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 小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5 13:2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下 小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

吴江市横扇中心小学 黄惠荣 2011年03月23日   


[摘要]  本文是苏州市“十一五”陶研课题——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下小学生个性化作文的教学研究。如何让语文作文教学开出鲜艳之花?我们认为只有推出适合学生心理要求的作文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为此,我们认真细致学习了国外先进理念,同时结合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在领导和专家指导下,明确提出学生作文教学中要重视以学生生活为基础,重视习作过程中情感态度表达,以学生习作能力为重点,以习作个性化为特征的全面开放的习作教学新模式,进而最大限度的体现了习作教学以人为本的思想。经过几年的实践检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实践经验,课题研究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
[关键词]生活基础   情感态度   习作能力   习作个性

一、问题的提出
1.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变革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对象(学生)内心也随之深刻变化,但是学校的作文教学,从教学内容、指导方法、行文方式,变化不大,不能再适应当前的社会现实和教学对象的现实。
2.当前学校小学生作文表现为:“立意平庸,人云亦云,随大流说话,视作文为政治表态;宁肯呆板,不敢脱俗;宁取‘正确’,不嫌平庸;唯恐调子不高,灵魂不壮。”“违背抒真情,说真话的原则。”一句话,当前小学生作文缺少个性。
3.经济的发展,社会信息的扩张,小学生的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内心世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广大农村孩子,不再是田头、河头、山头、青苗、河水、野草、牛、羊、猪、鸭,而是公路,花园、广场、汽车、高楼、彩电,电脑。说的、看的、做的、想的,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想法,十分希望得到心灵的自由,行为的独立。但是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仍沿袭旧的一套作文教学方法,用所谓“指导”桎枷了学生的手脚,用老的方法凝固了学生的思路,用“范文”,僵化了学生的创造,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停滞了学生的发展。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从而可见,时代呼唤个性化作文教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也呼唤个性化作文教学,大力开展个性化作文教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5.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就是倡导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接受锻炼,发展个性。本课题可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通过作文个性化教学的研究,使作文教学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是根据当前教学形势和教学要求的前 提下,认真分析当前作文教学中一些弊端后提出的。课题主要集中在语文课标指引下,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接受锻炼,发展个性,从而使学生作文“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在作文内容真实性(反映学生的生活为主),指导过程可感性(激发学生对事物的真实感情和感官体验),作文练习自主性(根据自己的理解、认识练习作文),教学评估客观性(以学生的现有水平发展的评估条件;对小学生作文强调有“事情明白”为主,不十分追求一定的修辞,写作方法和语法规范)四个层面上开展研究实验,与当前的小学生作文指导现状相比,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研究和实验,其特色不是在“法”上指导,而是在情感上激发和在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上训练。
1.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作文题目的权利,让学生进行生活。高年级学生的年龄都在十三、四岁,他们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鉴赏能力,当然,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社会实践兴趣和方法,习作水平也有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培养小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做到在提供丰富生活材料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范围的自主选择的权利。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珍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独特感受。开放的作文教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将课堂“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
3.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在生活中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了交流,通过多观察、多提问、多讨论,思想会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个人的体验,对于学生的个性体验,教师首先应该爱护,继而应该是培养和尊重。这些将会影响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形成。
4.调动学生大量阅读和搜集处理信息的积极性和能力。进行个性化作文必须让学生接受尽可能多的信息。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写作材料不再是教室,他们可以从报纸上、网络上、影视中、图书馆等信息源搜集处理信息,进行大量阅读,获取新的知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进行大量阅读、摘录读书笔记就是作文能力的强化和延伸。
5. 本课题研究核心是小学生作文个性化教学,构建个性化作文教学相关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是小学生主体性语文学习和发展研究的一个组织部分。它符合新《语文课题程标准》要求和陶行知先生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
