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静悄悄的革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30 11:55: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静悄悄的革命
——教学叙事对日常教学生活的有效改造



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罗丹红


有一天,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句话:经验是什么?它是你头发落光后,上帝送给你的一把梳子。粗一读,哑然失笑。细细地体味,怅然若失……你头发落光后,还给你一把梳子干什么呢?
由此想到我们的教育。教育,不就是365天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365天的鸡毛蒜皮吗?但,每一位老师在面对这一堆堆琐碎繁杂时,都从“细微”处表现出“博大”爱意,从“尴尬”中生发出“从容”智慧。我们的一些教育教学经验,即对教育现场的把握和判断,对教育事件所作出的意义分析,能否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很多的时候,我们都采用了一种回避的姿态:因为论文话语方式的抽象、叙述结构的刻板、论文论据的严整,是教师所不熟悉的。我很害怕自己头发落光时上帝送给我一把梳子,我想在黑发如云的时候拥有一把梳子,可以自己梳,还可以借给别人梳。正是在那怦然心动的一刻,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我要把我的教育故事写出来!于是,2003年的暑假,我开始了我的教育叙事:课堂上的体验,细节处的感悟,用真挚的情感,朴实的文字进行述说,展示了一个个真实的教育现场。没有宏大叙事,没有抽象理论,有的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它展现了我的真实的成长。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几则,也许,能从我的经历中对改造我们的日常教学生活有所启发。

首页:想当然的结果——教育必须从了解孩子开始!
这件事情发生很久了,这个孩子现在已经大二,但我一直没有写的欲望。有一天,我在《绍兴县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讲了我们现在想当然的“当然主义”。王安石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当时有很多人慕名求教。有一个来自南方的人写了这样一首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看了以后,明月怎么会当空叫呢?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怎么可以睡在花心呢?改成“黄犬卧花荫”。其实,明月是作者家乡的一种鸟,常常在月明之夜鸣叫,而黄犬是作者家乡的一种虫子,喜欢睡在花心,所以王安石错了。我看了以后,有很大触动,我就把这两个材料组合在一起,写了一则想当然的结果》:
   
周一,一大早,课代表就告诉我:小翙星期天的作文没有交,说是忘在家里了。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了,我耐着性子请她把“忘”在家里的那篇文章再重新回忆一遍。整整一个中午,她挤牙膏似的拼凑成这涩涩的“豆腐干”。看着她那怯生生的模样,我把到嘴边的话生生地咽了回去。

周二,组长报告:小翙的拾珠集上的优美词句没有摘录。
周三,同桌报告:小翙没有把预习做在学前集上。
周四,劳动委员报告说:小翙忘了带劳动工具。
我忍不住说:“哪天,你打个电话给我,说你把自己忘记在家里了,我打的去接你!”全班哗然,小翙不作声,还是用那怯生生的眼神看着我。
周五,全校进行校歌比赛,临上场,才发现小翙没穿校服,为了收到着装统一之效,小翙没有上场。我们发挥得不错,以9.9分高居榜首。临颁奖,我们竟被告知取消评奖资格,原因是我们违反了“校歌人人唱”的初衷,没有全员参与,少了一个。 一时间,小翙成了众矢之的……
又一个周一,我批改孩子们的周记,发现孩子们还在为“校歌事件”耿耿于怀。班长小汐也写了那天的事:
老师:

请原谅我的怯懦!因为我,让我们全班同学的努力毁于一旦,也因为我,让小
饱受一场狂风暴雨,如坠入无底之崖。事实上那天没穿校服的人是我。因为我要领唱,小跟我个子相仿,便借给了我。本以为一切如愿,谁知最后的结果会是这样。那天,您批评小的时候,我一直想站起来告诉你,那个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我,是我!可面对着那么多人的注视,面对您因生气而发青的脸,我最终选择了沉默。我发现我都不敢正视小和全班同学了,所以,我选择了这种方式向您说:“对不起!”请您别怪小,公开批评我好吗?

