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2-9-22 14:46:39
|
只看该作者
书法美学研究书目
王友轩 编
2009-01-25 (己丑年除夕)
陈方既。《书法、美、时代》。 武汉: 湖北美术出版社, 1993。
陈方既, 雷志雄。《书法美学思想史》。郑州: 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7。
陈华。〈书法艺术中的哲学观〉。《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5年第3期。
陈经。〈言有尽而意无穷 - 论书法线条的抽象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陈良运。〈书法艺术对中国美学的特殊贡献〉。《湖南社会科学》, 2003年第5期。
陈龙海。〈东方美学视野下的中国书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
陈钦忠。〈北宋诗卷型式的完成及其美学意义〉。《兴大中文学报》第9期 (1996年1月)。
陈廷佑。《书法之美》。 北京: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1989。
陈廷佑。《中国书法美学》。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9。
陈廷佑。《书法美学新探》。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陈廷佑。《书法之美的本原与创新》。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陈训明。〈书法是用毛笔写汉字的表现性艺术 - 兼与姜澄清同志商榷〉。《书法研究》第11辑 (1983年3月)。
陈云君。《中国书法美学纲要》。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陈振濂。《书法美学通论》。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
陈振濂。《书法美学教程》。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
陈振濂。《书法美学》。 西安: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崔树强。〈论书法审美意象中的移情作用〉。《书画世界》, 2005年第6期。
邓宝剑。〈易道与书法 - 谈中国书法的本体论渊源〉。《东南学术》, 2003年第6期。
邓建民。〈书法创作审美理论中老庄哲学思想意蕴散论〉。《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丁梦周。《中国书法与线条艺术》。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
董明武。〈论书法艺术的三要素: "藏与露"、"疾与涩"、"曲与直"〉。《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
方建勋。〈书法里的气与势之关系论〉。《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方孝坤。〈敦煌书法艺术述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
高尚仁。《书法心理学》。台北: 东大图书公司, 1986。
高尚仁。《书法艺术心理学》。台北: 远流出版公司, 1993。
高尚仁, 管庆慧。《书法与认知》。台北: 东大图书公司, 1995。
高尚仁。《书法心理治疗》。香港: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0。
韩盼山。《书法辩证法释要》。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
侯镜昶。《中国美学史资料汇编.书法美学卷》。南京: 江苏省美学学会出版社, 1988。
侯镜昶。《书法美学卷》。 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6年。
胡舟, 王先意。〈《书谱》美学思想初探〉。《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
黄映恺。〈论书法的审美经验〉。《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4期。
姜澄清。〈论书法艺术美感的起源与发展 - 兼及书法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书法研究》第11辑 (1983年3月)。
金洪大。〈古文派的书画文艺美学思想研究〉。《艺术百家》, 2005年第3期。
金开诚, 王岳川。《书法艺术美学》。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5。
金学智。〈也谈书法抽象性的有关问题〉。《书法研究》第12辑 (1983年3月)。
金学智。《书法美学谈》。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版1984。(台北: 华正书局, 1989。)。
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2 册)。 江苏: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4。
康衡。〈关于书法美学问题探讨的一点意见〉。《书法研究》第11辑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3年3月)。
李广南。〈情势与演进 - 中国书法构图艺术的再认识〉。《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
李汉宁。〈对立统一的审美思想在书法中的运用〉。《艺术探索》, 2005年第3期。
李杰。〈书法风格及其成因研究〉。《宿州师专学报》, 2004年第2期。
李杰。〈论当代书法创作的思维结构〉。《宿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李瑞腾。〈初论史紫忱教授的“书法美学”〉。《艺坛》第109期 (1977年4月)。
李巍。〈论《书谱》对书法创作论的通变阐释〉。《人文杂志》, 2004年第3期。
李昕。〈论书法审美意识中的再现与表现〉。《艺术探索》, 2001年第6期。
李泽厚。《华夏美学》。北京: 中外文化出版公司, 1989。
李志刚。〈苏轼书法功能与风格论〉。《长沙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
梁扬。〈关于近年来书法美学讨论的综述〉。 《书法研究》总第24辑 (1986年第2期)。
林峰。〈论书法元素与平面设计〉。《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5期。
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 湖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2。
刘纲纪。《书法美》。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刘立华。〈书法艺术线条论略〉。《滨州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
娄莉。〈书法“空白”与空间意象〉。《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
鲁愚。〈 略评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及其书艺风格论〉。《艺术百家》。 1995年4月。
马汉钦。〈试论中国古代书法的形神理论〉。《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
