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爱玲的姑姑:78岁才嫁人的极品“剩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1 18:1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爱玲的姑姑:78岁才嫁人的极品“剩女”
  张茂渊是谁,张佩纶的女儿,李鸿章的外孙女,当然了也是张爱玲的姑姑!

张爱玲(左)与姑姑张茂渊(右)
  “三高”女子  何必愁眉苦脸地活下去?
  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一直到七十八岁才把自己嫁掉,可谓把剩女做到极致,而她成为这样一个超级剩女的原因,和她最后所嫁的这个人有关。
  传说张茂渊很年轻的时候,去英国留学,邂逅一位名叫李开弟的青年才俊,坊间颇有一些文章,用湿漉漉的文笔(一半热泪一半口水),描述那初见的辰光,该男生怎样对她大献殷勤,风起的时候为她披衣,寂寞的时候为她诵诗。总之她很自然地爱上了他,可惜没有“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的幸运,李开弟早有婚约在身,如同画展上标注了“已售”的佳作,其他人只有看看的份。
  不管怎样,这故事都不出“守望终身”这美丽的俗套,但是,从张爱玲以及张子静的字里行间里读出来的“姑姑”,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她的剩女生涯,也许与这个男人有关,但,那不见得就是全部。
  1928年,张茂渊从国外归来,这一年她二十六七岁,名门出身也许反倒是一种连累。《围城》里方老爷子的看法是,女中学生应嫁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应嫁男留学生,至于女留学生该嫁给谁,方老爷子没有提出适宜的方案,大概他觉得这类人属于天生嫁不掉的一类,不说也罢。
  用现在的话说,张茂渊是一“三高”人士。高学历:不知道她在欧洲拿了个什么学历,反正是一留过洋镀过金的海归,盖得过普通女学生;高收入:遗产也应该算一种收入吧,打了折仍然不菲,再说她还是职业女性,一度在电台读社论,工作半小时,就能拿几万元的月薪;高门槛:这里还得引用方老爷子的话,他说,嫁女须胜吾家,娶媳须不胜吾家,更加通俗的话叫,抬头嫁女儿,低头接媳妇,对张茂渊这样的名门之后,免不了要给予敬而远之的待遇。
  虽如此说,只要愿意俯就,这世上就没有嫁不掉的女子,张茂渊的问题在于第四高:“心气高”。张爱玲说,她找起事来,挑剔得厉害,因为:
  如果是个男的,必须养家活口的……怎么苦也得干……像我这样没有家累的,做着个不称心的事,愁眉苦脸赚了钱来,愁眉苦脸活下去,却是为什么呢?
  她不把惯性考虑在内,不把闲言碎语他人的眼光考虑在内。
  不肯俯就的女子,唯一的出路是让自己爱上对方,我知道在张茂渊心灵的城池之外,始终有李开弟的身影徘徊,但这位守城者的功力,真的像传说中那么强大,令她不胜凄惶地等了五十多年吗?
  张茂渊不属于这类人,她似乎更喜欢把传奇现实化,把传说中人正常化,比如她老爸张佩纶,仕途上是混得倒了点,但是和李鞠耦人所共知的爱情传奇,却为他失败的下半生增光添彩,动辄在日记里晒晒幸福。少女张爱玲对这段“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很来劲,缠着张茂渊说家史,张茂渊却很煞风景地来了句:“我想奶奶是不愿意的。”
  一句话,将那个勇敢追求传奇恋情的母亲,还原成无数心不甘情不愿地执行父母之命的旧式女子中的一个。
  这就是张茂渊,她太真实,这种真实与勇敢相伴。这份特质,一部分来自于张佩纶的遗传,另一部分,则与她走过的路程有关。
  她受到的家族伤害  可能比惜春还要大
  《对照记》里有一张张茂渊和她两个哥哥的照片,异母兄张志潜最大,站在中间,张志沂和张茂渊分立左右,张爱玲都说这张照片像爷儿仨。
  李鞠耦去世后,遗产由张志潜代管,直到张志沂娶妻生子后才交割清楚,据说分得颇不公平,张志沂和张茂渊联手跟那位哥哥打起了析产官司,关键时刻,张志沂丢下妹妹倒戈,张爱玲说是她继母趋炎附势从中拉拢,张茂渊吃了个大大的闷亏,从此便不大与哥哥往来,声称不喜欢“张家的人”,只对张爱玲好一点,因为是她自己贴上来的。
  张茂渊跟她家族的关系,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的惜春,都是被生活的污秽所伤,而心冷意冷,张茂渊受到的伤害,可能比惜春还要大。惜春自小在贾母这边长大,与她那荒唐的哥哥往来不多,感情上没有太多牵扯,张茂渊是在哥哥的照管下长大,很可能存有许多温情的记忆,就像那张父子仨的照片上呈现的那样,当亲情陡然转身,露出狰狞的面目,那种坍塌带来的幻灭感,比惜春以及张爱玲更甚。