一个无地自容的学生
小汐

望望窗外,天空没有鸟飞的痕迹,可我分明听到了鸟鸣声。忽然间,我想到了不久前看到的关于王安石的一则故事:北宋时候,一位家居南方的诗人写了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看了这两句诗后,心想:“明月”怎么能叫呢?“黄犬”也不能睡在花心里啊!于是提笔把它改成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才知错的恰恰是王安石。“明月”是作者家乡的一种鸟,在空中飞来飞去,叫声特别好听,“黄犬”是一种虫,夜晚喜欢卧在花心里。
王安石的错在于想当然,望文生义。而我呢,与其相比,错的更离谱,更不可恕,我扼杀的是一个孩子纯真的心灵,我的罪过,可谓大矣……
教师总是喜欢适合教育的孩子,却不太关注去营造适合孩子的教育。
教育必须从了解孩子开始!
第二页:跟着学生的感觉走——生成比预设美丽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这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有的班级每天背一首古诗,有的每天背几个成语,有的记录一条格言。
《跟着学生的感觉走》讲的是教师在课堂情境下,面对突发性事件(学生在背诵春的词《卜算子》时意犹未尽)采取突变性手段(顺着学生的感觉,让他们畅谈自读之验、欣赏它山之石、抒写胸中之意、交流快意之作)取得突破性成果(从单纯的积累——诵春;到氤氲的品赏——赏春;再到激情的创造——绘春)的过程。更美妙的是,这个过程充满了高层次的审美愉悦,是师生共同的;而当结果作为静态的存在,每次以概念形态浮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你们就情不自禁地再现了那个动情的过程……

