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世界认识中国的诗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0 19:4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世界认识中国的诗歌

2012年10月19日
来源:中国科学报
曾两次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江枫在中国第七届诗歌翻译学术研讨会上讲解翻译技巧。
  翻译本是一门在路上的艺术,只可以永远向原作无限接近,但不会达到百分之百符合。像“枯藤老树昏鸦”这样的词句,唤起的是读者关于文学、历史、文化的体味。要让译者不仅了解其内在的意韵,还要精练贴切地用词,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本报实习生 贡晓丽
  “莫言得奖,翻译有功”,这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实现中国籍作家诺奖“零的突破”,媒体在狂喜下并没有忘记时常充当“为他们作嫁衣裳”角色的翻译。而很多作家、文学评论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一再提到陈安娜等译者的功劳,并表示其实中国文学包括中国的诗歌都有潜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中国文学被遮蔽太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好的翻译”。
  翻译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障碍,对中国诗歌来说,这个障碍尤甚。10月13日,在石家庄举办的中国第七届诗歌翻译学术研讨会上,来自苏州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全国70所高校的诗歌界专家学者和诗歌翻译者数百人,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发言,诗歌的汉文外译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在路上的艺术
  “诗歌所依据的民族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美感,不可能由另外一种语言简单地传递。不但中外诗作,不可互译。古今诗作,也不可互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杨叔子对于诗歌翻译早就有这样的论断。
  翻译本是一门在路上的艺术,只可以永远向原作无限接近,但不会达到百分之百符合。像“枯藤老树昏鸦”这样的词句,唤起的是读者关于文学、历史、文化的体味。要让译者不仅了解其内在的意韵,还要精练贴切地用词,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杨叔子认为人生活在语言中,因而也生活在历史和文化中。他对《中国科学报》的记者说:“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不可译的,一译即失去了这个民族语言的固有特点;一个民族的诗更是不可译的,一译即进一步失去了由其固有特点所产生的特有含义与情韵。”
  虽然被翻译的诗歌会变味,但杨叔子并不反对诗歌翻译,“好的作品不应锁在深闺人未识,翻译确实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最大的好处是帮助理解。”他说。
  美国诗人庞德曾对我国唐代诗歌作品进行过翻译,虽然在国内学者看来,其文本翻译并不准确,体现了诗歌英译的难题:传神、表情、达意。但他的翻译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兴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也作出了卓越贡献。
  “因此,外译汉、汉译外,让汉语读者了解外国文学作品,让世界读者了解中国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也是我国的翻译学者们致力从事的工作。”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曹明伦说。
  中译外的工作谁来做
  由于翻译工作对译者的母语和外语内在的语言功力要求极高,外语译成母语已经非常考验译者的文学悟性与艺术感性,将母语译为外文,难度可想而知。
  翻译本身要十分贴近诗歌创作,体会诗人的创作过程和意图动机,翻译者要回到诗歌创作的过程里去,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
  借鉴外国文学里外文汉译的工作来看,大部分是由从外国留学回来,受到外国文学熏陶并具有良好的汉语功底的学者从事,他们更熟知本国语言的历史传统,能够用适合本国语境的情感诠释外文作品,有助于消除语言转换过程中的隔膜。
  曹明伦说,我们很少看到由外国人翻译成中文的外国作品。
  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兴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英语世界优秀的翻译家们对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久辛回忆起了在波兰大学结识的一位年轻人:“他才23岁,已经读完了《老子》,为了更深切地体会老子哲学,他去到长安大学继续进修两年,还进到深山里寻找灵感。”
  有了这些优秀的外国学生,认识到中国先圣们智慧的玄机,感受到了中国中庸精神的伟大,伴随中国经济的影响,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会越来越深入,对中国会越来越有兴趣。吸引这些热爱中国文化、有一定汉语能力的外国留学生,承担起把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介绍出去的“媒介”重任,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对此,王久辛持乐观态度:中国不仅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还将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这是历史的进程。在中国,迟早会有更多的文化交融与碰撞,是会产生优秀的翻译家的。
  走向世界靠的还是作品
  中国文学走上国际市场首先要过的一关是翻译,翻译本身是一个加入译者观点的过程,但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唯译本是瞻。诗人简宁说道:“我们了解的托尔斯泰、卡夫卡等大家的著作也都是通过译本获得的,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只要当成一部文本来读就可以,能打动你的就是好作品。”
  有学者认为我国诗人当中并不缺少具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力的作家,关键因素是翻译不过关。我们本国的翻译家是否应该尽力着手把国内的作品译介到国外,进行自主、自动地推销?
  简宁认为国人主动将汉语作品翻译成外文很可笑:“什么种类的书可以被翻译成哪种语言,实际上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由内在的需求决定,而不是生产决定的。”
  王久辛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能够获奖的是作品本身,翻译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作品,是难以吸引翻译家的眼光的。”王久辛认为真正优秀的诗歌要有三个语言源泉:学习古典诗词、借鉴民歌、摹写翻译诗歌。
  我国的诗歌与外国的优秀作品比较仍处于弱势,多数诗人没有受到修辞学和逻辑学的训练,会写分行文字是远远不够的,诗歌不能只停留在抒发感情上,更应该上升到艺术的角度,尤其是语言艺术。
  诗歌的思想和形式都要有创新精神,要能够对母语的发育具有催化和启发作用。
  “当代诗歌的问题是中国的古典诗词的内蕴基本丧失殆尽,民歌的成分也只是星星点点,中国当代诗歌只是翻译诗歌的一种摹写,对汉语言的发展和丰富并没有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国内缺少的是足以震惊世界的诗人,像墨西哥的奥克塔维奥·帕斯的《太阳石》的作品,其情感和智慧都足以让世人惊喜,“我国的诗人与世界优秀的诗人相比,差距还是有的。”王久辛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12:34 , Processed in 0.13477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