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让青少年亲近名著最有效方式是学校推介引导 2012年07月12日 作者:郑思琦 黄冲 来源:中国青年报56.0%受访者坦言“读图时代”青少年远离名著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国龙指出,让青少年亲近名著,最有效的方式是学校大力推介,从小培养孩子读经典的意识。在校期间是一个人阅读的黄金时段,学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书目,还要将名著的内容与现实进行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一旦产生阅读兴趣并习惯传统的阅读方式,就能将阅读名著变成愉快的事情。
名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文学、历史、知识的宝库。但如今不少年轻人更愿意看电视、上网、去电影院,而不愿花时间细细品读名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11671人进行的调查显示,56.0%的人坦言“读图时代”导致越来越多青少年远离名著。
仅11.8%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年轻人阅读经典文学原著
网友“黄昏时分的歌声”在天涯社区发帖说,“世界名著这玩意儿,大多很难下咽,小时候硬着头皮去读实在是罪过。很多名著都只在成年后才看得懂,尤其是西方名著,那些该死的折磨人的语言,诡异的语法结构,读得我想吐血……什么《茶花女》,什么《呼啸山庄》,什么《安娜·卡列尼娜》,教人只有敬畏之心,毫无阅读之乐……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说他读过很多世界名著,总有几分装的味道。”
该帖引发不少人共鸣。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胡坤感慨,身边很少有人阅读名著了,大家宁愿看网络小说、“快餐读物”,也不愿去啃那像砖头一样的世界名著。
胡坤也曾尝试阅读名著,但都以失败告终,“《红与黑》是我读书史上的奇迹,做了三次挑战都没能读完:第一次读了大约五分之一,放弃;第二次,老师规定要读完这本书,还要写评论,于是努力读到三分之一,放弃,后来评论也是抄的;第三次,不知从哪儿看到这书的书评,心血来潮要攻下它,但读到二分之一时还是放弃……”
调查中,仅19.7%的人感觉当下读名著的青少年多,30.8%的人觉得“一般”,46.0%的人直言当前青少年不读名著。
与此同时,仅11.8%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年轻人阅读原著。50.3%的人表示,很多年轻人是通过“电视”接触名著,45.0%的人表示是通过“电影”接触名著,42.7%的人表示是通过“电子书”。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大学教师会给学生提供名著的阅读书目,但真正阅读的学生不多。中国传媒大学大二学生刘晓曦说,虽说名著阅读是通识教育的基础,但就是最基础的中国“四大名著”,都有很多同学完全没看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国龙,每次在讲课或作讲座时,但凡涉及经典名著,都会当场做小调查,但结果常常让他意外。“不少本应耳熟能详的作品却鲜有人知道,更不用说阅读了。比如,我国的“三言”、“二拍”,国外的《简·爱》、《呼啸山庄》等。要知道,我调查的对象多是人文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教语文的中小学教师。名著在当下受到的冷遇可见一斑。”
厚重严肃的名著在快节奏时代遭冷遇
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不读名著?调查显示,56.0%的受访者坦言“读图时代”导致越来越多青少年习惯看电影电视,而远离名著;42.9%的人认为是时代或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理解困难,没共鸣;40.4%的人觉得名著篇幅太长,没耐心读。
刘晓曦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父母都忙着把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很少鼓励孩子读名著。另外,现在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而读书又需要全身心投入,不像唱歌、玩网游,可以带来直接的刺激。“而且对于怎样读名著、读哪些名著,现在的青少年缺乏引导。”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永认为,导致青少年不读名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快节奏的学习和较强的生活压力下,艰深而量大的名著得花很多时间才能读完;二是整个社会风气浮躁且功利化,很多人想了解能马上解决眼前问题的信息,阅读名著可能不会起到那么直接而快速的效果。
张国龙则表示,当下图书品类琳琅满目,各种畅销书总能“各领风骚三五月”,令读者目不暇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青年自然难以忙里偷闲啃那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名著。加上名著大多厚重、严肃,显然与“快乐至上”的时代情绪相违背。没有一定专业素养的读者,很难与名著心灵相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