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建“学习”的概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8 00:2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建“学习”的概念
钟启泉   

    不管处在什么样的情祝下,任何教育改革都是要从更新观念开始的。我有一个看法就是,概念重建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在新课程的框架内,很多概念都是需要重新认识的,包括“学习”的概念、“课程”的概念、“教师”的概念,“学校”的概念,等等。
    这里我想说说“学习”的概念。原来我们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行为主义”的,也就是强调“反应强化”,所谓的题海战术那一套。上海马戏团有一条狗会做数学题,十以内加减法都会,可其实那是训练出来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心理学上的“刺激一反应”那种模式。在“考试文化”的背景下,老师就是把学生当作狗来一般来训练来培养的。学习当然是需要训练的,但如果以训练代替学习就有问题了。
    “学习”是一种循环式的发展。学生在这个循环发展中的“质量”是由两个条件决定的,一个是遗传基因,一个是后天环境。作为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环境。过去我们仅权关注IQ也就是智商,这不全对。人脑之所以永远优于电脑是因为有EQ也就是情商在支撑着。现在国际上开始关注SQ,也就是自我学习能力。教育最终是为了不要教育吗?这也正是普通高中教育的核心目标,亦即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台湾甚至有一种“灵性课程”,它关注的是人的PQ,即“灵商”。你想想看,“多元智能”理论为什么现在风行世界?我们说“学习”,就应该关注人的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学习作为一种活动,其特质可以这样来描述:学习即行为的变化,即意义的生成,即生存的感悟,即智慧的对话,即文化性的实践。就“知识”来说,它包含公共知识和个体知识。教育就是要把公共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知识。在学生那里,还有一种“默会的知识”在起作用,这是我们原来所忽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知识建构、知识生成,就意味着对这种“默会知识’的尊重和关注,并最大限度地使之发生作用。   
    怎么给出一个问题情境,一个脉络化的问题情境,这对于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包括你所选择的学习材料,要有一种引导作用、你所选择的课题或问题既要与学生的优势相联系,也要与学生的劣势相联系;既要有吸引力,也要有挑战性。我们现在的课堂上有太多的伪问题,你说那些不经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还是问题吗?当然,你还要给予学生必要的选择权,让他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高中新课程按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来设置,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的,这样也有利于实现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习方式的弹性化。这实际上关系到教学范式转型这样一个大问题。如何从灌输中心教学转到对话中心教学,也正是高中新课改革必须正视和解决的。加拿大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对话就没有教育。课堂就应该成为一个对话的场所。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对话”包括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身的对话。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对话”的条件、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对话中实现有效的学习。
     以“研究性学习”为例。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生成的、跨学科的、合作式的学习活动,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重在探究、表达、交流,重在过程、体验和共享。这里无需编定的教科书,也不容许教师的严密监控。而教师的作用呢?无非是从旁指点、建议和保护。很显然,这种“学习”是开放的,包括学习方式、学习场所、学习时间都是开放的,学习指导者也是开放的。所以,我们必须重建“学习”的概念,在一种新的语境中来理解“学习”。(《福建论坛》 2005年第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2:42 , Processed in 0.07435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