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假如每个支书都配一个这样的助理,那,巴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31 23:2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魏勇简介(第一线教育网站http://www.diyix.com/
现北京十一学校历史特级教师,网名刘支书助理,全国一线教师高级研修班留级生,北京十一学校首批14名入选中国教师报教育家成长工程的优秀教师之一。
曾获重庆市重点高中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出版《用思想点燃课堂》。
当过乡村教师,因畏惧乡村生活而逃离。
当过摩的司机,因方向感巨差而失败。
在经商热的时候红着眼睛下海,全身湿透却没捞到一片鱼鳞。
在思想热的时候伪装成思想者,启蒙别人不成倒被别人启蒙,其实乃一俗人。
曾经的座右铭:“我的职业是教书,我的事业是启蒙”。

北京十一学校校园网上对魏老师的介绍
http://www.bjshiyi.org.cn/ArticleShow2.aspx?id=106
教育的力量来自教师自我的完整
他曾做过乡村教师,见证了中国教育垂直分布的海拔和气候。他在大学时博览群书,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使他成为一个理智的人,一个思考的人。
    他不是那种经常对学生进行谆谆教诲的传统意义上的好老师,他从来不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去教育,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喜欢跟学生扎堆儿的、经常丢三落四的老顽童。他只想拿一个完整的自己跟孩子们在一起,他无法接受把自己割裂成两个人,一个是魏勇老师,另一个是魏勇。他说:
如果我希望自己在孩子眼里形象高大,那我就必须真的变得高大而不仅仅是投影高大。
   
他是一位用思想点燃课堂的老师。在他看来,知识既传播了真理也传播了谬误,历史学科尤其如此,所以,历史学科教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考问题的方式,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关心国家前途和全人类共同命运的人。
    魏勇教育感言:不精确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学生评价:他用独特的眼光带领我们解读历史,他用深邃的思想为我们点亮心灵。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23:34:36 | 只看该作者
魏勇http://blog.wxjy.com.cn/new/jianguo/archives/2008/200810118143.html70年代生人,重庆涪陵五中历史特级教师,头上有着一大堆省级、国家级闪耀的光环。两年多前在网上看郭初阳(杭外新生代语文教师)的博客(高卢韦之思)偶然点击了他的友情链接,看到了他的好友——刘支书助理的博客,后来才知道刘支书助理就是魏勇,后来又发现他还是教育在线《新教育》·读写月报论坛的版主。这本书上的文章全部来字他的博客,可惜现在博客关闭了。
现在我还能感受到看他博客的那种震撼!文章下猛火、用猛料,擦啦啦下锅,腾起一片火光,叮叮当当后,摆上桌的是滋滋作响冒着热气色香味俱全的“回锅肉片”之类的小菜。看他的文章,一个字:“爽!”。
他的文章没有某些学院派晦涩难懂的生造词汇和句式,也没有许多文学青年孱弱造作的文风,行文酣畅淋漓,气势逼人;用词精炼、准确、刚性十足,极具穿透力却又不失幽默;内容针对性极强,用自身或学理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条分缕析的剖析,最后总会给人震惊的发现。这些结论很多似乎违背了主流价值,但在大量事实和严密推论下,昭示的是真实的血淋淋的残酷,让人又不得不信服。如此宽广的学术视野、如此深刻的思想、如此富有创见的论述让我觉得他肯定是个一个大学老师,但他又对中学教育如此熟稔,还有自己毕业班的学生,才发现他是一个极具才情和思想的中学老师。
如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想仅靠自己特立独行的思想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只能是被撞得头破血流,这如书的扉页所说:“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洪流中,谁不被潮流所裹挟,谁就要付出代价。”,范美忠就是一个明证。
魏勇也深深地明白这一点。在他的《当个思想小贩》一文中,他把人的智慧分成了现实的智慧和学理层面的智慧。他深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应试教师,他说:“优秀的应试教师是学校下金蛋的母鸡,谁都不会轻易赶走下蛋的鸡。”(《用思想点燃课堂》,198页),并且他做得相当出色,21岁时,他所教的毕业班中师“中专上线二十多人,几乎占了全县上线总数的三分之一,政治单科成绩居全县第一”(298页,注:原来他是教政治的—),但他仅把这一成绩看成是他争夺话语权、拓展言论空间的一个资本而已,因为,现在的校长在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分数后,一般不在乎你讲什么内容。他和现实的妥协在我看来是最明智的选择。
在得到了校方的充分信任后,他开始了对历史课堂内外的全面的改造,在我看来,完成学生的思想启蒙,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纠正学生常识上的偏差,让学生有一颗能独立思考、有质疑精神的大脑是他教育理想最为具体的表现。
要让学生的思想不唯权威,不唯书本,教师首先就要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魏勇在这一点上似乎有他超出常人的地方,上中学时,有一次他向政治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总是要向前发展,那为什么我们又说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高阶段?这岂不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294页),当时政治老师就傻了……
记得我在初中的时候,政治课本上提到对资本主义批判时也说,虽然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都有汽车,但那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因为他们的工厂离家都很远。我当时就犯嘀咕了:我家住城南,父亲的工厂在城北,每天父亲都要骑着自行车吭哧吭哧地骑一个小时车才能到厂里,回来也是一身臭汗,为什么我们家连摩托车都买不起?难道我们就不需要更好的代步工具吗?当时也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他的较真劲儿和勇气。
魏勇清醒地认识到,中学历史教材存在四大痼疾:“臣民意识”、“绝对唯物史观”、“狭隘民族主义”、“革命至上”(131页),在这样的历史观下的中学历史教材存在着对历史事件真相一定程度的遮蔽,对历史事件“唯我独尊”的一元化的评论无形中会形成学生片面封闭的历史观和世界观,进而影响学生多元、开放心态的形成。
从多维视角立体地还原历史,让学生自己学会分析思考真实的存在应该是魏勇课堂追求的目标,比如在上《鸦片战争的影响》一课时,我们基本认为:承认了领事裁判权是一项丧权辱国的条约内容,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怎么能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呢?魏勇让学生反思:中国野蛮落后的司法制度是否能保证司法的公正?在《中学历史的四大痼疾》中,魏勇说:“我们讲义和团,只讲八国联军烧杀抢,不会讲到义和团滥杀无辜的暴行……义和团曾在北京贴出告示:杀一外国男人赏银100两,杀一外国女人赏银70两,杀一外国儿童赏银50两。最后总计杀外国人231人,其中儿童53人……”(138页),这一触目惊心的史实有几个人知道?义和团的滥杀这是造成八国联军罪行的主要原因之一。魏勇认为,揭露八国联军无恶不作的罪行是非常必要的,但完全隐瞒义和团的暴行,正是我们民族主义不讲理的一面。
另外,他的《中学生常识讲座》也非常有特色,文章用口语化的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一些“常识”,“点”选得极其准确,这些所谓的“常识”恰恰是学生甚至是成年人容易忽视或者观念上有偏差的概念或事件,我们老师读了同样会很有收获。比如:《议员打架是进步的体现》、《国家等于政府吗》等等。我印象最深的是《追寻台独的历史渊源》(他博客上的),可惜书中没收,这是我所读到的剖析台独最精辟的一篇文章,明白了台独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会让中国的统一之路变得困难重重,统一在目前来看还不现实,任何急功近利的思想都是非常危险的。这种主题集中的讲座有利于学生拨开历史的迷雾,并能用一种平和理性的心态来看待世界的纷繁复杂,进而初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公民意识。他体现了魏勇对教育理想纯粹的追求,也体现了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的勇气、良知和责任。
魏勇始终坚信,如果不受蒙蔽,首先就得占有大量的优质信息资源,这既是自身的需要,也是对学生的负责,并通过大量信息的对比、分析、整合、嫁接、融通等过程才能结出属于自己的“思想果实”,为此,他始终坚持大量广泛地严肃阅读,并把自己的思考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总结。他在《推荐给历史老师的书目》一书中,推荐了古今中外的各类书籍有几十种,并注意知识结构的均衡,他呼吁:“千万不要把自己仅仅当作历史老师(这和某些语文专家的呼吁何其相似)(185页),历史老师还需要有关于经济学、哲学、文学、学术思想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储备会对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他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说读了凯恩斯的《国富论》对讲解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帮助很大。这正应了一句古话:“工夫在诗外”。
此外,从书中可以看出,魏勇还是一个兴趣广泛的老师,他对语文课也有研究,书中选了两篇评窦桂梅和郭初阳课例的文章,不乏对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这和他的阅读经历有关,他自己也说,他曾经是个文学青年。另外他还写影视评论、教育评论、文化评论,在书中都有体现,都继承了他一贯的文风。
这本书里呈现的很多事实和观点都被主流意识形态有意无意地忽略,有些甚至是背道而驰,尖锐性可想而知。但恰恰是批评的特质让这本书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也是全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对于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谬误和谎言,所有对我们民族的未来负负责的人都应该正视这样的错误,这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
正如魏勇所说:“批评是最深沉的爱国方式。”

