基本概念的精透。我们不把信息当成知识,不把知识当成智慧,不把智慧当成生命的全部。所以,我们是从生命的根本处出发,也可以说从有成就者、曾领悟者的实际经历出发,强调把哲学、心理学这些根本概念与最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相打通的学习方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既强调为学的“广博”,更强调求道的“渊深与纯一”。

许多个深夜里,当我独自在灯下敲下类似今天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总会想到生命的神圣与那捉摸不定的意义。
许多次讲座的最后,我总会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诗句来鞭策听众并劝勉自己。
但无论哪一个时刻,我都相信已经有种子在萌芽,相信每一季里,都有生命的花朵在一个个教室里散发着芳香。所以此时此刻,我还不能肯定是哪几个名字会和新教育一道镌刻在岁月的河流之上,但我眼前确实已经有一树树的鲜花,开放在这片大地或者旷野之上。
谢谢您与我们同行。谢谢我能与您同行。
感谢那些没有报酬而愿意为我们付出大量心血的讲师们,向你们致敬、鞠躬!
谢谢您——无论是老师和学员——能把生命的这一段珍贵时光,交托给一个叫“新教育”的名字。
谢谢!鞠躬!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0:17:39 | 只看该作者
干国祥:《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课堂实录

时间:2005年7月9日星期六下午第三节课

地点:高二四班

过程:

干国祥:刚才一个同学问我姓什么?严老师说了,如果不说,我一定要让大家猜一猜。大家知道有一把名剑,叫干将。我去外地上课,总给同学们说,大家知道鲁迅怎么用普通话上课吗?我今天就是。我是浙江上虞人,但是说的是绍兴话。我们上课之前,先来玩一个游戏。词语游戏。快乐。这个词你联系到什么词语?

学生一:高兴。

干国祥:我刚才没说清楚,这个词语你联系到什么东西?

学生二:钱、

学生三:游戏、

干国祥:你喜欢什么游戏?

学生:网络游戏。

干国祥:网络游戏中你最喜欢哪个游戏?

学生三:天堂。

学生四:音乐。

学生五:停电。

干国祥:什么时候停电?

学生五:晚自习停电。

干国祥:对,这很重要。最好家里有电,可以玩网络游戏。

学生六:睡觉。

干国祥:最好有席梦思。

学生七:吃东西。

干国祥:你最喜欢去哪个店?

学生八:玩具。

干国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好,我换一个词请同学们注意。幸福。请问这个词你联系到哪里事物。

学生一:结婚。

干国祥:有同学说结婚太大了吧,降一级,恋爱。我知道他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二:家。

干国祥:与幸福有关的事物能够想到哪些?

学生三:放假。

干国祥:我们现在已经离幸福很近很近了。还有吗?这就是我们能够想像到的所有的幸福。还有吗?有就说。今天我们来学一首与幸福有关的诗。感谢这位同学。太不容易了,他代替我,我写字很不好。这是一首与幸福有关的诗,我们先大家读一下,大声地读,不要带感情。

学生读。

干国祥:不必带什么感情,我们先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我觉得这里掉了一个字,加一个也。有没有?

学生:有。

干国祥:好,刚才这样读,显然是不对的。请问,你觉得这首诗应该怎样去读?

学生四:带有激情。

干国祥:能够读一段吗?

学生四读。

干国祥:请大家不要笑,每个同学都要想,如果是我,我怎样来读。这个同学给我们提供一种示范,一种尝试。

学生四继续读。

干国祥:赞成应该有激情读的还有吗?哦,激情派只有一个,其他的都是理性派。有不同的意见吗?你认为,我们就像打一个天堂游戏一个来面对这首诗,也许里面会出现一个女主角会吸引住 我们。但既然是一个游戏,我们就要缓一缓。有没有同学认为这首诗应该读得悲伤一点?有没有认为应该读得深情一点?请问班上哪一个同学读得深情一些?

学生五:我读得不好。

干国祥:应该说这是温情,深情要读得深一点。范读。是吗?接下来读,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条温暖的名字……我们可能刚才遇到一个障碍,之所以感觉到有一点难度,是因为我们不够熟悉,不够了解,所以我们现在要绕一个弯来了解一下。请问对这首诗和作者了解的知道多少?


