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课标”作文:“自由表达”和“规则指导”的融通
文章作者:周一贯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2·7-8C 2012-10-9
解读2011版“课标”关于习作教学的阐述,令老师颇感纠结的是:一方面“课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选题”……要的就是学生那种可以无拘无束地“我手写我心”的状态;可另一方面又要求小学习作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就要“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写作,这要的自然是教师的规则写作指导了。这是不是有点儿“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呢?“自由表达”与“规则指导”可以融通吗?答案是可以融通,而且必须融通。也只有这两者真正融通了,小学写作教学才能达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课标语)这样的境地。
余秋雨先生在《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中有一段很好的话,他说:“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要表达生命,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手段;要沟通生命,又必须掌握能被别的生命理解的一些共同规则。语文老师讲授的,就是这些技术手段与共通规则,为了讲清楚又必须提供一些范例和范文,这都无可厚非。问题是,这些手段、规则和范文,都不能代替学生要表达的自我生命。”
审视小学生的写作生活,正是存在着这样两种状态:一种是规则写作状态,学习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规则,为了书面交际的效果,掌握写作的基本技术手段和简单的共通规则,这也是作文教学所必须承担的教学任务。另一种是自由写作状态,即用笔作生命独白与心灵对话,没有固定的命题,不受体裁的限制,不论篇幅的长短,有啥说啥,自由表达。小学生这两种写作状态的存在,也大体反映了社会写作生活的现状。因为从根本上说,写作作为社会书面交际的手段,也有着自由写作与规则写作的区别。如果说文学创作和个人舒怀达意的宣泄是自由写作的话,那么,为了表达效果而遵循遣词造句的规则,运用一些写作的方法等,便是规则写作,需要教师作相应的“规则指导”。至于属于社会应用的实用文之类,则更是必须遵循一定规范、格式的规则写作,否则便无法与他人沟通,在社会生活中应用。
但是,在传统的小学生作文中,似乎过分看重,甚至是单一、僵化地进行着规则写作的训练,而扼杀了小学生自由写作的生命投入。作文教学一旦陷入了只以章法和技巧统领,儿童的思想自由和个性话语便不再有立足之地,作文也就只是重复别人的意思,失去了习作者自我生命的活性和张力。这正是传统作文教学的莫大悲哀。
所以,当下小学作文课改的任务,必须把“自由表达”、解放儿童思想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等于可以不要“规则指导”了,而“规则指导”恰恰在于能够把生命之间的自由表达和沟通进行得更好、更有效。
新课标的儿童习作提倡自由写作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呼唤儿童的生命活力在习作过程中的真情投入和倾情投入。“儿童作文”的第一要义便是儿童的生命活力在习作中的真情投入,这是“儿童作文”的魂。那么,什么才是人的生命活力?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力固然与主体的心理机制、生活经历、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有关,但最根本的,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释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力量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是活动的倾向性,也就是主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是一种“趋动”,也就是活动主体对他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热情和积极性。“儿童作文”的生命活力首先就体现在儿童是否具有强烈的表达和交流欲望,我们如何去激发这种欲望,而且满足这种欲望,这就显得十分重要。应当说,希望表现自我,希望与同伴交流、与外界交流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并不缺乏表达和交流的欲望,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保护和强化这种欲望。所以,不要用抽象的知识、僵化的技巧和呆板的形式去限制儿童的自由表达和自主表达,让他们自在地以“我手写我口”,无疑是保护和强化儿童表达欲望的重要方法。第二是活动的自主性。“儿童作文”应当让儿童自主写作,教师的单向灌输、强行牵制或包办代替,使习作成了套袭范文的鹦鹉学舌或千篇一律的克隆写作,实际上都会侵犯儿童的自主写作,使他们对表达和交流活动,彻底失去热情。第三是活动的创造性。前面所述的倾向性与自主性都还是蕴藏在主体自身中的主观力量,它们还只是活力的潜在状态。要使这种主观力量客观化,就要让主体进一步进入能动的行动,现实的创造。“儿童作文”对儿童来说也是一种创造,完全可以看作是儿童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总之,倾向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释放,同时也是儿童在写作活动中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因此,保护好儿童在习作中的倾向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多么重要,这就离不开“自由表达”,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儿童作文”是否真正能够具有儿童生命活力这一最为关键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