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天林:如何继承与发展古琴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4 21:3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天林:如何继承与发展古琴文化
时间:2012-08-24

   来源:中国网

  中国网文化中国讯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中国专访了被称为“古琴传承者”的杨天林先生,请他介绍一下古琴文化。
  古琴的起源
  古琴的确切起源,现今已无从查证,但仅根据《尚书》《乐记》《诗经》等文献记载,琴就已经存在了至少3000年了,这已然奠定了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曲。而根据传统传说,伏羲以桐木为琴,以绳丝为弦做琴,如果传说真的属实,琴的历史将向前推进至5000年前。除了伏羲造琴之外,还有女神,火神,水神造琴等一系列传说,然而这些都作为神话,无据可查。那么,琴的由来究竟是怎样的呢?杨天林说:“有一种普遍认同的说法是,琴来源于最早石器时代,原始人发现弓箭的弦振动时会发出特定的声响,弦的松紧不同,音高也有所差异,于是原始人将不同的绳子绑在石头上,这就构成了最早的古琴。根据出土文物,战国时期的琴,其形式还如同之前所说十分的简单,而到了魏晋时期,出土的古琴就与现今的古琴相差甚微了”。
  古琴在历史上的地位
  纵观中国历史,也很难找到一种乐器,能够贯穿华夏大半段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人文上能有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下至书生儒士,上至帝王将相,都必须终生研习琴艺以修炼心智。末代黄帝崇祯沉溺于琴乐最终失去国土,诸葛亮仅凭借一首琴曲击退司马懿数万大军,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魏晋时期的嵇康甚至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古琴如此的与众不同?为什么它的地位如此特殊?杨天林介绍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琴本身出发寻找答案。单就琴本身来说,就寄寓了许多的文化象征。琴的长度在中国长度单位度量下是3.6.5,象征着一年365天。13个徽,象征着农历的13个月份。琴体上下用两块不同属性的木头制成,象征着阴与阳的平衡,同时上面板成弧形,代表天空,下面板平直,代表大地。起初的五根,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种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元素。甚至在琴的命名中也有着特定的内涵,其中一大类是以神灵或圣人的名字名字命名的,如伏羲式,仲尼式。另一类是以自然界的景观命名的,例如落霞式,竹节式。由此可见,古琴作为古人与自然鬼神乃至先人沟通的工具,其意义是远远大于仅仅一门乐器的”。
  相传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天,两位朋友初识于汉水之滨,一位是名动天下的弹琴高手伯牙而另一位只是非常普通的樵夫子期,当伯牙弹起琴来尽情抒发自己的高山之志时,子期脱口发出:“善哉乎古琴,巍巍乎若泰山”的感叹,一会伯牙又以琴抒发自己对流水的向往,又听到子期“汤汤乎如流水”的叫好,琴声使他们心心相连,称为莫逆之交,但不料子期天年不测,不久病逝,噩耗传来,伯牙悲不自禁,断弦摔琴,发誓终身不再弹琴,因为是上再无人值得演奏了,这就是后人无限仰慕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两千多年以后,1977年8月,美国旅行者号飞船从地球出发飞向茫茫太空,它携带关于人类文化科学的种种自我介绍材料,其中有地球男人女人的形象,也有两部世界名曲,一部是西方音乐家莫扎特的作品,另一部就是中国古琴演奏的古曲——流水,这美妙的音乐传达了人类对银河的问候,人民通过他去寻觅知音。
  古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古琴的衰微始于明清时期,二十世纪中国新式学校兴起,盛行学堂乐歌和西方音乐,加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导致旧式文人群体消失,古琴成为极少数人的业余爱好,另外古琴琴谱主要功用是记指,不能直接完整的反应出音高,旋律需要老师口传心授,当师承中断时就使得据谱寻声的工作十分困难,再者古琴追求微妙的韵味,不适合采用电子扩音设备,所以演奏时需要极其安静的环境,而自由深沉,寓意深刻的琴曲也要求听众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杨天林介绍说:“琴曲的流失,琴文化的断代,甚至申遗成功后,古琴学生数快速膨胀,许多琴师为了能招收更多学生,缩短学习周期,将大量演奏技巧简化甚至省略,使古琴作为国琴正在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 有评论人认为,如果我们不能切之有效的传承传播古琴文化,传统古琴艺术将沦为“博物馆文化。”为此,海内外琴人都在大声急呼:古琴要保护,要发展,要传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7 06:48 , Processed in 0.07978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