一堂平常的语文课。
上课伊始,我按惯例和学生一起进行5分钟的 “每日一诗(词)” 赏析: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回,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课代表莫非提供的是宋朝王观写的《卜算子》。
评点时,我请学生带着一双自读体验的眼睛去认真审视词,我不作任何阅读导向,着意开放学生的自读思维视野。
我觉得这首词的比喻好清新。说水是眼波横转,山是眉峰簇聚,让人眼前一亮。
生:王观是一个很乐观的人。因为在他眼里,送春也没什么愁,江南还留得一段春;送人也用不上悲,友人还兴许赶得上春。
……
学生的点评都很精彩,诵读几遍后,我就想开始《别了,我爱的中国》的教学。这时,一位学生不经意间说了一句“江南,真令人向往!”
没料想,这句感叹竟叩开了学生思维的按键:
那当然,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就是,江南‘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
听着孩子们活跃的发言,看着他们意犹未尽的模样,再瞧瞧窗外怡人的春色。不禁心头一动:不如趁机欣赏、积累一些春的诗句吧!
问题就是课题。于是我说:“同学们,我们平时也学习了许多绘春、颂春的文章,你愿意背诵一些让我们共享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春意盎然……
朱自清的《春》,张娴婷的《春天》,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朴的《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诗词歌赋、骈散神韵从孩子们的心间飞出,真是惊叹他们有如此文学积累。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欣赏它山之石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进一步启发自己的思维,吸取其精华。我随即抓住学生欣赏佳作后的不平静的心境,诱导他们把自己的阅读体验比较科学地表达出来:“同学们,从这些名篇中你悟到了什么?”
生:我们觉得写景的文章可以引入一些诗词歌赋。比如张娴婷的《春天》一文,写到春天是什么,春天又是怎样时,便引入诗句“白居易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李白答道:‘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牧又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韩愈说春天是‘百般红紫斗芳菲’;欧阳修觉得春天‘长郊草色绿无涯’;朱熹则认为‘万紫千红总是春’;歌曲《红彤彤的春天》唱:‘春天像一块大红绸,舞着江南的新潮,闹着塞北的火爆’”读完,我们就好像置身于那个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春天。
我适时添了一句:是啊,诗词歌句有很强的节奏感、韵律美,所以,在平时的写作中恰当引入,不仅能增强文章的节奏、韵律,创造文章的音乐美,还能创设出一种诗情画意。
生:我觉得像朱自清一样用画画的手法来写也不错,他在《春》里就向我们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图景。
……
在欣赏它山之石的基础上,学生的写作激情已呈一触即发之势,我开始鼓励学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来写一写心中的春天!
学生的创造力无穷,不多时便开始交流快意之作。这里,撷几则来窥斑见豹:
春天,她是一把剪刀,裁出了万千细叶;她是一个风神,吹皱了一江如蓝的春水;她是一扇关不住的门,要不,怎会惹得一枝红杏出墙来?
——傅颖《春之声》
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拂过,绿了杨柳,红了桃花,乐了孩子们。
抬头望,蔚蓝的天空中,一只只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风筝在随风飘。红的、黄的、蓝的、绿的,高的、低的,瓦片儿、蝴蝶样儿的,应有尽有,还有许多见也没见过,叫也叫不出名儿的,让人眼花缭乱。一些大树的丫上一些鹞儿在晃晃悠悠,许是累了,亦许是落难了。
——陈涛《春日里,放风筝去》
开冰的湖水是你的眼睛,映出了天空、山川,还有湖边各色的娇嫩的花,淡淡的粉红是桃花,雪白纯清夹着灿黄的是梨花……你的眼睛映出的是美。
黄绿的柔柳是你的秀眉,绘一弯春之秀。
苍翠的竹林是你的帽子,雨后的春笋像一支支编帽草,编织着绿色的梦,谱一曲——《春之声》。
朗润的山是你的鼻子,经过春雨的洗濯,更挺了,树一副春之躯。
烂漫的春花是你的项链,金黄细碎的迎春,姹紫嫣红的山茶……镶一道——春之华。
且看春何在,眉眼盈盈处!
——潘金洁琼《春》
这是一次特殊的尝试,我时时为学生思想潮水的放纵奔流、创造灵感的频频闪现、美丽文字的尽情飞舞而深深感动着!我不禁要为这些有个性思想的孩子而欢呼而赞美了!这次尝试,教师不是按设计给学生下套,而是跟着学生的感觉走,鼓励、指导学生向前跑,边跑边根据学生跑的轨迹画圈,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校正这个圈。也许,这个圈是方的,也许不方不圆,但那又何妨呢?
第三页: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欲——教育性要扎根在孩子的生命体验中
一日,接到分管垃圾箱的值日生报告,说这几天垃圾箱货满为患。据调查,都是 “小浣熊”干脆面惹的祸:除了包装纸,有些只是撕了个口子,面还完好。难道是学校的伙食下降了?没有啊!那些孩子都能吃上个三四两米饭。午间到学校小卖部一转,但见全体同学都投入到“小浣熊”的抢购中,不为别的,只为那随面赠送的“水浒卡”。那卡2寸见方,上有一位水浒英雄的卡通图案,还有生平简介、绰号等。男生女生,都对此倾注了大量的热情,那些平时里颇具英雄气慨的男生大有不收集到108张誓不罢休之势。

如果等这些孩子收齐这108张,且不说要浪费多少钱,更主要的是要牵制他们的多少精力?


如果简单地下令一律禁止,孩子们是敢怒而不敢言,但在我的视野所不能及处,是不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如果能借这次水浒卡的契机,引领孩子们就此走近《水浒》——毕竟四年级的孩子也该亲近古典名著了!这样是否既不拂他们的兴致,又收到阅读之妙呢?