学生:自杀了。

干国祥:知道自杀的举一下手。

学生举手。

干国祥: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六:他是个男子。

干国祥:你怎么知道?

学生六:海子吗?

干国祥:其实他不叫海子。他的真名叫什么、我们先放在一边,我们今天不是学是谁写的。我们还是要了解他一下大家知道海子自杀以外,就不知道了。关于这首诗你还知道些什么?也不知道。好,不知道能不能读懂这首诗?我们就反反复复地读,能不能读懂?

学生七:不能。

干国祥:我背一首,大家听。前不见古人、、、、、、知道作者是谁吗?但你能够读懂吗?

学生:能。

干国祥:这首诗你也能够读懂,请问,哪一句你能读懂。

学生八: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学生九: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学生十:有情人终成属

干国祥:哪一句读不懂?都读得懂,但是连起来就读不懂了。

学生一:关心粮食与疏菜读不懂。

干国祥:读不懂就读不懂,不必笑。好,我们换一下,诗中讲了几种幸福?好,这个问题还是难,再改一下。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当然是幸福,请问,诗中哪些事物是作者对幸福的解释,就跟我们刚才的游戏一样?

学生: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干国祥:能不能分开来,这是一体的。

学生二:劈柴与周 世界有什么关系?

干国祥:对,这个同学提得好,我们对周游世界的理解是什么样子的?火车,飞机,我们与作者对周游世界的理解不一样。作者理解中的是游子,其中有一种是把它当作生活方式,我们称为行吟诗人,我们绍兴就有一个。他用马,他拒绝使用现代的交通工具。

学生:

干国祥:他一定骑马吗?他是不是一定劈柴?

学生:不是。

干国祥:对,不一定,他指一种生活方式。好,我们知道了其中一点,幸福,就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好,第二点,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疏菜。刚才我们有同学说了,我喜欢吃肉。我估计这个同学跟我一个爱好,喜欢到麦当劳和肯得基,但诗人是怎么写的?他关心粮食与疏菜。我刚刚示范了一下,接下来请大家说,诗人的幸福还包括哪些含义?

学生三:跟每一个亲人通信。

干国祥:这也是幸福。还有吗?在诗中找。

学生三:愿你这三句。

干国祥: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是不是?有情人终成着属,在尘世获得幸福。是不是?还有吗?没有了?作者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作者希望自己有一个灿烂的前程,作者希望自己自己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都是他希望拥有的幸福?对不对?我们再把这首诗读一下,黎明前的黑暗来临了,马上就要看到曙光了!好,大家读。

学生读。

干国祥:刚才我提问有两种幸福,有哪两种幸福?

学生四:自己的幸福与其他的幸福。

干国祥:对,别人的幸福是哪几句?就是刚才所说的三句,就是说,幸福还有别的定义,我们看一下,这个定义与其他定义有什么不同?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他是对每一个人说的,但是这个是对谁而言的?别人。作者自己呢?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把我的幸福与别人的幸福区分开来了。因此假如我们把这个幸福当作别人的幸福,作者的幸福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话全诗中还有一句我们没讲。哪一句话?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我们先把这句话解决掉,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的名字哪里来的,父亲命名的。还有哪一个人?据说我们的一切都是上帝命名的。上帝创造了一个物种就由自己来命名,还由亚当来命名,其实无论上帝还是亚当都是比喻的说法,其实人最初都给万物命名,是人。是人中的哪些人?是诗人。诗就是给万物命名以及重新命名,其实我们知道每一个字都是一首诗,它造出来都非常神奇。我随便写一个字:道。在中国这个字非常重要,首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意思?上面是首,首在哪里?下面是什么?

学生:走。

干国祥:对,行走与思考。所以我仅仅举一个例子。每一个字造出来都很神奇,你的名字也是慎重考虑的,不是随口说的,命名就是写诗。给每一座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名字。有,人看到了就要起名,府南河,锦江。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句话就是幸福的成分之一。(板书,温暖的名字)大家知道我们这边有很多伟大的诗人,杜甫大家最熟悉,他哪几首诗最有名,蜀相,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还有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刚才两首诗有没有一个温暖的名字?

