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样一改就实现了城市化那是天大的笑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6 03:4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葛剑雄,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府参事



不过无论是改为市还是区
在辖境中总有一部分农村
甚至大部分是农村
所以要说「市」或「区」就是城市
这样一改就实现了城市化
那是天大的笑话


    尽管今天我国的县级行政单位已经有多种形式—市辖区、县级市、县、民族自治县、旗、民族自治旗、特区、林区,但县仍然是我国行政区划中最基本的单位。不仅如此,县是我国最早产生的行政区划之一,也是我国行政区划形成以来最稳定、最基本的单位。其中一部分县从秦朝开始到现在,名称和治所都没有改变过,不少县的境界自明清以来基本不变。
    夏朝的历史我们知之甚少,但商朝和西周从上到下都实行分封制。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国,或者承认已有的诸侯国。大的诸侯国分封若干小诸侯国,或者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还可以分封给家臣。天子直接统治的地方称为王畿,范围很小,主要的收入是各诸侯国的纳贡,需要兵力和劳动力时也向各诸侯国征召。诸侯国的范围一般都不大,即使是较大的诸侯国,诸侯直接统治的地方同样很有限,也是依靠由他分封的小诸侯或卿大夫的贡献和所征调的人力维持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存在划分行政区域的必要。
    但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名存实亡,权力不出王畿。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相互争夺兼并。国君的权力越来越大,开始将通过武力获得的土地由自己直接统治,不再分封给属臣。这些地方都在原国境之外,离国都距离较远,国君需要派官员去那里管理。这些官员直接对国君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去国都向国君或其代表报告。这些地方的收入和人口全部归国君所有,官员只享有国君发给的俸禄。这种管理办法完全不同于分封制,已经成为行政区域的雏形。它们被称为县或郡,以县为主,但县与郡是平等的,不存在隶属关系。据说县的本意是“悬”,是因为这些地方都在远离国都的边境,悬在外面。县最早出现在秦、楚、晋三国,这与三国夺取它国土地最多的事实是一致的。以后,失势或绝后的贵族领地也不再分封,而是置为县,由国君直接统治。县出现在更多的诸侯国,县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到战国后期,各国普遍建立郡县制度。封邑虽还存在,但多数地方已经设县,一些小乡聚也合并为县。由于边境的人口增加,土地大量开发,郡的辖境下分设了县,逐渐形成郡管县的格局。但各国的制度并不统一,就是一国之内,郡也限于边境,内地一般仅设县。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中,在新夺取的土地上不断设置新郡,废除封邑。至公元前221年,秦朝的统治区内基本实现了郡县制。此后虽然出现过短期的或局部的反复,尽管行政区域的名称有所不同,但以中央集权为基础的行政区划制度再未有实质性的改变,而县始终是最基本的行政区域单位。
    从秦朝开始,县的名称一直很稳定,连最喜欢改名的王莽,也还是沿用了县这个名称。但从西汉开始,一直有少数特殊的县级行政区域存在。如西汉初年封功臣为侯,他们的封邑称为侯国。汉武帝允许诸侯王分自己的封地封其子孙为侯,但这类侯国从此划归与王国相邻的郡。这两类侯国虽然是侯个人的封邑,但在行政上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同。侯国撤销后,有的就设为县,太小的侯国则不再设县。还有公主、后妃的封邑(或称为汤沐邑)称为邑,实际与侯国一样,也是县级行政单位。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县称为道,相当于今天的民族自治县。王莽建新朝后曾将三百多个县的名称改为亭,但到东汉时基本都恢复县名。东汉末年和三国期间,在一些实行屯田的地方设立农官,相当于县级政区。三国时一部分王国和公、侯、伯、子、男国也相当于县。唐、宋时在边疆或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羁縻县,有的相当于民族自治县,有的只有空名。明朝的卫、所本来是军事驻防单位,但一部分有“实土”,也管辖民户,相当于县。清朝在府以下设有州、厅,与县相当。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文武土司,在蒙古设旗,在新疆设伯克、营,在西藏设城、营、呼图克图领地,都相当于县。
    从秦汉开始,大县的长官称县令,较小的县称县长。宋朝改称“权知某县事”,简称知县,直到清朝没有改变。民国年间一度称为县知事,以后称为县长,沿用至今,仅文革期间改称(革命委员会)主任。
    秦汉时就确定了设置县的原则:“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将设县的标准定为方百里的面积,然后根据户口数调节。这一原则在中原大致是适用的,但边疆和新开发地区人烟稀少,不得不将县境划得很大。这也是县的设置相对稳定的原因,因为除了军事或政治上的特殊需要,每设一县都得考虑行政管理的成本和效率。清朝曾将江南等地一些富庶的县一分为二,就是因为这些县人口多、赋税征收量大,一方面一县难以治理,另一方面足于负担二县的成本。这种现象今天还存在,如西藏有些县比浙江省的面积还大,但只有几千人口。有的县国务院早就批准设立,却因人口太少,管理成本太高,只能先设办事处。
    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县已改为市,有的又改为市辖区。本来县都隶属于省,但实行撤地建市后,绝大多数县已隶属于“地级市”或直辖市。但近年来,也出现了“强县”的呼声,甚至已在进行使县享受“地级市”待遇的试点,或者试图让县恢复直属于省的体制。
    不过无论是改为市还是区,在辖境中总有一部分农村,甚至大部分是农村。所以要说“市”或“区”就是城市,这样一改就实现了城市化,那是天大的笑话。已经有人建议另一种模式—将县治所在的镇或城区改为市,县的设置不变。从二千多年的县史看,未来的县不会不变,但不可能大变。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03:50:03 | 只看该作者
文:林清媛、谢湜

