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成长之路弥漫书香
------中华南大街小学读书月活动总结
一、回顾书香路,在思索中前行。
“营造书香校园”活动在我校实施近三年了。读书活动的开展给学校、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平台,为学生腾飞坚固了基石,为学校内涵的发展找准了支点,师生们少了些浮躁,多了些书香。在享受收获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成绩背后的问题。这学期,我们借教研室发起的“读书月”活动的东风,对学校走过的书香之路进行了反思梳理,存在问题如下:
1、
教师层面:师生阅读相互脱节,缺少互动。
许多教师渐渐爱上了读书,但老师们为了提高人文素养,为了加快专业成长,看的最多的是一些教育专著和成人文学,老师们对学生喜爱的儿童文学却知之甚少,有的老师不屑于读儿童文学,有的迫于上阅读课的需要不得不翻阅几本。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相互脱节,没有达到互相促进、互相提升。下面是对老师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接受调查的有30人):
教育
| 中外成人文学名著
| 儿童文学
| 生活
| 娱乐
| 时事
| 哲理
| 30
| 30
| 2
| 21
| 16
| 12
| 15
| 由此可见,在绝大多数老师的知识系统当中基本上没有儿童文学这样一个知识积累。老师们受自己阅读的影响,在给孩子推荐作品的时候,经常推荐的是那些自己了解的经典文学作品。在指导孩子们阅读时,主要为儿童选择那些“有用的”(老师认为能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能帮助提高学习成绩的),而不是为儿童选择那些“有趣的”。教师没有把儿童自身的阅读乐趣作为主要的标准,没有走进孩子们的阅读世界,不了解孩子们的阅读需求。孩子们阅读的快乐不是成人能够左右的,如果把成人世界功利的欲望与压力强加于孩子,那会扼杀孩子的灵性,摧毁孩子的阅读兴趣。尽管我们对中外成人文学名著有不释的情怀,但不得不承认儿童文学作品是童年生命的必然要求,孩子们只有在儿童文学里,才有可能在自己的心灵中展开一个有趣的、自由的、如鱼得水般身心愉悦的世界,才能自然地、不受干涉地用自己的心灵感知世界,感受事物,感受人,并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感知方式。有一篇文章《儿童阅读应“两条腿”走路》,作者把“古诗、古词、古文等经典之作”比喻为孩子成长的“母乳”,把“童诗、童话、童书”比喻为孩子成长的“心灵鸡汤”。对于儿童健康茁壮成长两者同等重要,犹如“两条腿”,缺一不可。儿童文学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最有效的方式,儿童阅读应当以经典儿童文学为主。引领孩子阅读,教师首先要阅读。老师们要花点时间读儿童文学,了解儿童文学当前的创作状态,了解孩子为什么热衷这些作品,在头脑中建立儿童文学体系。只有了解的多,才能鉴别,才能指导孩子。
2、家庭层面:家庭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家长不重视指导孩子的家庭阅读,家里缺少读书氛围。
我校的生源不太理想,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部分是工人子女、进城务工子女和附近城郊的孩子,家长平时没有阅读习惯,家庭没有阅读的氛围,家长都忙于生计,很少顾及孩子的阅读,能做到亲子阅读的更少,大部分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意义理解不够,更不知孩子应该读哪些书。由于收入偏低,大部分的收入用于提高家庭的经济生活,不愿意在购书上作大量的投入,家庭存书较少。3月份我们就学生在家阅读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汇总结果如下:(收回530分问卷)
编号
| 调 查 项 目
| 选
项(在你同意的选项中画√)
| 1
| 您的孩子在家每天会自觉阅读书报吗?
| A、每天会( 55 )
B、有时(130 ) C、很少(345 )
| 2
| 您家是否有专门的书房或书柜?
| A、 有( 180 ) B、没有( 350 )
| 3
| 你家有多少本藏书?