附《中学生常识讲座》1-9刘支书助理: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200493.aspx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23:36:19 | 只看该作者
作者:阿啃1919
  发表日期:2008-5-11

  
         让一部分人先自由起来
  ——魏勇(刘支书助理)《用思想点燃课堂》
  
  当年初在论坛看到魏勇的文章,一篇有一篇的独到处,叫人暗自称艳。美忠第一次见到魏勇之后,曾跟我谈论,要是命运机缘不至于让魏勇有那样较为曲折的经历,如某位同龄人般的网络声望,魏勇当不输于他。这个谈论大概就在2003或者2004年间,看上去像在谈名气,实际上着眼点在于他们两个人写作的相似性,他们都是理性的、冷静的,语言如手术刀,以无厚入有间,而所有事情的原委曲折,看似复杂纠缠处,在他们的字里行间立即清晰起来。这是思想的力量。
  从大类讲,美忠和我倒像一路,尽管美忠也读历史系,和魏勇算同行。不过多年读书,热爱写作和思想,到这个时候,死板的系科实在不能再拘寓一个人思想的自由了。美忠如此,魏勇也如此。2005年,一次教学活动中,我作了一个“我的阅读视野的几次转变”为题的发言,魏勇是点评嘉宾,他得意洋洋的说,看来,阿啃对历史的确还是外行。这句话我愿意被他说去,就像他也愿意听美忠批评他不懂《红楼梦》一样。尽管我们都有自己认知的局限,但重要在于突破这种局限的努力。
  这次拿到书仔细翻阅,我觉得当时有些话需要重新阐释。比如“手术刀”,为什么魏勇的语言会那么锐利,除了他理性的自觉之外,实在是因为他读了很多书,他涉猎的,早已超过历史学一科。那一本本“看家的书”,都是经典,魏勇站在先哲坚实的肩膀上,因而他语言跳挞,摇曳生姿,而每击必中。思想不是天生的,也需要习得的过程。所以,这次阅读,也叫我更加认定了一个死理:那些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只因为他们更勤奋;而我之所以不杰出,因为我太贪玩。思想非得有厚实的积淀不可,据此才能举重若轻。
  以前我更喜欢读魏勇谈论社会事件的文字,总之只要跟教学无关,我都喜欢。比如魏勇谈王怡鼓吹读经的文章。当时我对王怡持这一意见很不解,也曾跟别人讨论,魏勇的文章出来,仅看标题,就很清楚了:以传统主义论道,以自由主义论政。这就是我认同的态度。而魏勇的表述非常准确到位,厘清两种“自由”的概念,列举我们传统文化的痼疾,最后针对现实,指出托克维尔那句名言“文化是制度之母”并不合适我们当下,逻辑严密,一气呵成。当然也有不赞同的,比如没有收进本书的那篇“以流氓的方式对付流氓”。正因为我们不是流氓,所以才不能用流氓的方式,胡适说,仅做好事是不够的,必得要用好的方式去做。
  
  魏勇这本书,是关于他的本业——教育教学的,那么,还是让我们来谈谈教育教学吧。我以为,如果对当下教师的生存处境和教育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不难对魏勇这本书作出中肯的评价。
  简言之,在当下,中学教师这个群体正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其生存空间,前所未有的逼仄。传统被割裂了,未来不可预知,而现实如铁板一块不可动摇。例如,我认为最严重最具有现实性的逼迫,是裹胁一切的高考指挥棒。教育资源被行政力量垄断起来待价而沽,这个时候,分数成为一切的指标,教师与学生齐齐被绑架。你难道可以不重视分数吗?那对家长而言,可能意味着几万几十万的现金;对身处底层的农村孩子而言,那几乎是唯一的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分数面前一律平等,看似这是最大的公正与公平,可是,你考虑过吗,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原本就是我们应该享有的公民权利。
  一个中学教师——无论他是哪一个学科的,他能做些什么呢?他们逼仄的生存环境是一致的。这仅是一种体力活,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形而上的超越意义。
  关于我们投身其中的教育,我曾经说过,没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分,只有人的教育和非人的教育之分。郭初阳则说:“现在的中学开始高谈爱的教育,暗行酷的教育……答应给予孩童们的秘密知识,总是要拖到较晚的时候才能传授,初中时被告知要等到高中,高中等到大学,历经种种看似更为迫切其实徒然耗费精力的考试折磨,方能进入大学,等到大学毕业走出校门,恍然明白终于一无所获。”这段话真是精辟。说白了,现在的教育真就是一场骗局,用以浪费孩子们的青春和生命,直到他们再没有求知的天真冲动。而当孩子们终于明白这一切是蓄意的欺骗的时候,他们饱受摧残的容颜在告诉别人,他们都老了——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啊!
  
  照理,我们需要发问:在一个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在教育的困境中,教师何为?
  
