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5 20:2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构建科学有序、和谐有容的识字教育新体系
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
2006年05月20日
 来源:中央教科所
  回顾识字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我国自有文字始就有了识字教育。而综观几千年来的识字教育发展史,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主线,即“集中识字”的教育思想。因此,中国的识字教育史也就是集中识字教育思想史。这是中国识字教育思想的“源”。至清政府颁布《钦定蒙学堂章程》后,尤其 1922 年实行新学制以来、直到新中国解放前后,国外的教育思想和理论风行全国,识字教育便打上了借鉴西方语言学观点的烙印,其中影响广泛的当属分散识字的思想。这是中国识字教育思想的“流”。自 1958 年辽宁黑山北关实验小学探索集中识字方法开现代识字教育研究之先河至今,中国的识字教育思想终于“源”“流”汇合,走上了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思想相融合的道路,中国的识字教育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思古可以察今,鉴往可以开来,在考察识字教育思想发展的历程中可以明察我国识字教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在反思识字教育问题的基础上可以开辟一条崭新的识字教育发展思路,即构建科学有序、和谐有容的识字教育新体系。
  一、识字教育思想发展历程
  识字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是识字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国有几千年的识字教育史就有几千年的识字教育思想发展史。自有文字以来,就有了识字教育,也就有了童蒙识字教材教法,其中就蕴涵着识字教育思想。综观中国童蒙识字教育的思想发展史,大体经历了传统大集中识字思想时期、近代分散识字思想时期、现代集中和分散识字思想相融合时期。
  (一)传统大集中识字思想时期
  集中识字,就是把汉字集中起来学习。学了一批字,读一些课文来巩固识字,然后再学一批字再读一些课文。简言之,就是“先识字后读书 ” ,这是我国几千年来识字教学的传统经验。清人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两千字,乃可读书。”[ 1 ] 这是我国传统大集中识字思想的反映。
  所谓集中识字是与分散随课文识字相对而言的。我国自有识字教育始,至 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蒙学堂章程》止,大体属于大集中识字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有专门的集中识字教材尤以“三、百、千”为集中识字教材之正宗。
  从流传下来的识字教材看,最早的有《史籀篇》,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编,为教蒙童识字用书,其后有秦代的《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用以教授字体和语法,为后世编写儿童识字课本之先驱。而流传时间较长,且保存下来的是西汉元帝时史游所作《急就篇》,为汉魏以后通用的儿童识字教材。之后,有了南北朝梁周兴嗣编写的四言韵语《千字文》,宋朝初年无名氏编写的《百家姓》以及宋末出现的《三字经》,一起合称“三、百、千”,开始形成了一套儿童识字的通用课本,在官办学校中实行,直到清末民初仍在一些民塾中使用。
  传统“三、百、千”识字教材的特点是: 1 、大集中识字。开篇即识字,教学目标明确,识字任务集中; 2 、识字量比较适当。总字数 2720 字,除去重复字,单字 2000 字左右,符合儿童初步识字量要求; 3 、以类相聚,韵语形式,便于儿童诵读、背诵、记忆; 4 、边识字边学知识。[ 2 ] 由此可见,此时期的识字教育体现了大集中识字思想。
  (二)近代分散识字思想时期
  自 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蒙学堂章程》始,至新中国成立后的 1958 年止,大体属于分散识字时期。所谓分散识字,即分散随课文识字;就识字与读书的关系而言,就是“边识字边读书”思想。
  原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写给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刘静和同志的信中回忆自己五岁上学、识字读书的经历时说:“我五岁读书,第一本是清朝的第一本教科书,那是戊戍政变后才有的。第一课八个字‘天地日月山水土木'。六岁就是‘民国'了,‘民国'的教科书第一课一个字‘人'。再后来,‘教育学发达了',第一课是一张图,没有字。再后来,第一至第五课都是图,到第六课才有字。” [ 3 ] 据此可推,当时是采用分散随课文识字的。至于信中所谓的“教育学发达了”,是指当时国外的教育思想从杜威到凯洛夫正风行全国。不难得出,分散识字思想和国外教育理论密切相关。
  尤其 1922 年在我国实行新学制以后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小学语文课上,普遍采用读一课书学几个字的方法。比如读“狗 小狗 来来来”,学“小、狗、来”三个字,再读“大狗跳 小狗跳 大狗叫 小狗叫 大狗小狗 叫一叫 跳一跳”,又学“大、跳、叫、一” 四个字。这样在读课文中识字,好处是学生觉得读课文有趣。[ 4 ] 其识字教育效果如何?“ 1949 年,我们接收国民党的小学,一学期只能识 200 字。”[ 5 ] 另,据统计,从 1923 年直到 1958 年三四十年间我国小学一二年级识字量平均在 1200 字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 900 余字。而从宋朝到清末民初七百多年,儿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可以在一两年内(有的时间更短)认识 1500 来字,然后转入读诗读经。[ 6 ] 新学制改革,由于受西方拼音文字的影响,忽视了我国汉字汉文特点,导致识字教材的识字量大量减少,每课书随课文学习三、五个生字。这就是我国近代识字教材中分散识字思想的体现。
  (三)现代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思想相融合时期