| A、1—30本(350)
B、30-100本(150)
C、100-300本(20)
D、300本以上(10)
| 4
| 家中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有多少?
| A、少于10本(140) B、20本左右
(340) C、多于30本(20)
| 5
| 每学期您会给孩子买多少书(练习资料除外)?
| A、没买过
(55) B、一两本(430)
C、比较多(45)
| 6
| 一学期中,您带孩子去过几次书店?
| (1)
很忙,没带孩子去
(210)
(2)偶尔一两次
(260)
(3)经常去(60)
| 7
| 父母是否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并进行交流?
| A、
经常( 15 ) B、偶尔( 40 ) C、没有( 475 )
| 8
| 家庭每年用于购买图书的资金 (教科书除外)
| A、 500元以上( 15 ) B、100元以上( 65 ) C、本100元以下( 450 )
| 9
| 父母读书情况
| A、经常 (45 )B、偶尔(280 )C、没有( 205 )
| 10
| 你们认为阅读课外优秀书籍对孩子的成长
| A、 很重要( 495 ) B、 一般(40 ) C、 作用不大(
)
| 您对我校营造“营造书香校园
共建书香家庭”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
|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广大家长普遍都能认识到读书对孩子的精神成长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数的家长不能经常读书,能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交流、指导孩子阅读的更少。他们很少关注孩子读课外书的情况,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通过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孩子读书情况和家长的读书情况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有多少家长能坚持读书,就有多少孩子在家里读书。通过此次调查,更使我们意识到营造书香家庭的重要性,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让读书成为学生一生的习惯,家长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3、学生层面:学生在家不能做到主动、持久阅读,阅读质量需要提升。
学生在校阅读时有学校和老师的要求,而在家中无人督促,大部分家长又不能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所以家庭阅读坚持较差。通过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家有自觉阅读习惯的仅占20%左右。主要原因在于家长没有为孩子营造一个读书氛围。由此可见,营造书香校园这一工作的推广,问题不在学校,而是在于如何营造一个书香家庭、书香社会,让更多的家长参与进来,为孩子营造一个大的阅读环境,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二、家校、师生、生生携手走进“读书月”。
孩子爱读书,我们才有未来;老师爱读书,教育之树才会常青。孩子的希望在读书,老师的希望在读书,教育的希望在读书。根据问卷调查所了解到的情况,我们有针对性地确定了读书月的工作重点:师生同读,加强师生读书的互动交流,不断提升读书质量,努力营造书香家庭。
(一)、老师们相伴而行,走近儿童文学,沐浴书香。
成年人要读儿童文学,要熟悉儿童文学,因为孩子在童年时期的阅读,很大程度上是需要成年人给安排的。什么是好的书?什么是值得孩子们去读的书?需要老师去告知、去引荐,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年人其实应是儿童文学的第一读者。梅子涵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老师要亲近儿童文学,不知道儿童文学的小学老师是不合格的教师。老师们如果能对儿童文学投入更多的热情,和儿童一起体验来自文学的欢乐和感动,教师就不仅会拥有一条与学生沟通的最直接的心灵路径,还会收获一份抚慰自己精神世界的温暖和幸福。
1、引领老师们走进“萤火虫教师读书会”,增进对儿童文学的了解。