  但是你看魏勇的文章,几乎看不到这个困境,他直接就进入了自由的教育。这实在是叫人惊讶的。我说魏勇这人有脑子,有调侃的成分,更多是一种敬佩。比如我自己,挣扎在这个困境中也有很长的时间,总觉得我所置身的现实荒诞可笑,因为毫无意义,人生一片黑暗,所以要用阅读来抵抗荒诞。直到最近,才觉得慢慢想通了,脱身了,有了暂时解决的办法。而魏勇,他很高明,他文章中没有这个困境绝不是因为他没有看到,而是因为他早已经超越。魏勇的身体力行,为一个尚有理想的教师,为一个还能思想的教师,提供了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这条道路,我用学界流行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让一部分人先自由起来”。如何使自己自由起来呢?具体路径不妨概括为:用大智慧,做小事情。
  让一部分人先自由起来?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仍可能觉得这是梦幻泡影,因为一个终极的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个体的反抗无论如何都是无力的。但反抗无力不等于放弃反抗,事实上,你所思所想越多,你越发言,你的言论空间就越大,你就相对的越自由。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这样的:因为一个终极的目标不曾改变,我们就只能呆着不动。好像有一天,整个机制改变了,自由的教育会不请自来,从天而降。这个误解在于其急功近利,历史的进步从来就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近些年来,我越来越觉得,我们不能坐等那个根本性的东西的改变,以为体制改变了,一切就都好了。如果这样,明天就永不会降临。身体力行,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建我们的生活,重新起程去寻求教育的意义,或许是建设性的态度,或许是活出意义来的路径之一。我很喜欢两句话,一句是胡适说的:得寸进寸;一句是魏勇喜欢的朱学勤的话: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后来读了米奇尼克,这个道理就很明白了:着眼于一个不完美的现在,而非许诺一个美好的将来。
  以我对魏勇的了解,我相信,他就是出于这样一种积极生活的态度。并且,我从魏勇身上看到了两样东西,勇气和智慧。这两样东西,正如她们帮助了魏勇一样,能帮助我们不断的拓展可能的自由度。
  
  自然,魏勇说真话的勇气来自他的思想。一个尚有思想能力的人,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仅在自己内心深处思想,出于现实的某些禁忌或者危险,他对自己的思想秘而不宣,或者仅悄悄写在日记里,藏之名山,付之后人。这也算是“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不过,这种革命,有时候仅仅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就会在内心化为乌有。李驰东曾说我“自觉内心深处革命性煽动而无动于衷”,大概就是这类。这诚然也需要一点点勇气,但这种勇气,远比不上表达的勇气。或者我们寻求一下“思想自由”的定义,思想自由必然与表达自由相联系,仅有思想自由而无表达自由,那并非真正的思想自由。所以,另一种尚有思想能力的人,他更在意将自己的思考说出来。说出真实总是有意义的,说出真实更需要勇气。我们知道,反对“美帝国主义”是可以的,是安全的,反对你身边的利益集团,那就危险多了。有意味的是,魏勇似乎并不在意这个危险。
  小而言之,魏勇曾有一连三篇文章,批评目前流行的所谓的“优质课”比赛。尽管他也是优质课比赛的得益者,但是他批起优质课来很不留情面,理念幼稚、设问幼稚、评委幼稚……很好,三下五除二,矛头就指向那些掌握权柄的人了。魏勇说,问题出在前三排,根子就在主席台。我很好奇,那些个魏勇身边的,曾经授予他特级教师称号的,坐在主席台的人,看见这句话,会作何感想。当然,无论他们怎么想,都是一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于魏勇,我相信只是小菜一碟而已。
  但我想提请大家注意的是,不要小看这个批评的意义,这是一种建设性的意见,是让自己的思想贴地而行的尝试。我以前也有这么一种“精英”的意识,总觉得这些跟教学相关的东西太低级,没有思想含量,不值得我们花精力去研究去发言。相信跟我一样的朋友还有很多,对公开课之类的由官方主导的教研活动嗤之以鼻,掉头不顾。因为我们认为当下中国没有教育,所以我们就不关心“教育”。但是你想到你没有,可能,除了你以外,就没有人愿意说真话了。以前鲁迅说现代评论派是小骂大帮忙,鲁迅未必完全了解现代评论派的苦心。这个苦心就在于,我们与官方也好,与另外的普通教师也好,并不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互相之间需要扶持着,学习如何共生。现在,既然你比他们明白更多的事理,你就有责任承担他们对你的更多的误解甚至伤害。所以,关于魏勇这一组文章,你可以说他比较浅显,比较克制,但我却了解这里面的意义。我现在若有机会,也是这么做的。去年一次《论语》选读的教研活动,一位老师上课,后来我有机会作评点,我就把《论语》选读作为必修的选修课的吊诡,以及儒家思想中的专制因子作了一个尖锐的批评,我不知道在座的老师都是什么反应,教研员干笑着对我说,你这是精彩的谬论。
  说勇气,我觉得有必要谈谈那篇长文《中学历史的四大痼疾》,这里需要的勇气更多一些。我们知道,中学历史课受意识形态影响是最大的,或者说,中学历史就是意识形态的直接呈现。我中学时代听我的历史老师说过一句话,已经觉得惊世骇俗了,他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婊子,而政治则是老鸨。话糙理不糙。那么,说中学历史的教学,形容为走钢丝就非常形象了,范美忠就是这样才不愿意继续教历史的。动辄得咎,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历史教师是否活在剃刀边缘?现在,魏勇对钦定的全国统一的历史教材开刀了,其眼光之独到,言辞之锐利,都为我所叹服。四大痼疾,曰:臣民意识、绝对的唯物史观、狭隘的民族主义、革命至上。我为什么叹服,就因为这篇文章是釜底抽薪,是小李飞刀,例无虚发。既然中学历史是意识形态的直接呈现,你就可以想见,魏勇反对的,是一个专制国家的国家意志。我有时候还真想不明白,他是怎么混到特级的!但魏勇就这么说了,说了很多,似乎他活在一个拥有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地方。比如,还有一次,魏勇在公众场合上课,内容竟然是《文化大革命》。这个话题,即便在学术界,也是一个禁区。但是他就有这个能力,在可以允许的范围内,做到了他所能够的极致,比如魏勇提到了政府对信息的全面控制,这就是极权主义的本质之一。这里,除了勇气,还有智慧。
  
  正如魏勇以前批评的,我不懂历史,所以我不多谈魏勇的专业学科,我来谈魏勇身上最为我看重的品质,那种做小事情的大智慧。
  整本书我最喜欢的一组文章是《中学生常识讲座》,这在他的博客连载的时候,我就是追着看的。一共五讲,第一讲关于爱国,他没有肖雪慧老师的学术严谨,但是他通俗易懂,语言活泼风趣,善于在具体事例中提炼出那些为过去的教育所蒙蔽的东西,便于为中学生接受。这一讲,我多次拿来给我的孩子们读过,是我普及常识时的镇山之宝之一,另一宝,是芦笛那篇《用辩证的观点放屁》。第二讲关于国家与政府之间的区别,语言与第一讲类似,立足于让中学生能懂。这两个讲座,现在看来,简直是为前不久的抵制JLF事件量身定制的。三四两讲分别关于日本与美国,第五讲谈民主政治。
  说实话,搞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分,仅需要小智慧,读点书,谁都懂了。魏勇的大智慧在于,他诚然还在论坛高谈一些宏大的话题,但他甘于放下身段,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做这些微小的、“低层次”的事情。魏勇知道什么是学生最缺乏的,什么是我们希望建设的公民社会最缺乏的,因而对症下药。他知道,怎样的语言方式,是适合中学生的,是能为人们乐于接受,因而能收到最大的效果的。再次,他的智慧还在于,启蒙的工作,筚路蓝缕,必须从这些小事、从这些小地方开始做。因为任何高远的理想,是不是都非得有一个借以实现的媒介,离开这个中间物,理想无所附丽,便无所谓理想。
  收在书中的多次公众场合的讲话,包括在涪陵师范学院的演讲,在四川省中小学教科室主任培训会上的讲话,还是第一线教师高级研修班的演讲,都具有这个特征,立意高远而着眼于生活细节,一个往常被人们看得玄妙的道理,他用最深入浅出的话来讲述。大概是因为,他与李玉龙一样,相信理想和现实并非不可以连接。
  
