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教学要重视“言说的智慧” ——以《品质》为例 浙江回浦中学 张永飞 当前的现当代小说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两种不良倾向:“泛语文”和“反文学”。“泛语文”就是着眼于小说的内容,而忽视了小说的“言说的智慧”,从根本上放弃了通过小说鉴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以小说《品质》教学为例,一位教师围绕以下问题开展教学:①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故事?②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③小说的主题是什么?结果化了20多分钟的时间来梳理小说的情节,让学生找出小说的线索,包括明线和暗线。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又让学生说说他“怪”在哪里?最后总结,他的“怪”是当时社会造成的,小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垄断的罪恶。整堂课似乎只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写了什么内容,在没有深入文本的时候就结束了教学。
“反文学”就是忽视文学教育的审美性,而将小说还原为生活的真实来开展教学,无法让学生超越与现实之间的功利关系而建立起自己与现实之间的自由关系。比如《品质》一文的教学,一位教师在理清了小说的情节,分析了主人公形象后,让学生讨论:有人说格斯拉太不懂变通,不会“因时而化”,无法在竞争的社会生存,你的看法呢?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他确实比较古板,不懂变通,不会经商之道,不做广告,效率又低,成本又高,肯定会被社会淘汰。这时,老师有些束手无策,为了让学生认可他具有的美好品质,她只好抛出哲人的一段话:“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在脊椎骨上,有的在神经上,有的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是在个人品质个人尊严上。”格斯拉坚守着靴子的品质难道不让人肃然起敬吗?然后要求学生联系到现实社会,说说有没有像“格斯拉”那样的人?
以上两种教法,在我们小说教学中较为普遍。但我想,小说教学是否一定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入手?文学是否一定要还原为生活的真实开展教学?《品质》一文,就故事情节来说故事性并不很强,有没有必要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划分?从小说语言来说,并不十分深奥,学生大都能看懂。那么,关键不是小说的内容(说什么),而是小说的“言说的智慧”(怎么说)。小说中的人物鉴赏应该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如果脱离小说中人物语言却让学生讨论对格斯拉的看法,无法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他身上的人性光辉,无法达到文学审美教育的目的。基于以上原因,在一次公开课中,我按照以下设计进行教学:
首先,我随机叫了几个同学谈谈他们初读课文后对格斯拉的直觉印象,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并在黑板上写下他们的答案,概括起来有:平凡、善良、诚实、负责、执着、敬业、正直、坚强、有原则、追求完美,也有同学回答不善变通、保守固执等等。接着,我问,在格斯拉的这些品质中,你们觉得小说所要表现的是哪几个最突出的品质?经过讨论,他们一致认为是:敬业、执着。那么小说哪些地方表现出他的敬业和执着呢?请找出一处例子,说说它是怎样表现出这两种主要品质的。他们有的找到肖像描写,有的找到神态描写,有的找到动作描写,有的找到语言描写,有的找到侧面描写,我一一作了评点、归纳。
然后,我重点围绕小说的人物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体验鉴赏。请同学把小说中格斯拉的语言都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请他们把这些语言大致分分类,比如有些语言是有关靴子的,有些是针对顾客的,有些是针对自己生活处境的,有些是针对社会现象的。这时,他们发现,格斯拉是一个不善言谈的,诚实的人,从他的谈话内容看,他的语言大多是围绕他的职业特点,没有一句的废话,可以看出靴子就是他的生命,顾客就是他的全部;也可以看出,小说在表现他的品质时用语的精练,形象。最后,请他们选择其中的一处语言进行品味,说说它是怎样表现了格斯拉的敬业和执着的?通过这一问题,引导他们深入到小说言语中去琢磨、品味,读出“言外之意”,读出小说富有表现力的“言语智慧”,更读出格斯拉的敬业与执着,读出小鞋匠的灵魂和品质。为了给学生以示范,我举出下面两个例子:
示例一:①“这是一种手艺。”
②“没什么难的。但是这活又脏又累,收入又低,你看看我!”
当十几岁的“我”问格斯拉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时,他为什么用第一句,而不是第二句?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他并没有把普普通通的做靴子当作一种低贱的职业,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作为一种“手艺”,一种艺术的追求。言语间,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喜爱,流露出一种自豪感。小说的一句话就凸现人物的个性,写出人的灵魂。
示例二:①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
②他眼睛盯着我说:“多么牢的一张皮啊!”边说边演示给我看。
“美”字是格斯拉对皮革发出的由衷的赞叹,并非为了证明自己的皮牢固,推销商品。他是把自己对靴子的热爱,把自己的生命倾注到靴子,用自己高超的手艺创造出他的“杰作”,追求他的理想。
在我的示范下,同学们通过深读、体会、讨论、交流,纷纷发言,他们的回答十分精彩,比如:
①第45页的一段对话,“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不该”一词表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因为这是自己用心做成的,也体现了他追求完美的品质,容不得靴子有任何的质量问题,他觉得靴子的质量差就是他的耻辱。更让我感动的是“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靴子穿坏了,这是最平常不过了,大多鞋匠也肯定会说:“什么?坏了。坏了就再买一双吧,你还想一双鞋子穿一辈子啊!”可是格斯拉却把靴子坏的责任首先推给了自己,没有责怪顾客,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②“那不是我做的靴子。”“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可耻”表现了他的正直,他为顾客报不平,“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垄断”让格斯拉无法接受,也是他后来之所以至死守护着自己品质的理由。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他也是随波逐流,凭自己的好手艺完全可以在商界发财。但是他固守做人的原则,保持职业的操守,始终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商品大潮中一片唯一净化的圣土。正是他的执着唤醒了社会的良知,让我们明白有些东西是不能失去的。
③“人们好象不要结实靴子了。”“开销太大了。”痛心、无奈,为何还要坚守?这就是灵魂的高贵,让我们受到震撼!“但是我哥哥死掉了。”“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坚守的代价是巨大的,但他为了理想仍然坚强的活着。人类奋然前行的道路,因为有了他的守护而光耀千古。
通过学生对小说人物言语的品读、内化,他们的心灵得到一种启迪,灵魂得到一种净化,他们对格斯拉的看法由同情、可怜转化为尊敬、认同,他们在品味鉴赏的过程中获得对人物高尚人格的体认。在阅读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得言语内容,而且获得了怎样表现这一内容的方式。最后概括出小说主要人物的精神内涵:靴子的灵魂就是格斯拉的生命,他用生命坚守着社会的良知,至死不渝地保持诚信善良负责敬业的美好品质,这是人性的光辉,也是坚守的价值。联系到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华益慰,“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对得起病人。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小说呼唤我们在当今浮躁功利的社会里,我们要保持灵魂的高贵,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小说的价值所在。 |
|