人教社小学语文教育网上的“萤火虫教师读书会”,每个月给老师推荐一本儿童文学作品,为老师们了解了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老师们从网上了解了很多现当代儿童文学,如《夏洛的网》、《草房子》、《亲爱的汉修先生》、《猜猜我有多爱你》、《大林和小林》、《特别的女生萨哈啦》、《女儿的故事》、《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男生贾里新传》,《女生贾梅新传》等等,老师们通过看简介及书评,形成了共识:儿童文学以陪伴、守护、丰富儿童心灵为宗旨,教师则是儿童健全人格重要的塑造者和建设者,终日以儿童为伴、以教育儿童为天职的教师应多读儿童读物,选择其中有趣、有意义的书籍与学生分享。
2、修订读书计划,亲近童书。
开展书香校园以来,教师每学期都有一个读书计划,读一本教育理论著作和一本人文书籍,这学期我们将读儿童文学也纳入了读书计划。学校向教师推荐10部优秀儿童文学书籍。要求教师至少要和学生一起精读一部儿童文学。让老师们读孩子的书,看孩子的事,听孩子的话,懂孩子的心,通过写儿童的文学去理解孩子,窥探儿童的世界。
3、成立“儿童文学读书会”,让书香伴教师一路远行。
我校的“教师读书会”于2004年11月成立,以学科为单位,分为四个学习小组,每月做一次读书交流。四月份老师们读了《夏洛的网》和《女儿的故事》,进行了两次读书交流。老师们在交流时感慨地说:“读儿童文学首先受益的是自己,儿童文学给我们带来了涌动的感情,让我们找到了与童年交流的方式,成年人因此变得天真和自然。儿童文学表达着人类对自身童年永远的留恋和怀想,寄托着人类对理想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深切渴望。他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都是那么清晰、温和和美丽,焕发着人性的理想光辉。”“我们不仅要把流传百年的经典捧到孩子面前,更要把当今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介绍给他们。”正如梅子涵教授所说:“一部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成年人读的时候,得到的感动和震撼往往比儿童还多。比如安徒生童话,大人们只要愿意去读就会喜欢上它。因为安徒生童话有一种面对全人类的,超越年龄的魅力。”
4、读写结合,让书香释放情感。
“多读心中有主,多写妙笔生花”。阅读可以滋养底气,思考可以带来灵气,而写作与实践才可造就名气。我们要求教师将读书和写作结合起来,要求教师每月写一篇读书感悟,在读书月中,很多老师都写了两篇甚至更多。教师逐渐将读书、写随笔看成了一种需要,一种自觉,一种享受。肖川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在沉沉的夜色下,挑一盏孤灯,或伴一杯香茗,细细阅读。”现在,老师们虽然没有达到肖川教授读书的境界,但在闲暇时间,也能做到手捧一卷,香茗一杯,体会到了恬然满怀,幸福感充盈心际的境界。于是,老师们的读书随感就有了这样一个名字----《茶室书香,品味人生》。
我们相信:读书多的教师,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而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跳进书海是一种必然趋势。只有把学校办成书籍的王国,师生的精神生活才会更加美好,学校的明天就会更加辉煌。
(二)、师生携手同行,徜徉书海,品味书香。
我校每周一下午第二节是阅读课,此时,学校统一播放舒缓的轻音乐,师生在幽雅的音乐中展开书卷,捧着书静静阅读,师与生的眼神在文字间跳跃,思绪在文明间穿梭,心灵在书香的浸润中变得充实而澄澈,连翻书的声音也变得温柔起来。为了了解师生读书的情况,我们在巡查时,总是放轻脚步,不忍心破坏书和音乐构成的美好意境。
阅读课的形式多种多样,阅读指导课、阅读交流课、阅读积累课、好书推荐课,根据年级的不同老师灵活支配。阅读指导课指导读书方法:进行略读、精读、浏览的指导,进行一本书的读法指导等。一切围绕“如何更有效地阅读”去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专题式阅读,指导学生品悟经典,学会读书。
孩子们阅读文章,最大的毛病就是:常常只注意故事情节,对作品的思想和语言只满足于一知半解。专题式阅读能引领学生走向深入。专题式阅读的形式:老师、学生、家长一月工读一本书,每周规定要读的章节,师生利用每周一的阅读课交流,家长和孩子双休日交流。如二年级的《尼尔斯骑鹅历险记》、三年级《小王子》、四年级的《夏洛的网》、五年级《和数谈心》、六年级《骆驼祥子》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精心品读某些段落,创造了一个共同交流话题,激发阅读兴趣,一部分好的学生可以带动另一部分同学走向阅读,也刺激了一些懒于读书的孩子。
