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教研,我们大家都了解,传统教研方式受客观条件制约,很难实现对所有教师个体的提供所需,只能归纳共性的重点的内容进行研究,新课程环境下,教学内容泛学科化,教学方式的个性化使得教师们急需一种因人而异,各取所需的教学研究方式,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概念被提了出来,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学校都大力推广,一时间专家进校园、资源进课堂,但是,最终只是将区域教研活动缩小化到了学校教研组活动,仍然不能根本上解决教师个性化问题。网络教研方式的提出,很显然就弥补了这些不足。在网络环境下每一位教研活动参与者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由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参与其中;网络环境改变了人的认知过程,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的合理应用,使教学研究内容有形有声有色,能够引导教学研究活动参与者直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活动属于远程教育范畴,与传统教学活动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应用现代通信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提供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功能,可交流性强、充分体现自主性、受众广,拓展思路,能有效扩宽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活动参与者的信息素养日趋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日趋强烈,这就要求在整个教学研究活动中必须体现人本主义思想,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方式使人本主义思想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我们大力提倡的教研叙事群之类的教育Blog,使教师们的自主性与个性化在教研活动中突出体现,基于Blog的教学研究活动实现了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充分体现了交互式合作的优越之处。网络环境使教育社会化,使学习生活化,使教研活动日常化。
基于Blog的教研方式,老师都很热衷,因为在学术交流与研究方面,大家通常都喜欢用文字交流,因为这样的交流速度虽然慢,但有利于思考,而且具有隐蔽性,便于直述观点。有利于教师们知行的结合、观念的统一。避免了教研活动中的教研员一言堂,专家观点至上等等问题。真正营造出了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能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职业自信心。在具体操作上,有两种模式可以综合应用。
1、个人协作模式:给个人比较大反思的空间,个人可操作支配能力较强,内容不局限于一个科目的研究、学习,伴随着教师的成长。这种模式突出的体现完全自主的特点,Blog和个人的网络身份恒久挂钩,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是很充分的,不止是学习内容,还可以把教师的思考过程展现出来,这种模式适用于反思性的教研内容,让教师研究过程文化化、观念化,实现真正的平等,促进我们的主体教育。
2、群组协作模式:在这个群组中,教研员和教师们可以一起对某个研究主题进行探讨,教研员在里面承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教师们共用一个Blog空间,都有书写观点的权力。但教研员的可控性比较强,教师们的反思和交流都在教研员的管理和组织之上的。这种模式适用于主题性的教研内容,围绕一个主题探讨问题的针对性较强,大家交流的积极性比较高,研究成果显著。
关于这两种模式的实施,我们也进行了实践研究,我们认为,群组协作型应用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比较可行和可操作,因为在现阶段的教研活动中,对研究内容的控制性还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当然真正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个人协作模式必不可少。因此,两种模式综合应用,效果会更加理想。
另外,在传统教研方式下,以至于在校本教研方式下,一些教师虽然有研究意识,但是也缺少研究的空间,一些重要思想和观点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群体的认可,造成只有部分骨干教师观点才被承认的现状。实际上学校应当给教师更多机会,重视教师的研究,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释放教师的创造精神,这种情况下,只有网络的广泛参与性、互动性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那么博客概念会允许教师们有不同的方法,会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会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让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研究状态,对广大教师来说,更加引人入胜。