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文化与成都艺术精神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成都,是一座极富个性、独有神韵的城市。
一般来讲,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而身处西部腹地的成都却是一个可以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肩的相对富裕的地方。成都市区高速公路密集度全国第一,电脑销售量和私家车拥有量全国第二,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比率全国第三,世界零售业巨头在成都落户最多。2005年成都GDP达到2371亿元人民币,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14位,已是西部龙头。
一般来讲,富裕的城市大都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工作繁忙,而成都却显得非常闲适、格外安逸。第一次到成都,你会惊诧一座城市怎么有那么多大大小小露天不露天的茶馆儿。天好的时候,茶客总是很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午后的太阳从枝桠间、藤蔓里懒懒的射下来,在竹椅、盖碗儿和茶客身上撒下斑斑驳驳的光。那光是从张爱玲笔下溜出来的,好像美人的眼,不甚明朗,却暖暖的满眼都是情味儿。街上路不宽,行人的脚步散散的,间或有装饰精巧的人力三轮车从你身旁缓缓驶过,留下一阵微风,或是卖白玉兰的女孩儿朝你走来,带来一阵香气,那香一串儿一串儿的,不是玫瑰百合那种铺天盖地的芬芳,而是甜甜的、软软的,好像南方水乡精致的小点心……
一般来讲,以安逸、闲适著称的都是些小城,比如可以和天堂媲美的苏州,“是个好地方”的无锡,有黄酒、茴香豆和美貌船娘的绍兴……。而成都市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总人口1100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都市,而且是超大的大都市。
一般来讲,超大的大都市都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比如扼守长江黄金水道、又面向大洋的上海和座拥两江三镇、“九省通衢”的武汉。而成都平原不但地处内陆,而且四面环山:东有巫山云雨,南临云贵高原,西靠邛崃山、贡嘎山、峨眉山,北依米仓山、大巴山、龙门山。真所谓“其地四塞,山川重阻”,好像一道道天然屏障拱卫着天府成都,形成一块相对闭塞的地理单元。
一般来讲,闭塞的地方,人的思想观念都比较落后,心态也相对保守。清代浙江人冯应榴主试四川,就出了一道题目叫《井蛙赋》,讽刺四川考生是井底之蛙。虽然备受“盆地意识”之讥,但成都在事实上却表现出了惊人的文化创造力和敢为天下先的眼力、能力!远的不说,拨乱反正之后,成都人巴金以厚厚的五卷本《随想录》开启了中国知识界对文革的最深切的反思。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第一个商业广告,第一张股票,第一个民间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家产权交易市场,第一家交易所式的批发市场,第一所私立学校皆出自成都。地理闭塞的成都竟同深圳上海一道引领着中国开放的节奏。成都人丝毫不掩饰对新奇和创造新奇的兴趣,就是时下备受争议的行为艺术、地下电影、人体彩绘、网络爱情、超级女声、亿万富翁征婚等等都或以成都为发轫之地或因成都而蔚为壮观。
一般来讲,创造新奇的城市都是年轻的,像深圳、珠海、厦门那样,商业文明因为没有太多历史沉淀的阻碍,很好地浸润到了城市的血肉骨髓。而成都虽然是《新周刊》评定的中国时尚人士聚居的“第四城”,却更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史载,2500年前,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将都城迁到这片山水环抱的平原地带,在这里大兴土木、构筑城池。并模仿先人的用意,给这个新生的都府取名为“成都”。从那时直到今天,成都从未更名也从未迁徙,在漫长而又变幻的历史风云中,她堂堂正正地以成都二字迎送着秦的严谨、汉的优雅、唐的华丽、宋的富足、清的汇聚……
一般来讲,历史文化名城必然古迹丰富,而根据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调查,成都清代以前的建筑已经全部毁灭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武候祠、杜甫草堂、青羊宫、文殊院、大慈寺……都是清代中期重建的。明末清初长达八十年的战乱,使成都变成了一片废墟,人迹罕至,虎狼出没。而此后短短100年间,这块曾饱经战火的土地不仅完整地承继了长达3000多年的精神遗产,还汲取了更为广阔丰厚的外来文化基因:江西人带来的豆鼓和湖南人带来的辣椒催生了崭新的菜系;陕西人的酿酒技术酿出了驰名中外的川酒大曲;江西弋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安徽徽调、江苏昆曲和四川的民间小调被移民艺人们巧妙融和,创造出了人称“五腔共和”的川剧……100年,仅仅100年,凤凰涅槃,浴火腾飞!
所以成都是值得研究的。
所以成都是研究不尽的。
研究成都,首要的是把握支撑这座城市存在与发展的文化精神。而要把握这种文化精神,就一定要做历史与现实、思想与生活、宏观与微观的全面考查,领会这种精神在时间长河的不断淘洗中,从源头到流韵的变化之道。
开场白
走进天府之国
——关于三个概念的阐述
——地域——
——地域文化——
——成都地域文化——
第一章
天府之国的自然美
【引子】
上帝为什么造四川
第一节
山水
——“不尽名山大川,奔来眼底。”
第二节
平原
——“沃野千里,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第三节
云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四节
冬夏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第二章
天府之国的人格美
【引子】
四川人是天下盐
第一节
“文”的精神
第二节
“和”的品质
第三节
“逸”的追求
第四节
“活”的头脑
第五节
“冒”的气势
第六节
“忍”的心机
第三章
天府之国的社会美
【引子】
方言俗语里的成都社会
第一节
“能容便容”——和谐是目的
第二节
“得过且过”——安逸是条件
第三节
“说走就走”——自由是追求
第四节
“想唱就唱”——闲适是环境
第四章
天府之国的艺术美
【引子】
在三星堆感受古蜀国艺术之魂
第一节
入眼——诗﹑书﹑画
第二节
入口——菜﹑酒﹑茶
第三节
入耳——琴﹑曲﹑戏
第四节
入心——山﹑水﹑花
第五章
天府之国的美学精神
第一节
诗意的栖居——成都美学精神的灵魂
第二节
冲突与融合——成都美学精神的当代嬗变
结束语
出
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