通过主题阅读,学生学会了思考,提高了读书的质量,有一部分同学还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专题阅读历时的时间较长,我们的读书流程如下: 初步感受 (初读
朗读)→
精心品味(父母亲子读
师生合作读)→总结提高(做摘记、写感想)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品悟精华,读有所获。
2、我为你朗读,师生进行精神对话。
阅读课上教师为学生、学生为学生朗读自己读的经典名篇,在声情并茂朗读的基础给予适当的评析,组织学生讨论书中的人物与故事,使阅读打上精神对话的色彩。
3、泛读指导,制作阅读卡片,记录阅读历程。
学生的课外阅读既要有质的提高,又要有量的积累。为了鼓励学生大量涉猎优秀书籍,除了精读书目外,不要求学生每读一本书都写出读后感,而是教会学生制作阅读卡片,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恒久学生的读书热情。
读书卡
姓名:
班级:
阅读时间:
读物名称:
小小评论(感悟):
家长签名:
|
B、每位学生一本阅读手册,记录阅读的时间、书目、内容、好词句的摘录、
读书卡进行定期交流,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分享了读书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一个月下来,将读书卡结集成册,作为申报“读书小标兵”的条件之一。
(三)父母、孩子牵手同行,亲子共读,墨韵恒香。
学生的阅读,决不是只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影响,读书活动要真正取得成效,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至关重要。让读书成为学生一生的习惯,家长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成功的亲子共读,是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爱的传导,让孩子热爱书籍,让快乐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终身。
1倡导家庭读书活动,营造书香家庭。
为了让更多的家庭更好地开展读书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庭阅读问卷调查后,我们就给每一个家庭发了一份“营造书香家庭倡议书”。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发现倡议书发给家长后,确实对他们有所促动,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效应,但是,随着倡议书的丢失和时间的流逝,家长的热情消失殆尽。为了不再出现“一纸倡议,随风而去”的现象,我们将这次倡议书与 “学生快乐阅读星级记录卡”合二为一,这份倡议要记录学生四年的阅读成果,需要家长和孩子好好保存,家长、学生、教师每学期都要重温倡议,共同完成阅读任务,期末申请星级奖项,获得成功体验。
2、家校互动,让书香飘进家庭。
赢得家长的大力支持是开展好读书活动的关键,为了进一步把读书活动引向深入,拉动家庭读书,我们首先发挥家长委员会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3月份,我们召开了家长委员会,争取他们对读书活动的支持,让这些家长以身示范。4月份在家长会上让家长委员会的代表现身说法,介绍自己亲子共读的感受。让家长认识到“有爱读书的家长才有爱读书的孩子”,促使他们捧起书籍,和孩子一起品味书香。
3、建立书香家庭评比标准,对家庭阅读实行评价,并对优秀书香家庭进行表彰。
“书香家庭”评比标准
1、家庭有图书专柜,孩子的藏书量不少于30本。
2、父母和孩子要制定出读书计划,写一份“亲子共读”感受。
3、每天父母必须有一人和孩子阅读课外书,时间不少于30分钟,按各班老师的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4、庭成员要相互交流读书感受,做好“读书卡”的记录。
5、家庭能定期为孩子购买一些优秀书籍。
6、为孩子办理借书证,节假日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买书、看书。
中华南大街小学
2007年4月
4、小手拉大手,家家飘书香。