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推进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应有两个层面上的理解,一是指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基于学校的发展而展开的教师间教学研究活动,这就需要教学专家和教研员们深入学校具体指导,现阶段这种需求必须应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资源来满足;二是指教研员为了某个学校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区域情况而开展的研究,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进行以这个学校为主的区域范围的交流活动,这种大范围主体性交流活动只有基于Blog的网络交流方式最为合适。尤其是这种基于Blog的网络教研模式应用在校本教研上,打破了“校本”就是“本校”的概念,将其定位在人本(或者叫师本)教研概念下,张扬教师个性,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在Blog应用的过程中,Blog对于我们教师有很强的归宿感,和BBS不同,教师自己发的帖子总是被别人管理着,而Blog是我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管理的,这就好比我在网络空间里建设了自己的一个虚拟家园、一个学术天地,还有一点不同的是:这是个开放的可以和外界交换能量的精神家园,所以它一定不是顾影自怜的。有了这种与别人分享的动力,教师们在学校教研组进行研究、学习的内容,并首先通过思考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放在Blog里来,这就是有效的教育资源积累。然后我们会注意到围绕你的内容,有很多个“老师” (关心你的学术观点的专家)在回复,指导我们的学习方向和概念形成,不断更新我们的学习动力。说实话,现在我每天上网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打开:天津教研叙事群,看看我的“风雅天堂”有没有新回复,再通过链接访问进行浏览和学习。并且多半这个学习结果以开放的状态结束,但是重要的是我有了过程和积累。
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最让人欣喜的莫过于教师间思想的碰撞,这促使大家反思,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之间的实际聚合时间是很有限的,当面的学术争论也是很少的,这些也是校本教研中很难处理的重要障碍。Blog的应用就基本打开了这个桎梏,教师们的观念就显示在相应的栏目里,不同意见可以直接讨论,纯学术的,没有人情世故。结论可能更明显,于是不同意见的教师们就开始反思:为什么?他们或许会花了几乎一个晚上的时间在网上查资料和深入的思考这个问题?思考大家观点的分歧点在哪里?甚至第二天将查找到的结论一股脑贴在BLOG上,来证明自己。 这种经历不仅让我们学习到了东西,更让我们掌握了怎样去寻找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Blog还能记录下我们的反思过程,让我们很久以后还能再清楚地看到自己思想的成长历程,同时这个历程是个数字化的过程,其他的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轻易的找到我们的反思成果。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个反思结果是通过我们大脑加工转移过的具有附加值的知识,这对信息海洋里的信息增值是很重要的。半成品总比原材料价值高,我们在反思的过程中共享了自己的思考结果给别人,无形中我们成了一个知识加工者,一个信息加工链上的重要的增值环节。
并且,基于Blog的教研活动会极大的增强教师参与的广泛性、实效性、即时性和交互性,帮助教师实现远程学习和交流,从而促进了教研活动真正地走向校本,成为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形式。
号称是开放了媒体源代码的Blog用链接把作者自身的信息和知识出处标号出来,让读者得到完整的信息,读者可以自己编辑信息和发表言论。在一个Blog里,你可以轻易找到和主题相关的其他信息,这种信息渠道可以成为我们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的灯塔,使我们的网络冲浪更高效。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Blog无形中成为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微型系统,这是一个“真实”(真切存在)的虚拟社区,它对我们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了很强的教育功能。这就意味着Blog为教研提供了一种开放的方式、一种全新的方式。教研活动时教师们在最新教学观念、方法、资源、理解更新基础上,获取了广阔的空间,使他们能运用网络资源从多种渠道获取并加以筛选、加工、交流、讨论信息。主动高效地提高自己的观念和技能,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实现。
1、可交流性强:基于Blog的网络教研活动可以打破传统,同时单独研究几种不同的问题或同时比较研究几种相同或相通的问题,教师们可以即时交流信息,即时得到最新研究过程方案及结果。
2、充分体现教师教研的自主性:基于Blog的网络教研活动中的参与教师可以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在同一个虚拟环境中发表相同或不同的看法,并予以论证。
3、受众广:任何人、任何地点只要有网络环境就可以参与研讨、学习(当然也可适当限制)。尤其给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农村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不出家门就能进行研修和接受培训的机会,很好地关注了传统教研活动常常无法深入并且触及实质的弱势群体。