  究竟是借用西方拼音文字国家的教法,放弃几千年来“先识字后读书”集中识字的思想传统,还是结合我国国情,结合汉字汉文的特点建立起自己的识字教学法 , 抑或将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思想融合起来构建更为科学的现代识字教育思想?对这个问题的求索与解答,贯穿于近半个世纪的现代识字教育发展历程。
  自 1958 年辽宁黑山探索集中识字方法开识字教育研究之先河至今,大体属于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思想相融合时期。
  现代识字教育的课程教材大都体现了集中和分散识字思想相融合的特点。 1978 年编辑发行的全国通用小学语文教材(试用本)正是吸取两家之长,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识字法,又称“多种形式识字法”,识字要求“四会” 分步走,两年内使学生掌握 1700 字,加上“两类字”,超过两千,并注意在识字的同时,进行初步的阅读和说话、写话训练。经过几年的试用,颇见成效。 [ 7 ]
  现在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包括新课标教材和其它种类的实验教材,一二年级的课本大都分成识字单元和阅读课文两大部分,识字教材中的识字,大多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阅读课文,大都要求随课文分散识字。这实际上就是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相融合思想的体现。
  1994 年第一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期间,田本娜教授就曾对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两种思想相互融合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目前汉字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大好形势,多种识字方法形成了风格、特色各异的教学体系,使汉字教学走向了一个新阶段。但是,从多种识字方法中,可以看到蕴涵其中的两种教学思想:一种是集中识字教学思想,一种是分散识字教学思想。诸种识字方法,大都可以纳入到这两种识字教学思想中,如“字族文识字”就属于集中识字,“注音识字”就属于分散识字,所不同的是,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同。其实,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都要完成识字和发展语言的任务,可以说殊途同归。因而,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是合乎识字教育发展规律的。[ 8 ] 因此 , 现代识字教育表现出了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思想相融合的鲜明特点。
  二、识字教育研究现状与问题反思
  (一)识字教育研究现状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实施和逐步完善,随着国家教育科研事业的逐步开展,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随着世界学汉语汉字热潮的到来,识字教育研究自 80 年代始已呈现繁荣兴旺的景象并有继续发展之势。具体表现在:
  1 、各种识字教学方法及实验奇葩怒放、异彩纷呈
  作为具体的识字方法并用于教学实验,分散识字,起始于 1958 年,代表人物是斯霞;集中识字,起源于 1958 年,由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小学首创, 1960 年北京景山学校继之而起。在这两种识字教学方法及实验的影响下, 80 年代,识字教学方法及实验出现了奇葩怒放、异彩纷呈的新局面。部件识字发源于 60 年代的河北沧州;还有字族文识字、字根识字、循环识字、字谜识字、科学分类识字等,都起源于 6 - 70 年代。到 80 年代初期,继之而起“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还有发源于天津的听读识字和猜认识字,又出现了奇特联想识字、汉字标音识字、字理识字、成群分级识字、韵语识字、趣味识字、计算机辅助识字等 12 种识字方法及其实验,[ 9 ] 之后,又出现了数码识字、中文字母识字法、直映识字、定频识字、炳人识字、大成序法识字、解形识字、潜能识字、电脑双拼识字、双脑识字、数码成语、汉字信息综合识字以及香港的综合高效识字法等,识字教育的百花园里真可谓奇葩怒放、异彩纷呈。
  2 、识字教材和研究资料越来越多
  从 1993 年开始按照国家教委“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精神编辑出版了 12 种小学语文课本经审查后发行于全国,改变了以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教材多样化、有竞争的新局面。除了这 12 套以外,还有一些实验课本以及地方课本。这是小学语文教改、汉字汉语教学研究走向繁荣的明显标志。
  每次识字教育研讨会都会收到大量的国内外与会代表的学术论文,会后大都会结集成书,致使有关识字教育的研究资料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
  3 、识字教育研讨活动越来越频繁、研究越来越深入
  在 80 年代初期,即 1980 年 5 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就在辽宁锦州召开了全国集中识字经验交流会。这是建国以来集中识字研究工作者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会,会议内容十分丰富,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董纯才亲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会后,将会议文件编成《集中识字教学经验选》,由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年 10 月出版。随后,集中识字的实验和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更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了。[ 10 ]