为了促进书香校园向书香家庭的延伸,让孩子多一个阅读的场所,改变孩子成长的环境。我们倡议每个家庭制定一份“书香家庭读书计划”,出一期“书香家庭小报”,写一篇“亲子共读”感受,参加学校的书香家庭评比。这些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很简单,但对于我校的绝大部分家长来说是一件很让他们犯愁的事。四年级的一位家长曾感慨地说,自己自从离开校门后还从未动笔写过东西,提起笔感觉有千斤重。读书月开展后,她强迫自己每天坚持和孩子一块阅读,没想到自己竟然能写出200字的亲子共读征文。(资料:书香家庭计划、感受、小报,该生的读书计划、家长征文、家庭书柜、亲子共读照片)
读书活动走进家庭,“身教胜于言教”,让学生最亲近和熟悉的人来影响和感染他们,发挥了学校教育无法代替的作用。亲子阅读使家长明白了:读书是人一辈子的事,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必须把阅读进行到底。让亲子阅读逐渐成为书香校园的亮丽风景。
(四)生生相助,营造书香班级,浸染书香。
“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借用这句话来说明班级书香环境对人的影响。班级环境是一种语言,是一种传递信息的独特交往方式,蕴涵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要求各班努力创设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书香文化氛围,让学生与书为伴,与知识为友,学会爱书,学会看书,让学生拥有一个书香浸润的童年,让班级“墨香弥漫,书声琅琅”
1、
精心布置教室,处处弥漫书香。
为了强化环境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师生进入班级就时时处处置身读书氛围之中,各班结合自己的阅读主题,在环境布置上突出“五个一”,我们简称为“一书一栏一柜一报一口号”。
(1)、一份倡议书:我们将“读书月活动倡议书”醒目地悬挂在教室的前面,时时提醒师生“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2)、一个读书专栏(墙壁上的“读书论坛”):在教室的墙壁上辟一块地方,不像评比栏高高在上,学生触手可及,可以贴摘抄类,可以是读书感受、疑问、好书推荐等,形式不限。为增强互动性,有的班设观众评价一项,每篇文章可以简单地打上★做为评语,最高级别是五★,也可在后面跟贴,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贴在文后,论坛一星期评比一次,比谁发的帖子多,比谁的帖子★多,比谁的帖子引起的评论多,比谁读别人的帖子多。专栏的设立,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3)、一个书柜:学校为每个班配备了书架,提倡学生“献一本看多本”,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带到班级,交换阅读、定期更换,指定专人管理,使每个孩子随时想读书,随时有书读。各班都给书架起个颇具书香气息的名字,体现本班的特色。在书柜中,既有经典名著,又有现代儿童作家如秦文君、郑渊洁、黄蓓佳、杨红缨、梅子涵等人的作品,这些都成为学生绝好的精神食粮,而我们学生的品格也在这一篇篇文字、一本本书籍中悄然升华。
(4)、一期读书的板报。黑板报上有师生撰写的阅读名言、古诗等内容;每个班级开辟了“每日美文或每周好书推荐”栏目,有学生的新书推荐,也有老师的“经典导读”。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选取那些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书报,使学生在阅读时易于领悟和感受,提高阅读兴趣。
(5)、一句读书口号:口号是学生坚持的精神支柱。在营造书香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充分重视了口号对全体学生的影响。将同学们共同商议的班级口号醒目地张贴在教室的门口,每天看一眼,每天念一遍,其激励作用不可低估。
书香环境犹如点点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孩子们时时处处浸染书香,在书香弥漫的环境中成长。
2、发挥群体动力的作用,引导学生倘佯书海。