林清媛,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文秘06级   
谢湜,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


实际的发展并不像当局的规划那样如意,民众对城市化的憧憬并没有都成为现实

    明弘治十年,苏州府太仓州设立,乡民享受着到州城赶集的安全和便利。太仓因郑和下西洋而闻名,而立州前只是一个军事卫城,百姓进城贸易,苦于兵丁欺扰,立州后有司究治,州城商贸有了保障。在此前后的几十年间,江南的城乡格局在悄悄地变化,社会上货利渐开,许多经商致富者在乡间创建了新的市集、市镇。
    古代政区层级中并无今天的“市”的建制,基层政区到县为止,市一般指集市或市集,早期市集一般出现在府城或县(州)城中,后来扩展到城郊,县城的市集一般称作“县市”,作为一县商贸之集散地。明中期乡间新市镇的创立,活跃了农村经济,许多市镇的规模在16世纪以后远超“县市”,后者渐渐萎缩乃至衰废。乡间市镇继续发展,到清末民初地方自治改革时实体化,至民国年间正式成为县以下的政区,我们今天熟悉的县辖乡镇的区划格局开始形成。
    县以上的政区沿革,多与王朝的军政大布局有关,而州县及县以下的区划变动,才真正贴近黎明百姓的生活。作为县城市集的“县市”早已淡出历史舞台,兆示着农业帝国广袤的乡村将要发生的变化。近20年多来,中国的基层政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县市”名称一字之差的“县级市”出现了。作为实体的县级政区,它自然与古代“县市”风马牛不相及,不过,20年间县级市的产生、运作及调整,同样因为触及基层政区与社会民生的密切关系,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关注和争论。
    1994年,位于东南沿海的D县撤县设市,一条崭新的L公路横贯D市,东抵海滨,带动了D市东境沧海桑田的大开发。不久后,原D县城东郊X村中许多村民经营的狭小工场,东迁入新建成的L工业区。乡镇工业欣欣向荣,城乡交通和基础设施也逐步改善。随后几年,L工业区以东又陆续有新工业区拔地而起。2003年,D市撤销县级市建制,成为隶属于A地级市的D区。几年来,乡镇工业依然在创造着产值,然而,受到原材料价格上升以及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个体企业主的经营渐感压力,此外,他们还常有抱怨,在撤市改区后,开发区地价几年间从每亩20多万飚升到50多万,然而乡镇工业非但未得到A市政府的扶持和引导,还面对比县级市时代更重的税费负担。也许商贾逐利,言有偏激,抑或区划新制,难有速效,然而,X村的声音还是反映出十年间市县频繁改制带来的民生问题。
    D县设立于明嘉靖年间,隶属于B府,现A市治所在地原是D县的一个渔村,清初在该处设防,清末A港开埠,商货遂兴。建国后,BA专区设立,1965年改立A地区,下辖原B府城和所有B府属县,1981年,A市成为经济特区,盛极一时。1983年地市合并,建立市管县体制。在其后的政区调整中,A市一分为三,划出B和C两个地级市,新的A市则下辖D、E和F三县。经济特区则扩大到整个A市的a、b、c市辖区,面积234km2。当时正值设立县级市的高潮,D和E相继撤县设市,由A市代管,但不属特区范围。
    D县有着较好的农业基础,早在1950年代就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水稻亩产千斤县。设市前,该县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份,总人口70万左右,总面积345 km2,平均每平方公里在2000人以上。人多地狭,工业基础薄弱的县情一直制约着城市化进程。在市管县的体制下,县政也缺乏活力。在90年代初全国性的市县区划调整的风声中,D县政府担心两个相对富庶的镇被它们南面毗邻的A市强势分割,为确保区划完整,1994年下大力气向中央申请撤县建市,获得成功。F县也在同年撤县设市。A市下辖只剩E一县,同年,A市区向南扩展,从F市划得h镇立一h小区,投入大量建设资金。
    明、清、民国以至上世纪80年代,D县所属的上级政区都是府或相当于府级的专区、地区。直到“地市合并”前,“地”级的行政专员公署(简称行署)只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并不是一级政府,不必要设置与省政府或县政府各部门相应的机构。由于不是《宪法》所规定的政府,所以不能召开人代会,只是省人大派出的工作组;也不能召开政协,只有省政协派出的联络组。但如今在这一范围内已设置了四个地级市,拥有四套与省、县两级党政部门完全对应的正厅级党政机构、人代会、政协和其他相应的机构和团体。而这些市下辖的县,多数已改为市,进而改为市辖区了。在这个过程中,党政官员和公务员成倍地增加,即使完全按照中央规定的编制和严格执行相关的级别,也会超过十倍以至数十倍。党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析置、新建,固然拉动内需,促进了基本建设和城区面貌的更新,但行政成本的激增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按照一般的统计口径和理解,这些区已经基本实现城市化了。不过,实际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1:50 , Processed in 0.10559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