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溯童年精神图景 寻找内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5 03:2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溯童年精神图景 寻找内心


(2008-3-18)
○汪  政(评论家)
上世纪80年代,呼吁作家学者化曾经是一个相当强劲的声音,虽然学者化到何种程度不得而知。但到了新世纪,没人再去操这份心了,不少作家倒真的变成了学者,如王安忆、格非、马原、阎真、南翔、红柯……还有残雪。就我的阅读感觉而言,虽然残雪还不时有小说面世,但我早已将她看作了一名学者。我不是从学者的角度去思量这位作家,而是从作家的角度去琢磨这位学者。这些年来,残雪为我们写作了大量的作家作品论,在我看来,这些评论与学院派的专家学者的工作是有相当的区别的,我称之为作家的阅读。学院派的评论是有套路的,他们的作家作品论大都从一些理论出发,为的是去验证某一种理论,以便将其纳入到他们的学术体系中,因此他们的评论往往喜欢从大局着眼,喜欢宏大叙事。但作家们的阅读不同,他们的作家作品论是同行间的博弈、切磋与会心,所以与通行的理论无关,常常是感性的。他们时时从一些旁人所不认为重要的角度切入,令人惊讶地置作品的主干于不顾,在一些细微末节上流连忘返。因此即使对一些再熟悉不过的经典,他们也会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这就是这些年来的残雪。
但是,2008年的残雪,又以作家的面容凸显在读者的面前,她一下子为我们奉献了两部文学原创作品,这就是《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和《边疆》。前者可以看作一部自传,但是写法和风格与一般的自传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编年的,也不是与成长同方向的顺时序的记叙,因此,它也不是很完整的,读了这部自传,我们并不容易形成对传主童年的完整印象,并不能将作家那一时段的人生履历还原。但是,读者似乎并不会因此而有多大的遗憾,因为残雪在众多的自传写作之外另辟蹊径,以空间化的方式首先为我们展示了她童年的生活图景,有对自己性格的感性观照,有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回忆,有对童年阅读的回顾,有对疾病的体验,有对亲人的追思,有对儿时人物的写照,也有对童年印象中家庭、乡村、城市与大自然等不同场景的复现。其次,这样的空间化的展示又是从一个成熟的艺术家的理性视角出发的,是由果到因的“却顾所来径”的追溯与寻绎。残雪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回忆童年,而是试图从童年去理解和发现自己精神成长的轨迹和自己文学发生的动因与风格的成因。残雪特别为本书写上了这样的题记:“文学的创造过程就是一场趋光运动,我不过是延续了幼儿时期的本能。”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本书的写作在结构上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先叙后议,几乎在对每一个童年场景追述之后,作家总要回到现在,将这些场景作为一个客观的对象来进行观察和思考,努力发掘它们在自己精神成长中的意义,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比如在回忆了自己童年许多“懵懂”的往事后残雪这样写道:“儿童时代那幸福的蒙昧期使我受益终生,对‘不懂事’的个性的坚持使得我的作品有了一种先知先觉的风格。我将永远如此:一只脚跨在世俗社会的边缘,另一只脚步立在我的空灵王国内,将这种交合的探索做到底。”又比如,在回忆了儿时乘坐火车和体验后作家谈到了空间变化对文学的意义,空间的转换有时会将人带入一个完全无法沟通与交流的陌生环境,但“那种既无助、又微微紧张的感觉有益于心灵的超拔。在一个社会环境里,人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反思或冥想,灵感也会萌动。这种情况非常类似于阅读实验小说或西方经典——要拉开距离才会进入语境,否则便只能在外围徘徊。”这样的艺术阐释在书中比比皆是,我们完全可以将《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看作残雪的艺术哲学。她也再一次证明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弗洛伊德说,对于艺术家而言,“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受后来事件的影响才变得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是最有意义的因素。”
《边疆》则是残雪的长篇小说新作。这部作品与《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是由同一家出版社同时推出的。我非常同意出版社在该书“内容简介”里说的一段话:“从一定程度上说,《边疆》是作者随笔体自传《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的姊妹篇。两部作品,一部写实,一部虚构,俨然一对阴阳版。”从阅读上说,进入《边疆》要比《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困难得多。它承接了残雪写作的一贯风格,是超现实的。残雪在《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中曾经对自己的这种风格做过说明,她说:“我的小说世界排斥读者,一般人很难进入到里头,那种封闭性令人生畏。……这是因为我从不写大家所公认的这个世界里的事,我将这个所谓的‘现实’看作一个表层的世界,我的兴趣在海上冰山下面的部分。只有属于夜晚,属于人的原始欲望的东西才是我的书写范围。”如果从小说的故事梗概上看,这也许被认为是一部与风情、游历、奇幻等相关的作品,主人公六瑾来到当年父母生活过的边疆小石城,与那里的人们有过或近或远、或深或浅的交往,并通过他们,走进小城的生活,走进小城山水自然与各种鲜活的生命世界。但是,如果沿着小说的叙述一步步读下去,就会发现通常的小说阅读经验在这里不再容易走得通,我们无法知道人物的命运,无法知道小说的下一步将会向哪里发展。虽然,小说的语言是质朴的,小说的叙述语调是平常的,小说中人物与故事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现实的,甚至是世俗的,用《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中的话说就是读者能感受到“我作品中那种浓厚的生活气息,那甚至是来自社会底层的生活气息。”但是,人物,连同小说中的一切事物又都是神秘的、奇异的、不可把握的。随着作家的叙述,小说在不断地深入,在不断地飞翔。说深入,是因为小说在不断地走向内心,走进想像,走向不可知的人的幽深的精神世界。说飞翔,是因为小说离现实,离大地,离人们生活的常态越来越远,终于使小说步入了荒诞。这也许才是这部小说写作的真正目的。小说写的“边疆”是在中心之外的,是边缘,是人们时时忽略的遥远的地方,现实中是如此,那么这个世界的意义呢,人的内心呢?它们的边疆又在哪里呢?所以,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次逃避与寻找,既是现实的,又是想像与精神的,很难说这次寻找有什么结论,也许对人的宿命,对自然,我们会心有所悟,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意识到边疆的存在,意识到了以后,我们有没有勇气去寻找?生命,确实需要一种别处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残雪的这两本书在内核上确实有相似之处,她在寻找,是向自己的童年,是向远方;一是尽力还原真实的生活,是放纵自己的想像。
《边疆》残雪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25.00元 《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残雪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27.00元

残  雪  原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山上的小屋》、《饲养毒蛇的小孩》、《阿娥》、《苍老的浮云》、《长发的遭遇》、《五香街》,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0:46 , Processed in 0.12436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