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于志学散文集《大柳树的儿子》 2012年09月14日 作者:王宏波 来源:人民日报守望自然 回归和谐——评散文集《大柳树的儿子》 于志学的散文集《大柳树的儿子》(中国社会出版社),由于作者同时也是画家的缘故,将画家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作家对语言的娴熟驾驭,巧妙地融汇在了一起。在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于志学行走祖国的大江南北,亲身体会和感悟自然生态奇景异境的同时,也看到了自然环境、自然物种正在遭受着巨大破坏,他的散文写作正是出于对自然和人类生存境遇的焦虑,以及对大自然的守望的职责担当,称得上是生态散文创作中个性鲜明、自然灵动的一抹风景。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是不会再返回原始时代的生存状态之中的,但生态文学家怀着对自然与美的梦想,仍然如堂·吉诃德一般地执著书写,以激发人们探索在现阶段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在《大柳树的儿子》中,作者回忆过去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美好,展现自然环境的现实状态和潜在危机,揭露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以一种毫不留情的批判精神对人类的盲目与贪婪进行深刻反省,从而呼唤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高原魂》一文即是一例。作者写了一群在可可西里为保护藏羚羊勇于牺牲的人们,那里本来“藏羚羊的奶水特别多,乳房胀了,就用胸脯在地面上磨出一个小窝,把奶挤到窝里。”“小鸟就可以自在地吸吮藏羚羊的乳汁。而鸟类的排泄物又含着藏羚羊体内所需的微量元素,可以促进藏羚羊的繁殖,藏羚羊和鸟类的粪便还是草原绿化的好肥料,加之藏羚羊在奔跑中,它的足蹄可以为广袤的草原松土、改善土壤。”但是,由于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急剧减少,鸟类数目随之骤降,草原退化了,直接导致青藏高原的沙化,甚至威胁到三江源头。于志学怀着焦虑的心情和强烈的生态责任感记录下这一切,探讨当地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真诚而迫切地寻求改变的可能,践行着生态文学的使命感,那就是“为处于危险的世界写作。”
于志学在生态散文的创作中不仅围绕自然生态写景抒情,还生发出哲理的阐释,不是空泛抽象的议论,也不是简单的对照注解,而是融哲理于鲜活的具象之中。在《看到了胡杨林》一文中,作者在介绍了胡杨林活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后,这样写道:“胡杨林是苦难的树木,又是需要甘露的树木,有了雨露,它就会郁郁葱葱,缺少了滋润,它就靠自身的抗旱结构减少蒸发,如果连最基本的水分都达不到,它仍能以极端庄严和惨烈的方式倔强地挺立着干枯的树枝,扭曲着断裂的枝条,矗立在沙漠上,这就是胡杨林的品格,这就是自然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这种议论随着叙述的语言如流水般不知不觉地进入读者的心田,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于志学的生态散文还有独特的画意。由于他的画家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审美感觉,使他常以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去熔铸他的散文的美感,把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趣融于对客观事物的叙述描写之中,使作者之情和客观景物水乳交融、自然和谐,形成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王宏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