4、操作性强:Blog技术对于笔记的处理与纸质的非常相似,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这个模型对于知识管理特别简单,教师们很容易掌握和适应。后来出现了Wiki技术,是与Blog的不同的一个观念,采用公共编辑的方式,不过这更适合集群的方式,共同积聚观念,由于老师们很容易迷失在这种没有主题观念的描述之中,没有条理性,很难完成主题性强、条理性强的教学研究过程。因此对于教研活动来讲,似乎Blog概念更为合适。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这些基本理论,是我们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包括教研活动,首先要体现并遵循这些基本理论。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到教研活动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授教师如何运用新理念,而自己组织的教研活动过程还是灌输式。新的世纪,呼唤新的教育,呼唤新的教研方式,教师们期望的教研活动常常是既有助于自我学习,也有助于热烈、和谐的交流;教研的重点在于更多地帮助教师们有目的地、主动地解决教学相关问题,而不是只强调灌输一种欲望,一种抽象的内容。
我们的教研叙事群(教研blog)就是定位在人本教研的概念下,这个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在博客上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发布研讨主题和观点,另一部分在回复里互动交流。大家会毫无保留地研讨每一个环节的自主看法,没有误导、没有约束,目标由繁锁复杂变得简单明了,环节由生硬教条,变得自然流畅,语言由苍白无力变得生动有趣,这种突出教师个性观念的网络集备形式就在这种博客的氛围中完成了。近一时期,红桥区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基本上都是大力应用教研叙事群基础上完成的,也有了很多效果,比如,学期初的说课研讨活动,我们就是利用教研叙事群,激励教师们积极参与,发布自己的教学案例,并根据其他教师回复的意见进行完善,最终形成了个人说课稿。目前各章节都积累了大量包括教学案例、课件、反思、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新理念、新思想的教学成果。
五、blog有利于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研叙事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首先我们组织教研员就如何将“教研叙事群”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如何将“教研叙事群”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的专题讨论。得出的一致结论:“教研叙事群”是“BLOG教师”的广泛汇集,是个人教学理念的充分的自由表达,是集体智慧共同尽享,是民主平等、宽容和谐、关心互助的观念的潜移默化,是上下层级差距被缩小淡化、咫尺天涯的教师之间的一座跨时空沟通的桥梁。世界都能听到“我”的声音,自己的愿望、思想与情感都能一视同仁地带给人类的交流时空,同时一视同仁地从人类的交流时空中尽享他人的精神财富。
比如,学期末的一次教研活动之前,教研员刘蓓老师就把“红桥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问题拿到了叙事群上,大家的积极发布个人的看法、描述本校情况,也有外区老师的参与,谈了他们眼中的红桥情况,这充分说明了老师们很喜欢这种网络教研形式,因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平等、自由、民主的交流氛围使得老师们比常规教研时更敢说话了,大家不因世故而保留,不因权威而盲从,不因稚嫩而紧张。开诚布公、集思广益,让人感受到彼此发自内心的真实和坦诚。之后,刘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完成了包含“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的研究报告,圆满完成了学期末的最后一个教研活动,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和办法,形成共识,也研究出了基本方案,时间仅两个多小时。实际上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至少两次甚或更多时间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教研叙事群上的网络活动基本实现了个人反思、校际、区际间更深意义上的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这种教师专业成长方式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这种基于网络的过程性记录和评论就像随身小贴士,使用简单,只要有上网条件即可,参加面广,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网上研修形式。目前我们进行的利用“教研叙事群”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正象老师们所言:“利用blog教研我觉得很有意义,这样我们教师之间的距离近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距离近了,更拉近了我们和市级学校的距离!”、“博客于我——个人价值的实现,通过博客,通过老师们的真诚相待,我相信网络教研中1+2〉2的博客力量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共享信息、共享软件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平等互助的博客精神!”
