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明霞老师的成长轨迹比对基层教师的成长,我以为,她所走的是一条一线教师可以走的发展道路,我把它称为“明霞道路”。
何谓“明霞道路”
明霞老师走了一条自我发展(当然也包括了借助外力推动自己)的道路。明霞老师在博文中说道:“有一次,一位农村学校的老师很认真地问我,同样也是普通老师,你在这几年进步这么大,有什么秘诀吗?我如实相告——真没什么秘诀,就是多读书、多学习、多交往、多思考而已,就这么简单。关键还是个态度问题,你想进步,就得抛掉那些世俗杂念,心地净朗了,稍稍的一点外力就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假如自己没有进步的愿望,外力再大也无济于事。”在谈到自己成长的“关键处”时,明霞老师说到了一句至理名言:“给自己创造学习的机会,自己给自己的教育投资。”此话极具哲理,是对“明霞道路”的最好注释。
读书、求教、实践,是明霞老师的成长定理,或者说是她的专业成长关键词。她坦言,买书是“一摞子、一摞子”地买的;她装修房屋时,最关心的就是书房,她的丈夫在向朋友介绍新房时最为自豪的,也是因为拥有一个宽敞明亮的书房。这书房里的一本本藏书的背后,是一个个精彩的读书故事。她说,走出去才知道自己的视野太狭窄了。她曾经“转战”南北东西,自费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抓住各种机会与专家、学者交流,求教自己感到困惑的教育教学问题。这些年来,她先后结识了朱永新、杨瑞清、陶继新、卢志文、肖川、张文质等教育名家,并从他们身上感悟到了丰富的教育智慧,获得了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而所有这些,逐渐造就了她自成一体的教学风格和精彩课堂。
明霞老师的行动,完全出于内在的需求,而非外力所致。除此之外,明霞老师还尤其爱好教育写作,写教育博文。她通过教育博文的写作,把自己的行动变成文字,把文字变为思考的载体,在反思中提炼自己,也把自己的独特思考和有效的教育技能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供大家学习、借鉴,以至于成为众多教师心目中的真正名师。
教师的工作特点是慢工出细活,它需要恒心和毅力,需要细水长流的缓慢过程。凡是来得快的教改,往往去得也快。教育肯定有其不变的东西蕴含其中。我感觉明霞老师是紧紧抓住了这个“不变的东西”的,因此她形成了丰厚而扎实的教育观、学生观、人生观,这使她不仅与众不同,而且出类拔萃。
明霞老师说过:“个人的力量是卑微的,但不等于我们可以无所作为。我们的大环境不好,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无法改变天气,天要下雨,我们至少可以撑起一把伞,为自己也为学生遮雨;我们不能把黑暗驱走,我们至少可以点一盏灯,照亮一条小路。条件再恶劣,我们在课堂上也要关注学生,让学生少受一点伤害。”
她还说过:“一个真正好教师不是‘生物教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而是‘教师’,是一个眼里有学生的教师。我们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 正因为有这样的独立思考和深刻见解,才有生命课堂的不断创新。更难能可贵的是,明霞老师把这一切化为与学生的生命对话和共同成长。 “明霞道路”的意义
首先,明霞老师的成长历程,对那些教育教学条件比较艰苦的老师来说,尤其具有效仿意义。因为改变心态、上网学习、撰写教育随笔等,都不是很难的一件事。所以我觉得,“明霞道路”是每一位教师都能走、走了必然会有成效的路,关键就看你在这条道路上行走的时间长短和行程的远近。明霞老师这个榜样,对那些以外部条件论自己发展的教师,无疑是一贴“清醒剂”。
其次,明霞老师的成长道路,对我们认清教师培训的种种误识和盲动,使教师培训行走在正常、有序、有效的道路上,也有一种提醒和警示的作用。
有位青年教育干部数次被培训班“培养”,他自己调侃:某书记的报告我已经听了第三遍了。领导出席培训班开班仪式,体现对开班的重视,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只是作“无病呻吟”的所谓报告,白白耗费大家的时间,教师怎不议论纷纷!还有,培训考核的分数指标,形式主义风行的那些培训,着实让教师倒胃口。学分,本是衡量的标准,但是当学分变成培训追求的目的时,培训已经走了样,变了味。
我们不能太急。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成长也是慢的艺术。那种集中数天的专门式培训,看似重视有加,其实是“狂吃狂饮”,不倒教师的“学习胃口”、不让教师生出“学习肠胃病”来才怪呢。
明霞老师的成长体现了一个先有厚积后有薄发的过程。我以为,在她至今27年的教育生涯中,前22年是一个教育教学经验积累的量变过程,后5年是教育思想教育行为产生质变的过程。没有厚积,何来薄发!这对那些只想“膨化成长”的渴望一夜暴富者和变着法儿想走捷径者,无疑是一个警示牌。
对教师的培养,我们必须注重心灵世界的净化和精神世界的建设,无高尚何来高远;我们必须尽可能减少急功近利,多一些淡泊从容,无清净何来志远;我们必须充分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让专业发展成为教师自己的不懈追求。
外力太过,会让人产生依赖和惰性,导致“厌食”。外力太过,躺在外力上的人,干脆就等外力来作用了,自己的内驱力反而日见消弭。这是教师培养中的辩证法。
(作者系上海市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孙明霞老师(右)在上海拜访陈兴邦老师 附1