  如果是曹七巧式的女人,可能会暗中恨得咬牙切齿,仍不妨照常走动,无他,为了避免将自己边缘化,她宁可在污垢中跌爬滚打。但张茂渊不然,精神洁癖让她不惜“对自己狠一点”,与虚伪的情意一刀两断,要“刻骨的真实”和“刀截般的分明”。
  她对张子静冷淡,她知道那是一个可怜的孩子,对他“吧嗒吧嗒”眨动的潮湿的眼睛,有着深刻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她只要随口关心他几句,或者陪着掉几滴眼泪,就能完成一次圆满的道德消费,但张茂渊就是没这个心思,赶到饭时上,也会翻脸撵他走,张爱玲一走,她就没商量地对他关上了自己的大门,之后的数十年,他们彼此不通音讯,张子静倒是想过问候她,却没有这个勇气。
  张爱玲说起这位姑姑,亲热里又有一点距离感,她认同姑姑的真实,认同中,又带点似笑非笑的不习惯。当年她从父亲那里逃出来,投奔母亲,母亲和姑姑住在一起,张爱玲跟这两位同住,心里是非常紧张的。
  张爱玲着急到阳台上收衣服,膝盖磕到玻璃门上,流下血来,直溅到脚面子上,涂上红药水,更是渲染得可怖,她给姑姑看,姑姑弯下腰,匆匆一瞥,知道不致命,就关切地问起玻璃,张爱玲赶紧去配了一块。
  张爱玲说,姑姑的家对于我一直是一个精致完全的体系,无论如何不能让它稍有破损,所以她急急地把木匠找来,花了六百大元重新配了一块。
  “精致完全的体系”,点明了和姑姑之间的距离感。对此,张爱玲也不是不惆怅的,她又说,现在的家(姑姑家)于它本身是细密完全的,而我只是在里面撞来撞去地打碎东西,而真的家应当是合身的,随着我生长的,我想起我从前的家了。
  这从前的家,就是父亲的家,她已经将它抛弃了,知道它有这样那样的不好,但起码,它让她不那么紧张。
  七十八岁嫁人  非爱情神话只是顺其自然
  张茂渊经常抱怨张爱玲:“和你住在一起,使人变得非常唠叨(因为需要嘀嘀咕咕),而且自大(因为对方太低能)。”这对于张爱玲是一种禁忌,她说,若是别人说我听,我会很愉快,若是我说别人听,过后想想就会觉得很不安。她后来爱上胡兰成,和这种禁忌不无关系——她终于遇上了有耐心听她讲话的人。
  但张茂渊不在乎,她不把这种“受不了”看得多重,多么值得同情。她自己习惯直面现实,就不大想得起来去照顾别人的情绪。
  张茂渊擅长自嘲,自嘲是自恋的天敌,有一回,她生了病,很久都没有痊愈,换一个唧唧歪歪的人,黯然神伤在所难免,更高级的是把自己当成一个病西施式的薄命红颜,张茂渊却带一点嘲笑,说道:“又是这样恹恹的天气,有这样的虚弱,一个人整个地像一首词了。”就那点抒情的小气氛,被她这一点自嘲破坏光光。
  她说她不喜欢文人,不知道是否跟文人身段太足有关,动不动就声称自己是多愁多病的身,“哎呀呀我要死了”的忸怩口吻,这些装饰性的东西她全部不喜欢,她手里的珠宝,大多都被她卖掉,就剩一块披霞,因为不够好,实在卖不上价钱。
  她经常把这块披霞拿出来,这里比比,那里比比,总想派个用场,可是:
  青绿丝线穿着的一块宝石,冻疮肿到一个程度就有那样的淡紫红的半透明。襟上挂着做个装饰品吧,衬着什么底子都不好看。放在同样的颜色上,倒是不错,可是看不见,等于没有了。放在白的上,那比较出色了,可是白的也显得脏相了。还是放在黑缎子上顶相宜——可是为那黑色衣服本身想,不放,又还要更好些……
  她于是感叹:看着这块披霞,使人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是啊,这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说起来是很珍贵的,但放在哪里都不合适,没有反而更好,她的悟性使得她能够直击要害,去掉无谓的装饰,将人生看得不那么隆重。
  她的燃点有点高。
  这样的女子,不容易爱上什么人。年轻时,有少女情怀助燃,还可以对付着燃烧那么一次,一旦时过境迁,让她重新燃烧一次,怕是没有那么容易。
  所以,我觉得,张茂渊的不嫁,与其说是为了成就一个爱情神话,不如说是顺其自然。
  而我心中的张茂渊,她心中可能有那么点爱情,对于李开弟的记忆与想念,但不足以成为她全部的精神支柱,她应该有着更彪悍的表情,比如,套书里某位很可爱的女孩子的口气来一句:做剩女,挺有意思的。
  张茂渊的剩女生涯,确实挺有意思,偷个懒,另外,也为了免去“抄袭”之讥,让我大大地引用一段张爱玲的原文吧:
  我姑姑说话有一种清平的机智见识,我告诉她有点像周作人他们的。她照例说她不懂得这些,也不感到兴趣——因为她不喜欢文人,所以处处需要撇清。可是有一次她要这样说了:“我简直一天到晚的发出冲淡之气来!”