  魏勇还有一句话,我经常记得:按照内心去生活。在我另外的文章中,也曾多次提到这句话,我也曾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讲述我对这种生活梦想的思考。我们都知道,在当下,这还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而已。但这并不妨碍一部分人先自由起来,套用最近在天涯看到的一句话,让一部分人,像海外华人那样去写作。
  
  魏勇《用思想点燃课堂——历史教师魏勇的教育教学》漓江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4#
 楼主| 发表于 2012-7-29 18:18:02 | 只看该作者
让一部分人先自由起来
  ——魏勇(刘支书助理)《用思想点燃课堂》
  作者:阿啃1919

  当年初在论坛看到魏勇的文章,一篇有一篇的独到处,叫人暗自称艳。美忠第一次见到魏勇之后,曾跟我谈论,要是命运机缘不至于让魏勇有那样较为曲折的经历,如某位同龄人般的网络声望,魏勇当不输于他。这个谈论大概就在2003或者2004年间,看上去像在谈名气,实际上着眼点在于他们两个人写作的相似性,他们都是理性的、冷静的,语言如手术刀,以无厚入有间,而所有事情的原委曲折,看似复杂纠缠处,在他们的字里行间立即清晰起来。这是思想的力量。
  从大类讲,美忠和我倒像一路,尽管美忠也读历史系,和魏勇算同行。不过多年读书,热爱写作和思想,到这个时候,死板的系科实在不能再拘寓一个人思想的自由了。美忠如此,魏勇也如此。2005年,一次教学活动中,我作了一个“我的阅读视野的几次转变”为题的发言,魏勇是点评嘉宾,他得意洋洋的说,看来,阿啃对历史的确还是外行。这句话我愿意被他说去,就像他也愿意听美忠批评他不懂《红楼梦》一样。尽管我们都有自己认知的局限,但重要在于突破这种局限的努力。
  这次拿到书仔细翻阅,我觉得当时有些话需要重新阐释。比如“手术刀”,为什么魏勇的语言会那么锐利,除了他理性的自觉之外,实在是因为他读了很多书,他涉猎的,早已超过历史学一科。那一本本“看家的书”,都是经典,魏勇站在先哲坚实的肩膀上,因而他语言跳挞,摇曳生姿,而每击必中。思想不是天生的,也需要习得的过程。所以,这次阅读,也叫我更加认定了一个死理:那些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只因为他们更勤奋;而我之所以不杰出,因为我太贪玩。思想非得有厚实的积淀不可,据此才能举重若轻。
  以前我更喜欢读魏勇谈论社会事件的文字,总之只要跟教学无关,我都喜欢。比如魏勇谈王怡鼓吹读经的文章。当时我对王怡持这一意见很不解,也曾跟别人讨论,魏勇的文章出来,仅看标题,就很清楚了:以传统主义论道,以自由主义论政。这就是我认同的态度。而魏勇的表述非常准确到位,厘清两种“自由”的概念,列举我们传统文化的痼疾,最后针对现实,指出托克维尔那句名言“文化是制度之母”并不合适我们当下,逻辑严密,一气呵成。当然也有不赞同的,比如没有收进本书的那篇“以流氓的方式对付流氓”。正因为我们不是流氓,所以才不能用流氓的方式,胡适说,仅做好事是不够的,必得要用好的方式去做。
  
  魏勇这本书,是关于他的本业——教育教学的,那么,还是让我们来谈谈教育教学吧。我以为,如果对当下教师的生存处境和教育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不难对魏勇这本书作出中肯的评价。
  简言之,在当下,中学教师这个群体正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其生存空间,前所未有的逼仄。传统被割裂了,未来不可预知,而现实如铁板一块不可动摇。例如,我认为最严重最具有现实性的逼迫,是裹胁一切的高考指挥棒。教育资源被行政力量垄断起来待价而沽,这个时候,分数成为一切的指标,教师与学生齐齐被绑架。你难道可以不重视分数吗?那对家长而言,可能意味着几万几十万的现金;对身处底层的农村孩子而言,那几乎是唯一的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分数面前一律平等,看似这是最大的公正与公平,可是,你考虑过吗,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原本就是我们应该享有的公民权利。
  一个中学教师——无论他是哪一个学科的,他能做些什么呢?他们逼仄的生存环境是一致的。这仅是一种体力活,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形而上的超越意义。
  关于我们投身其中的教育,我曾经说过,没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分,只有人的教育和非人的教育之分。郭初阳则说:“现在的中学开始高谈爱的教育,暗行酷的教育……答应给予孩童们的秘密知识,总是要拖到较晚的时候才能传授,初中时被告知要等到高中,高中等到大学,历经种种看似更为迫切其实徒然耗费精力的考试折磨,方能进入大学,等到大学毕业走出校门,恍然明白终于一无所获。”这段话真是精辟。说白了,现在的教育真就是一场骗局,用以浪费孩子们的青春和生命,直到他们再没有求知的天真冲动。而当孩子们终于明白这一切是蓄意的欺骗的时候,他们饱受摧残的容颜在告诉别人,他们都老了——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啊!
  
  照理,我们需要发问:在一个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在教育的困境中,教师何为?
  
  但是你看魏勇的文章,几乎看不到这个困境,他直接就进入了自由的教育。这实在是叫人惊讶的。我说魏勇这人有脑子,有调侃的成分,更多是一种敬佩。比如我自己,挣扎在这个困境中也有很长的时间,总觉得我所置身的现实荒诞可笑,因为毫无意义,人生一片黑暗,所以要用阅读来抵抗荒诞。直到最近,才觉得慢慢想通了,脱身了,有了暂时解决的办法。而魏勇,他很高明,他文章中没有这个困境绝不是因为他没有看到,而是因为他早已经超越。魏勇的身体力行,为一个尚有理想的教师,为一个还能思想的教师,提供了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这条道路,我用学界流行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让一部分人先自由起来”。如何使自己自由起来呢?具体路径不妨概括为:用大智慧,做小事情。
  让一部分人先自由起来?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仍可能觉得这是梦幻泡影,因为一个终极的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个体的反抗无论如何都是无力的。但反抗无力不等于放弃反抗,事实上,你所思所想越多,你越发言,你的言论空间就越大,你就相对的越自由。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这样的:因为一个终极的目标不曾改变,我们就只能呆着不动。好像有一天,整个机制改变了,自由的教育会不请自来,从天而降。这个误解在于其急功近利,历史的进步从来就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近些年来,我越来越觉得,我们不能坐等那个根本性的东西的改变,以为体制改变了,一切就都好了。如果这样,明天就永不会降临。身体力行,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建我们的生活,重新起程去寻求教育的意义,或许是建设性的态度,或许是活出意义来的路径之一。我很喜欢两句话,一句是胡适说的:得寸进寸;一句是魏勇喜欢的朱学勤的话: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后来读了米奇尼克,这个道理就很明白了:着眼于一个不完美的现在,而非许诺一个美好的将来。
  以我对魏勇的了解,我相信,他就是出于这样一种积极生活的态度。并且,我从魏勇身上看到了两样东西,勇气和智慧。这两样东西,正如她们帮助了魏勇一样,能帮助我们不断的拓展可能的自由度。
  