问题就是课题。周五的班队活动课,我不动声色地在黑板上写下了“水浒英雄绰号竞猜”8个大字,孩子们欢呼雀跃,一时间,教室成了男女水浒英雄谜对擂的天下,最后,男生以高出女生80分的成绩胜出,这对于“阴盛阳衰”的咱们班来说,不外乎一股冲击波,看着那些振臂高呼的男生,再瞧瞧嘴巴撅得老高的女生。我忽然间有很大的感触:一个教师教得多一点少一点无所谓,其重要的职责是要营造氛围,营造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


于是,我对孩子们说,既然大家对水浒英雄如此感兴趣,咱们来进行水浒系列活动怎么样?大伙儿齐声说好,那几个调皮蛋还直嚷着“知我者罗老师也!”接下来大家讨论,并给这系列活动起名为《走近水浒》,下下周安排一个《我心目中的水浒英雄》演讲介绍会,要阐明他或她之所以成为“我”心目中的英雄的缘由。


接下来两周时间里,小浣熊退居幕后,各种版本的《水浒》隆重登场。这些原本在孩子眼里非常“感冒”的“大头书”,一下子变得可爱起来,有的上阅览室图书馆查寻有关水浒人物的评论,此类书籍一时告謦。一些电脑高手纷纷登录网站,有:Http://www.dushu999.com/gd/gd4f.htm(读书网·古典文学);Http://www.shuihu108.net(水浒好汉108网)等。


两周后。座无虚席的教室。《我心目中的水浒英雄》演讲交流会正进行得热火朝天。《错过时空的奥运冠军——神行太保戴宗》、《永远的武松》……光听题目,便知道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现场听众还可以提问,还真有点互动的味道。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然而在这里,谁又能说清56个孩子的心中有多少位水浒英雄呢?一张小小的水浒卡居然激发了孩子们如此高涨的热情,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事情远没有完,中央电视台将在黄金时段倾情播出 43 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许多孩子都表示要全程收看,看看电视剧与原著的差别。小陆等4位铁杆水浒迷告诉我他们想用一个月的时间合作写一部20集的《梁山新传》,给水浒人物赋予时代色彩,此举令我大为震动,一个月后,电视剧播完了,许多孩子写了观后感,小陆他们的《梁山新传》也新鲜出炉,有《梁山运动会》、《黑哨风波》、《生财之道》、《梁山上的哈利·波特热》、《水浒·三国·西游记》等,班中孩子争相传阅,别班也都来借阅,我试着帮他们投出去,居然中了,我们县里的一家报刊还作了连载,一时间,小陆他们成了公众人物,别的班的孩子也都看起《水浒》来,而我们班的孩子呢,已看起了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看起了《三国演义》,看起了……


一张小小的水浒卡,折射出兴趣的重要,它所产生的综合效应亦不是我们做教师的所能预设的。柳斌同志曾在致《中国校园文学》的《勉励与希望》一文中写道:“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文化内涵浅薄的平庸的家庭;一个只重视应试的学校是呆板沉滞的令人窒息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对于阅读,我们不可谓不重视,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以目标的形式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还规定了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我们的老师天天布置孩子阅读,我们的父母更是“爱你没商量”——凡教育部推荐的小学生必读书,摆满了书架,可我们的阅读现状还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我们成人往往把教育性和知识性赤裸裸、硬邦邦地放在首位,忽视了孩子的纯真感受。其实,不只是孩子,所有的阅读者都是兴之所至,才会情之所达,也才能意有所会。所以,在引领孩子亲近名著,学会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即授人以鱼的过程中,既要授人以渔,更要授人以欲。因为兴趣比方法更重要,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 “欲”有了,自然会想方设法去“渔”,会“渔”了,还愁没有“鱼”吗?所以,“教育性”要扎根在学生的生命体验之中,真正成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开芬芳之花,结甜美之果。
第四页:“读出狐狸的味道来”——深度朗读



这是一堂校教坛新星的参评课。可容纳200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我作为评委听得更是仔细。小琴老师选用的是小学语文现代版第四册的《鸡妈妈开窗》,教师已指导学生理解了鹅大哥提议鸡妈妈开个小窗的真心,现在正引领学生感悟狐狸建议鸡妈妈窗子再开大一些的假意。


师:谁想来读读狐狸的建议?


生:你的窗子再开大一些,空气就更新鲜了。(语气很平淡。)


生:老师,他读得不好,他没有读出狐狸的味道。


师:噢,那你能告诉我们狐狸的味道是咋样的?