三、课题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和研究,试图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培养学生浓厚而持久的写作兴趣。兴趣是学生写作的基石,没有学生对作文的持久兴趣,作文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学生真正认识作文的本质和意义,除去以往套在学生身上的种种写作桎梏,使学生真正品尝到作文的乐趣。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以我手写我心”。把写作看成是生活的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一种语文才能。
.推广个性化作文的写作,大面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写作的个性化和作文的个性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需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在学生作文教学中形成写个性化作文的风气,变过去的封闭式作文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开辟作文教学的新天地,使个性化写作蔚然成风,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迅速提高。
3.初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方法有很多仍值得我们继承或者借鉴,但也有许多已经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不适应个性化作文的教学,所以必须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方法,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
4.能使优秀习作在各级刊物发表,或获奖。
5.参与课题人员能进行各级段研究写出个案分析,经验总结,科研论文,进行发表,评奖。
四、课题的研究原则
1.跨学科原则。世界上万事万物是紧密联系着的,那么,反映客观世界的各门学科也是相互贯通的,我们为了给作文教学开创更为广阔的空间,不妨向其他学科讨“荆州”,让语文教师思维更开放,思路更灵活。
2.主体性原则。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作用,特别重视挖掘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写什么由他们自己定, 怎样写由他们辩,为什么要写由他们想。教师充分放手,激活学生的灵感,唤起写作的信心。
3.开放性原则。写作融入生活,更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是多种能力、多种感官以及情感、语言等的综合表现,在某种程度上讲,开放是个性作文教学的基础或前提,只有开放,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放出巨大的创新能量。
4.创新性原则。写作内容自由、表情达意自由、表现形式自由,远离规矩,充满超越,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还原了习作“童心、童语、童真”的正宗本色,展示个性,富有鲜活气息的优秀习作将脱颖而出。
五、课题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象:横扇中心小学学生
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组织进行学生生活实践,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的水平,使课题组成员对个性化作文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清楚的认识。
3.个案分析法:开展课题引路、研讨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剖析、反思。课题组成员参与讨论研究,能够得到更大的启发。

4.调查问卷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并能够用论文或其他的形式能够发表出来。
六、课题的操作策略
1.学科资源。我们充分挖掘其他学科中有利于习作的各种资源,让习作教学从语文单科扩展到多科,通过学科间的融合,以发展的、多元的视角激活学生写作的题材与思路。学科融合、科际匹配、知识整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拓宽作文教学的新思路,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写作题材。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的迁移、生活的联想、主观的想象,发挥了写作主体的聪明才智与情感,写出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富有个性的习作。
2.自然资源。自然界“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魅力,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曾为之倾慕不已,曾有多少诗文为大家留下了璀灿的诗辞文章。教师积极向大自然索取作文素材。春夏秋冬,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景,学会观景移情,移情入景,边景物为情思,化情思为景物,做到情景交融。自然习作资源的开发,不仅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素材,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3.社会资源。社会是个大课堂,社会是个大学府,社会是个取之不竭的写作题材库。孩子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每一个都是这个社会的个体,人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触、感受、领悟、认识社会及社会间的关系。因此教师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到社会上去搜集作文材料,让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他们的真情实感,并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社会习作资源的挖掘利用,不仅让学生得到了习作的练习,而且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也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舞台和空间,使他们学会从小关注社会生活。
4.家庭资源。家庭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习以为常的。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抓住这一资源,经常布置学生回家做做家务劳动,开展“当家一日”的活动,体验当家的不易。抓住“三八”节,母亲节,布置学生回家给母亲献一次孝心。通过家庭生活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人间的亲情。这样的素材,特别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文章写得真切感人。