  自然,魏勇说真话的勇气来自他的思想。一个尚有思想能力的人,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仅在自己内心深处思想,出于现实的某些禁忌或者危险,他对自己的思想秘而不宣,或者仅悄悄写在日记里,藏之名山,付之后人。这也算是“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不过,这种革命,有时候仅仅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就会在内心化为乌有。李驰东曾说我“自觉内心深处革命性煽动而无动于衷”,大概就是这类。这诚然也需要一点点勇气,但这种勇气,远比不上表达的勇气。或者我们寻求一下“思想自由”的定义,思想自由必然与表达自由相联系,仅有思想自由而无表达自由,那并非真正的思想自由。所以,另一种尚有思想能力的人,他更在意将自己的思考说出来。说出真实总是有意义的,说出真实更需要勇气。我们知道,反对“美帝国主义”是可以的,是安全的,反对你身边的利益集团,那就危险多了。有意味的是,魏勇似乎并不在意这个危险。
  小而言之,魏勇曾有一连三篇文章,批评目前流行的所谓的“优质课”比赛。尽管他也是优质课比赛的得益者,但是他批起优质课来很不留情面,理念幼稚、设问幼稚、评委幼稚……很好,三下五除二,矛头就指向那些掌握权柄的人了。魏勇说,问题出在前三排,根子就在主席台。我很好奇,那些个魏勇身边的,曾经授予他特级教师称号的,坐在主席台的人,看见这句话,会作何感想。当然,无论他们怎么想,都是一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于魏勇,我相信只是小菜一碟而已。
  但我想提请大家注意的是,不要小看这个批评的意义,这是一种建设性的意见,是让自己的思想贴地而行的尝试。我以前也有这么一种“精英”的意识,总觉得这些跟教学相关的东西太低级,没有思想含量,不值得我们花精力去研究去发言。相信跟我一样的朋友还有很多,对公开课之类的由官方主导的教研活动嗤之以鼻,掉头不顾。因为我们认为当下中国没有教育,所以我们就不关心“教育”。但是你想到你没有,可能,除了你以外,就没有人愿意说真话了。以前鲁迅说现代评论派是小骂大帮忙,鲁迅未必完全了解现代评论派的苦心。这个苦心就在于,我们与官方也好,与另外的普通教师也好,并不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互相之间需要扶持着,学习如何共生。现在,既然你比他们明白更多的事理,你就有责任承担他们对你的更多的误解甚至伤害。所以,关于魏勇这一组文章,你可以说他比较浅显,比较克制,但我却了解这里面的意义。我现在若有机会,也是这么做的。去年一次《论语》选读的教研活动,一位老师上课,后来我有机会作评点,我就把《论语》选读作为必修的选修课的吊诡,以及儒家思想中的专制因子作了一个尖锐的批评,我不知道在座的老师都是什么反应,教研员干笑着对我说,你这是精彩的谬论。
  说勇气,我觉得有必要谈谈那篇长文《中学历史的四大痼疾》,这里需要的勇气更多一些。我们知道,中学历史课受意识形态影响是最大的,或者说,中学历史就是意识形态的直接呈现。我中学时代听我的历史老师说过一句话,已经觉得惊世骇俗了,他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婊子,而政治则是老鸨。话糙理不糙。那么,说中学历史的教学,形容为走钢丝就非常形象了,范美忠就是这样才不愿意继续教历史的。动辄得咎,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历史教师是否活在剃刀边缘?现在,魏勇对钦定的全国统一的历史教材开刀了,其眼光之独到,言辞之锐利,都为我所叹服。四大痼疾,曰:臣民意识、绝对的唯物史观、狭隘的民族主义、革命至上。我为什么叹服,就因为这篇文章是釜底抽薪,是小李飞刀,例无虚发。既然中学历史是意识形态的直接呈现,你就可以想见,魏勇反对的,是一个专制国家的国家意志。我有时候还真想不明白,他是怎么混到特级的!但魏勇就这么说了,说了很多,似乎他活在一个拥有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地方。比如,还有一次,魏勇在公众场合上课,内容竟然是《文化大革命》。这个话题,即便在学术界,也是一个禁区。但是他就有这个能力,在可以允许的范围内,做到了他所能够的极致,比如魏勇提到了ZF对信息的全面控制,这就是极权主义的本质之一。这里,除了勇气,还有智慧。
  
  正如魏勇以前批评的,我不懂历史,所以我不多谈魏勇的专业学科,我来谈魏勇身上最为我看重的品质,那种做小事情的大智慧。
  整本书我最喜欢的一组文章是《中学生常识讲座》,这在他的博客连载的时候,我就是追着看的。一共五讲,第一讲关于爱国,他没有肖雪慧老师的学术严谨,但是他通俗易懂,语言活泼风趣,善于在具体事例中提炼出那些为过去的教育所蒙蔽的东西,便于为中学生接受。这一讲,我多次拿来给我的孩子们读过,是我普及常识时的镇山之宝之一,另一宝,是芦笛那篇《用辩证的观点放屁》。第二讲关于国家与ZF之间的区别,语言与第一讲类似,立足于让中学生能懂。这两个讲座,现在看来,简直是为前不久的抵制JLF事件量身定制的。三四两讲分别关于日本与美国,第五讲谈民主政治。
  说实话,搞清楚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分,仅需要小智慧,读点书,谁都懂了。魏勇的大智慧在于,他诚然还在论坛高谈一些宏大的话题,但他甘于放下身段,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做这些微小的、“低层次”的事情。魏勇知道什么是学生最缺乏的,什么是我们希望建设的公民社会最缺乏的,因而对症下药。他知道,怎样的语言方式,是适合中学生的,是能为人们乐于接受,因而能收到最大的效果的。再次,他的智慧还在于,启蒙的工作,筚路蓝缕,必须从这些小事、从这些小地方开始做。因为任何高远的理想,是不是都非得有一个借以实现的媒介,离开这个中间物,理想无所附丽,便无所谓理想。
  收在书中的多次公众场合的讲话,包括在涪陵师范学院的演讲,在四川省中小学教科室主任培训会上的讲话,还是第一线教师高级研修班的演讲,都具有这个特征,立意高远而着眼于生活细节,一个往常被人们看得玄妙的道理,他用最深入浅出的话来讲述。大概是因为,他与李玉龙一样,相信理想和现实并非不可以连接。
  
  魏勇还有一句话,我经常记得:按照内心去生活。在我另外的文章中,也曾多次提到这句话,我也曾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讲述我对这种生活梦想的思考。我们都知道,在当下,这还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而已。但这并不妨碍一部分人先自由起来,套用最近在天涯看到的一句话,让一部分人,像海外华人那样去写作。
  
  魏勇《用思想点燃课堂——历史教师魏勇的教育教学》漓江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统, 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2、红颜祸水,倾国倾城

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吴亡于西施;秦以吕易嬴,赵姬之功;晋牛继马后,光姬之力;唐衰于杨玉环;明亡于陈圆圆;清败于太后慈禧。

3、历史有无数的选择,选择在某个人手里

秦之李斯,助纣为虐,焚书坑儒;汉之王莽,书生治国,一塌糊涂;唐之安禄山,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宋之王安石,变法维新,由治而乱;明之吴三桂,一己之私,引狼入室;清之袁世凯,卖友求荣,反复无常。