学生:没有。

干国祥:名字是怎样的?是悲伤的,阴冷的,凄惨的。诗歌绝大多数,尤其是好诗,都是伤悲的。海子生前留下了好多诗,大部分是悲伤的。所以作者这时候说,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就是说他要写怎样的诗?他要写快乐的诗,幸福的诗,亲切的诗,朴素的诗,温暖的诗。我们综合一下。现在我们看一看。诗人的幸福现在包含哪些因素?诗人认为幸福是怎样的?幸福就是做一个自由自在的行吟诗人,做一个关心粮食和疏菜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和大地相亲。我们也关心食物,我们关心食物的来源吗?


学生:不关心。

干国祥:但是诗人关心。幸福就是关心大地,回到泥土中去。幸福就是给每一个亲人通信。通信的内容是什么?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我叫一个同学告诉我这句是什么意思?

学生五:幸福很短暂。

干国祥:闪电说明幸福很短暂,但是不全面。还有另外一面。迅速,还有吗?我们随便地想一下。

学生六:耀眼的。

干国祥:原来不明白的,突然被照亮了。你前面是否知道?不知道。你不知道哪一刻他突然突如其来地把你照亮了。但是,这个幸福是短暂的。好,作者突然某一天明白了,幸福就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幸福就是与每一位亲人通信。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告诉每一个人,其实,这每一个人包括谁?他告诉你了吗?

学生:告诉了。

干国祥:所以他用写诗的方式。我们都听到了。他用命名的方式,用写诗的方式把幸福告诉我们了。请大家把这一部分再读一读。然后我们再看。我们把它隔断一下,把这一句话隔一下。我们开始读--

学生读。

干国祥:某一天,诗人海子,那一个写悲伤的诗歌的孩子,那一个忧伤的海子,那一个被情人抛弃的海子,那一个写长诗的海子,他突然有一天,被幸福的闪电击中,他明白这一切,他赶快写下,给每一个亲人,然后我们就成了他的亲人,我们就与他通信,我们今天就超越时空与他通信。但是请问,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谁来说说?大胆说。我们以游戏的心态对待。想想看,如果你有一种人生态度,人生观,是不是需要每个人都跟你一样?

学生:不是。

干国祥:这里的陌生人,大家想是谁?和他不是同一类人。当可不可能是他的亲人?这个同学已经悟到了,可以包括他的情人在内。我说漏了嘴,情人抛弃了他。我们现在很明显,我跟这位同学一样喜欢麦当劳,跟那个同学一样喜欢打天堂游戏。但当那个情人抛弃他的时候,他说,陌生人,我会你祝福,愿你,,,,但紧跟着的一句是,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学生七:他要离开尘世。

干国祥:你离开尘世吗?我们非常严肃地说。请问在座的哪一位离开过?有没有?你一生中没有任何一个时刻离开过尘世?

学生:睡觉的时候。

干国祥:睡觉的时候以及做白日梦的时候。其实当我们朝圣的时候,谈恋爱的时候,他也离开尘世了,但他进入的不是天堂,而是爱情。我们回过头来说,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刚才说的是什么?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什么不同?请问这座房子有吗?有没有重要吗?重要的是什么?这座房子必须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什么?

学生:离开尘世。

干国祥:离开尘世,背向尘世。我只愿面向大海,背向尘世。显然不是爱情。我们想一想,他面向的是什么?

学生八:空。

干国祥:空旷的境界。我们今天还不知道,这个答案要读海子诗选,他追求什么?他的幸福我们知道了,喂马劈柴,我们知道不是这么回事,意义在哪里?比如第一个,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他要做一个行吟诗人。所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追求什么,请大家去海子诗里去找。许多人都讲,解放以后的诗以海子为最高,这不是海子最好的诗,但是入门诗,是进入海子必须阅读的诗。好,我们现在基本上已经领悟到了些了,海子领悟到了一些幸福,他背弃了一些东西。他为什么死了?为什么写了这首诗不久他就自杀了,请问为什么?诗歌中有没有?这两者有关系吗?死意味着他对某些东西已经怎么了?