生:我认为是不安好心的。因为我看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狐狸为了骗乌鸦嘴里的那块肉,说尽了好话。


师:你能联系自己读过的一则故事来体会狐狸的用心,会动脑子。你能把这种味道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学生朗读,读时眼珠子骨碌碌直转。)


师:确实不安好心,我从你的眼睛中看出来了。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狐狸很狡猾的味道。因为课文最后讲“于是,鸡妈妈把窗户又开大了一点,可是有一天它从外面回来,却发现鸡娃娃们都不见了。”这里告诉我们鸡妈妈听了狐狸的建议后,小鸡们都不见了,可见狐狸是多么的狡猾。


师:你能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是一只狡猾的狐狸,真会读书。你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吗?


(学生朗读,读完后还下意识地舔了一下舌头)


师:这只性急的狐狸,都快流出口水来了。下面,请大家自己练一练,读出狐狸狡猾的、不安好心的味道来。


(学生自由练读,再次指名朗读的时候,大家的面部表情、动作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狡猾二字)


“老师”,这时一位叫小洁的女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样读不好。”这是一个比较另类的声音。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讯息。“能告诉我们原因吗?”


“因为如果像斯以和何可(刚受到表扬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几个同学)这样读,一旁的鸡妈妈就会看出来了,就不会上狐狸的当了!”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教师光顾着和学生表情朗读了,忽视了具体的对话语境。


“那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呢?”


“我想应该读得真诚一点,这样鸡妈妈才不会起疑心!”


“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朗读,满脸的诚意)


“大家同意小洁的看法吗?”


“同意!”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啊,同学们,坏人是不会把坏字清清楚楚地写在脸上的。越是装得真诚,越能表现内心的狡猾。让我们怀着真诚的心把感激的掌声送给小洁,感谢她让我们体会到了狐狸的味道。”(掌声响起。)


汉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指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即西方的语言必须依靠严格的形态变化来显示句子的语法关系,而我们的汉语只有抓住语境才能显示语言的意义。朗读正是通过清晰响亮地念(读)出文字,从而探询文字语言的“义蕴”,培养语感,积淀语感的有效方法。它不等于那种“心不在焉”的“千篇一调”的唱读,也不是那种“逐字逐句”的“技法空间”的展读,而是那种“其言皆若出自吾口,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的情读。

在这里,如何体味“狐狸建议鸡妈妈窗子再开大一些”的用心,教师沿用了朗读这一方式进行感悟:学生或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曾读过的《狐狸与乌鸦》的故事)体会狐狸的居心不良,或根据上下文理解狐狸的阴险狡诈,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这种意味传达出来。当学生置身于对话语境,继而领悟到“坏人是不会把坏字写在脸上的。外表愈真诚,愈能反衬出内心的狡猾,应该读得真诚一些。”朗读,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去揣摩人物的心理,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对别人的劝说不能盲听盲从,要学会动脑,认真思考”,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为他们的人生打下了一层亮丽的底色。
第五页:由自助餐想到的——教学即生活
一日,接到朋友电话:晚上大家聚一聚。听到这个“聚”字,心头便恻恻,那种“宁可伤身体不可伤感情”的劝酒,最后吐的吐了,哭的哭了,笑的笑,实在闹,怎一个“聚”字了得?
临近傍晚,还在犹豫,是否找个借口不去了。先生说,赵辽是北方人,在这个江南古城就你们这几个朋友,能不去捧场?想想也对,赵辽生性豪爽,为人处事一如他干白酒的洒脱,平日里是有求必应,今儿个请大伙儿聚聚,我反倒推辞,岂不矫情?一念及这,热血便沸腾起来,怀着“豁出去”的心态我踏进了新开张的纺城大酒店,这里的最顶层是旋转餐厅,提供自助餐。这次的聚会安排在顶层。