  1990 年 1 月 8 日 至 15 日,在天津召开了小学识字教学研讨会,识字教学各种流派代表在会上汇报了自己的实验和研究成果,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将这次研讨会的发言和材料整理成集,于 1990 年 5 月编辑出版,定名为《九种识字教学法探新》。[ 11 ]
  1994 年 8 月 4 日 至 7 日,“首届小学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 在东方文墨之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家乡——安徽歙县举行。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前国家语委主任柳斌同志特为大会题词:“国民识字率是一个国家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阐明了汉字识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来自新加坡、香港和各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共 129 位,他们围绕着对汉字的认识、低年级是否以识字为重点、识字与写字的研究、识字与读写的关系、识字与智能开发、境外国外的汉字教学等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讨,显示出了九十年代中国小学汉字识字教育的主要成果及其科学化方向。[ 12 ]
  2000 年 11 月 26 日 至 28 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召开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会前征集了 30 多种识字教学方法进行交流。这次大会是对近 20 年来我国汉字教学的一次总结,充分体现了汉字教学的发展和创新,也说明国家对汉字教学的重视。
  2006 年 4 月 23 日 至 25 日,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这次大会汇集了 14 个国家 38 位外籍朋友,以及来自香港地区的 16 位友人和境内同行 180 余人。这次大会就识字教育的脑科学原理、符合汉语汉字规律的方法、双语教学以及识字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还就 30 种识字方法进行了大会交流。可以预见,这是一次引领着识字教育走向科学序化、和谐有容发展道路的大会。
  4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与研究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加强,世界各国正在掀起学习汉字汉语的热潮,美国数百所大学将汉语列为外语课程之一,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每隔三年都在中国召开一次,与会者越来越多。如何对非汉语、外国人进行汉字汉语教学已成为识字教育界乃至语文教育界的重要课题。
  尤其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识字教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反思与构建阶段。 1994 年召开的第一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使识字教育研究在繁荣之后走向了深刻的反思。其反思和构建的内容包括: 1 、如何继续深化识字教育科学化意识; 2 、如何正确处理识字教育的基本关系; 3 、如何积极冷静地迎接数字化技术的挑战; 4 、如何融合、弘扬汉字文化的优良传统等(戴汝潜观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识字教育遇到各种问题包括决策问题、教材问题、实验和研究问题等,但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可以肯定地说,以 2006 年 4 月召开的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为契机,新世纪的识字教育研究必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识字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以构建识字教育新体系为己任。
  (二)识字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识字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当代也呈现出识字方法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但中国的识字教育和它所属的语文教育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中国基础教育一样,仍然存在着许多根本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认识与肃清。
  1 、理论与研究基础薄弱问题
  识字教育经过近百年学校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大家已经认识到了文字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思维学、脑科学、信息语言学和数字化技术等都是识字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识字教育要大力吸收这些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以推动识字教育科学化进程。但具体到各种识字方法,仍然存在着理论与研究基础薄弱问题。
  关于理论基础薄弱问题。尽管上述各种理论在新形势下尤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我们的各种识字教学法研究与实验却很少关注这些方面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转化为我所用,导致识字教育实践指导上的理论基础薄弱,反映在识字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几乎还是抱着老面孔不放,缺乏新鲜的血液和时代活力。
  关于研究基础薄弱问题。各种识字教学法研究大多停留在实践操作层面,缺乏理论的研究和提升或者研究和提升的力度不够,致使其研究基础薄弱。这不仅影响其实验的深入及推广,也影响其科学化进程。
  2 、教学模式封闭、僵化,识字方法单一问题