六、 blog配合其它网络技术,在传统教研的支撑下,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快速、实时、高质量的有效教研
我们在普及应用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上,设计开发的基于BBS技术的虚拟教研平台,包括“留言版”、“主题讨论”、“即时交流”等,用于教师们日常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基于BBS技术的虚拟教研中心可以条理清晰地讨论某一专题,有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快速互动教育信息,发展教师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也研究开发网络视频技术,设置专用于网络视频直播和点播的服务器,多次尝试网络视频教研活动,不仅掌握了网络视频技术,同时将此项技术普及化,逐步完善网络视频教研系统。网络视频系统在学科教研上的有效利用,对传统教研的空间、时间、受众限制都将一一打破,实现快速、实时、高质量的有效的网络视频教研。
网络环境下,学科学习(教学资源)网站、学科教研专题论坛、网络视频教研系统、教研叙事群(Blog),四位一体,功能互补。教师可通过学科学习(教学资源)网站查询个人所需,遇到疑惑可在专题论坛上讨教,教研员可定期召开网络视频教研活动,对集中问题和新观念进行实时研讨,最终教师们可将个人见解、成果发布到Blog,经过大家评论,个人完善,形成独到的概念,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专家型的教师的愿望就成为了可能。
这几种形式我们都作了大量的试验,首先,我们建立了全学科、全学段的学科学习网站,完善了包括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整合课例视频及教学软件的教学资源库。全部应用于学校,极大的推动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常规性。其次,我们在虚拟教研中心(rol.hqjy.net)定期召集专项内容的研讨活动和主体论坛,围绕教材内容、学科培训和科研课题进行广泛的参与和讨论实现了跨时间、空间的在线讨论,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深入解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我们进行二点之间、多点之间基于网络环境的多次视频交流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网络实现了实时互动声音和图像的效果较好。尤其是我们在去年中旬和天津市教研室、北辰区电教中心三方进行的跨区域的视频教研活动,率先进行了不同教育环境、不同教育对象的同学段教师优势互补的有益的教学研究活动,内容是围绕着小学新教材的使用,就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探究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师们围绕着教学过程的“还、动、导、合”方式进行了讨论研究,气氛热烈非常,最后达成共识,形成同一观念,大家都受益匪浅。这次活动为今后基于网络视频教研的开展开了先河,也奠定了基础。天津日报和天津教育报都做了专门的报道。教师们也通过教研叙事群建立了自己的梦想天空、教学空间、思想领地。
由于目前教育网络设施的不均衡,以及部分教师在教育技术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因此给普及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方式带来一定障碍,另一方面,教师之间、教研员之间缺乏紧密的交流。多年来,教学研究工作一直是分科进行的,他们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教研员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为此我们大力推进教研叙事群的全面应用,为每一个学科教研员配备一个教研Blog,加强培训和管理,由学科教研员担任网管员,由学科中心组成员担任信息员,制定应用方案,有效管理,以群组的形式维护学科教研Blog的正常高效的发布。使我区各学科教研活动都在由传统教研形式逐步向以Blog为基础的网络教研形式过渡,能通过网络进行不再统一召集。对于长期在高容的备课、学习、上课、研讨的压力环境下的我区教师们而言,得到了一点自主时间、减轻了一些路途的劳累,效果十分显著。
当然,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教育Blog 也一样,从一出现,也经受着极左和极右两种思想的对立和冲击,尤其是网络观念、言论的“度”的方面,大家的理解还有着分歧,也出现了一些情况,比如网络的人身攻击、匿名泄愤、转载敏感问题等等,我们也及时进行了研讨,制定了管理方案,基本确立了一个“度”就是内容要适合于教育、要适合于学生、适合于教师。并且我们认为分区管理、管理员小组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以及教师实名机制,对教研叙事群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尤其是网络视频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方式也会逐步完善。使得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甚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基于Ipv6的个人教育平台的观念互动、资源积累,更加方便快捷的实现教师自我研修、自我发展,势必进一步提升整体教育者的教学研究的内容和层次。这种情况下,网络教研方式并不仅仅是定时定点聚集的教研活动的全时空延伸,它可能会渗透在教学研究活动的全过程,甚至于抛却教研活动,完全介入教学活动全过程,贯穿在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各环节。教学问题及时回应,教学资源超前获得。
总之,网络化、全球化是教学研究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互联网已连通世界各地、Internet站点遍布全球的当今时代,无论是校园网、多媒体教室,还是多媒体计算机,都要与Internet连接,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方便地利用丰富的资源、共享的平台进行交流、互动、研修、学习,真正打造学习性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基于Internet的新型教育教学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活动在资源、距离、规模上的限制,网络教学研究推向全球,一批新型的教育教学系统将迅速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又迎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