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堂生动活泼的国学课:趣话对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6 03:3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堂生动活泼的国学课:趣话对联


   









国学小课堂活动教案

趣话对联
教案设计者:四川省西昌市第二小学 李晓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遗产。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在课堂上进行较为简单的对对联练习。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和语文运用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向学生们推荐一些漫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堂内交流。

活动过程:

一、激趣入课
1
谈话导入:
孩子们,欢迎大家走进国学小课堂。前面我们已经学会诵读不少古典诗文了,大家喜欢吗?让我们读一读吧!(随机让学生按兴趣诵读)
2
通过故事激发兴趣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趣的就要算对联了。自古以来,对联以较为丰富的内涵、灵活多变的形式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家家户户都喜欢对对联,贴对联。有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户人家门前,看见门上就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帮助这家人解决了缺吃少穿的困难。

可是,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仅仅从门前的对联里就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聪明的小读者,从这副对联里你能看出什么?(学生交流:缺少数字一和十,谐音缺衣少食)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充满了趣味。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3
对联说起来古典,但并不神秘,咱们在上学期已经和对联见过一次面了,还记得吗?(出示对子歌,读一读)
4
对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除了我们熟悉的春联,咱们再来看看对联还能用在哪些地方呢?出示4则对联,大家猜猜分别用在什么地方。分别介绍婚联、挽联等常见分类。
二、摸索对联的规律
1、展示纪晓岚的图片。同学们,认识他吗?
提起对联,就不得不说到他——清朝的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高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两碟豆;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一瓯油。
(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
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我说的是——两蝶斗。(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
纪晓岚随即说: “我说的是一鸥游。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林间两蝶斗;
这时,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纪晓岚道: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
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了吗?
2、同学们课前也收集一些对联和故事,说给边上的同学听一听吧。
3.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纪晓岚对对联的故事和刚刚听到的对联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
4.教师小结:
归纳对联的四个基本特点。
A
.字数相等;
B.讲究对仗;
C.讲究四声;
D.词性相同。
三、小试身手巧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对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西湖边,有一位书生想给自己的书斋题一副对联,他写出的上联是:四面湖山归眼底,请你选选,下面那一句适合做下联呢?
A、万紫千红总是春     B、万家忧乐到心头
C、千锤万凿出深山     D、万户争传新乐府
2.我这里有几幅对联,被小朋友拉乱了,请你帮我理一理好吗?
出示四副对联,连一连,并说明理由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看
客中客入画中画
楼外楼看山外山
绕廊荷花三十里
拂城杨柳一千株
天地间大小舞台
古今来多少角色
3、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出几幅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
——
——(雨
——
——
南北——(东西)千山——(万水)
千山秀——(万水清) 蚕吐丝——蜂酿蜜
辞旧岁——迎新年
泸山山青个个夸——邛海水秀人人爱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
鸟儿枝头落-——蝴蝶花中飞
南北车站通南北——东西超市卖东西
4、小试身手巧联对: 同学们相互之间也来出个对子,大家来对。(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巩固教学成果)
四、教师小结:
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学们,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课后教学反思:
在三年级下期期末,为了进一步增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和对传统文学样式的运用能力,我安排了这一堂《趣话对联》的国学知识课。对联是自古以来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文字天地小,含蕴天地大,集中、鲜明地体现了汉语的特色和魅力,做到了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 
在前面的国学课上,学生们已经初步接触了《三字经》《千字文》和《道德经》《大学》等经典典籍的节选,对对偶这一修辞方法有所掌握,而且在语文学习中词句的积累也已达到一定程度,具备了系统认识对联的知识基础。在备课时,我就从对联趣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用学过的《对子歌》做知识铺垫,自然地将对联这一极具语言魅力、形式丰富的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学习对联形式,认识对联分类,增加传统文化底蕴的积累。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比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甚至上百言。对小学生而言,不可能掌握这么深奥的特点。于是我在课堂上讲了纪晓岚对对子的故事,通过简单的三言对、五言对,让学生初步感知对联的特点,再让孩子们讲一讲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对联和故事,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对联的基本特点。再通过老师归纳和板书,为下一步应用又做好了准备。
在进行对对子的课堂口语交际时,我们先从对一个字开始,再到用身边熟悉的风景名胜、常用的祝福语来对,最后深入到学生即兴出对子大家来对。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上看,气氛越来越热烈,学生把平日学习的语文知识积累及自己的想象充分发挥出来。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当学生汇报时,课堂上时时爆出掌声、笑声。教学设计中的趣味,推动着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当听到学生出出铜墙铁壁不透风”“池中荷花朵朵开这样的上联时,我很高兴地知道,对联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一笔,一份文化的底蕴悄然在他们的头脑中积淀下来。这必将为以后更进一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好铺垫。



陈进玉主任和国务院参事考察团一行在听课



李晓老师在与学生互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7:36 , Processed in 0.34422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