毛万宝。〈以有限之偶涉, 创新兴之学科 - 本世纪二十至六十年代书法美学研究述评〉。《中国书法》, 总第65期 (1998年第3期)。
毛万宝。〈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构成〉。《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 审美语境篇》。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
聂振斌。〈朱光潜的美育思想及其时代特征〉。《求是学刊》。 1998年第4期。
牛宏宝。〈以传统“艺术心性论”会解西方美学 - 1949年以前中国学者接受西方美学影响的一个结构性倾向〉。《求是学刊》, 总第28卷 (2001年第3期)。
戚荣金。〈苏轼诗学思想和书论的互通〉。《大连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
秦金根。〈刘熙载的书法批评〉。《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
冉现东。〈浅析董其昌的书法美学观〉。《焦作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
史紫忱。《书法美学》。 板桥: 艺文印书馆, 1979。
宋唤起。《书法艺术审美论》。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宋民。《中国古代书法美学》。 北京: 北京体育学院, 1989。
孙佳兵, 郑佩。〈论禅宗美学与中国书法的内在理路之融通〉。《宜宾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天白。《书法线条美的发现》。 北京: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1992。
万书元。〈论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
王渊清。〈对书法美学讨论的反思〉。《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 审美语境篇》。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0。
王邦虎, 詹绪左。〈略谈书法美的二重性 - 以汉字为客体、以形式美见长的造形艺术〉。 《书法研究》, 第11辑 (1983年3月)。
王铭玉, 宋尧。〈中国符号学研究20 年〉。《语言文字学》, 2003 年第5 期。
王夕闻。〈简论玄学对魏晋书法审美的影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
王一川。〈中国书法的心理审美根源〉。《书法研究》, 第13辑 (1983年9月)。
王溢然。《对称》。新竹: 凡异出版社, 2001。
王英映。〈析中国书法的物象之美〉。《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
王攸欣。〈王国维朱光潜接受西方美学方式比较研究〉。《中国文学研究》。 1999年第2期。
王岳川, 金开诚。《书法艺术美学》。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5。
王臻良。〈书法艺术创研过程中的心理特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
文尚光。〈读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书法研究》第9辑 (1982年9月)。
萧元。《书法美学史》(修订本)。 武汉: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0。
[日本] 小野泽精一, 福永光司, 山井涌。《气的思想: 中国自然观和人的观念的发展》。李庆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谢德萍。《书法十美》。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杨修品。《书法美学》。 昆明: 云南美术出版社, 1999。
姚淦铭。〈书法艺术辩证法〉。金开诚, 王岳川主编《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Pp. 20-138。
叶秀山。《书法美学引论》。 北京: 宝文堂书店, 1987。
[法] 幽兰。〈中国当代书法之美术词汇归类及艺术的世界化〉。《“国际书法文献展-文字与书写”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台中市: 台湾美术馆, 2000。Pp. 145~152。
于培杰。《论艺术形式美》。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张新词, 赵会莉。"书如其人"美学理论的历史流变。《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
张建林。〈试论汉字的书法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
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修订版)。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张启群。〈“现代的”与“古典的”之我见 - 朱光潜与宗白华的一种比较研究〉。《哲学研究》。 1997年第5期。
张清河。《有意味的线条 - 书法美》。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张新华。〈朱光潜研究的新突破 - 评《朱光潜美学论纲》〉。《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1999年2月, 第27卷第1期。
赵树功, 张震英。〈玄学与书法〉。《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年第7期。
郑晓华。《翰逸神飞: 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审美》。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日本] 中田勇次郎。《书道艺术》。东京: 中央公论社, 1982。
周德聪。〈书法精神构成中的人格象征意识 - 兼论书法的情感表现〉。《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
周坚。〈论书法中的 "势"〉。《唐都学刊》, 2003年第1期。
周俊杰。〈书法艺术性质谈 - 兼评《书法美学简论》〉。《书法研究》第13辑 (1983年9月第3期)。
周俊杰。《书法美探奥 - 论书法欣赏》。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0。
朱良志。〈朱光潜研究的新收获 - 读钱念孙的《朱光潜与中西文化》〉。 《学术界》。 总第68期 (1998年第1期)。
朱树民。〈书法的情感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作用〉。《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
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哲学研究》1962年1期。 重印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宗白华。〈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书法研究》(1983年第4期)。上海书画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