  很多识字方法过去大多分散在各地进行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单打一实验,教学模式也较封闭甚至呈僵化状态,致使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一来,就被席卷到课程改革的边缘地带,甚至荡然无存,为什么?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模式封闭、僵化乃至识字方法的单一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面对这一问题,识字教育乃至语文教育研究者们都需要加以深刻反思。
  3 、忽视学生自主识字问题
各种识字教学方法大多局限在教法层面,研究如何让学生多识字、快识字,很少从学法层面研究如何给学生创设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识字。这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尚有一定距离。
  4 、低段识字与高段读写衔接问题
很多识字方法没有或不太重视研究低段识字与高段读写衔接问题,这也是有些方法不够成熟走不进实验课堂的原因所在。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光有低段的识字教材教法研究,没有中高段语文素养持续发展的研究及其配套教材,很难有说服力,这是识字教育也是语文教育研究必须大力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
  5 、识字教改实验不够规模化问题
  由于各方面原因,各种识字方法的教改实验正在萎缩,有些只是局限在一些“点”上进行,甚至更有一些识字方法基本属于个体行为。这既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扶持,也需要各种实验方法内部加强整合以扩大规模形成相对优势,便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让有生命力的识字方法脱颖而出,促使识字教改实验逐步走上规模化、科学化道路。
  三、识字教育对策:构建科学有序、和谐有容的识字教育新体系
  2006 年 4 月,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召开的第二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此次大会的宗旨为:“识字教育科学序化,尽早阅读开发心智”、“科学民主,和谐有容”。这昭示着未来识字教育发展和研究的方向,即构建一个科学有序、和谐有容的识字教育新体系,这是识字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识字教育面对未来应有的魄力。展望识字教育的未来,这个新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科学性
1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识字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一切的思想武器,是科学识字教育的指导思想,因此,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引识字教育走上科学化道路。即坚持科学的识字教育思想、运用科学的识字方法、开展符合儿童识字心理发展客观规律的高效识字教育。
第一,坚持科学的识字教育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识字教育要坚持科学的识字教育思想即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融合的教育思想。
第二,运用科学的识字方法。识字方法要能经受实践的检验,要在大规模实验的基础上开展科学实证研究,以保证识字教育真正科学高效。
第三,符合儿童识字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科学研究都要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儿童的识字心理有其特殊的发展规律,因此,科学高效的识字教育要在揭示儿童识字心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2 、用科学理论作基础
识字教育要科学化,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基础。现代文字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思维学、脑科学、信息语言学和数字化技术等都是其科学的理论基础,识字教育要大力吸收这些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以推动识字教育科学化进程,并使识字教育研究在多学科视野的关照下走向理论研究的更加厚重与成熟。
(二)有序性
1 、遵循汉字特点与汉字构字规律的序化教学
汉字是由形、音、义三要素构成的,汉字构字规律就是汉字形、音、义三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汉字教学就是要遵循汉字三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实行序化识字,使学生统一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先教独体字,后教合体字。
第二,利用汉字的形声联系、形义联系、声义联系识字。
第三,结合词汇教学汉字。
第四,依据字—词—句—段—篇的逻辑顺序设置语境,教学、巩固、应用汉字。
2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汉字的序化教学
第一,依据学生对汉字感知—理解—运用的认知过程进行序化教学。
第二,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进行序化教学。教学时要由具体到概括,即由图到字,由事、物到字;由简单到复杂,即由字逐步到词句段篇。
第三,“四会”分步走,按照会认读—会理解—会书写—会应用的顺序,逐步达到整体掌握汉字的形、音、义。
3 、加强字量、字种、字序、字用的序化研究
识字教育首先要解决好字量、字种、字序、字用问题,因此,究竟识多少字能够达到初步阅读必须的识字量?按照怎样的序化标准来选择字种(常用字、高频字、生活用字、儿童用语等)?怎样安排字序比较理想?以及字用即词汇的掌握如何序化等等问题,都要加以科学研究。
(三)和谐性