1.教师,唯有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才能应对教育中的所有问题。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拥有一颗教育者之心的人。
2.每一个课堂,都是一场美丽的约会。我只有认真地做好准备,精心地打扮自己,用真情、爱心、知识和智慧,去赴一场又一场和孩子们的美丽的约会。
3.面对学生时,我们不仅是面对一个集体,更是面对许多的个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情感相互传递、生命相互浸润的过程。
4.心里装着学生,就能敏感地发现学生的任何变化,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不在于教什么学科,也不在于是否当班主任,只要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就是教师,就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导师。当学生不守纪律的时候,当学生不听讲或者不完成作业的时候,当学生迟到的时候,当学生心情沮丧的时候,当学生发脾气的时候,教师的态度至关重要。
5.不必把荣誉看得太重,荣誉不能代表人生的全部。在积极的工作中,有了荣誉,得之泰然,那是给我们的人生旅途增加了一道风景;没有荣誉,也处之泰然,旅途中还有别样的风景。斤斤计较个人荣誉的人很难走得很远。
6.假如当教师仅仅是为了有一份工作可以拿一份工资的话,我们就永远只是打工者。这时,所有的工作便可能都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教学成了纯粹的机械劳动,教师也就必然出现职业倦怠了。
7.工作的时间是构成我们生命的重要部分。我们有理由让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钟都过得充实、有价值。用心对待教师职业,将职业做成事业,就会享受到教育中的无穷乐趣。这样,教师也就远离了职业倦怠。
8.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因为他们会不断地犯错误,而正是因为他们会犯错误,才需要学校,需要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陪伴孩子长大,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指责;在孩子冲撞甚至冒犯了自己的时候,给孩子以宽容而不是惩罚。这才是美好、温情的教育。
9.我一直以为,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中,没有“主科”和“副科”之分。假如说有区别的话,只能说有的学科占用的课时多,有的学科课时较少,但它们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样有重要作用。如同营养套餐,每一种营养成分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
10.任何学科的教学,除了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所区别,其他都是一样的——我们面对着同样的学生,都要研究学生、为了学生。无论什么知识的教学,它们都有很多的相通之处。怎样提问,怎样和学生交流,遇到问题怎样处理,学生不守纪律怎么办,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
11.我的课堂理念是什么?肯定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让学生考试都拿高分,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获得学习的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善良的人,无论将来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或者获得多高的荣誉,都能坦然面对。
12.课堂需要一定的技巧,但任何的方法、技巧都必须有某种思想、文化作支撑。
13.虽然是常态课,但也一定要努力呈现完整的教育——教给学生鲜活的知识;整合各种现场的资源为教学服务,让学生享受学习、愿意参与其中;与学生平等交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尊重。
14.无论怎样,我们都不应放弃努力。任风沙弥漫,我们都要有清醒的头脑,只要还有一寸土地,就可以耕耘,让田野盛开生命之花;只要还当教师,就可以努力给学生以“人”的教育,哪怕力量很微弱……
15.每一位学生都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有自己的强势智能,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标准件”,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并为学生创造条件发展其优势智能。
16.我理想中的课堂是绿色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是书本上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而是鲜活的生活;知识除了来自课本,还来自全部的生活;学习除了发生在教室里,也发生在教室之外的所有时空中。
