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史延伸出的家族史 文/绿茶
有一种阅读叫延伸阅读,就是在你看完一本书后,会不自然的去阅读由此书延伸出来的阅读兴趣点,这个兴趣点无疑吸引力很猛很强大,甚至恨不得还没读完这本书就想拿起那本书。就好比不久前我读到一本叫《替人读书》的书,这本书的作者吕大年先生是一位英国文学涵养很高的人,他在书中的几篇读书札记包罗英国文学的很多知识,被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书评”范文之一,比如他在书中主力推介的《帕梅拉》和《约瑟夫传》两本以仆人为主角的书,我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急不可耐的跑去书店欲买而读之,却无所获,前者虽然有译林的中文版,但年月已久,书店已找不到,后者根本就没中文版。
说这些的意思是想说,延伸阅读在我的阅读中不经意间主导着自己特定时间段内的阅读方向。比如最近,我阅读的几本书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个人史延伸出的家族史。虽不是刻意,但的确受到一种自然流露的延伸影响。
最先读的是《合肥四姊妹》。
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这四个名字无疑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文化才女子,和中国近代文化名人有着说不尽瓜葛的张家四姐妹的故事,被很多文人一次次描绘和美谈。她们四位,每人的故事都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她们和各自丈夫以及仰慕他们的追求者们的情感故事更是我们八卦的主要猛料。
比如元和,她下嫁给昆曲演员顾传玠就成为当时上海各大报的娱乐头条,虽说顾传玠是当时的昆曲红人,但好歹元和是个大家族的闺女,下嫁给一个戏子无疑是轰动而让人琢磨不透的;再比如老二允和,一位天不怕地不怕的暴脾气女子,又有着很大的政治情怀,怎么就突然嫁给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呢?
还有老三兆和,大文人沈从文苦苦追求其三年,死活就是看不上,后来怎么又被其诚恳感动,她说是被从文的一封封情书所最终感动,谁信啊,一位这么有主见的才女,怎么会因为情书而许与终身呢?
最绚的就是老幺充和,长的不算是四姐妹里最漂亮的,但当时一大群文人雅士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其中诗人卞之琳更是爱恋其一辈子,到她最后莫名其妙地嫁给一个老外傅汉思,卞诗人依然坚持给她写情书。
我最关心的以上这些内容和疑问,其中书中极少交代,关于她们四姐妹的篇章也只有最后四个篇章,每人一章,根本就是点到为止。全书共13章,前面9章,其中描写的就是他们张家家族史。当然,诞生出这样出色的四位女性的家族无疑也是个了不起的家族,我自然很是愿意是了解。这个庞大的家族和中国近代很多大家族基本上趋同,都是祖上因为立了大功,积累的大量财富,然后子孙延续香火和财富。
在家族部分,对四姐妹的母亲陆英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对子女的教育和对整个家族的操持让人对旧时女性的贤惠和能干敬而佩之,尤其是她对保姆们的安排和认识,让她们各尽所能,将一个复杂的家族安排的井井有条。阅读中,家族史似乎被我渐渐忽略了,这五位女性,成了我阅读的全部视野聚焦。
读完《合肥四姊妹》后,本想延伸一下,再找来由允和写的《张家旧事》、《最后的闺秀》等和张家姐妹有关的书籍再读读,恰在这时候,先读到了张大春的《聆听父亲》。这同样是一本个人史延伸出的家族史的书,更巧的是,这又是一个“张家家族史”。再加上大春是我很喜欢的台湾作家,所以,就忘了先前的想法,开始延伸阅读起这本来了。
张大春对于大陆读者而言,也许陌生,因为他只有前年出过一本《小说稗类》,这是一本小说理论书籍,所以,也少有人看过和提及。但在台湾,他可是当之无愧的一线作家,他的“大头春”系列和《城邦暴力团》等都被读者视为经典。
《聆听父亲》是“大头春”很性情的自传体小说,他在书中向自己还未出世的孩子述说着自己的父亲(也就是这个孩子将来的爷爷),父亲的父亲和爷爷,以及他们家族。小说家写其自传来有时候挺可怕的,时而宏大,时而渺小,时而体味大时代,时而回味家族琐事,这种起伏的手法让人读来比较有节奏,但打破了我对家族史描写的阅读常态,所以,和当初阅读《小说稗类》一样,可以说,我的精力不能完全集中,只对一些细节印象深刻。
比如《小说稗类》中,我只对他在书中提及的一些书单有兴趣,好让自己按单索引,进行下一步的延伸阅读;《聆听父亲》中,也只是对命运跌宕的曾祖父、家规严谨的曾祖母、“怪脚”五大爷、罗嗦六大爷等鲜活的人物印象深刻。无疑,大头春的记忆力是惊人的,讲故事能力也是惊人的,最后呈现的这本《聆听父亲》在亲情写作方面我认为可算精品。
说完两个“张家家族”,可以顺带再提两本书,它们是朱正的《一个人的呐喊》和陆灏的《无轨列车》,这两本书虽然不在我的主题“个人史延伸出的家族史”范围之内,但属于我这个系列阅读的延伸。为什么这么说呢?简单解释一下。
朱正的《一个人的呐喊》实际上是一本很纯粹、很严谨的鲁迅传记。在所有近代文人中,鲁迅的传记无疑是最多的,仅朱正自己就写了四个版本的鲁迅传。所以,在我看了多个版本的“鲁迅传”后,我已经把目光移开鲁迅本人,而更多的去关注他们周家。虽然这本书还是不能给我提供更多关于周家的信息,但我显然把这本书当作一个了解家族史的文本之一了。
再就是《无轨列车》,我只所以把它也和所谓的“家族”联系起来,是因为,这辆“无轨列车”的列车长实际上就是前《万象》主编陆灏,而前《万象》的那批作者我把他们比喻为一个“家族”,可以说这是一个无形的“家族”,但他们有着很强的“场”,在经历几年的散席后,又再聚到一起,坐上这辆“无轨列车”,继续行驶在人文杂志的大道上。
《合肥四姊妹》金安平 三联书店 2007年12月 定价:28.00元
《聆听父亲》张大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 定价:25.00元
《一个人的呐喊》朱正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年11月定价:29.80元
《无轨列车》陆灏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年1月 定价:28.0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