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路风尘一路歌
——应城一中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
作者:应城一中
鄂中名校——湖北省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这所高起点,高规格,高品位,高质量的现代化学校,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汉平原上。
敢教日月换新天
湖北省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前身是1930年创办的“应城私立西河初级中学”。后更名为应城县第一中学。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八年,改革开放的号角破空而来,古老而破旧的应城县第一中学在号角声中醒来,投身到教育的改革大潮之中,从此,学校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1984年正式定名为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1985年,学校盖起了应城市第一座实验楼,在城区第一个建设了语音室,微机室和阶梯教室。
1990年,学校竣工了建筑面积3334平方米的五层教学大楼,学生从此告别阴暗潮湿的求学时代。
1991年,学校竣工了建筑面积1789平方米的五层学生宿舍楼,基本解决了学生住宿问题。。
21世纪初,学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2001年,应城市委,市政府在新春动员会上向60万应城人民庄重承诺:举全市之力,搬迁一中!参照国际高级中学校园建设的各项技术指数,委托具有国家城规甲级资质的湖北省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进行全方位,全工期规范设计,按照高起点、高规格、高品位、高质量的总要求修建一中,确保一中办学水平50年不落后!
2003年,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实现了整体搬迁。
新建的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占地220亩,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家属区布局合理,办公楼、科技楼、5栋学生宿舍楼、4栋家属楼、学生餐厅……一座座高楼,气势恢宏。假山、雕塑、碑亭、壁画、路牌、标志牌相映生辉,红花、碧草、苍松、翠竹、绿柳、黄杨参差成趣。
2006年,学校建立校园网,装备了4个微机室和14个多媒体教室,建立电子备课室,为教师配备电脑,为每个教室配备电视录音机及多媒体设备,实现了教育的信息化和教育的远程化。艺术楼集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学校理化生实验室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图书馆藏书近10万册、各种报刊300多种,教职工人数360人,有90多个教学班,在校生近5800人。
学校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日新月异,三十年旧貌换新颜!
现任校长,省管专家、特级教师柴时钟,勇立教育改革的潮头,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他和全校教职工一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现代学校制度为基本保障,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内涵发展的特色之路,把全力创建湖北省示范高中提到了学校的议事日程上。
日丽风正一帆悬
学校管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步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数字化的轨道。
1999年,学校率先在全校教职工中实行“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的四制改革,全部实行岗位竞聘、双向选择。它像一块巨石投进了一潭平静的湖水,学校的管理机制一下子被激活。
针对高中教育教学的特点,学校以“文化引领,制度约束,构建和谐校园”为发展思路,以“平和向上”为文化核心,以“兴趣分班,施教分层,授课分类”为办学特色,将管理重心下移到年级组,实施“低重心运行,高效率工作,走动式管理,零距离服务”的管理模式,
使管理工作条块清晰、分工明确、系统完整、运行高效。
学校建立了“三评一聘”激励机制,即评模——模范教师、模范班主任、师德标兵;评教——由学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课堂教学、自习辅导、作业批改情况进行等级评定;评质——由教务处检查、统计、反馈任课教师每学期所担任班级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聘——全员聘任制,建立了教师个人业绩档案,作为评聘依据。
开展了“一拜(拜师活动)、二研(教研、科研)、三训(新课程方案培训、暑期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四课(观摩课、优质课、汇报课、说课)”活动,实施1357工程(1年适应、3年合格、5年优秀、7年骨干),引进24名硕士研究生,着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强化了教务处的检查、督导管理职能,细化了常规教学管理办法,使教学管理走上新台阶。
大力开展常规教学中的“走班式”教学和“学习超市”的探索活动,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
学校成立了学工处,倡导“文化、文明”双核心德育理念,积极实践“自主体验式”德育活动,引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实现养成性和情感性的统一,努力打班级合作文化新特色。从学校管理实际出发,对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时段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标准化管理,把学校的管理工作推上了新的台阶。
学生食堂引进专门从事学校餐饮服务的华中科技大学后勤管理集团经营,实行微机管理、磁卡售饭;各项管理和服务逐步规范化、精细化。
管理上去了,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犹如前进在大海上的一艘航船,一帆风顺!
满园桃李闹春风
学校始终把德育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学工处、团委、学生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举行18岁成人仪式,向校友扬业功学习,“讲公德”、“讲诚信”演讲比赛、辩论大赛,“心系汶川,情牵学子”的12万爱心大奉献,培养学生讲正气、树新风的良好风尚;文艺晚会、朗诵会、书法绘画比赛、体育比赛等都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学生自发组织文学社、环保协会、小记者团,空前活跃。迄今为止,学校出版《灵泉》文学期刊42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13届。1993年,学校灵泉文学社被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文学期刊。《孝感日报》、《槐荫论坛》等报刊,对学校校园文学发展的状况进行报道。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法纪教育周活动,请司法干部上法制课,观看典型案例图片展,与省、市少管所结合,举办“告别昨天,走向新生”演讲会,让那些劳教人员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学校被评为“全国普法先进单位”。
学校建立了三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是老一辈革/命家陶/铸曾战斗过的汤池鄂中纪念馆,二是周/陪同金日/成视察的红旗人民公社;三是市烈士陵园。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职教师。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效地张扬了学生个性,发挥了学生特长,活跃了校园,犹如百花齐放,给应城一中带来了教育的春天!1名学生获“和平”杯国际书画联展银奖,12名学生获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全国联赛或奥赛国家级一、二等奖,22名学生获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国家一、二等奖,2名学生获第23届湖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一等奖,另有多项学生发明获得国家专利且分别获省一等奖。学校篮球队、田径队、美术队、合唱队、音乐班多次荣获孝感市级、应城市级以上大奖。
东风夜放花千树
乘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东风,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三十年披荆斩棘,风雨兼程,花放千树!无论是办学规模、管理水平、还是教育理念、教学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学校高考升学率一直稳居孝感市领先地位。1978年来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10人,1990到1992年,应城一中在孝感地区连续三年荣居榜首,夺得“三连冠”;2008年,一次性荣获了孝感市该年高考“三项”大奖(孝感市高考文科前50名,理科前150名提升率的“高考精英奖”;孝感市重点高中高考重点率及本科率的本科综合上线率“高考优胜奖”;孝感市各高中高考体育、艺术本科录取“高考优胜奖”)。
同时,还获得了应城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名校贡献奖”。校友杨业功被评为2005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并当选为“改革开放30年军营新闻人物”。
2002年,学校被评为湖北省“教改名校”。2007年,湖北省教育厅在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召开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工作现场会,会上推广了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作为“湖北省教学科研实验学校”的工作经验。学校还被确定为北京大学自主招生学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十所重点高校优质生源基地。学校还被评为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中国校园和谐之星,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北省五四红旗团委,孝感市青年文明号,孝感市示范学校。
开放的时代,开放的学校。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先后与全国十几个省市几十所著名中学建立了友好关系,互传教学信息,共享教育资源,经常派员互访。与此同时,学校还进一步拓宽对外交流渠道,陆续与加拿大、澳大里亚、越南等国家与地区架起了友谊之桥,国际间的交往与日俱增,日趋频繁,成为学校向现代化、国际化目标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开放的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正以她宽广美丽的胸怀,诚邀天下英才共图发展。
八十年的文化积淀,成就了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灿烂的历史。
三十年的改革发展,铸就了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今日的辉煌;不懈的追求与创新,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明天将更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