学生:厌烦了。

干国祥:不能再承受了,所以他选择了死。在死之前他已经承受了太多的,刚才说是空旷,但是与空旷紧跟着的是什么?虚无。在他的身上被黑暗笼罩了。被闪电击中正说明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未必理解的东西压迫着他。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在死亡之前他做出过巨大的努力,想到黑暗与虚无击碎,这个努力在某一天终于凝成了一首诗,但是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他是怎样的?短暂的。他做过巨大的努力,他战胜了黑暗与虚无,但是当黑暗与虚无再一次袭来的时候,他无法承受,这首诗里隐藏了多少他的努力!我们再把这首诗读一下。

学生读诗。

干国祥:读出深情来,齐读是达得到的。后面女生读一下,请我们静听。

学生读。

干国祥:每个同学都用自己的心灵来理解这首诗,因此在读的时候会有一些差别,有些会激情,有些会深情,这没有关系。这首诗是一个起点,了解现代诗真的那么难吗?我们没有了解海子背景,但是依然可以读懂,但是,要真正读进去,还不容易。如果你单独来理解一首诗,你还得了解。我希望大家这个假期,既关心粮食与疏菜,关心席梦思,关心麦当劳与肯德基,还关心另一种幸福,你还能够仰望蓝天,关心心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就上到这儿。现在已经下课了是吧?有兴致大家听一下一首歌。

(放歌)

这首歌大家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到它。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0:21:0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叫干国祥的人
[ 2007-6-13 15:57:00 | By: 铁皮鼓 ]
朱雪晴 612

星期二


时值六月中旬,可是有风,有雨,感觉冷。
在这样的夜晚,读一个人的特殊的文字,心中有难言的压抑。
初识这个人是在去年夏天北京的新教育年会上。一头长发,一把折扇,我远远地坐着,好奇地看着,怎么都觉得这模样跟“新教育”三个字扯不上边。
再次认识这个人是今年春天的新教育贵州行支教活动。整整一个月的近距离接触,让我有机会感受其人,其名,其思,其想。
他说他姓“干净”的“干”,而不是“干活”的“干”。
他的家在成都,有妻美丽,有女如云。可他总不在成都。
他极瘦。肩背电脑,箭步如飞,可我总觉稍大一点的风,就能把他吹倒。
我们每天都听得到他播放着的一首歌“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啸……”
他常在清晨或夜里,用沙哑的很不标准的普通话很自信很投入地大声诵读。
他擅长熬夜,总是三两点钟才睡。
他每时每刻读着书——有一天打开门,居然见他背靠扶梯,席地而坐,埋头圈划,旁若无人。
他做的课件、简报,精美至极。
他带我们实践儿童阶梯阅读课程。晨诵,午读,暮省,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策略。他总是敦促我们反省自我,上自己不曾上的课,做自己不曾做的事。
听课时他总是坐在教室最前面,目光温软,网中的全是学生。
他总会在听完语文课后,眉头一皱,说:“明天,我重上这课!”于是真的亲眼看着他从五六年级上到三四年级,再上到一二年级。而事实上,他曾经是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那是怎么样的语文课堂?简约,简单。
他一开口,就能让每双沉睡的眼睛放光,让每只沉默的手脚舞蹈,让每颗沉寂的心灵蹦跳。
他总在思索。高高的额头和镜片后面的近视眼睛透着叫做智慧的光。
他总在言说。有时是燃着一支烟,有时是捧着一杯咖啡,有时是舞着几个衣架:)。
……
我知道我在零乱地列举。其实我真的说不清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可是我知道,这是一个给周围的人,给这个世界,带来太多震撼与感动的人。
至少,他让我重新认识了他。
他的飘飞的发,他的晃悠的扇,他的所有的与众不同,就在于他真真正正地用心乃至用生命在做教育。
他是离孩子心灵最近的人。
他专注而执着地在酿造着馈赠孩子一生最珍贵的礼物。
可是,他却是如此的孤单与忧伤。今夜,读他的这些文字,让人心生壮悲——




