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取消的何止是“三好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7 19:3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史金霞:该取消的何止是“三好生”作者:史金霞
该取消的何止是“三好生”
史金霞
晚饭时跟上初二的女儿聊天,说到两会沈鹏先生关于取消“三好生”评选的提案,问她怎么看。她不假思索地说:“当然应该取消!‘三好生’把我们学生分出三六九等,评上的人会开心,那只是少数。”我故意问她:“不是还有其他各种优秀星吗?”她哧地一声笑了:“谁不知道那是安慰呢,最好的,还是‘三好生’嘛!”
看了关于这个提案的新闻报道,作为一线教师,感觉好怪异,为什么仅仅选取了几个老师的言论,就得出了“一线中学教师对于该提案均持保留态度”这样的结论呢?作为从教19年的一线中学语文教师,我就对此提案持支持态度。
回答为什么要取消“三好生”,只消解读一下:评“三好生”有什么好?
可以激励学生——那么几十个孩子里选出三五个孩子予以表彰,这到底是打击的力度大还是激励的意义大呢?中小学教育,旨在普及,是为了让所有适龄孩子都接受同等的教育,并非是精英教育,只要一将功成,不惜万千枯骨。
可以树立榜样——那么榜样的标准到底是如何确定的呢?何以一些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的几个孩子,就可以成为或许在其他方面表现也很出色的更多的孩子的榜样呢?殊不知,“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罗素语),学校教育本来应该是引导孩子朝向多元的可能性去生长发展的自由舒展的成长过程,难道是一个生产固定产品的流水线车间?
可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那么请冷静地回顾历史、环顾周边,自从1982年教育部、团中央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在学校评选以“学习好、思想好、身体好”为主的三好学生以来,所谓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愿景,非但从未实现,“三好生”评选中,所体现出来的“分数至上”“乖巧为美”“特权指标”“暗箱操作”等等不公正,却日甚一日地扭曲着一代代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灵!
同样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指出: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可悲的是,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要把本来应该属于教育领域内部规律的问题,在共商国是的“两会”中,由代表联名提案后,再经由各路媒体,方才引发轰轰烈烈的讨论。至于结果如何,还尚未可知。
事实上,在教育领域,该取消的何止是一个“三好生”?
比如,前段时间网络上争论不休的“班干部”制度,“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几则微博引发大量转发、评论,他认为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是鼓励学生为强权效力和告密。由他本人发起的一项调查也显示,近九成网友赞同这一观点。而我,也是站在取消这个立场上的,并且,我认为,取消班干部,当不仅限于小学,也应包括中学乃至大学。
为什么应该取消班干部制度?
大概,在大部分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班级,必然有一套班干部配置,正如有村落,必然有一套村干部领导班子,这,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管理制度:组织到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团体的细胞,都成为组织的一部分。中国的班干部制度,一方面,师从苏联,受“教师中心观”和马卡连柯班集体建设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官本位文化的传统观念,则是使这种制度为人所喜闻乐见的滋生土壤。
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种制度,因为它设计的初衷,不是为了服务于人的发展,而是为了便于实施对人的控制。我们现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所执行的“学生会制度”也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因为这些所谓的学生会不过还是班委的扩大化,协助控管同学的高级化,换汤不换药而已。
且看我14岁女儿的话:“我们都是来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为什么要分出高下等第呢?为什么要互相统治着呢?我不想统治别人,所以我不想当班干部,其实,我也不想被人统治。”
其实,与评选三好生、选拔班干部同样荒谬的事,也发生在教师身上。
许多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越来越热衷于在教师中评选“名教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授级高级教师”等,以至形成一种制度。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先生(笔名吴非,著有《不跪着教书》等),曾多次对这种制度提出批评,春节前,我与王老师通电话,他还再次跟我说起此事,表示只要有机会,还要不断呼吁。
“有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学校领导,境界不高,免不了弄虚作假;有的想尽办法评上特级,然后就不上课了;有的一旦评上便像是得了筹码,闹起待遇来了;有的评上后自以为权威,走到哪里都教训同行……而很多辛辛苦苦在一线奋斗的优秀教师却难有机会。现在各省区特级教师中,还有多少人在一线上课?”王老师在2007113日接受《中国教师报》记者茅卫东采访时所说的这一席话,切中要害。
确如王老师所言,这些“特级”、“名师”、“带头人”、“教授级教师”中,一线教师的比例非常之少,校长和教研员则越来越多。它很有可能逐渐成为一项特殊待遇,专属于更容易得到它的一部分人,甚至其所拟定的评聘标准,也越来越有量体裁衣之嫌。
教育,本来应该是一个远离功利的环境,充盈着自在自由,洋溢着生命活力,可是,各种变异的行政指令,对教育横加干预,将师生桎梏捆绑,胡萝卜加大棒,加速了人的异化和物化。于是,这一个最应该飘扬着理想旗帜的领域,却从学生到教师,都透露出蝇营狗苟的褊急和喧嚣。

备注:此文是应《新京报》之约所写,此为完整版。
报纸删节版在此
http://www.bjnews.com.cn/opinion/2012/03/08/18694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6:53 , Processed in 0.06965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