  有一天夜里非常的寒冷。急急地要往床里钻的时候,她说:“视睡如归。”写下来可以成为一首小诗:“冬之夜,视睡如归。”
  洗头发,那一次不知怎么的头发很脏很脏了,水墨黑。她说:“好像头发掉色似的。”
  智慧不见得都能换成钱,不过它本身就可以娱乐自己了,至于张茂渊七十八岁那年嫁给李开弟,这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她本来就挺喜欢他的嘛,现在天时地利人和纠集在一块,嫁给他有什么不好呢?普通人也许会觉得那么大岁数结什么婚,但张茂渊就是张茂渊,她只听从内心的指示。
  张爱玲的感情取向  某种程度上拜姑姑所赐
  和张茂渊这样的人打交道,你要预备着承受真实之伤,张爱玲自始至终跟人打交道都很有距离感,很紧张,她爱过的男人,胡兰成和赖雅,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对方的反义词,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让张爱玲放松,不得不说,张爱玲这一感情取向,某种程度上是拜张茂渊所赐。但张茂渊温度虽然不高,却没有华丽的外包装,显得货真价实,而且能探到底,不像面对那些巧言令色之徒,你不知道能在哪里着陆。
  作为一个作家,张爱玲从她那里得到了更多,如果说,她读香港大学时,官样文字被历史教授佛朗士先生耍着花腔一读,就露出了滑稽的底色,张茂渊的冷淡和真实,只言片语里的那种穿透力,则如一张网眼细密的筛子,筛去尘世间的装腔作势,安然地放置自己的内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爱玲能板着脸对迟到者说“张爱玲小姐不在”,能飘飘欲仙地穿着稀奇古怪的衣服,还自以为在保存劫后的艺术品,未必与这位姑姑无关。她教会了张爱玲按照内心的指示行动——“别的就管他娘”(张爱玲晚年有这样“粗嘎”的声音)。
  甚至,我猜想,这么一个举重若轻的姑姑的存在,还有助于张爱玲打破内心的束缚,极尽真实地表达自我。
  1937年,张爱玲从父亲那里逃出来,1952年,离开上海去了香港,这期间都是和姑姑生活在一起,离开上海的时候,她们就约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从此不通音讯。
  二十多年后,她们才开始恢复联系,1985年,张爱玲屡屡搬家,和姑姑再次失去联系,1987年元月,张茂渊从柯灵那里得到宋淇的地址,给他写了一封信,里面有这样的字句:可否请先生把爱玲最近的通信址见示?并转告她急速来函,以慰老怀,我已经85岁,张姓方面的亲人,唯有爱玲一人。
  看到过这封手书的信,正如张爱玲所言,是淑女化的字体,却不再是那种平淡的语气,“无聊的情趣,像是春夏的晴天”,也许,衰老会让人变得柔软一点,透过这封信看到的张茂渊,终于让我们熟悉一点了。
  吊诡的是,偏偏是这样不俗的人生,可以做最为通俗的解释,假如张茂渊九泉有知,她竟被人用那样一种哼哼唧唧的语言,刻画成了一个死去活来的琼瑶女主角,不知道是何感觉,真得借用张爱玲那句话:幸而她看不到,不然要气死了。
内容来源:《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闫红/著)。《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讲述了与张爱玲有关的一群人——她的祖父、父母、姑姑、弟弟,还有两任丈夫。借对他们性格、际遇的观察,走入他们的人生,通过他们与张爱玲的情感联系探求张爱玲独特的心灵世界。 亚马逊购买《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  亚马逊购买《小团圆(张爱玲)》
作者简介:闫红,1975年生,现为安徽《新安晚报》编辑,安徽文学院签约作家。 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作有《误读红楼》、《她们谋生亦谋爱》两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3:24 , Processed in 0.10203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