社会的主体是人,人的素养决定社会发展的水平;因而,就构建和谐社会而言,必须大力提高人的素养。人的素养构成很复杂,但语文素养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如何通过提高语文素养来提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素养,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这就必须加强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育内容,宜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小学一二年级应以识字教育为重点,这已形成了共识,但是,如何才能实现识字教育的科学、高效?识字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1 、识字与阅读、写作关系
识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阅读、写作是巩固、发展识字的必要手段,更是识字的目的。不会识一定数量的字,就不会阅读和写作;反过来,阅读和写作可以巩固和发展识字。其中,处理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识字后阅读,即先识一批字再读一些书;另一种是边阅读边识字,在阅读中识字。在把握好了基本关系的前提下就可以合理运用识字教学策略,选择恰当的识字方法科学、高效识字,以便实现尽早阅读、提前写作,使学生语文素养快速、和谐、整体发展。
2 、识字与口语交际关系
识字是学习书面语言,口语交际是运用口头语言,它们同属语言活动范畴,并相辅相成,和谐发展。其中,识字有助于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发展儿童的心理词汇,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儿童的口语交际服务;同样,口语交际可以促进儿童心理词汇的再生与语言能力的发展,促使儿童快速、高效识字。
3 、识字与学科学习关系
识字量大、识字能力提高了,有助于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促进其它学科学习效率的提高。反过来,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又为识字提供了大量的阅读学习机会,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识字的学习效率。
4 、教师指导识字与学生自主识字关系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识字教育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认知规律和汉字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主动、积极的识字意识和合作、探究的识字精神,使教师指导识字与学生自主识字相互协调、和谐发展。
(四)有容乃大
1 、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思想彼此渗透
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作为两种识字思想应该互相碰撞、彼此渗透,共同引领识字教育走向科学序化、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早在 1994 年第一届识字教育国际研讨会期间, 田本娜 教授就曾对今后汉字教学的发展问题提出了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两种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观点。她指出,两种教学思想的区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集中识字强调汉字规律,主张在识字过程中发展儿童的语言;分散识字强调语言规律,主张在发展语言过程中识字。其实,二者都要完成识字和发展语言的任务,可以说殊途同归。因而,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是合乎识字教育发展规律的。[ 13 ]
2 、各种识字教学方法兼容并包
近年来,各种识字方法兼容并包,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走上了识字方法综合化发展的道路。其好处是:一方面促进了识字方法的发展,比如各种识字方法的教材都在分别使用各种形式的集中归类识字法,促进了集中识字方法的发展。同时,集中归类识字教材中也编写进其它识字方法常用的词组、短语、诗歌、韵文等形式。但各种识字方法在本着完成识字和发展语言共同任务而兼容并包的基础上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综合各种识字方法的精髓,有助于优化识字方法,使识字方法更加科学与实用。
3 、加大识字教育决策、实验与研究力度
近几年来,各种识字方法的实验与研究,虽然遇到很大的困难,有的实验面不断缩小,但是不少实验者仍在殚精竭虑,修改教材,改进教法。不过,解决困难需要从多层面入手,比如政策支持、研究保证、实验学校与广大教师的参与、努力,只有这样,识字教育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局面才会越来越喜人。
4 、进一步开拓海外中文教育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各国开始关注中国,了解中国,走进中国,由此,出现了一场世界汉语热,国家支持各国兴办“孔子学院”,以推动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但是,目前国外的汉语汉字教学还存在盲目性、无序性,普遍缺乏根据汉字特点设计的教材教法,未能和中国的识字教育接轨,亟待科学的引领。因此,如何进一步开拓海外中文教育的新局面,为世界汉语教学提供科学高效的识字教材与教法,真正实现让我国的汉语汉字走向世界,让全球了解汉字文化,这不仅是目前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决策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教育科研课题与实践课题。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汉字文化教育研究中心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部(王晓霞执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9 04:10 , Processed in 0.14380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