5.活动资源。喜欢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在生活中,学生会享受到以往没有的各种快乐。教师积极挖掘活动资源,让生活贯穿作文训练的全过程,并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发写作的激情,让作文成为学生感到快乐的事情。
七、课题研究成效
1.明确了对“个性化作文”和“个性化写作”的基本认识。 “个性化作文”的基本特征:()真实性:不弄虚作假,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直面现实,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独特性:写作的视角独特,思维的方式具有鲜明的个性,不随意从众媚俗;()创新性:在语言的表达上和写作方法上能推陈出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 觉,敢于在形式上创新,不固守传统,不落俗套。 “个性化写作”的要素:()自主性: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不再是跟着考试的指挥棒和一味地听从教师的旨意,在写作中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写自己感兴趣的,可以选择和运用自己所喜欢的形式和手法。可以在宽松自由的空间里作文。()开放性:作文的全过程都采用开放式,不再像以往那样基本由教师命题,确定写作的范围,限定写作的形式。学生可以在广阔的空间中游目骋怀,纵横驰骋。放开手脚地写,随心所欲地写。充分张显个性,展示灵性。使写作真正成为一种快乐。()互动性: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切磋交流,这样可以让思想擦出火花,可以让情感得到充分交流,使大家在互动中更好发现自我,也认识他人,认识社会,了解大千世界。这种对个性化作文的本质认识的明确,将为大力开展个性化作文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2.探索出了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1)作文命题的民主化:即采取由教师建议同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由教师自主决定。()写作时间的弹性化:不再像以往那样硬性规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写出一篇作文,而是允许学生从容地作文,只要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即可。()作文讲评的激励式: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不再是一味地居高临下地评头品足。而是以鼓励为主,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就感。教师只在适当的情况下向学生点出其作文的缺陷,使他明了自己的不足之处。(4)写作指导的个性化:即教师不再像从前那样用一把迟子衡量要求学生。而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特殊写作才华,因人施教;同样,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教学,不必作茧自缚。
3.课题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习作兴趣。实验班的学生由过去怕写作文、厌写作文变成了现在的爱写作文、乐写作文。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近几年,学生约有几百篇文章获奖或发表在各级各类报刊上。王秋倩同学在第七届全国小荷杯作文赛获一等奖,在2007年全国小记者杯获一等奖;陈金妮在苏州金鸡百花杯征文中获一等奖,在吴江市读书征文中获一等奖;吴纯在吴江市征文中获一等奖;张恬静在吴江市建设杯征文中获一等奖;另外沈怡、秦晓帆、朱琳、徐啸、步娇、赵志杰等一批学生在市级以上征文中获二、三等奖(以上奖项统计均为教育部门正规比赛)。学生习作在《校园文学》、《现代教育报》、《妙笔》、《素质教育报》、《全国优秀作文选》、《作文世界》、《吴江日报》、《小学生优秀作文》等有影响的作文期刊上发表。学校编印出版一本学生作文选集——《球韵》。
4.在研究过程中生成了教师的教科研成就,增强了课题组老师们的教科研意识,提高了他们的教科研能力。课题组老师们完成了一批作文教学研究论文,部分研究文章在省、市、全国级获奖和发表。如:黄惠荣老师的论文《尊重学生个体张扬习作个性》发表在《姑苏陶苑》上,论文《写作开头的技巧》发表在《成才之路》上,《放手写作展现生命的轻舞飞扬》发表在《校园文学》,《既重结果又重过程》、《让作文展示学生的生命活力》发表在《吴江教育》,《让个性与作文同行》发表在《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中期汇报论文《我是这样教作文的》发表在江苏教育出版社《新语文学习》上,另外作文教学指导论文在省市级获奖多次。沈利萍老师的论文《让小学作文与生活同行》发表在《成才之路》;范雪飞老师《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质量》发表在《小学时代》等。另外多名教师作文论文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八、课题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出,在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不仅是写作知识和写作规律性的教学,而是更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挖掘。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学生个性这一习作本质特征,在教学中采用个性化习作教学的策略,实践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打破了原先学生习作缺乏童趣童真和内心感受的弊端,突破了传统习作教学封闭的模式和以习作知识为主的框架,使得习作过程从枯燥机械无奈和虚假的应试训练变成了学生个性形成和创造活动的展现过程。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渐渐开始重视习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的表达,逐渐构建起了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习作能力为重点,以习作个性化为特征的全面开放的习作教学新模式,整体促进了学生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进而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习作教学的以人为本思想。但是习作教学研究的内容和角度是多元化的,深度是无止境的,探究更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对习作教学的研究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坚持和深入,使我们的习作教学从方法到内容逐步达到最优化,从而利于我们的学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0 06:33 , Processed in 0.08507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