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画廊经营者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9 10:1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画廊经营者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 parse begin-->
  每一代艺术家创作和生存的社会环境也都深刻地影响了其艺术的发展,《敲山震虎》策展理念是从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对近百名生于70年代和80年代艺术家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观察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与生存状态,以探寻当前的艺术生态系统对今后艺术演变、艺术家发展路径的潜在影响。以问卷调查得出的创作主题关键词为核心坐标系,《敲山震虎》在纷繁多样的新锐艺术实践中搜寻精神之锚。参展艺术家作品风格和题材迥异、才情与个性洋溢。展览的文献部分是艺术家的谋生故事,显示了他们在生存与艺术之间走钢丝的窘迫与坚持。

  85新潮时期的方力钧们是在东村、圆明园画家村与农民混居的形式生存的,之后在花家地和宋庄等地,艺术家以盲流的身份游荡,不被主流社会认可。这种势单力孤的边缘状态与共同的社会批判使命相互作用,形成了区域性的或思想观念上的群体。艺术家们相濡以沫,共同推进了90年代的艺术高潮。那个时期,本土艺术市场基本缺失,艺术家在画室里绝望地等待着海外艺术猎奇者的光临,或者在外国大使馆里举办展览;主流社会与市场环境的不兼容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前卫艺术在开创时期面向西方的倾向。海外的关注给艰难起步的当代中国艺术开辟了生存窗口,激发了今日的繁荣,也给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话语权的丧失埋下了种子。

  70后和80后艺术家的命运也许幸运得多:2000年国内艺术市场开始逐步兴起,艺术家经历了被社会容忍、接受到艳羡的过程,世俗的偏见认为艺术家是可以成就明星荣耀和个人富豪的自由群体。而除少数成名较早的艺术家之外,这个群体的大多数仍处在个人艺术探索的精神迷茫和生活的困顿中。创作理念的个人化伴随艺术区拆迁的动荡,他们与同辈艺术家的精神联系疏远了,独自面临生存方式和艺术方向的选择。

  中国历代艺术家的成功大都有一个支持他们的社会基础,如宋代宫廷院体绘画是由皇帝倡导,文人画兴起的背后是被元代蒙古族统治者排挤的在野士大夫知识分子。而当代艺术超越了现代主义的美学范畴,直指人在精神困境中的心灵探索,超前于习惯于以唯美为艺术价值判断的中国观众的欣赏水平。对于年轻的中国艺术家而言,与他们的精神情怀相共鸣的同龄人仍然奔波在追求生活富足的道路上,还没有成为新锐艺术品的赞助人,而老一代的收藏家多沉浸在写实主义等美学情怀中,这造成了当前的新锐艺术探索的市场滞后。85新潮以来的近三十年来,前卫艺术先驱们仅仅是启动了美学欣赏方式的变革,公众和市场对当代艺术的接受之路还很漫长。成长在这种困境中,青年艺术家精神的坚韧程度和社会与市场的支持系统的完善将决定当代艺术是否可以真正走上坦途。

  展览地点:798艺术区北京龙艺榜画廊

  策展人:托泥

  参展艺术家:杨大治、黄恺、陈马玲、陈育文、都岩、李雅璋、孟宪敏、孙瑛、韦路、赵天阳、杨正鸥、袁佳、张春迎、张辉、郑雪梅

  时间:2010年8月21日~10月10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1:52 , Processed in 0.13088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