这沙哑的声音
永远练习着
试图唱出最纯美的歌声
但这终于只是一首时而低沉时而激越的摇滚
让那些陆续前来
想聆听一曲夜曲的人们
一再地震惊与恐慌


生命是一场奢侈的游戏
没有多少人玩得起
而我是这个沙场永远的主角
即便我战死之后
埋在黄土深处的白骨
也会擂响月夜的颦鼓


当我将死时
请发帖给上帝
告诉他
注意安全
有一个叫干国祥的人就要来了


而你又怎能从这狂妄的词语中
读到他的谦卑
读到他的沉默的忧伤
读到他生命流逝的恐慌
读到他行走于荒漠之上的喜悦、震惊
以及久久无言的感激


我相信一切心系着孩子的行走,都是美丽的,都是值得敬重的。
我相信一切忠实着梦想的书写,都是丰润的,都是值得坚持的。
夜已深。

愿远方还在为山西运城新教育年会思量着该上哪堂课该上哪道菜的干老师,早点休息。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0:34:04 | 只看该作者
让语文成为诗意的学习
凌龙华

语文是美好的。
语文学习是美妙的。
不管把语文界定为什么,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
语文不是“教”出来的,语文是“学”出来的。“教”的语文是死的,它解读的是符号代码(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学”的语文是活的,它导向的是文本外的文人品质(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前者是“小学”,后者是“大学”;前者是“跟我学”,后者是“我来学”。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解读与表达,通过文本来实现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捍卫。
因而,文本与人本的交融,就支撑起语文天地斑斓广阔的创造空间。
因而,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语文学习。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实践(语言运用)中培养起来的。勤奋的语文老师可以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但语感和写作是永远不能“教”出来的。
因而,语文应该是最宽容的,最有灵性的,语文学习的主体始终应该是“我”。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堂的主席台还给了学生。在新课堂中,师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教”变成了“导”,“导”激发着“学”,“学”催生出“问”,“问”又呼唤来新的“导”。探究性、生成式的学习,使课堂成为师生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这是教学的归真。
这样的归真,无疑给“本宜自学”的语文教学(以下表述为“语文学习”)带来一片自由的天空。因而,让语文活起来,让语文课生动起来已不是庄子望洋兴叹的无奈。语文教学本该是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理应是学识的、诗意的、智慧的、创造的。
因而——
语文学习要关注文化,关注生活,关注人生。
语文学习要有文化的内核,要有生活的外延,要参以人生的阅历和生命的体验。
一言蔽之,语文学习是诗意的建构。
一、语文学习——“我”是主人
“课本就是世界”的年代,语文学习的主权无疑紧攥在教师手里。在大纲、参考书、教材的重重框定下,语文学习成了教材剖析、知识灌输的“机械运动”。“教” 是施加,“学”是听从。云彩、鸟鸣、小草破土、海浪拍岸……书本外一切鲜活的东西仿佛都与课堂绝缘。阻塞了生活之源,失却了体验辅佐,课堂成了纯粹的课堂,教学沦为单向的授受,如是,语文学习还有什么自由境界可言?
事实上,置身于知识至上、教材权威的旧教学模式,“高高在上”的教师也是教学的被动者与受折磨者。教师不能也不敢让“一孔之见”挥洒到语文教学中,按“参考”图解课文,按“标准”分析习题,教师的个性与灵性得不到展现,因而,看似潇洒的语文学习实质上是教师戴着镣铐、数着步点,可悲地“独舞”。
正是贬谪了语文学习的两大主人——学生与教师,语文这门原本充盈人文气息和创造精神的学科蜕变成了言语霸权的文本模式和不痛不痒的人生说教。学生硬着头皮啃,教师撑着面子讲,结果,一篇好端端的滴得出水的美文被肢解、烘焙成筋筋条条的所谓“范文”,而理应张扬个性的写作也成了教师照本出题、学生依样仿作的 “程式”。
不能自主的学习,怎能期待语文天地呈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缤纷?
语文学习,“我”是主人。实现自主,就是实现“对话”。
l 共同学习——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在“我是主人”的学习氛围中,语文学习将实现平等的、民主的对话。学习的主人,既是“受体”学生,也是“授体”教师。学呼唤着教,教催化着学,质疑与探究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学习共同体”的双边互动,将使语文学习提升为一个动态的“生成性”过程:不断探究,不断质疑,不断发现。在这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课堂是宽容的,而学习是民主的。容忍学生说“我认为”、“我不同意”;也允许教师大胆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通过“对话”,使师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真的是如坐春风。
l 开放学习——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
“世界即课本。”语文是语言、文学、文化的综合,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性。语文既要教会学生识字“作文”,更要教会学生明理“做人”,从广义上讲,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本身。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即提出这样的口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在做中学,学中做。用生活来解读课本,用“人本”来参悟、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交汇、交融,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从而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只有这样,语言才是活的,课文才是生动的,学习才是愉悦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果我们用人生体验来赏析宋人赵师秀的《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我们是不难理解那一个“闲”字的——闲得无聊,闲得发慌,闲得焦躁!
l 发展学习——实现现时与未来的对话。
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样的理念在新世纪的光芒照耀下,正像春雨润草,越来越深入人心。学习的一半是为了“致用”,另一半是为了“营造必要的乌托邦”。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学生的未来,富有人文气质的语文课堂义不容辞地要为学生开拓一个展望的空间——可持续性学习。让现时与未来沟通,让独特的个性与多元智能在学习中得以张扬与发挥。琐碎与庸俗,不是语文;即时功利与斤斤计较(一味强调考试成绩),绝不是语文学习的终极追求。大语文是教人学会大写人,是教人学会挑战教材、挑战自我、挑战现时。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创造,今天的语文学习是为了明天的人生创造。因而,语文学习要有诗意,要有理想,要有境界,要有追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学习从发展的角度看就是终身学习,就是生活学习。
二、语文学习——“诗”是灵魂
语文是什么?这样的发问有时就像“是生存还是毁灭”一样折磨人。
假如改成问语文不是什么?我想我们的回答或许就会干脆一些。
语文不是高僧说教;
语文不是痴人说梦;
语文不是政治家玩措辞;
语文不是经济学家搞预算;
语文不是“一加一等于二”;
语文不是“你不说我倒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