17.知识是鲜活的,课堂也是有生命的,教室不仅是一个名词,更应该是一个动词,是整个学习的过程,也是生命成长的过程。
18.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既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大量资源,更应该把课本上的资源利用好。这个利用,不是简单地背下来,而是以之为案例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9.心中有学生的教师,他都能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来设计自己的课堂,并对自己的言行有较强的自省意识,能及时反思自己。
20.真正能够长久的快乐肯定不是荣誉也不是金钱,而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满足——那就是看到我们所教的每一位学生都笑魇如花,都快乐地学习、生活着,然后快乐地走向社会,多少年后见到你还能甜甜地喊你一声“老师”,还记得你曾经给他们留下的所有。
21.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22.大多数教师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但他们的名字会留在学生心中。
附2
你问我怎么上课啊,这个问题似乎范围太大了点。我想了想,我的体会可能有这样几点吧。 一个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可以说,课堂中处处都有教学资源,时时都能生成教学资源。备课时就要有意识地去寻找,上课时要善于利用各种现成的资源。比如,我时常把整个校园当作我的教室,把自己拍摄的图片做成教学课件……除了课本、教室、学校,在学生的家庭里,在社会的环境中,在教师和学生的身上,都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再一个是,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社会实际相结合。要让学生感到他所学习的不只是课本的知识,不只是应付考试的知识,更是自己生活中必需的知识,能够为生活服务的知识。然后,借助这样的知识,引导学生认知生命、认知生活、认知社会。 还有一个是,教学过程深入浅出,教学语言既生动又严谨。我教的是生物课,它属于自然学科,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如果仅仅为了让学生考高分而要求他们死记硬背,那是一种折磨。所以要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这个时候,需要教师能准确而且生动幽默地表达。 你问我怎样和学生交往,这其实和上一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和学生交往的过程。我一直认为:备课时心中要装着学生,上课时眼里要有学生,课后批阅作业时能面对着学生(即便不是面对面,也要像面对学生那样具有一种交流的心态)。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着学生来展开的。 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我时刻想到“尊重”二字。在受尊重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自然也就变成了快乐的事情。每个学期初,我都会很用心地给学生写信,学生也会给我回信。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不管是否打断了我的话。课下,学生可以把遇到的学习上的难题、成长中的困惑,写在作业本上和我交流。 这个“尊重”的背后,实质上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爱、责任、期望。 你问我如何和家长交往,这似乎也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
我想,最重要的仍然是尊重。然后就是要努力引导家长理性地对待成长中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重视的,什么是应该宽容的,什么是应该等待的。
和家长的交往,可以通过家长会这一常规途径,也可以面对面交谈,或者通过电话、邮箱、QQ等方式进行联系。和家长交流、沟通,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提出的建议或要求,既要合乎教育规律,还要适合家长的理解水平。只要我们本着真心为孩子负责的态度,而不只是要求家长如何检查孩子作业,甚至要求家长每天如何陪同孩子做作业、给孩子出题等,家长一般都愿意听从老师的建议。 我曾给家长写过信,也给不少家长作过讲座,接待了一些寻求帮助的家长。我很少直接给出意见,毕竟我不是心理医生。但我会和家长一起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解决的办法。比如,有家长问我,孩子缺乏学习热情,怎么解决?这是不好回答的。那就先分析为什么:是对老师的教学不适应,还是人际交往出现问题,或者是因学习困难,再或者是家庭的原因让孩子感到迷茫…… 这不仅是在帮助家长,也是在帮助自己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孙明霞,山东省泰山市泰安学院附中教师)
本组文章原载《教师月刊》2010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