4、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

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5、胜者王侯败者贼,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

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6、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7、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8、地域环境左右命运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9、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

10、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19:21:38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19:22:55 | 只看该作者
用思想点燃人的教育
刘支书助理   

  □陈祥   去年初,杭州的语文教师郭初阳出版自己的课堂实录《言说抵抗沉默》,让人开悟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么教,今年开春,等来了重庆历史教师魏勇的精神产子。他们正借助课堂和互联网,在现实教育体制下,细水长流地承担起对良心的拷问、对普适价值观的追问,对人道主义的关怀,以自身的博识和勇气去突破僵硬文本下的画地为牢。
  作者的实名或许远远不如他在活跃在虚拟世界上的称谓来得熟悉——刘支书助理,如果常去关天茶社闲逛,应该多少有耳闻。
  魏勇有充裕的精神本钱,文章中透露出的见识以及他的阅读积淀不逊于一个优秀的大学教师,作为高考束缚下的中学教师,又不同于众多的优秀名师,仅仅会就事论事,眼光顾及下只有前方的题海,捧着一堆“黄冈兵法”类的咀嚼物反哺。他的知识构架大体建立在四个支撑点上:史学、西方哲学和政治哲学、西方经济学、文学。哈耶克、波普尔、凯恩斯、孟德斯鸠等人的学说理论是他信手拈来的家常菜谱,那些瑰丽精华到极致的人名书名我即使到了大学阶段亦从未在课堂上听得一言半语,中学能邂逅如此良师,一个人的起点就此拔高了。
  真能不屈不挠凭着自己理想执著行事吗?不能,多少得遵循照顾上现实中这样那样的潜规则。这跟自由一样,生存共赢在彼此的妥协间,不容讨价磋商的自由便是卢梭抱定的绝对自由,这是迈向专制的序曲。一个所有教育者无法回避的现实,也是所有清醒者最为痛苦受折磨的分离抑或契合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与《死亡诗社》都以生离死别的淡淡悲剧结尾,还有阿城的小说《孩子王》,一声呼喊“我的船长”在稚嫩清脆的天籁之声中,伴着那位用《新华字典》教学的知青老师渐行渐远,带着未尽的理想上路流浪。这是一种对理想的诗意化,更多的人在残酷现实前,在生活的琐碎媚俗面前,不得不低头迎合世俗取向,内心依然保持操守,行为上却是痛苦挣扎在趋附潮流的历程里,时间一久,或许麻木了,但他们的本性总使得日常生活无所不在成为普及价值观的绝好课堂。
  作者有一句耐人寻思的话:“从我课堂里走出去的学生,是红卫兵、义和团、罗伯斯庇尔,还是雨果笔下的人道主义者郭文?如果是前面三种人多,无论他们地位多么显赫,那我的历史课彻底失败,因为我希望他们都是郭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找到了做历史老师的价值。”但同时面临着如此境界:“我无数次地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上课,但一看见学生赤裸的双脚和满身的泥土,我又感到,我有责任首先帮助他们走出农村、摆脱贫穷,要把他们送进中师、中专。观点一旦有偏差,考试绝对失败,他们中许多人是家里借钱读书,没有复读的机会。即使我输得起,他们也输不起。”于是自谑为在撕裂中行走,这倒绝不是人格分裂,而是理想与现实的妥协。所以魏勇自言要做一个思想小贩,而不是制造商级别的斗士,尽管体制内的种种虚荣他也不缺,可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一种策略,唯有依靠职称方能获取有尊严的物质生活,之后,在衣食无忧中才能更加轻车熟路地读书写字,教人常识。
  所以,这个魏勇,“坏”到家了,他的用心何止是点燃课堂的沉闷愚昧,简直是放火烧屋,以螳臂之力烧出公民社会,烧出人的教育。(——《佛山日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19:24:31 | 只看该作者
刘支书助理:范美忠案例的学术价值


   
  
    从常理来看,范美忠一事,是非曲直一目了然,第一错在不该抛弃学生,第二错在用极端自私理由辩解,并有将极端自私与自由主义捆绑在一起的嫌疑,第二点错误尤其不能让人原谅,既招致了道德感强烈的人们的批评,也招到了自由主义者批评,他们想将自由与自私自利的范美忠切割开。教员有责任帮助学生逃脱灾难,这是不成文的起码职业道德,甚至也应该是教员本能的条件反射。我相信每一个正常的人都看到清,想得到,谁跟他站在一起谁就跟大家过不去,就等于支持他挑战人类道德共识的底线,换句话说,范美忠不是东西,你也不是东西!那么,为什么我在内心里支持他呢?

    你不能用“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理由来解释,那你是高估了我的人品而低估了范美忠的复杂性,在危机来临时,我不插朋友两刀就不错了。我支持的不是他地震时的做法,而是他写出来的良苦用心和勇气。范美忠是那种简单而复杂、成熟而幼稚、内心强大而又敏感易伤、骄傲而谦虚、过分自我而又信仰上帝的人,许多看起来完全相反的品质居然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从人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来看,他很象《菊与刀》里的日本人。他在赞扬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时,常用的一句赞美之词是“丰富性、可阐释性”,这种艺术取向是源于他自身的丰富以及由此产生地对更丰富的渴求,所以,你对他“以身试法”的做法,只从道德一个维度来认识他、评价他,我想,你把他简单化了,你只触及到他的皮毛。换句话说,你对他道德的批评根本就伤及不了他一根毫毛。道德问题原本就是他主动送给你吃的一颗棋子,他不会心疼,他有更大的阴谋!

    在人类精神成长的历史当中,伟大的先哲们告诉过我们一个基本的原则:如果我们不愿意赞赏那些博学而智慧的大师们曾经赞赏的观点或者人物,那你最好不要追随自己的经验和幻想,而是研究那些观点和人物,直到我们知道应该怎样赞赏和赞赏什么;如果我们不能把赞赏和知识结合起来,那我们宁愿相信自己一无所知,而不要相信大师们错了。这个原则下的谦卑是一种智慧,自负则是一种愚昧。

    所以,当爱因斯坦说,时间是可逆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根据自己已有的宏观低速领域的经验和知识来判断——爱因斯坦说胡话。当一个大家公认的智慧的大脑说出一些明显违背常识的话时,我们不要急于反驳,有能力反驳常识错误的人成千上万,不差你一个。我们应该做的是,首先考察他的精神状况是否正常,如果精神状况正常,那么,我们要问问自己,他为什么要说这样明显违背常识常理的话?其中,有没有我们没看透的东西存在?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认为我是故意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以达到搅浑水为范美忠开脱的目的。如果你这样想,对不起,我必须说,你还是自负了,你比范美忠更自负,你只相信眼前看到的,只相信生活中对“善”的定义,而拒绝思考也许还存在一种更大的“善”。追求更大的“善”,就是范美忠阴谋做在!