……
语文就是语文,简简单单,朦朦胧胧,清清楚楚,又若即若离。
因而语文学习的境界,也就在那“星光灿烂”与“灯火阑珊”处。语文学习是审美的,语文学习是智慧的,语文学习是宽容的。
l 审美学习——实现诗意的回归。
当教师把注意力投注到有没有押中作文题,当读书人把热情与炫耀摆放到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时,我们的语文无疑坠入了雕虫小技的可悲境地。
当一位阅卷老师把文章阅读的技巧讲析得如同主刀医师动外科手术一样脉络分明,当一位从未发表过一篇文章的写作课程老师把作文的要义演绎得头头是道之际,我们的语文学习无疑担当了隐形杀手的卑劣角色。
如果王勃躲进小楼,那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就不会如此飘逸地栖落到诗人的笔端,只有在高峻的藤王阁上,诗人才会临风把酒,壮思遄飞。
同样,阅读与欣赏也要打开门窗,让思想的骏马奔驰草原,在蓝天与远方的召唤中,读出那山那水那激情那遐想。
千别不要把美女当标本图解,千万不要把美文当范文析解。
用寻找美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语文是美丽的;用创造美的眼光去构建语文,语文是诗意的。
l 智慧学习——实现理趣的回归。
阅读是一种智慧,语文学习更是一种智慧体验。先圣孔子读《诗》,曰:“一言蔽之,诗无邪”。这样的读法可谓独具慧眼,高屋建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读法更是大智若愚,率性而潇洒,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问以经济策,茫若坠烟雾。”对于死抠经义不知化解的书呆、腐儒,大诗人李白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同时,坚决予以无情的嘲讽。
语文学习是诗意的,语文学习也是智慧的。语文学习有时如“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无理而有情;有时如“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有趣而无理;有时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有情也有趣;有时如“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趣更有理。
智慧学习,要把课文当作人生、把文本当作社会解读,要在“天光云影共徘徊”中去领略语文的博大、自然与精深。还阅读以完整,还鉴赏以自由,还写作以个性。模糊与精确结合,开放与严谨并举,在智慧的学习中,让哲思与遐想齐飞,从而在广阔的背景中实现语文理趣的回归。
l 宽容学习——实现人本的回归。
语文是文化的厚重沉淀,是生活的美丽呈现,是人生的智慧结晶。语文学习要给人春风拂面的愉悦,语文课堂必须是开放的、民主的、宽容的。
宽容,既要有解读的包容——允许“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允许“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允许有理的叛逆(逆向思维),允许有情的错误(创造思维)。
宽容,也要有环境的包容——允许学生怀着“挑战”进课堂,允许学生带着“不满”出教室。教师的教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的学也不再是言听计从。
把学习嫁接到生活中,把生活融入到学习中。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能实现人本的回归——既是品读课文,也是品读人生。
最后,让我们重温一下春秋时代那一个其乐融融的学习场面吧—— 弟子们围坐一处,做老师的孔子便说,现在就请各人随便谈谈自己的志向吧。弟子曾点说,我的心愿很简单:暮春时节,身着轻薄俏丽的衣衫,跟着五六位成人、六七个少年,说说笑笑,去沂河边洗洗澡,到祭台上吹吹风。兴尽日落,大伙儿携着手,唱着歌,快快乐乐把家归。(原文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如此回答,你猜一代大师会怎么评说?
如此学习,你说语文还会是一种“想说爱你却不容易”的文字折磨吗?