学生群体动力主要指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作用和学生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每天早晨、中午上课前,是大家自由读书的时间,我们倡导学生晨读和午读,要求凡是坐在教室里的同学都要认真读书,不愿读的要到操场上玩。玩是孩子的天性,老师不在的情况下,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自觉读书。如果学校硬性强迫学生在上课前的这段时间必须读书,就会导致有的孩子故意在校外玩耍逗留。读书是一种自觉,不是强迫,但是这种自觉需要有人来引导。我们采取了表扬激励法,促使学生群体成员间相互督促。做了一张晨读、午读记录表,将每天各班读书的人数记录下来,午间广播时,对读书人数多的班级进行表扬。这样,学生之间开始互相督促,通过集体促进落后群体加入到读书的行列。现在,学生基本上已形成自动化,早晨,校园里书生琅琅;午间,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捧着书如痴如醉,有的凝神深思,有的边读边画,有的频频点头,有的双眉紧蹙,教室里静悄悄的,让心灵在读书中徉徜着。直到午间广播的音乐奏起,有的学生才恋恋不舍地将书塞进抽屉。
(五)以活动为载体,恒久学生的读书热情,校园飘溢书香。
1、每天10分钟的诵古诗词、唱英文歌的比赛,掀起了师生赏析经典、学习异域文化的热潮。每天利用课间操后的5分钟,让同一个年级的两个班比赛背诵古诗词。每班三首,背诵完后,由学生评委根据背诵的节奏、韵味等现场举手表决,选出获胜班级。获胜的班级欢呼雀跃,期盼着下一次比赛,失败的班级暗下决心,期待着下一次夺冠。这样,诵读诗词就不用学校提要求下任务,它已成为全校师生自发而又热衷的一项活动。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将唱英文歌也纳入比赛,六天赛诗词、六天赛歌曲,学生将英语课本上的歌唱完后,各班又买了一些英文儿童歌曲磁带,学生纷纷找英语老师求教,唯恐哪个单词发音不准或曲调掌握不好而失去了夺魁的机会。那些生动形象、情真意切的诗句,润泽了孩子们纯真的心灵,在他们心中慢慢地播下了文学的种子;那些传唱久远的歌曲,陪伴着孩子们走过快乐的童年岁月。
2、多元评价。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与质,由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多方综合评价。如学生读书笔记评比,班级读书大王,学校书香少年评比以及本届读书月的“星级记录卡”评价等,通过多元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沉浸书海。
3、设立“古诗词背诵状元榜”和“英语水平排行榜”,让学生享受成功人生。古诗词背诵状元榜”有四个奖项:“珠穆朗玛奖、喜玛拉雅奖、五岳奖、太行奖”“英语水平排行榜”四个奖项:“剑桥奖、牛津奖、华威奖、杜伦奖”,每个奖项都有具体的上榜条件,学生的积累量达到某个奖项后,可向学校申请,由学校验收合格后,授予相应的奖项。
(六)“让成长之路弥漫书香”读书节成果展示
读书节展示分三个板块进行。一是读书活动表彰。对评出的96个书香家庭、120个读书之星进行颁奖;二是“我读我诵”。
二----六年级的“主题诗词朗诵”比赛和一年级的“绿色童谣诵读”。各班将读书活动中的背诵过的诗词整理归类,选出一个主题,用10—15分钟时间向全校同学展示。六年级是“淡淡情、浓浓意”和歌颂“梅兰竹菊”四君子;五年级:爱国情怀、歌颂春天;四年级:走进李白、走过四季;三年级:祖国山河美;二年级:自然风光;一年级绿色童谣表演。三是“亲子共读、师生共读”汇报会。各班将读书月中的收获,以各种形式在教室汇报交流。另外,各班还以展牌和读书专辑的形式,将班级读书月活动中的活动剪影、学生、家长、教师的收获、读书小明星事迹等通过照片、文章、书画等形式进行展示。
读书月活动结束了,读书节已落下了帷幕,但读书、爱书、用书的学习氛围永远不会落下帷幕,全校师生将继续以书为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经典书,做有根基的人,这是我校永恒的主题。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段话来阐述读书的目的:当我们的孩子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让他们从小浸润于中华文化这最深切、最久远的人文关怀之中,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我们当然并不奢望未来的他们人人都成为鲁迅、陈寅恪、林语堂、老舍,抑或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但他们的胸襟将因读书而博大,目光将因读书而睿智,人格将因读书而完美,人生目标将因读书而高远,因为他们曾确确实实地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也许,这正是中华民族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许,这也正是我们对未来世纪最引以自豪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