   “求真比唯美更有价值”,这是范美忠又一个文学价值取向,也正是他喜欢鲁迅、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昆德拉而拒绝中国文学的原因,顺便说一句,他偶尔也推崇的少数中国作品,比如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也是基于真实细腻的艺术观。真实,往往是残酷的,没有强大内心的人很难承受真实;同时,真实往往也有着一种邪恶的魅力,促使人走极端——不仅追求艺术真实也追求生活真实。活在真实中,是范美忠的最高理想,他就是这样一个被真实所诱惑而屡屡在现实中吃亏的人。他生错了地方,他生在了一个不虚伪就没有好日子过的国度,冲突不可避免。

    在我打过交道的人当中,他是我所见过的最真实的人,真实到经常置人于尴尬境地。我曾经在几年前一篇谈及他的文章中说:“他的身上仿佛存在一套昂贵的警报系统,一遇到虚假就铃声大作”。他对虚伪的愤恨程度远远超过对丑陋,他可以容忍欧阳锋,但绝对不能容忍岳不群。

    以上交代这些等于语文课交代作者生平,有助于大家理解文本,接下来就该介绍写作背景了。为什么他要在宣传捐款献血以及舍己救人的感人气氛中出来泼冷水,说“贪夫殉财,烈士殉名!”一类招骂的话。为了突出自己不殉任何事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母亲,说“(地震时)母亲也不救“之类挑战社会道德共识的蠢话?

    起因如他自己所说,“是王石事件、刘翔姚明事件以及有人号召抵制某些外企的事件……从媒体的报道和社会舆论中感觉到了某种遮蔽和某种对牺牲道德的宣扬和暗示甚至伴随这种标准而来的道德绑架”,换句话说,他看到一些真诚的道德表演,这就犯了他的大忌。一般人也是知道这些东西的,但因为习惯了并不往心里去,顶多就是在私下嘀咕几句,绝不会在全国人民难得一次的良心复苏和相互感动的气氛中煞风景,但是,他会,而且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站在了道德表演的另一端——我极端自私,你要咋样?

    在崇高、道德底线、自私、极端自私四个层次中,当他看不惯舆论逼迫王石姚明必须崇高而不能选择做正常人时,他愤怒了,他出手了。为了增加反击力度,他把自己出发点刻意调整到了极端自私,他要把真实推到极致,推到别人接受不了的程度,推到不真实地程度,所以认下了许多不真实的罪行,比如“母亲都不救”,据我了解,他是几弟兄中对母亲最孝顺的。在他看来,矫枉必须过正,才能稍稍撼动一下中国人不可救药的道德压迫和伪道德。

    有一定阅历的人,大多不相信他事后的解释,他说:“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其实,在那种间不容发之际,哪有考虑什么自由公正,更大的可能是当时吓慌了,来不及考虑到学生。当学生质问他时,其实他只需要承认自己怕死,所以慌了手脚就完了。或许是怕人笑话自己怕死,所以,临时把“自由公正”搬出来壮胆。

    后来,他在《我为什么写〈地动山摇那一刻〉》中坦白,当时并没有那段解释,是写文章时杜撰的。当时他对学生的解释只有简单一句话:“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上次半夜火灾时,我也逃得很快。”显然,这个解释要真实得多——他只想掩饰逃跑的尴尬。那么,为什么他要杜撰那段引起最多谩骂的话呢?



    显然,他有借机挑衅道德家的意图,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想刺刺某些道德家”。你们不是很崇高吗,我跟你们不是一伙的,我他妈极端卑鄙,你们看着办!这或许是他的潜台词。这种挑衅放在平时,大概翻不起大浪,但是在一些老师为救学生而牺牲的背景下出现,就不仅仅是道德家一跳三丈高,就连质朴的老实人也受不了这样的言论——简直是对那些牺牲的教师的蔑视。

    如果从做人的角度来看范,那他就是一副挨打相,活该;但如果从做学问的角度来看,从结合挑衅的动机和当下虚伪泛滥的社会现实来看,他的言论是毒刺,是刺激我们长期以来已经虚伪得麻木的必要手段,是以毒攻毒,他的毒液或许正是我们社会的解药。正如鲁迅先生所认识到的,一个好心人要给铁屋子打开一扇窗户,里面所有人都拚命拒绝。好心人一生气,就发狠似地说,你不让我开窗户,我就把屋顶掀掉!里面的人吓坏了,只好不情愿地打开了尘封的窗。或许,范美忠的毒正是源于类似鲁迅的深刻!

    如果,我们要拔掉范美忠这根毒刺,那就请先摧毁五四运动的先哲。鲁迅告诫青年人不要读中国古书,因为那里面只有吃人二字;胡适则主张全盘西化;钱玄同简直就是恐怖主义分子,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这些激烈言论和范美忠如出一辙,从生活常识来看,完全不值一驳。为什么那些智慧的头脑都不约而同胡说八道呢?难道他们连“拿来主义“的常识也不明白?

    如果,你认为这些先哲犯了常识性错误,而你比他们聪明,那就是你的肤浅。当时的中国有共和之名而无共和之实,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类的封建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激进的姿态是一种求其中取法乎其上的策略。胡适阐释得很清楚: “我们不妨拼命地走极端,传统的惰性会自然地把我们拖到折中调和上去”。

     如果当时的主流道德是小善,那么偏激地冲击该共识所达到的折中结果——社会进步,则是大善。其实屋顶并没被掀掉,恰好达到了开窗户的目的。我以为,范美忠的极端个人主义可作如是观。可见,学术智慧跟生活智慧不能划等号,批评范美忠的人几乎没有人看到了他的学术光辉,只看见了他的自私,而没有看见他挑衅的意图;只看到了他的不道德,而没有看见自己的肤浅;只看见了他的文字中的反道德,而没有看见他对道德提升地追求——真小人PK伪君子=正常人。其实,他只是希望能够做正常人而不必遭到谴责。

     中国一向是一个盛产道德家的国度,对私德的苛求远远大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事实上,中国的事情从来就不是坏在真小人手里,而是坏在伪君子手里。你看历史上那些大奸巨恶之人有几个不是伪君子,道德家!这种状况应该改一改了,否则,社会很难有实质性的进步。个人的道德固然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强调,但是应该把握住两点:一责己严、待人宽,不要搞颠倒了;二、强调个人道德不要达到一票否决的程度。当年,马丁路德金当时作为黑人自由运动的领袖,到处演讲,搞得美国当局很头痛,CIA派人跟踪调查很久之后发现作为神父的他居然嫖娼,并且拿到了证据,CIA头子把美国主流媒体的主编召集到一块,把艳照散发给媒体,说有这么一个猛料,大家报道吧,但是全部媒体都拒绝报道这个,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他的私德,和他提倡自由平等思想没关系。这事要放在中国,马丁路德金早就身败名裂,哪里还谈得上民权运动的英雄。

     舍己救人的老师再崇高也抵消不了腐败工程造成的伤害和耻辱,那种耻辱不仅是教育的耻辱,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致力于追求公共利益上胜过苛求私人道德,才是大善。范美忠一案,实际是以极端的方式来反对苛求私人道德的做法,他意图和攻击的方向是对的,他的方式则是错的,会恶化他本人的处境。