2002年9月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0:35:29 | 只看该作者
有负语文
                                   江苏  凌龙华

  我当了整整二十年教师。
  二十年中,我基本上是教语文。语文属"大路货",似乎谁都能教又谁都很难教好。我教语文大致经三个历程。开始时,因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便横冲直撞,"摸着石头过河";后来从众,为了职称,"依着瓢儿画葫芦",搞所谓的模式教学;再后来是积了些经验,有了些理念,便欲乘风破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世纪之交,借新一轮课程改革东风,试图一展语文教学的诗意气象。行行复行行,回首总结,似乎每一程都行不远,行不通。"摸着石头"时摸不到语文教学的沉稳之脉,"依着瓢儿"时依不到语文教学的灵动之境,"开窗放入"时推开了禁锢思维的窗,却也放倒了盛积分数的筐。课堂之惑,高考之痛,是语文负卿,还是卿负语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是在"对不起"学生的情况下胜利大逃亡的。
  我敢坦率地说,今天当语文教师的功夫不在于"教养"而在于"教练",别指望"教学相长"只在乎"训练绩效"。如果一周不做一回"模拟",一月不进行一次"测试",师生准会手足无措!由此,不难理解,学校培训何以会是"教师解题赛",教学创新何以会是"文科教学理科化"。
  我要坦诚地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清"语文"这一学科的庐山真面目。语文究竟属哪一"门"?语文应该姓什么?红学专家周汝昌老先生在一篇回忆性的短文中曾这样感叹:"一提起'语文',思绪就纷纷然,不易一下子理清、讲明了。这是何意?是因为由'语文'而引生的'问题'太多了。"周老先生一生钟爱语文,造诣之高,自不待言。连这等大师级的人物都要摇头,我等常人又怎能参透本质?当然,这是遁词。玩个禅宗的把戏,也许还是可以顶上一句的:"语文就是语文。"
  曾经人云亦云地讲解,也曾经标新立异地作答;曾经照本宣科地演示,也曾经与时俱进地作秀;曾经牵强附会地编制试题,也曾经似是而非地提供参考;曾经虚张声势地开展科研,也曾经绞尽脑汁地炮制论文。如果要作一番痛彻的检查,我都不敢再面对糊我口、扬我名的"语文"了。爱之弥深,责之弥切。如同出走的游子,我时时回望着家园。真想对教材编选者进一言:课文能否再自然些、再文学些、再经典些。同时,在高考无从取代的现实背景下,真诚地对试题研制者呈上一请: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否题面少设机关,答案不拘"标准"?"写作"能否内容少弄玄虚,形式不拘一格?
  如果再回到语文教学现场,我想进行这几项最简单的实验:
  一是尽可能让师生共读"想读"的书。
  二是尽可能让教学应用"明明白白"的话。(且去欣赏一下胡适先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宣扬"白话"的演说!)
  三是尽可能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可别重演作家叶兆言笔下描述的"抬着棺材进考场"的荒诞剧!)
  无论古今,语文都是有情的、有境的、有用的。语文绝不会误尽苍生,天下学子也绝不会弃绝语文。关键在于不要让语文僵化了,更不要把语文教学模式化或妖魔化了。如果说思想是风,那么语文就是我们思维的呼吸,它是很自然的,很亲切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行文至此,不由想起孔子当年施教的情形。"春风化雨"的教诲,"如坐春风"的感触,教育整个儿就是快快乐乐的生活,就是爱与智慧的交流。