餐厅里,只见晃动的人影,没有往日的闹腾。素有“林妹妹”之称的何如只是吃了几片水果,大块头朝刚则对着一大碟牛肉嚼得津津有味,笑问何如“来一盘”如何?何如说,吃完这一盘,她就成为“餐桌上的悲情少女”——撑死了!差不多了,不知谁说了一声“撤”,大伙儿应声而起,退到对面闲人居茶室,各人执一杯清茶,难得半日清闲,何如又在研究她的“可以清心”、“以清心可”、“清心可以”、“心可以清”,几个哥们,窝在沙发里,下起了围棋,自有一番闲趣。
回到家,精神特好,就着月光,和着灯光,我打开备课本,一眼就看到前几天备的《看冰灯》一文的拓展练习:
请深读课文,展开想象,在此基础上编一则完整的《看冰灯》故事,用漫画笔调或儿童画笔触画下来,可以为每幅画配上说明;网络高手也可以运用“PPT”制成相应的幻灯,配上解说词和背景音乐,做成光盘。
这是一则我自认为很有创意的设计,准备在明天的语文观摩课上作为压轴之举,可在昨天的施教课上,学生一筹莫展,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表现有兴趣,没收到画龙点睛的效应,反倒有画蛇添足之嫌。此时,静下心盘点,这处设计跟我“心戚戚”的那种大餐何其相似,何不让我们的学生也“自助”一回?
深思片刻,又重新开始了设计:
设计理念:让每个孩子在课堂内得到智慧成长!
友情提醒:请每位同学根据自身的学力,自主选择其中的一题,也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自由组合,协作完成。
自助菜单:
A、故事排排讲
请再读课文,根据冬冬观赏冰灯的过程重新排列下面的词语(猜谜语、玩冰制的大滑梯、参观冰雕动物园、游览冰雕长廊、游览冰桥、钻进迷宫),并能按排列好的顺序进行复述。
B、导游串串烧
请复读课文,根据课文绘制简易《看冰灯》游客示意图,按方位顺序开展导游。
C、编辑对对碰
请深读课文,展开想象,在此基础上编一则完整的《看冰灯》故事,用漫画笔调或儿童画笔触画下来,可以为每幅画配上说明;网络高手也可以运用“PPT”制成相应的幻灯,配上解说词和背景音乐,做成光盘。
第二天,上《看冰灯》,当屏幕上出现“自助菜单”的时候,教室里出奇的静,孩子们看完后,眼睛都亮晶晶的,那些电脑作手,绘画能手,演讲高手都有了用武之地……
在这次的日记中,差不多每个孩子都写到了这件事,这堂课,引用斯可的一个词——“忒爽!”我不禁莞尔……
也许,吃不吃自助餐并不能改变什么,真正要改变的是我们的观念,关于自主的观念。大餐虽好,毕竟不是每人都能消受得了的。生活如此,教学亦然。
N页:注重学科融合
构筑习作网域、过犹不及——深度反思
一则则的教育教学故事,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流之于笔端,它们又都成为我写论文的素材。这些原初的体验是我写作的最好的佐证。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在一个写作主题的牵引下 串起来。像《注重学科融合,构筑习作网域》一文中的六个部分,就是我平时积累的六则习作教学心得:一、利用数学课的算理知识,巧写叙事文;二、利用音美课的声色暗示,巧写写景文;三、利用体育课的活动效应,巧写活动文;四、利用信息课的实践内容,巧写话题文;五、利用课余课的词汇积累,巧写想象文;六、利用写字课的组合规律,巧写活力文。诠释了同一个主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科间的交点作为切入口,实现学科间的立体融合,构筑起习作教学的网域。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习作教学自身的客观规律,如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加强阅读积累等,从内部“强身健体”,也不能忽视其它学科的特点,把它当作习作教学的“附属产品”。
一篇篇的教育教学随笔,就是对一个个教育教学现象的反思,《过犹不及》就是对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过分突出“人文”,代替“语文”;过分追求“诗化”,缺乏“诗意”;过分注重“整合”,迷失“本真”;过分创导“气氛”,失落“审美”;过分推崇“感悟”,遗忘“实践”;过分讲究“模仿”,消融“个性的”的的深度反思——自我意识薄弱,看问题的视界就低,自我创新的阈值也就低,就会偏向注重经验操作层面上的东西。虽然这也没什么错,但问题是技术性、操作性的东西归根到底还得由观念性、方法性来决定。总在经验层面盘旋,犹如一个人总在山脚下行走,所有的操作只是一个平移的往复运动。在这个重复的过程中,许多新的观念不能开解,许多操作的误区随之衍生。总之,我们惯常“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创造新的,就意味着扔掉旧的;与国际教学理念接连轨,就意味着丢掉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其实,课改就如一条河,你不可能上岸进入另一条河(全盘否定),也不可能逆流而上,回到原来的地方(维持旧秩序),你只能顺流而下,兼必并蓄,欢畅向前。没有传统就没有了根基,没有课改则意味着失去了时代。传统不是僵化的教条,时代是创新的资源;课改也不是屈从或顺从,而是人的主体性的批判式的回应。