     最后说几点对范美忠兄的建议:
     一、要当社会的解药是好事,不过,不要拿个人私德作药引子。学学鲁迅,他抨击道德杀人,但他从来不举自己跟许广平和朱安三人和平共处时所遭到的非议为例子。
     二、说真话是好事,不过,真的要选择时机。还是学学鲁迅(反正他是你的偶像),他也有永远不说的真话,譬如,九一八之后,抗日逐渐成了主旋律,他对日本的看法显然跟大多数人不同,但他并不会写一篇《我为什么喜欢日本人》的文章。如果他写了,哪怕全是真话,哪怕非常客观,那么,他在中国的处境恐怕会跟今日兄弟你的处境相似。就审时度势而言,你远不如鲁迅。
     三、不要考验朋友。你解释为什么写《那一刻地动山摇》时说:“一些朋友的反应让我想起鲁迅的话:当我露出真的血肉来,那时还不厌弃我的,即使是枭蛇鬼怪,我也愿与他为伍”。这话让人感觉你写文章的目的之一好象是检验朋友的真假。我想,最好不要制造机会检验朋友,因为朋友是经不起检验的,那会伤大家的感情。我知道你求真,但是对待多年的朋友还是不要让他们置身于被检验的环境中,那对双方来说都是很残酷的事情。就我的处世原则而言,宁愿永远没有检验朋友的机会。
     四、不要固执。怕死就怕死,不要扯到“自由”上去,对学生道歉似乎不需要太大的勇气。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6 19:43:13 | 只看该作者
范美忠的演讲掀起轩然大波

作者:刘支书助理 提交日期:2003-12-07 16:11:00

12月5号(星期五),范美忠同志应邀到我校演讲。这次活动由我代表学校共青团,以建设“人文共青团”的名义发出邀请。3号我们把海报贴了出去:在思想缺席的时代,教师如何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北大狂人”范美忠倾情演讲《后理想主义时代的教师角色》,教师青年团员必须参加,也欢迎其他教职工参加。时间:星期五下午3:10 地点:逸夫楼阶梯教室。
  
  星期五下午两点左右,我和学校分管党务的副校长在学校大门口,接到了范美忠同志,虽然我和范美忠同志在网上已有一段时间的交往,但见到活的还是第一次,乍一看,球鞋,牛仔裤,瓶底厚的眼镜,提拉着一袋杂志,大四学生造型,校长狐疑地望了他一眼,小声的问我:是不是他?我用叛徒告密般的语气肯定地回答:就是他。因为我在南朵那里见过他的照片,于是,我们冲上去就抓住了他的手。
  简单地吃了点东西后,我就带着范美忠同志去了演讲地点,一路走一路交谈,我只给范美忠同志提了一个要求,范美忠同志非常理解的点了点头。
  到了3:10,老师和学生陆续来了,因为担心老师来得太少,怕摄像效果不好,所以,我安排了四个班的学生来参加,两个高三文科班(一个尖子班,一个平行班),两个高一的重点班,结果来的老师比预期的多,除了青年教师还有一些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所以许多来晚了的同学只有站在过道上听,人们想看看狂人究竟有多狂?(按:前期的炒作是成功的!)
  
  首先,副校长对范美忠同志进行了介绍(由本人提供了肉麻吹捧范美忠的脚本),全场掌声雷动,(按:吹捧是抄作的必要前提),范美忠的演讲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从他自己的中学经历开始谈起,谈了对新课标的认识(这是我最放心的内容),他认可新课标的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等等,但指出了新课标的一大缺陷:教师的培养,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新课标就落不到实处,全场教师频频点头。后来,不知怎么又控诉了北大历史系诸先生一把,说北大历史系70%以上的教授是混混,自己从课堂上几乎没学到什么东西,说得一帮小屁孩睁着铜铃大的眼睛,无限景仰地望着踩扁了北大教授的范美忠老师,假如可能的话,我想他们会毫不犹豫推荐范美忠当北大博导。当讲到学术发展的前提是思想无禁区时,范美忠顺便说了一句:北洋军阀时期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最自由的时期,并举出了若干依据。我发现学生们一脸的神往,而一些教师脸涨得通红,好象圣洁的贞操被亵渎了。范美忠还继续发扬好为人师的精神,给各科老师开了一些书目,给政治老师开了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给语文老师开了一些海子,里尔克等人的书籍(具体哪些文学书籍,我没记清楚,我多年没接触文学了,反正大家都知道范美忠的处方是复杂的,西药的,多半是无效的)。
  演讲完后学生递上了许多条子,约七八十张,问题从哲学宗教理想现实到“范美忠你快不快乐,为什么?”,条子递上来后,我进行了简单筛选,过了一把掌握话语霸权的瘾,我为刀殂,人为鱼肉的感觉有点爽。
  其中有张条子问,范美忠,你刚才说当代西方文明程度高于中国,和西方有基督教信仰,比较重视死后的问题;而中国普遍没有宗教信仰,根本不考虑死后的问题有关,但宗教毕竟是唯心主义,你怎么看?范美忠回答:为什么不可以是唯心主义?在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唯心主义向来是主流,唯物主义则是支流。。。。。。我回头看了看我们的政治老师,居然听得津津有味。
  最后,我代表学校作了一个总结:“刚才校长有急事提前走了,临走前特地叮嘱我代他作个总结,我感觉难以胜任,在范美忠同志精彩的演讲面前,任何总结性的语言都是苍白的,此时此刻,我只想到了许多人在许多场合下常常说的一句话:谢谢!”掌声一结束,学生蜂拥而上,有的抢走了范美忠带来的一袋〈教师之友〉杂志,有的紧紧围住范美忠,害得我和周迪谦老师(网名泥土)在外面等了大半个钟头。
  总的来说,范美忠同志的演讲是克制的(相对他以前而言),演讲是在完全没有稿子的情况下完成的,即兴回答问题相当敏锐,几乎是条子一读完,就马上开始回答,既没说假话又很有分寸,充分体现了学养的深厚,常常问题一答完即掌声雷动,很是为北大长脸。其实他谈的观点对经常读书上网的人来说,很平常,没太多的新意,但在我校掀起了轩然大波。第二天喝酒时,听泥土从学校带来的消息说,范美忠成了校车上,办公室里的中心话题,拥“美”和反“美”斗争相当激烈,这方面的后续报道,我明天上班后再给大家写出来。
  
  
  作者:刘支书助理 回复日期:2003-12-8 20:12:38
  当前中学在高考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压力下,这种专门传承思想和文化的机构却几乎成了文化和思想的沙漠,许多教师一方面要求社会承认他们职业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又以不学无术谋杀这种神圣,使教师在世人眼中沦为擦皮鞋,扫大街一样的谋生手段;而学生在以日益功利和世俗的姿态对抗中学伪神圣教育的过程中,变得过分早熟和世故,精神在他们的眼中往往就是神经,人们习惯于把这一切都归咎于体制,于是心安理得的做着匠人的工作,在离边界很远的地方,我们就已经止步,时间一长,许多教师从开始的渴望思想到淡化思想再到抛弃思想,最后惧怕思想,沙漠就这样形成了。
  基于打破这样死水一潭的局面的想法,所以请了范美忠到我校演讲。其实,在他之前学校也曾请过一些所谓专家教授来学校搞讲座,然而没有一次讲座能让人记起它的内容,就正如范美忠所说,大学里其实多数教授是混混。范美忠的缺陷是明显的,职称是没有的,但他至少不是混混,所以请他。
  至于演讲后的风波,我以为老师们来了,听了,愤怒了,讲座就成功了。开这个讲座旨在掀开中学压制思想扼杀灵性的黑屋的一角,把新鲜空气,健康的阳光放一点进来,所以,我希望更多真正有思想的学者走出你们的象牙塔,希望更多的中学敞开你们的大门,让思想艺术科学走进来,不要什么都不做,只是一味的寄希望于“那一天”到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0:41 , Processed in 0.07045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