  (作者系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现为江苏省吴江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0:36:25 | 只看该作者
凌龙华的教育世界
2005年04月23日
  来源:《吴江日报》 作者:朱永新

     我对吴江有特殊的感情。
     在苏州大学教书的时候,吴江是我经常去的城市。那个时候,吴江为干部办了一个培训班,我是主要的教师之一,因此差不多每个周末都要去吴江。这样,也就认识了不少吴江的朋友,从分管教育的市长,到办教育的许多校长们。因此,也开始真正地走进了吴江的教育,爱上了这里的教育人。
     到吴江的次数多了,我也开始知道,吴江是一块文化的沃土。一个柳亚子,一个退思园,就可以把吴江的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这里的教育,这里的人,因此也很有文化的味道。我认识的许多教师,他们的教育文章,都洋溢着这样的味道。凌龙华就是无数具有这种味道的教师之一。
     我喜欢这样的文化味道。因此,当凌龙华让我为他的新作《教育,教育》写序言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最初认识龙华,是因为他在我的一篇文章后面的跟帖。当时我在“教育在线”发表了一篇《还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的小文,龙华马上在后面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不管把语文界定为什么,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
    语文不是“教”出来的,语文是“学”出来的。“教”的语文是死的,它解读的是符号代码(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学”的语文是活的,它导向的是文本外的文人品质(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解读与表达,通过文本来实现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捍卫。
     因而,文本与人本的交融,就支撑起语文天地斑斓广阔的创造空间。
     因而,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语文学习。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实践(语言运用)中培养起来的。勤奋的语文老师可以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但语感和写作是永远不能“教”出来的。
     因而,语文应该是最宽容的、最有灵性的,语文学习的主体始终应该是“我”。       
我注意到他这段充满个性的文字,便开始留意起他。我向吴江的朋友了解到他的情况:吴江市高级中学教科室副主任(现在已经是副校长)、苏州市作协会员、苏州市学术带头人、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吴江市名教师、吴江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曾获吴江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看他的一些文章,经常会有找到知己的感觉。例如,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信条:“没有什么比自由地读书和自由地表达更能把梦带向远方。”他这样表达自己的教育教学观:“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语文是诗意的学习。”他这样说明自己的教育科研观:“教育是诗一般的事业,教育科研也应该充满诗意和愉悦。只有不拘一格才能别具一格。”虽然不能说龙华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属于他自己的教育世界。
    《教育,教育》就是凌龙华的教育世界。这个世界的每一个风景都是精彩的。你看,“给空间,就是给发展”、“教育,请关注生命”、“教育:留点空间,留点缺憾”、“读书,教师的另类备课”、“教育沙龙:点燃思想的火炬”、“追问,让教育富有意义”、“行走在幸福的边缘”、“风筝读书天”、“享受书香”、“穿越文本”、“字里人生”、“上网灌水,下线读诗”……一篇篇美丽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于教育的情感与智慧。
我不知道龙华为什么取这样的书名。我知道他曾经写过这样的文字:“什么是教育?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这样的困惑与追问,也许会让人发笑。”也许,这是他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每个人对于教育的回答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凌龙华的教育世界吧!
(本文作者系政协全国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0:38:26 | 只看该作者
傅国涌,自由撰稿人,当代中国知名知识分子。1967年生于浙江乐清,毕业于温州教育学院,现属温州大学,做过中学教师,现在杭州家中读书写作。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命运史、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近代企业传统,善于以客观全面的视角解读历史。1999年以来在《书屋》、《随笔》、《东方》、《读书》、《南方周末》等数十种报刊发表文章,作品曾多次被《报刊文摘》、《读书文摘》、《杂文选刊》、《中华读书报》、《中外文摘》、《书摘》等报刊转载,并入选《大学人文读本》等多种选本。 著作  傅国涌作品系列:《金庸传》、《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叶公超传》、《追寻失去的传统》、《偶像的黄昏》、《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一种读法》、《文人的底气:百年中国言论史剪影》、《历史深处的误会:近代史的大人物小细节》、《民国年间那人这事》、《发现廿八都》、《百年寻梦》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3:42 , Processed in 0.12678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