日常生活是我们的栖息之所。教育叙事对我的日常教学生活的改造,我称之为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原因有二:它是个体的日常行为,是以日志的行式进行的;它对日常教学生活的的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教育观念的影响是悄然渐进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让我对教育现场的把握和判断,对教育事件所作出的意义分析的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教师的观念、从事教学的积极性、改革教学的愿望在这种实际的探索中发生了实际的转变,学生的发展状况也有了极大的变化
有一种说法,认为自己的眼睛常常不能敏锐地发现与深刻地剖析自己的问题,因而必须借助于他者的眼睛。而我认为,当自己的眼睛不能敏锐地发现与深刻剖析自己的问题时,确实可以向他者的眼睛求助,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求助的目的也不应是直接地用他者的眼睛来找寻与审视自己的问题,而应是探究形成自己的“新眼睛”的可能性,何况他者的眼睛究竟是否真正适合于帮助研究者形成自己的“新眼睛”,也不得而知。无论如何,他者的眼睛代替不了自己的眼睛。最终用来找寻与审视自己的问题的,只能是自己的眼睛。今天,我的自说自话若能对你形成新眼睛有那么丁点儿触动,那我会觉得很开心
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其合理地理解教育的过程。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教师能够在面对诸多教育问题和困惑的时候作出合目的、合规律的判断与选择。这种理解可以不被写入公共教育理论的教科书,但必定是教师“个人教育理论”的重要构成;这种理解可以不被文字化、言语化,但必定成为教师教学行为专业化的坚实基础。
教学改革的希望主要在日常教学。更确切地说,既在日常教学之中,又在日常教学之外。在其中,意味着不讳言、不逃避;在之外,则意味着对日常教学的自觉超越。身在其中而游离之外,应该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高境界。教师既能扎根于自己的日常实践,又能跳出日常思维和日常行为的惯性模式,冷眼观察、研究、批判,则定能生出虽细小却极具生命力的有效的改造之措。从2003年开始,我自觉地记录教育教学中发生的故事,它真实地记录着我“理解教育”的过程。四年下来,对教育现场的把握和判断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对教育事件所作出的意义分析在不断地提升。一个个教育故事,就是一个个教育观点,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在观点的累积中加深,教育教学的能力也在提升。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梳子,不论是什么质地的。桃木的、象牙的、塑料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生活如此、感情如此、工作亦如此
点评:作为小学界为数不多的研究生,罗老师在这里向我们展现了她个人专业成长的行走方式——教育叙事。一路捡拾“鹅卵石”,某一天蓦然回首,发现当初的“鹅卵石”嬗变成了“钻石”,这“钻石”就是教师的智慧和灵性。没有喧哗,没有铺张,有的只是内心对教育的敏感和坚持。这就是静悄悄的革命。每一个有志于专业成长的老师,都能在这个报告中找到前进的勇气和方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5 08:30 , Processed in 0.07432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